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教育系统各级课程表

 甲 普通教理院    一 概论    二 共教    三 大乘慧观    四 大乘境相    五 大乘行果    六 大乘方便

 乙 高等教理    一 法性般若学    二 法相唯识学    三 法相华严学    四 法性天台学    五 教乘次第系    六 教宗历史系

 丙 专修杂修林   丁  附录    一 僧教育系统表    二 南海佛学苑课程表    三 慈恩宗寺课程表    四 佛学女众院课程表

甲 普通教理

    ┌─┬────────────────────────────────┐    │第│一、佛教研究法 (附)因明大纲 声明略             │    │一│二、印度中华及各国佛教史 (附)佛教地理志           │    │年│三、佛教各宗派源流 佛学概论 (附)各家佛学概论大纲      │    │概│四、解深密经 (附)理趣般若经 佛说决定义经          │    │论│                                │    └─┴────────────────────────────────┘

    ┌─┬────────────────────────────────┐    │第│一、杂阿含经缘起诵 (附)奘译本事经 隋译起世因本经      │    │二│二、十诵戒本羯磨 (附)菩萨戒本羯磨 善见律毗婆沙       │    │年│三、俱舍论 (附)毗昙杂心论 成实论 品类足论千问品 异部宗轮论│    │共│四、禅密要法经 (附)宋译妙法圣念处经             │    │教│                                │    └─┴────────────────────────────────┘

    ┌─┬─┬─┬────────────────────────────┐    │ │上│大│                            │    │第│半│乘│一、大般若经第五分 (附)第二分            │    │ │年│慧│二、大智度论初品 (附)中论 六祖坛经         │    │ │ │观│                            │    │三├─┼─┼────────────────────────────┤    │ │下│大│                            │    │ │半│乘│一、楞伽经 (附)胜鬘经 密严经            │    │年│年│境│二、集论 摄大乘论 (附)辨中边论 瑜伽菩萨地     │    │ │ │相│                            │    └─┴─┴─┴────────────────────────────┘

    ┌─┬─┬─┬────────────────────────────┐    │ │上│大│一、华严经十地品 (附)十住毗婆沙论 十地经论 佛地经论│    │第│半│乘│二、妙法莲华经                     │    │ │年│行│三、大涅槃经迦叶品                   │    │ │ │果│                            │    │四├─┼─┼────────────────────────────┤    │ │下│大│一、宝积经无量寿会 (附)净土三经及论         │    │ │半│乘│二、弥勒上生经 (附)下生经 药师经 十方净土经    │    │年│年│方│三、大日经住心品 金刚顶经 苏悉地经 (附)十住心论 显│    │ │ │便│  密二教论                      │    └─┴─┴─┴────────────────────────────┘

乙 高等教理

      ┌法性般若学  │    ┌教乘次第系    四学┤法相唯识学  │  二系┤      │法相华严学  │    └教宗历史系      └法性天台学  │

(一)法性般若学专修三年课程

    ┌───┬─────┬──┬───┬──┬───┬──┬───┬──┐    │半月半│诵 持 坛│每日│听讲堂│每日│研究室│每日│博览部│每日│    │月诵戒│     │三时│   │二时│   │三时│   │二时│    ├───┼─────┴──┼───┴──┼───┴──┼───┴──┤    │诵 经│般若经全(一年)│ ︵    │掌珍论及疏 │大乘四论玄义│    ├───┴────────┤︵听掌珍论 │十二门论及疏│ 大乘义章 │    │正行─趺坐恭诵─每日二时│握︶十二门论│十二门论宗致│二谛章 五十│    │  ┌一 礼拜┐    │其︵掌珍论疏│义记    │问答 三论游│    │  │二 称赞│    │宗参三论玄义│肇论及诸疏 │意 法华论疏│

    │加行┤三 供养├每日半时│要阅十二门论│法性宗明纲论│ 法华经游意│    │  │四 发愿│    │︶︶疏听讲录│(半年)  │ 三论略章 │    │  │五 忏悔┘    │  (半年)│      │大乘玄论 维│    │  └六 书写─每日半时│      │      │摩经注 起信│    │            │      │      │论慧远疏  │    │            │      │      │华严、维摩、│    │            │      │      │胜鬘、金光明│    │            │      │      │、无量寿、弥│    │            │      │      │勒、大般若、│    │            │      │      │金刚、仁王、│    │            │      │      │法华、涅槃诸│    │            │      │      │经,关于吉藏│    │            │      │      │、慧远之玄疏│    │            │      │      │。     │    │            │      │      │(半年)  │

