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险固第五十

【题解】

本篇就设险固边问题展开辩论。大夫总结了“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的经验,认为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坚持“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的正确主张。文学则主张“在德不在固”,认为“武力不如文德”,“阻险不如阻义”,极力宣扬孔丘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篇》)和孟轲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篇)的观点。

大夫曰:虎兕所以能执熊罴、服群兽者①,爪牙利而攫取便也②。秦所以超诸侯、吞天下、并敌国者,险阻固而势居然也。故龟猖有介③,狐貉不能禽;蝮蛇有螫④,人忌而不轻。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衮职之阙⑤,蒙公筑长城之固⑥,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⑦。

【注释】

①执:捕捉。罴(p0)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

②攫(ju6):用爪抓取。

③猖:疑“瑁”字之误,即玳瑁。介:甲。指乌龟和玳瑁的硬壳。

④蝮蛇:蛇的一种,体色灰褐,头部略呈三角形,有毒牙。螫(sh@):即蜇(zh5),指毒腺。

⑤仲山甫,见《徭役篇》注释。《诗经·大雅·蒸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郑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衮(g(n),古代君王的礼服。衮职:即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古通“缺”,过失,错误。

⑥蒙公:即蒙恬。蒙恬筑长城事,见《非鞅篇》注释。

⑦暗昧:糊里糊涂。

【译文】

大夫说:老虎犀牛所以能够捕捉熊罴,制服各种野兽,是因为它们爪牙锐利便于捕捉。秦国的势力所以超过各个诸侯国,吞并天下,统一中国,是由于占有险要坚固的地形,而且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乌龟和玳瑁有硬壳,狐貉就不能擒捉它们;蝮蛇有毒牙,人就害怕而不敢轻易伤害它。所以,有防备就能制服敌人,没有防备就被敌人所制服。仲山甫纠正周宣王的过失,蒙恬修筑坚固的长城,都是为了防备侵犯抵御敌人于万里之外。如今不加强边防,想要安定国内,就如同住家人没有把围墙修坚固一样,夜间一有事被狗叫惊醒,必然糊里糊涂地不知所措。

文学曰:秦左殽、函(1),右陇阺(2),前蜀、汉(3),后山、河,四塞以为固,金城千里(4)。良将勇士,设利器而守陉隧(5),墨子守云梯之械也(6)。以为虽汤、武复生,蚩尤复起(7),不轻攻也。然戍卒陈胜无将帅之任(8),师旅之众,奋空拳而破百万之师,无墙篱之难(9)。故在德不在固。诚以仁义为阻(10),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如此则中国无狗吠之警,而边境无鹿骇狼顾之忧矣(11)。夫何妄行而之乎?

【注释】

(1)殽(yao)同“崤”,即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东接渑池县,西北接陕县。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2)陇阺(d!):即陇坻,山名,亦曰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3)蜀:西汉时郡名。汉:汉中,西汉时郡名。

(4)金城千里:语又分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及《留侯世家》。当是秦、汉时通用语。意思是说这里有四塞之固,比用金属铸造的还要坚固。

(5)陉(x0ng)隧:山口,隧道。

(6)墨子:即墨翟,见《相刺篇》注释。战国时,公输般为楚造云梯(战国时攻城器械)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往见公输般。解带为城,以襟为械。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见《墨子·公输篇》。

(7)蚩尤:见《结合篇》注释。

(8)陈胜:即陈涉,见《相刺篇》注释。

(9)墙篱:垣墙和篱笆。

(10)“仁”原作“行”,今据太玄书室本改正。

(11)《文选》陆佐公《石阙铭》:“忘兹鹿骇,息此狼顾。”就是用此文。鹿骇:鹿胆小,常惊恐。这里形容人惶恐不安。“狼顾”一词,又见《史记·苏秦传》及《汉书·食货志》。狼性怯,行走时,常回顾以避害。这里形容人有后顾之忧。

【译文】

文学说:秦国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有陇山,前面是蜀郡和汉中郡,后面是华山和黄河,国境四周有坚固的天险要塞,可谓是千里山河,固若金汤了。它又有良将勇士,拿着锐利的武器把守在山口要道,这就像墨子防备敌人用云梯攻城一样。秦国认为就是商汤王、周武王复生,蚩尤再世,也不能轻易向他进攻。然而,戍卒陈胜既没有担任过将帅的职务,也没有师旅那样多的兵马,赤手空拳而打败了秦国的百万军队,比越过垣墙、篱笆还容易。所以,防备敌人关键在于施行仁德,而不在于边塞的坚固。如果真正把实行仁义作为险阻,以道德为要塞,贤人为兵力,由圣人来防守,就没有人能够攻破。这样,内地就不会有狗叫的惊扰,边境也不会有惊慌不安的忧虑了。

