(四)
《近思录》卷四存养,凡七十条。兹亦随拈数例。明道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今按:孔孟之道,乃从人心发出,故读其书,不啻将己心收回,重要在一约字上。如读《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能约束此心在学上习上,这始是己心之反复入身。喝咖啡,看电影,打球游水,种种活动,则是把此心放了,放在外面事物上去。今人谓是娱乐,连把身也放去了。外面事物变,自己身心亦不安不乐。孔子所谓学,乃学做人。打球游水,是人去做事,非做了这事才成人。学而时习,不亦悦乎。学是学为人,才始是此心之真乐。周濂溪教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明道素喜打猎,闻濂溪言,遂不再喜打猎了。所乐何事四字,真值深研。更要者,则在明道引下学上达四字。所学只是在卑下处,所达始是崇高处。只要此心存在己身,自能从卑下处寻向崇高处。学打球打猎,则尽在打球打猎两事上,最多亦成一专家,更无崇高可言。但尽要在崇高处学,则又是放心,又差失了。伊川言:“心要在腔子里”,此即上引明道约此心使反复入身来之义。然须善加体会,心在腔子里,始知有己,孔子教人为己之学,即由此起。知有己,乃知有人,有父母兄弟夫妇。知有家,以至戚族邻里,而有国有天下。《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以己为本也。心放出去了,入自然界,则有西方之科学。入形上界,则有西方之哲学。乃至如西方之艺术文学,莫不见心之为用。然此心已不在腔子里。专以此心限在一身,则为个人主义。专以此心投入群体,则为集体主义。西方之学,实亦仍以心为主。伊川言心在腔子里,即孔子为己之学,与西方言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皆不同。中国亦有科学哲学艺术文学,并亦与西方不同,其要在此。道家释家亦莫不主心,惟其心亦都不在腔子里,皆离人本位。理学家亦有主屏扫万事,闭门静坐,谓要使心在腔子里,实则大误。程门立雪,则伊川亦静坐。二程亦有时教人静坐,但无事偶坐,与以坐为事又不同。此当从大本源处体会,非一语一义可尽。
伊川又言:“人心常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今按:此语又与上引语相发。离了腔子,乃放,非活。拘在腔子里,又滞,非活。一内外,心始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即此心之活。故伊川又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今按:苟一意涵养,则此心又不免于滞矣。《近思录》乃以格物穷理为先,而存养次之,用意尤深远。朱子鹅湖会后,追和二陆诗,亦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把涵养新知放在商量旧学之后,商量旧学非即心不在腔子里,而称旧学新知,则即下学上达矣。学者宜深参。
人之生命主要在一心。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乃指新其心。《大学》明明德,乃指明其心。果使此心日新日明,至于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则始为心即理之境界。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此如千仞之木,生于一根,然一根不即是千仞。今日世界危乱不可终日,其病亦在心。此心离了腔子,四出寻觅,终何所得。象山诗:“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此亦有一番真理。惟能知以心为学,斯乃是易简工夫耳。故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有学乃始有养,不能只养而无学,此即朱陆之辨。
猜你喜欢 人情·吕坤 卷之一·罗汝芳 跋·徐问 卷三十七·卫湜 序·李光坡 御制咏诗六义·孔颖达 野有死麕·佚名 卷上·王应电 卷十一·姜炳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卷二·欧阳竟无 卷六·佚名 卷二·佚名 念法品第三·佚名 佛说菩萨睒子经·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