    ├──┬─────────┼──────┼──────┼──────┤    │诵法│大宝积经     │ ︵    │中论青目释 │天台宗、禅宗│    │加行│大集经      │︵听中论青目│大乘中观论释│、华严宗、律│    │如前│胜鬘 楞伽 密严 │究︶释   │中论嘉祥疏 │宗、净土宗、│    │  │净土 金光明 维摩│其︵般若灯论│十八空论  │东密、藏密宗│    │  │诘等诸方等经   │精参释   │大乘破有论 │各主要著述。│    │  │(一年)     │微 大乘中观│(一年)  │无著、天亲关│    │  │         │︶阅论释  │      │于金刚及般若│    │  │         │ ︶中论嘉祥│      │诸论。   │    │  │         │  疏   │      │文殊师利问菩│    │  │         │  (一年)│      │提经 圣佛母│    │  │         │      │      │般若波罗密多│    │  │         │      │      │九颂精义论 │    │  │         │      │      │佛母般若波罗│    │  │         │      │      │密多圆集要义│    │  │         │      │      │论 破取著不│

    │  │         │      │      │坏假名论  │    │  │         │      │      │(一年)  │    ├──┼─────────┼──────┼──────┼──────┤    │同 │法华经      │ ︵    │大智度论  │阿毗达磨集论│    │  │华严经      │︵听大智度论│菩提资粮论 │瑜伽师地论及│    │前 │涅槃经      │极︶    │十住毗婆沙论│记     │    │  │大日经等     │其︵十住毗婆│壹输卢迦论 │辨中边论 摄│    │  │(半年)     │广参沙论  │菩提行经  │论无著世亲释│    │  │         │大阅菩提资粮│六十颂如理论│成唯识论及记│    │  │         │︶︶论释  │大乘二十论 │佛性论   │    │  │         │  (一年)│(一年)  │佛地经论  │    │  │         │      │      │十地经论及义│    │  │         │      │      │记     │    │  │         │      │      │(一年)  │    ├──┼─────────┼──────┼──────┼──────┤

    │同 │四阿含律藏    │ ︵    │百论及疏 广│因明论及疏 │    │  │(半年)     │︵听百论婆薮│百论 百字论│佛教历史  │    │前 │         │巧︶释   │大丈夫论 破│印度外道  │    │  │         │其︵广百论及│外道小乘四宗│中国哲学  │    │  │         │应参释   │论 楞伽破小│西洋哲学  │    │  │         │用阅百论疏 │乘外道涅槃论│科学大纲  │    │  │         │︶︶(半年)│方便心论 回│各教大纲  │    │  │         │      │诤论 成实论│世界史纲  │    │  │         │      │俱舍论 宗轮│法性宗文学 │    │  │         │      │论及记 龙树│(半年)  │    │  │         │      │菩萨传 提婆│      │    │  │         │      │菩萨传   │      │    │  │         │      │(半年)  │      │    └──┴─────────┴──────┴──────┴──────┘

(二)法相唯识学专修三年课程

    ┌────┬─────┬──┬───┬──┬────┬──┬────┐    │半 月 半│     │  │   │  │    │  │    │    │月 诵 戒│诵 持 坛│每日│听讲堂│每日│研究室 │每日│博览部 │    ├────┤     │二时│   │三时│    │二时│    │    │每日三时│     │  │   │  │    │  │    │    ├────┼─────┼──┴───┼──┴────┼──┴────┤    │每日诵二│(半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    │时每经诵│深密经五译│因明入正理论│同上各部   │大乘法苑义林章│    │二遍书写│楞伽经三译│集论    │因明正理门论 │及补阙、抉择记│    │半小时礼│胜鬘经  │百法论   │如实论反质难品│、栖玩记。  │    │拜称赞供│密严经  │因明大疏  │因明义断、纂要│判比量论 三支│    │养发愿忏│华严经八十│︵杂集论  │、续疏文轨疏、│比量义抄 八啭│    │悔共半小│一卷   │参五蕴论  │前记、后记、略│声义 六离合释│    │时   │佛地经  │阅广五蕴论 │抄、杂集论述记│ 声明略 近人│    │    │弥勒上生经│︶百法论基注│百法论疏与显幽│关于因明、集论│    │    │弥勒下生经│      │抄      │、五蕴、百法之│    │    │四译   │      │       │著述。    │