大夫曰:古者,为国必察土地、山陵阻险、天时地利,然后可以王霸。故制地城廓,饬沟垒,以御寇固国。《春秋》曰:“冬浚洙①。”修地利也。三军顺天时,以实击虚,然困于阻险②,敌于金城。楚庄之围宋③,秦师败崤嵚崟④,是也。故曰:“天时地利。”羌、胡固,近于边,今不取⑤,必为四境长患。此季孙之所以忧颛臾⑥,有句践之变而为强吴之所悔也⑦。

【注释】

①《公羊传·庄公九年》:“冬浚洙。洙者何?水也。浚之者何?深之也。易为深之?畏齐也。曷为畏齐也?辞杀子纠也。”浚:疏通,挖深。洙:洙水。见《论儒篇》注释。是年齐桓公初立,与鲁战,鲁败,被迫杀了齐公子纠。为了防备齐国再次来侵,故有浚洙之举。

②困,原作“固”,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③楚庄:楚庄王。楚庄王围宋事,见《世务篇》注释。

④秦师败崤嵚(q9n)崟(y0n):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军攻打郑国,秦军在崤山被晋军打败。事见《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崤嵚崟,即《公羊传》之“殽嵚岩”,也就是《淮南子·地形篇》高诱注“殽阪,弘农郡渑池殽钦吟是也”之“殽钦吟”,都是形容崤山地势险要的意思。

⑤“不”下原有“敢”字,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删。

⑥《论语·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zhuany*),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颛臾:春秋时鲁国的附庸国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⑦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王,曾灭吴国。

【译文】

大夫说:古时候,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考察土地、山岳险阻、气候条件和有利地形,然后才能称王称霸于天下。所以要因地制宜修造城郭,挖护城河,筑城堡,用以抵御敌寇,巩固边防。《春秋》上说:“鲁国冬天挖深洙水。”就是说要加强有利的地形。军队很好地利用地利的有利形势,以强击弱,理应所向无敌吧,然而也难被山河险要所困阻,被坚固城防所阻挡。这就是楚庄王围攻宋国不能攻克,秦军在地势险要的崤山被晋军打败的原因。所以说:“天时地利重要。”羌人、匈奴都很强大,又靠近边境,如果不攻取,必然造成边境的长期忧患。这就是鲁国季孙氏所以忧虑颛臾,越王勾践叛变而后灭掉强大的吴国,使吴王夫差悔恨不及的原因啊。

文学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之致远,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夺,非以险,以德也。吴有三江、五湖之难①,而兼于越。楚有汝渊、两堂之固②,而灭于秦。秦有陇阺、崤塞,而亡于诸侯。晋有河、华、九阿③,而夺于六卿。齐有泰山、巨海,而胁于田常④。桀、纣有天下,兼于滈、亳⑤。秦王以六合困于陈涉⑥。非地利不固,无术以守之也。释迩忧远,犹吴不内定其国,而西绝淮水与齐,晋争强也⑦;越因其罢,击其虚。使吴王用申胥⑧,修德,无恃极其众,则句践不免为藩臣海崖⑨,何谋之敢虑也?

【注释】

①三江、五湖,见《西域篇》注释。

②汝渊:汝水之渊。渊,川流停回之处。“两堂”原作“满堂”。卢文弨曰:“‘满堂’疑‘两棠’,见《吕氏春秋》。”“两棠”见《吕氏春秋·至忠篇》,贾谊《新书·先醒篇》同,《说苑·尊贤篇》作“两堂”,“棠”、“堂”同音通用,“满”当是“两”字形近而误。今地未详。

③“九阿”原作“九河”,《御览》九六引作“九阿”,是,今据改正。《穆天子传》五:“天子西征升九阿。”郭注:“疑今新安县十里九坂也。”(从翟云升覆校本)。

④胁,原作“负”,今据《御览》九六引改。

⑤滈,原作“济”,今据孙诒让说校改。滈,通“镐”,周初的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亳(b$):同“薄”,商朝都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附近。

