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有所畏?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①,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2)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释】
①大人:指地位高的人或德行高的入,这里两方面的意思部有。(2)狎(xia):态度不庄重的亲呢。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下敬畏,轻佻地对待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
【读解】
一个人该不该有所畏?
有一句话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作狭义的理解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可畏惧的,那就不一定妥当了。试想,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岂不是连走私贩毒,杀人越货,铤而走险都不怕了吗?
那我们拿这个人可真是难办了!
所以,一个人总不是要有所畏才好。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这是孔子所要求我们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这大概就是有所畏的哲学,有所畏的辩证法吧。
猜你喜欢 卷第十六·朱熹 榕村语録卷二十五·李光地 卷九·王元杰 卷九·康熙 卷八·吴廷华 外储说左下 译文·韩非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一·陈梦雷 唯识之名义·太虚 答王达五问(三则)·太虚 第三十九卷·佚名 不能代替·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澄观 法华十罗刹法·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