    │    │弥勒所问经│      │       │       │    │    │二译   │      │       │       │    ├──┬─┴─────┼──────┼───────┼───────┤    │同前│(一年)   │(一年)  │(一年)   │(一年)   │    │每经│大宝积经   │显扬圣教论 │三无性论   │弥勒菩萨所问经│    │诵一│大集经    │︵     │显识论    │论      │    │遍 │净土诸经   │参瑜伽师地论│转识论    │大宝积经论  │    │  │其他诸方等经 │阅及释   │瑜伽略纂及伦记│六门教授习定论│    │  │       │︶     │与劫章颂   │发菩提心经论 │    │  │       │      │十地经论   │菩萨地持经  │    │  │       │      │佛地经论   │决定藏论   │    │  │       │      │       │王法正理论  │    │  │       │      │       │宝髻经论   │    │  │       │      │       │转法轮经论  │    │  │       │      │       │三具足经论  │

    │  │       │      │       │胜思惟梵天所问│    │  │       │      │       │经论     │    │  │       │      │       │遗教经论   │    │  │       │      │       │取因假设论  │    │  │       │      │       │观总相论颂  │    │  │       │      │       │掌中论    │    │  │       │      │       │解卷论    │    ├──┼───────┼──────┼───────┼───────┤    │同 │(一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    │  │般若诸经   │辨中边论  │同上各部   │弥勒、无著、天│    │前 │法华诸经   │摄大乘论本 │大乘经庄严论 │亲关于金刚及般│    │  │涅槃诸经   │︵摄论本梁 │佛性论    │若诸论。   │    │  │密部诸经   │参译魏译  │中边分别论疏 │天亲法华、涅槃│    │  │       │ 摄论世亲无│能显中边慧日论│、净土等诸论。│    │  │       │ 性释   │究竟一乘宝性论│天台、华严、禅│    │  │       │ 摄论梁译世│劝发菩提心集 │宗、律宗、东密│    │  │       │ 亲释   │大乘入道次第章│、藏密、净土诸│    │  │       │阅辨中边论述│近人关于中边论│宗各主要著述。│

    │  │       │︶记    │摄论之著述  │窥基关于法华、│    │  │       │ 中边分别论│       │金刚、心经等各│    │  │       │      │       │赞述。    │    ├──┼───────┼──────┼───────┼───────┤    │同 │(半年)   │(一年)  │(一年)   │(半年)   │    │  │四阿含经   │成唯识论  │同上各部   │中论释    │    │前 │律  藏   │︵成唯识论述│了义灯及记  │大乘中观论释 │    │  │       │参记    │唯识演秘及释 │大智度论   │    │  │       │ 成唯识料简│唯识义蕴及义演│俱舍论及光记宝│    │  │       │ 及别抄  │成唯识注及学记│疏等     │    │  │       │ 唯识掌中枢│疏抄     │宗轮论及记  │    │  │       │ 要    │魏译大乘唯识论│宝上名数论  │    │  │       │ 二十唯识论│大乘成业论  │集大乘相论  │    │  │       │ 及记成唯识│业成就论   ├───────┤

    │  │       │阅宝生论观所│无相思尘论  │(半年)   │    │  │       │︶缘缘论及释│近人关于三、十│大唐西域记  │    │  │       │      │二十唯识论、及│大慈恩三藏传 │    │  │       │      │所缘缘论、八识│三藏师资传丛书│    │  │       │      │规矩颂各注  │佛教历史   │    │  │       │      │       │印度外道   │    │  │       │      │       │中国哲学   │    │  │       │      │       │西洋哲学   │    │  │       │      │       │科学大纲   │    │  │       │      │       │各教大纲   │    │  │       │      │       │世界史纲   │    │  │       │      │       │慈恩师资文学 │    └──┴───────┴──────┴───────┴───────┘

(三)法相华严学专修三年课程

    ┌───┬──┬─────┬──┬───┬──┬───┬──┬───┐    │半月半│每日│诵 持 坛│每日│听讲堂│每日│研究室│每日│博览部│    │月诵戒│三时│     │二时│   │三时│   │二时│   │    ├───┼──┴─────┼──┴───┼──┴───┼──┴───┤    │每日诵│(一年)    │(一年)  │(一年)  │(一年)  │    │二时每│四阿含经    │因明入正理论│同上各部  │近人关于因明│    │经一遍│小大乘律    │大乘百法论 │十二门论疏 │著述    │    │书写半│般若诸经    │十二门论  │成唯识论述记│三论玄义  │    │小时 │深密五译    │二十唯识论 │摄大乘论梁魏│中论及疏  │    │礼拜称│楞伽三译    │三十唯识论 │译本及释  │百论及疏  │    │赞供养│胜鬘      │摄大乘论  │隋唐宋人关于│唯识料简  │    │发愿忏│密严      │起信论   │起信论之著述│唯识别抄  │    │悔共半│佛地      │︵因明基疏 │      │唯识枢要  │    │小时 │        │参百法基注 │      │八识规矩颂注│    │   │        │ 十二门论宗│      │摄大乘论近人│    │   │        │ 致义记  │      │著述    │