⑥六合:指天地四方,犹言天下或海内。

⑦水,原作“山”,今据陈遵默说改正。

⑧申胥:即伍子胥。

⑨藩臣:属国的臣子。

【译文】

文学说:依靠有利的地形不如与人和好,用武力不如讲仁义道德。周朝招抚远方不是凭地利,靠的是与人和。百代相传,政权不被人所夺取,不是靠险要的地势,而是靠仁义道德。吴国有三江、太湖的有利地势,却被越国灭掉。楚国有汝渊和两堂的牢固地势,却被秦国消灭。秦国有陇山、崤山这样的险阻,却被诸侯灭亡。晋国有黄河、华山和九阿,却被六家公卿瓜分。齐国有泰山、大海,却被田成子夺权。夏桀、商纣占有天下,还是被商汤王、周武王灭掉。秦王统一天下,却被陈胜打败。这不是地形不坚固,而是没有好的防守办法。舍近求远,就像吴国不先安定国内,却西渡淮水去与晋国、齐国争强打仗;结果,越国趁吴国疲惫不堪,乘虚攻入。假使吴王按照伍子胥的主意去做,实行德政,不去依仗自己的强大和人多,不与晋国、齐国打仗,那么,句践就不免永远是吴国海边属国的臣子,他还敢搞什么阴谋呢?

大夫曰:楚自巫山起方城(1),属巫、黔中(2),设扞关以拒秦(3)。秦包商、洛、崤、函以御诸侯(4)。韩阻宜阳、依阙(5),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郑(6)。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以保晋国(7)。赵结飞狐、句注、孟门以存邢、代(8)。燕塞碣石(9),绝邪谷(10),绕援辽(11)。齐抚阿、甄(12),关荣、历(13),倚太山,负海河。关梁者(14),邦国之固,而山川者(15),社稷之宝也。徐人灭舒,《春秋》谓之取(16)。恶其无备(17),得物之易也。故恤来兵,仁伤刑(18)。君子为国,必有不可犯之难。《易》曰:“重门击拓,以待暴客(19)。”言备之素修也(20)。

【注释】

(1)巫山:在今四川省、湖北省两省交界处。方城:即方城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荀子·议兵篇》:“楚人..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双林,缘之以方城。”杨倞注:“方城,楚北界山名也。”《淮南子·兵略篇》:“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从王念孙校)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许慎注:“方城,楚北塞也,在南阳叶也。”《汉书·地理志上》:南阻郡叶县。”原注:“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十一引盛弘之《荆州记》:“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至■水达比阳界,南北联绵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

(2)巫:西汉时郡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一带。黔中:西汉时郡名。在今湖北省、四川省和贵州省交界处。

(3)古关名。其地望有两说,一为《郡国志》说,在鱼复,即今四川省奉节县。《史记集解》及《史记索隐》皆从之。见《史记·楚世家》及《张仪传》。一为《括地志》说,在巴山县界,即今湖北省长阳县。《括地志》、《史记正义》、董说《七国考》、王先谦《汉书补注》皆从之。以资参考。

(4)商:山名,在今陕西省商县。洛:指洛水,源出陕西省定边县东南白於山。东南流,经保安,甘泉等县,至朝邑县南入渭水,东入黄河。

(5)宜阳:在今河南省宜阳县。伊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

(6)成皋:在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太行:即今太行山。周、郑:都指韩国。因周、郑故地为韩占有,故即以周、郑称之。

(7)以保晋国:这里指保卫魏国,因魏原属晋国。

(8)飞狐:古关隘名,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孟门:孟门山,在今河南省辉县西。“邢”原作“荆”,因字形而误。《史记·殷本纪》:“祖乙迁于邢。”《索隐》:“邢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县有耿乡。”《正义》:《括地志》云:‘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汉书·地理志下》:“赵国:襄国。本注:‘故邢国。’”《方舆纪要·历代州郡形势》:“祖乙迁于耿。”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十三里有耿城。”据此,邢、代既相近,且与上下文言恃险以固境内者正合,则“荆”为“邢”之误,可无疑义,今据改正。代:古国名,赵襄子灭之,置代郡,在今山西省东北部及河北省蔚县等地。

(9)碣石:古山名。《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骊成县下云:“大碣石山在县西南,莽曰碣石。”骊成故城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又《汉书·武帝纪》文颍注云:“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故城在今河北省昌黎县东南。山势绵亘两县之间,故两处所言地位不同。

(10)邪谷:《五代史·四夷传附录》:“胡峤随入契丹,至黑榆林,时七月,寒如深冬,又明日,入斜谷,谷长五十里,高崖峻谷,仰不见日,而寒尤甚。“斜谷”即“邪谷”,明初本即作“斜谷”。