    │   │        │ 二十唯识论│      │俱舍论   │    │   │        │ 释大乘论世│      │元明清以至近│    │   │        │ 亲无性释 │      │人关于起信论│    │   │        │阅起信论义记│      │之著述   │    │   │        │︶别记   │      │      │    ├───┼────────┼──────┼──────┼──────┤    │ 同 │(一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    │   │大宝积  大集 │十地经论  │同上各部  │辨中边论  │    │ 前 │净土诸经    │︵十住毗婆沙│瑜伽师地论及│佛性论   │    │   │方等诸经    │参论    │纂要    │宝性论   │    │   │法华诸经    │阅瑜伽菩萨地│大乘法界无差│大智度论  │    │   │涅槃诸经    │︶佛地经论 │别论    │瑜伽伦记  │    │   │密部诸经    │      │      │法界无差别论│    │   │        │      │      │疏钞    │    ├───┼────────┼──────┼──────┼──────┤    │   │        │(半年)  │(半年)  │(半年)  │    │   │        │一乘教义章 │同上各部  │宋元明清以至│

    │   │        │圆觉经   │宋人关于教义│近人关于此宗│    │   │        │︵华严玄谈疏│章之著述  │一切之著述,│    │   │        │参钞    │除华严经疏外│例五教仪等。│    │   │        │阅圆觉经疏钞│,若杜顺十玄│宋人关于圆觉│    │   │        │︶     │门,智俨孔目│之著述。  │    │   │        │      │章等,华严五│华严、圆觉等│    │   │        │      │祖各著述。 │各修证仪, │    │   │        │      │心经略疏及记│盂兰盆疏仪。│    │   │        │      │与金刚论疏纂│      │    │   │        │      │要。    │      │    ├───┼────────┼──────┼──────┼──────┤    │ 同前 │(一年)    │(一年)  │(一年)  │(半年)  │    │ 每经 │六十华严    │华严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 │    │ 各诵 │八十华严    │︵     │华严搜玄记 │八宗纲要。 │    │ 四遍 │四十华严    │参清凉疏钞 │华严探玄记 │天台宗、禅宗│    │   │兜沙至圆觉各经 │阅     │魏灵辨、隋吉│、律宗、净土│

    │   │        │︶     │藏、唐李通玄│宗、东密、藏│    │   │        │      │等,以至宋元│密各主要著述│    │   │        │      │明清人关于华│。唐宋来天台│    │   │        │      │严经文之著述│宗对于华严宗│    │   │        │      │。     │相辨诸著述。│    │   │        │      │      ├──────┤    │   │        │      │      │(半年)  │    │   │        │      │      │华严宗各传记│    │   │        │      │      │佛教历史  │    │   │        │      │      │印度外道  │    │   │        │      │      │中国哲学  │    │   │        │      │      │西洋哲学  │    │   │        │      │      │科学大纲  │    │   │        │      │      │各教大纲  │    │   │        │      │      │世界史纲  │    │   │        │      │      │华严宗文学 │    └───┴────────┴──────┴──────┴──────┘

(四)法性天台学专修三年课程

    ┌────┬─────┬──┬────┬──┬───┬──┬────┐    │半 月 半│     │  │    │  │   │  │    │    │月 诵 戒│诵 持 坛│每日│听讲堂 │每日│研究室│每日│博览部 │    ├────┤     │二时│    │三时│   │二时│    │    │每日三时│     │  │    │  │   │  │    │    ├────┼─────┼──┴────┼──┴───┼──┴────┤    │每日诵二│(半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    │时每经诵│华严部诸经│中论青目释  │同上各部  │十二门论疏及宗│    │一遍书写│     │三十唯识论  │三论玄义  │致记     │    │半小时礼│     │︵中论吉疏  │唯识料简  │百论及疏   │    │拜称赞供│     │参唯识心要  │二十唯识论 │俱舍论    │    │养发愿忏│     │阅相宗八要直解│      │       │    │悔共半小│     │︶      │      │       │    │时   │     │       │      │       │    ├──┬─┴─────┼───────┼──────┼───────┤    │同 │(半年)   │(一年)   │(半年)  │(一年)   │    │  │大小乘律   │大智度论   │同上二部  │摄论世亲释  │    │前 │四阿含经   │︵      │十住毗婆沙论│佛性论    │    │  │       │参成实论   │十地经论  │瑜伽论及伦记 │    │  │       │阅      │起信论裂网疏│       │

    │  │       │︶      │仁王智者疏 │       │    │  │       │       │金刚智者蕅益│       │    │  │       │       │疏     │       │    ├──┼───────┼───────┼──────┼───────┤    │同 │(一年)   │(半年)   │(一年)  │(半年)   │    │  │大宝积经   │四教义    │同上各部  │关于金刚錍五百│    │前 │大集经    │︵天台八教大意│十不二门各书│问释疑等天台宗│    │  │方等诸经   │参天台四教仪及│法界次第初门│与他宗辨论书 │    │  │密部诸经   │ 集注    │四念处   │关于宋山家山外│    │  │       │ 四教仪辅宏记│三观义   │辨论书    │    │  │       │ 教观纲宗释义│六即义   │关于南岳天台修│    │  │       │ 记     │性善恶论  │止观禅行观心发│    │  │       │ 天台宗大意 │大乘止观法门│愿诸书及注  │    │  │       │ 始终心要及注│摩诃止观  │智者至蕅益戒义│    │  │       │阅三千有门颂及│      │诸书 法华等天│    │  │       │︶解     │      │台宗忏仪   │    │  │       │       │      │其他宋明清人有│

    │  │       │       │      │关天台宗义之著│    │  │       │       │      │述      │    ├──┼───────┼───────┼──────┼───────┤    │同 │(半年)   │(一年)   │(一年)  │(半年)   │    │  │般若诸经(除第│法华经    │同上各部  │华严、东密、藏│    │前 │一分)    │大涅槃经   │唐宋元明清天│密、禅宗、律宗│    │  │       │︵法华玄义文句│台宗人关于涅│、净土宗各主要│    │  │       │参涅槃音义及疏│槃法华疏注 │著述。    │    │  │       │ 涅槃释义文句│智者以来天台│华严、慈恩、禅│    │  │       │ 记     │宗人关于金光│宗对天台宗辨论│    │  │       │阅观音玄义及记│明、维摩、观│各书。    │    │  │       │︶法华安乐行义│无量寿、弥陀│宗轮论及记  │    │  │       │       │、圆觉、楞严│       │    │  │       │       │、楞伽等诸经│       │    │  │       │       │注解。   │       │    ├──┼───────┼───────┼──────┼───────┤

    │同前│(半年)   │       │      │(半年)   │    │每经│法华部五十八卷│       │      │天台各传记  │    │二遍│涅槃部一二一卷│       │      │佛祖统记   │    │  │       │       │      │天台各规制  │    │  │       │       │      │天台宗文学  │    │  │       │       │      │佛教历史   │    │  │       │       │      │印度哲学   │    │  │       │       │      │中国哲学   │    │  │       │       │      │西洋哲学   │    │  │       │       │      │科学大纲   │    │  │       │       │      │各教大纲   │    │  │       │       │      │世界史纲   │    └──┴───────┴───────┴──────┴───────┘

 

丙 专修杂修林      ┌戒善行………近住戒至佛戒    四行┤禅观行………调息禅至禅宗      │真言行………诸尊无量真言      └净土行………十方无量净土

    四学二系四行依十法行之组织,如下:

       ┌一、书写────┐       │二、供养────┤       │三、施赠────┼─诵 持 坛       │四、谛听    │    十法行┤五、自读────┤       │六、讽诵────┤ 听 讲 堂       │七、受持────┤       │八、开演    │ 研 究 室       │九、思惟    │       └十、修习────┘ 专修杂修林

二    系四行之课章表,容后程订。

丁 附录    (一)国民教育基础上之僧教育系统表

    从全国有六千小学生,办到全国有二百参学僧,即达到僧教育之目的矣。历程共计二十四年

    ┌─┬────┐二    │ │修律︵参│0    │僧│习禅三学│0    │ │一净年处│    │ │年密︶ │一    │ ├────┴┐六    │ │教各分 高│0    │ │理种别︵等│0    │ │观专研三教│    │ │行门习年理│    │ │   ︶院│三    │教├─────┴┐一    │ │四三二初 普│二    │ │年年年年︵通│0    │ │大大三五四教│0    │ │乘乘乘乘年理│    │ │行相共共︶院│    │ │果性教教  │六    │ ├──────┴┐一    │ │   比沙 律│八    │ │   丘弥︵ │0    │育│   律律三仪│0    │ │   年年年 │    │ │   半半︶院│九    ├─┼───────┴┐三    │ │    学每 高│0    │国│     周︵级│0    │ │     加十三│0    │ │师 职中 四八年│    │ │     点岁 │一    │ │范 业  佛︶ │五    │ │    ────┴┐三    │ │ 学 学  学每初│六    │ │       周级│0    │ │       加三│0    │民│ 校 校   三年│    │ │       点 │一    │ │       佛 │八    │ ├─────────┴┐四    │ │       学每高│八    │ │        周级│0    │教│ 小      加三│0    │ │        二年│    │ │        点 │二    │ │        佛 │四    │ │ 学  ──────┴┐六    │ │      佛佛每︵初│0    │ │      学学周七级│0    │ │      教用加龄三│0    │育│ 校     科善一入年│    │ │      书因点学 │    │ │       本钟︶ │    └─┴───────────┘