(11)辽:辽河,在今辽宁省。

(12)阿:阿城,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阿城镇。甄:地名,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

(13)荣、历,疑作“泺、历”。《水经·济水注》:“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见《左桓传》,亦为鞌邑。”历,历山,在今山东省历城县南,又名千佛山。

(14)关梁,原作“梁关”,今据孙诒让说乙正。明初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正作“关梁”,今据乙正。本书《世务篇》:“罢关梁”。《和亲篇》:“往者,通关梁。”都是作“关梁”的例证。

(15)“者”字原脱,今据孙诒让说订补。

(16)《公羊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其言取之何?易也。”徐、舒,皆春秋国名。徐国故城在今安徽省泗县北,舒国故城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

(17)上注引《公羊传》,何休注云:“易者,言无守御之备。”

(18)伤刑:对实行法治有损害。

(19)语出《周易·系辞》。重门:城门。拓:原文作“柝”,古字通用;打更巡夜用的木梆子。

(20)素:平常。

【译文】

大夫说:楚国从巫山起到方城山,包括巫郡和黔中郡,设置扞关来抵抗秦国的进攻。秦国占有商山、洛水、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地势以防御六国诸侯。韩国把守险要的宜阳、伊阙和重地成皋、太行山来保护它占有的原周、郑地方的安全。魏国靠近洛水修筑长城,利用华山、黄河来保卫它占有的晋国领土。赵国把飞狐关、句注山、孟门山连接起来,是为了保卫它占有的邢、代地方。燕国有天然关塞碣石山、邪谷,并有辽河环绕。齐国能据有阿城、甄城,在荣、历设立关塞,是依仗泰山、背靠大海与黄河。可见边防上的关口要塞,是保卫国家的屏障,山河,是保卫国家的宝贝啊。徐国灭掉舒国,《春秋》上记载是顺手而取,就是憎恨舒国没有防备,徐国容易得胜。所以,怜悯敌人就会招致战祸,施行仁爱对实行法治有损害。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设有敌人不可侵犯的防御工事。《易》书上说:“在城门上敲梆子报警,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说的是平常就要有所准备啊。

文学曰:阻险不如阻义,昔汤以七十里①,为政于天下,舒以百里,亡于敌国。此其所以见恶也。使关梁足恃,六国不兼于秦;河山足保,秦不亡于楚、汉②。由此观之:冲隆不足为强③,高城不足为固。行善则昌,行恶则亡。王者博爱远施,外内合同,四海各以其职来祭④,何击拓而待?《传》曰:“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⑤。”

【注释】

①“十”原作“千”,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作“十”,今据改正。《孟子·梁惠王下》、《公孙丑上》、《淮南子·泰族篇》都作“七十里”,就是很好的例证。

②楚:这里指项羽,因其自称“西楚霸王”。汉:这里指刘邦。在秦灭亡后,项羽实行分裂割据,曾封刘邦为“汉王”。

③冲隆:古时一种兵车,又见《淮南子·泰族篇》及《兵略篇》。《氾论篇》作“隆冲”,即《诗经·大雅·皇矣》的“临冲”。毛《传》:“临,临车也。冲,冲车也。”《释文》云:“《韩诗》作‘隆冲’。”“临”、“隆”一声之转,故得通用。“隆冲”即“冲隆”,凡联绵字,固可上下易位。

④《孝经·圣治章》:“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⑤语本《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休注,惟此文未详所出。

【译文】

文学说:凭借险要的地势去阻挡敌人,不如靠施行仁义去阻挡。过去商汤王以方圆七十里的地方面而得到天下,舒国有方圆百里的地盘,却被敌国灭掉。这就是不施行礼义的恶果。假使边境上的关口要塞可以依赖,六国就不至于被秦国吞并;若是依靠河山足以保护国家,秦国就不至于被楚(项羽)、汉(刘邦)灭掉。由此可见:兵车称不上强大,城墙再高也不一定说明国家巩固。行善则昌盛,行恶就灭亡。君主对远方的人实行博爱,就使内外和睦,所有国家都会前来称臣祭祀我们的祖先,还要敲梆子防备敌人干什么呢?书上说:“诸侯边境上有关口要塞,贫贱的人得到官职俸禄,这不是太平兴旺的象征,而是国家战争的开始。”