(二)南海佛学苑课程表(注一)

  ──二十一年春制订──

    ┌─┬────────────────────────────────┐    │第│(经)佛本生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一│                                │    │年│(律)优婆塞戒经 净心诫观法 沙弥律仪             │    │五│                                │    │乘│(论)马鸣庄严经论 本生鬘论 佛学概论 五蕴论 百法论 六离合释│    │共│                                │    │教│(史文)宗派源流 选读国文                   │    ├─┼────────────────────────────────┤    │第│(经)杂阿含经缘起诵 四十二章经 遗教经            │    │二│                                │    │年│(律)四分律                          │    │三│                                │    │乘│(论)俱舍论颂注 异部宗轮论 因明入正理论 摄大乘论      │    │共│                                │    │教│(史文)印度佛教史 选读国文                  │    ├─┼────────────────────────────────┤

    ┌─┬────────────────────────────────┐    │第│(经)楞伽经 如来藏经 解深密经 大般若经第五分        │    │三│                                │    │年│(律)瑜伽菩萨戒本 及研究律论                 │    │大│                                │    │乘│(论)集论 二十唯识论 观所缘缘论 辩中边论 十二门论 中论 三│    │相│   十唯识论                         │    │性│(史文)中国佛教史 选学国民常识                │    ├─┼────────────────────────────────┤    │第│(经)华严离世间品 法华经 涅槃迦叶品 无量寿会 弥勒上下生经 │    │四│   大日住心品                        │    │年│(律)梵网经 整理僧制论 研究律藏               │    │大│                                │    │乘│(论)大乘庄严论 涅槃论 十地论 法华论 净土论        │    │行│                                │    │果│(史文)各地佛教史 选学世界常识                │    └─┴────────────────────────────────┘

注一 原见海刊十三卷四期,第十期改称“佛教中学修学课程表”

(三)慈恩宗寺课程表

  ──二十年秋制订──

(甲)普通科

    ┌─┬───────────────────┬────────────┐    │ │   听 讲 (在闻慧堂)      │ 研究(在思慧堂)   │    │第│(经)佛本生经 地藏经        │提谓经 孛经 贤愚因缘经│    │一│                   │ 玉耶女经 百喻经 王所│    │年│                   │问经等         │    │五│(律)十诵律 沙弥律仪        │优婆塞戒经 璎珞本业经等│    │乘│                   │            │    │共│(论)马鸣庄严经论 五蕴论 百法论 六│五蕴、百法诸疏及声明略等│    │教│   离合释             │            │    │ │(史文)印度佛教史 选读隋唐文    │关于佛传及印度之佛教史传│    │ │                   │等           │    └─┴───────────────────┴────────────┘

    ┌─┬───────────────────┬────────────┐    │第│(经)杂阿含经缘起诵 四十二章经 遗教│阿含经 正法念处经等  │    │二│   经               │            │    │年│(律)四分律             │毗奈耶杂事等      │    │三│                   │            │    │乘│(论)俱舍论颂 异部宗轮论 因明入正理│俱舍论 成实论 因明诸疏│    │共│   论               │等           │    │教│(史文)支那佛教史 选读六朝文    │关于支那之佛教史传等  │    ├─┼───────────────────┼────────────┤    │第│(经)楞伽经 如来藏经 胜鬘经 大般若│大集 宝积 般若等经  │    │三│   经第五分            │            │    │年│(律)五分律             │明了论等        │    │大│                   │            │    │乘│(论)集论 二十唯识论 观所缘缘论 八│杂集论疏 中论 大智度论│    │相│   识规矩颂 十二门论       │金刚经论等       │    │性│(史文)西藏、日本等各地佛教史 选读魏│关于世界佛教地理及各地佛│    │ │    晋文             │教史传等        │    └─┴───────────────────┴────────────┘

    ┌─┬───────────────────┬────────────┐    │第│(经)华严离世间品 法华经 弥勒上下生│华严 涅槃 净密诸经  │    │四│   涅槃迦叶品 无量寿 大日住心品 │            │    │年│(律)僧祇律             │菩萨藏经 梵网经等   │    │大│                   │            │    │乘│(论)大乘经庄严论 涅槃论 法华论 净│十住毗婆沙论 佛性论 菩│    │行│   土论              │提论等         │    │果│(史文)慈恩传 西域记 本宗略史   │关于本宗一切史传    │    └─┴───────────────────┴────────────┘

(乙)专修科

    ┌─┬─────────────┬───────────────┐    │ │   听 讲 (在闻慧堂)│    研 究(在思慧堂)  │    │第│解深密经 厚严经     │法苑义林章等         │    │一│             │               │    │年│十地经论 佛地经论    │               │    │究│             │               │    │其│辨中边论 显扬圣教论   │    修 习(在修慧堂)  │    │本│             │               │    │依│摄大乘论 世亲无性释   │百法无我观(从第一年到第三年)│    └─┴─────────────┴───────────────┘

    ┌─┬─────────────┬───────────────┐    │第│   听  讲       │    研 究        │    │二│             │               │    │年│瑜伽师地论        │基纂伦记等          │    │穷│             │               │    │其│             │    修 习        │    │深│             │               │    │广│             │四寻思引四如实智观      │    ├─┼─────────────┼───────────────┤    │第│   听 讲        │    研 究        │    │三│             │               │    │年│成唯识论述记       │料简 枢要 别抄 了义灯 演秘│    │握│             │义演 义蕴 唯识义章 观心觉梦│    │其│             │钞等             │    │宗│             │    修 习        │    │要│             │五重唯识观          │    └─┴─────────────┴───────────────┘

(四)佛学女众院课程表

  ──佛教各女学校通用──

(甲)预科二年

    ┌─┬─────────────────────────┐    │第│(经)贤愚因缘经百喻经              │    │一│(律)在家律要                  │    │年│(论)善因编佛教中学课本一二编上下        │    │ │(文史)选读佛教国文及善女人传          │    ├─┼─────────────────────────┤    │第│(经)佛本生经                  │    │二│(律)在家律要                  │    │年│(论)马鸣庄严经论                │    │ │(文史)选读佛教国文及比丘尼传          │    └─┴─────────────────────────┘

(乙)普通科四年

    ┌─┬─────────────────────────────┐    │第│(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一│(律)沙弥律仪 净心诫观法                │    │年│(论)佛学概论 五蕴论 百法论 因明略          │    │ │(文史)选读佛教国文及宗派源流              │    ├─┼─────────────────────────────┤    │第│(经)四十二章经 遗教经 杂阿含缘起诵          │    │二│(律)四分律                       │    │年│(论)俱舍颂 异部宗轮论 因明入正理 摄大乘论      │    │ │(文史)印度佛教史 选读佛教国文             │    └─┴─────────────────────────────┘

    ┌─┬─────────────────────────────┐    │第│(经)楞伽经 如来藏经 解深密经 大般若第五分      │    │三│(律)瑜伽戒本及研究各律论                │    │年│(论)集论 辨中边论 二十唯识 三十唯识论 十二门论 中论│    │ │(史)中国佛教史及选学国民常识              │    ├─┼─────────────────────────────┤    │第│(经)华严离世间品 法华经 涅槃迦叶品 无量寿会 弥勒上生│    │ │   大日住心                      │    │四│(律)梵网 整理僧制论 及研究律藏            │    │ │(论)大乘庄严论 十地论 法华论 涅槃论 净土论      │    │年│(史)各地佛教史及选学世界常识              │    └─┴─────────────────────────────┘

    (法舫编次)(见海刊第十三卷十期)  (附录)原题“佛法修学课程表”,今改题。

 


猜你喜欢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八卷·一行
  卷第十九·居顶
  第七 神足相应·佚名
  曹山大师语录序·佚名
  初抵缅京向欢迎群众致词·太虚
  卷第六(译经西晋)·费长房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三·石雨明方
  卷第三十二·佚名
  好喜品法句经第二十四(十有二章)·佚名
  卷三十三·彭绍升
  佛说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一·佚名
  目录·丹霞子淳
  卷二·聂先
  卷第三十二·智旭
  尘垢品法句经第二十六(十有九章)·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臧懋循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杂剧(元)关汉卿撰●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葛白王亲挟势行凶横赵顽驴偷马残生送 正名 王婆婆贤德抚前儿包

  • 常建诗卷三·常建

    唐 常 建 撰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一作朗】髙林竹迳通【一作遇】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钟磬音送李大都防单于虽不战都防事邉深君执幕中秘能