猜你喜欢
  三辩第七·墨子
  卷之六·佚名
  怕老婆的哲学·李宗吾
  去种界同人类·梁启超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孔子
  卷十一·冯复京
  提要·郑玉
  卷二百三十·秦蕙田
  卷一百八十一·秦蕙田
  左传折诸卷十一·张尚瑗
  卷二十八·盛世佐
  第28章 卫灵公篇第十五(2)·孔子
  卷十三·王质
  《尸子·明堂》白话译文·尸佼
  人生佛教(注一)·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叶昌炽

    一、毋昭裔守素蜀本九经最先出,后来孳乳到长兴。蒲津毋氏家钱造,海内通行价倍增。《宋史》:“毋守素性好藏书。在成都令门人句中正、孙逢吉书《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镂板。守素赍至中朝,行于世。”

  • 铁围山丛谈卷第五·蔡絛

    艺祖始受命,久之阴计:「释氏何神灵,张本「阴」作「默」。而患苦天下?今我抑尝之,吴本云「今我抑常好之」。张本云「今我亦尝好之」。不然废其教也。」别本竝作「矣」。日且暮则微行出,徐入大相国寺。将昏黑,俄至一小院户旁,则

  • 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弘治十六年二月戊戌朔 南京光禄寺卿杨唆乞致仕许之命给驿以归 调狭西布政司右参政李旻于○四川布政以朝 觐考察才力不及也○巡抚贵州监察御史戴乾奏镇守贵州都指挥使颜玉居官廉公乞量加旌赏以励其余 命所司知之○己

  • 卷之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四百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百·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一十二 署内务府总管马齐奏请补放茶房总领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七日 为茶房总领福寿病故,请补放其缺事。 茶上人索住,当差共三十二年,原任员外郎李散之子,满洲。 茶上人关保,当差共三十二年,原任畅春园总管姚扬之子,满洲。 茶上人巴勒岱,当差共二十七年,原任副都统郎吉

  • 黄宏传·张廷玉

    黄宏,字德裕,鄞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万安县知县。万安县民好打官司,凡打官司的人都要祈祷神灵。宏毁其祠,对百姓说:“有我县令在,你们还祈祷谁。”每次审案他几句话就把案子判定了。后调任江西左参议,负责湖西、岭北

  • 孟子纂笺卷一·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梁惠王上凡七章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防【于耕反】也都大梁【按魏初都安邑在汉河东郡安邑县至惠王徙大梁在汉陈留郡浚仪县魏地有少梁故以大梁别之】僣称王諡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以招贤者而孟

  • 卷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日讲四书解义卷三 中庸【下】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此一章书是子思引孔子论政以明中庸之道也通章以人存政举为主而其大要不外乎

  • 卷四十·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学记以其记人学教之义故名学记其旨与大学相表里开端言学而推及於化民成俗是学有用也篇终言学而推本於先源後委是学有体也有体有用大人之事备矣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衆就贤体远

  • 特牲馈食礼·佚名

    特牲馈食之礼:不商谋卜筮之日。俟至卜筮之日,主人服玄冠玄端,于庙门外就位,面朝西。所祭者之子孙、兄弟亦玄冠玄端,立于主人的南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专职司祭者及临时来助祭者亦玄冠玄端,面朝东,以北为上。于庙门中央短柱的西

  •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二·佚名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忏悔品第四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复于光中得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众宝树下坐琉璃座。与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见

  • 三弥底部论卷上·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归命一切智。我从此语。如是是人临欲死时。成无记心。其以何业往生。答曰。有业记心惑业往恶道。无惑记心白业往善道。体性记心以是故随行。以无记心起无记业。为业制故往生如是。是故行

  • 海壑吟稿·赵完璧

    明代诗文别集。赵完璧(字全卿,号云壑,晚号海壑)著。初由赵慎修,于万历十年(1582)刊刻行世,凡11卷。其中诗5卷,文5卷,第1卷为目录,入之卷数,盖从唐以前例。此本上有顾尔行、王象坤批点。集前有王三锡序。《四库全书》

  • 农政全书[标点本]·徐光启

    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重要农书,作者徐光启。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是经过陈子龙修改加工过的。主要版本有平露堂本、《四库全书》本、万有文库本等。此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等12个门类,

  • 续博物志·李石

    十卷。南宋李石撰。(旧题晋人李石,误)。生卒年不详。李石字知己,号方舟,资阳 (今四川资阳)人,南宋文学家。李石好学,善著文,有气节,少从苏符尚书游,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著有《方舟集》五十卷,后

  •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朱象先

    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元朱象先编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录古楼观唐、元碑记及唐、宋、元人题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