  • 卷四十六·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四十六明 梅鼎祚 编杂歌谣辞【汉谚语】楚人谚【汉书云季布为任侠有名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韩信引人言【史记曰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令武士缚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

  • 樵云独唱目録·叶颙

    巻一古诗上巻二古诗下巻三絶句上巻四絶句下巻五律诗上巻六律诗下

  • ●四声猿·沈泰

    (山阴文长徐渭编公安中郎袁宏道评西湖梦珠张元徵、练江荩臣程羽文阅) 正名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 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范晔

    野王二老 向长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井丹 梁鸿 高凤 台佟 韩康 矫慎 戴良 法真 汉阴老父 陈留老父 庞公《易》称「《DD33》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

  • 列传十一·薛居正

    孔崇弼,唐僖宗宰相纬之子也。仕后唐,自吏部郎中授给事中,时族兄昭序繇给事中改左常侍,兄弟同居门下,时论荣之。崇弼,天福中迁左散骑常侍。无他才,但能谈笑,戏玩人物,扬眉抵掌,取悦于人。五年,诏令泛海使于杭越。先是,浙中赠贿,每岁

  • 卷一·本纪第一·柯劭忞

      ○序纪   蒙古之先、出于突厥。本为忙豁仑,译音之变为蒙兀儿,又为蒙古。金人谓之鞑靼,又谓之达达儿。蒙古衣尚灰暗,故称黑达达。其本非蒙古,而归于蒙古者,为白达达、野达达。详《氏族表》。其国姓曰乞颜特孛儿只斤氏

  •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赵尔巽

      ◎乐三   △乐章一郊庙群祀   圜丘九章郊庙乐,顺治元年定,乾隆十一年用旧辞重改。今以顺治所制分载句中。中和韶乐,黄锺宫立宫,倍夷则下羽主调。   迎神始平钦原敬。承纯祜原祐。兮,于昭有融。时维永清兮,四海攸

  • 两汉刊误补遗卷十·吴仁杰

    符一杜诗传但以玺书发兵诗上疏曰如有诈伪无由知觉可立虎符以絶奸端仁杰按铜虎竹使符始于文帝本于周官所谓鎭圭以召守牙璋以起军旅者至唐易其制为铜鱼大事则兼敕书谓都督刺史改替追唤及军发后更添兵马之类至周显徳六年

  • 四四五 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旨饬派在籍候选教职贡生访查书籍折·佚名

    四四五 陕西巡抚毕沅奏遵旨饬派在籍候选教职贡生访查书籍折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陕西巡抚臣毕沅跪奏,为遵旨查办事。窃臣承准廷寄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奉上谕:各省藏书之家非必尽系知书之人,仅责成地方官勒

  • 纲鉴易知录卷四·吴楚材

    周纪釐王纲 庚子,周釐王元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夏六月,齐人灭遂。纪 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齐人灭遂而戍之。纲 冬,鲁侯会齐侯盟于柯。纪 齐桓公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

  • 卷二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九易四泰论阴阳各有一半圣人于泰否只为阳说道理看来圣人岀来做须有一个道理使得天下皆为君子世闲人多言君子小人常相半不可太去治他急迫之却为害不然如舜汤

  • 佛教之初输入佛教之初输入·梁启超

    苦修佛像 莫高窟第248窟 北魏苦修是释迦为修成佛道而经历的最重要的修行阶段。据说,他在经历漫长的苦修后,最终在菩提树下成佛。佛像形体枯瘦,筋骨突现,但在端庄中蕴含着自信与执着,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刚毅。

  • 正信会会员格言·太虚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谓深信佛教之正法以摄化若长若幼之群众也。此为总句,本会会员皆应本此以行。而总务部、修持部部员,尤须身体力行之!“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谓经营实业,治理生产,而能轻财乐施也;本会会员皆所

  • 卷第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十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二之四无色法中。已辩心心所。今次当辩心不相应行。颂曰。心不相应行  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  相名身等类论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类

  • 古音骈字·杨慎

    共六卷 (《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明杨慎撰,清庄履丰、庄鼎铉(二人生平著述不详)续编。骈字指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由两个字记录的单纯词,用字没有一定,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就可彼此假借通用。此书及其续编,均摘取

  • 性命圭旨·佚名

    中国道教气功重要著作。明代尹真人高弟著。重刊广传始自清康熙间。收入道藏精华录第9册。本书分元、享、利、贞4集,均以图配文,广撷先人功诀,以贯穿三教合一、性命双修为宗旨,系统阐述了内丹理论与具体修持层次。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