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功第五十二

【题解】

经过西汉人民长期奋战,到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终于取得很大胜利,对统一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大夫高度赞扬“先帝征不义”,是“为万世度”,认为“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文学则竭力鼓吹“抗战必亡”的谬论,胡说什么“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战胜而不休”,就要“身死国亡”,攻击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抗击匈奴是“外无敌国之忧,而内自纵恣”,“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以此来影射汉武帝。

大夫曰:匈奴无城廓之守①,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②,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③,君臣嫚易④,上下无礼,织柳为室,旃■为盖⑤。素孤骨镞⑥,马不粟食。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⑦,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春秋》曰:“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⑧。”况以天下之力乎?

【注释】

①廓,同“郭”,见《论勇篇》注释。

②修:长。

③文理:正常秩序。

④嫚易:互相欺侮。

⑤■,与席古字通,此盖六朝唐人习用之俗字。“旃席为谏”,就是旃帐。(“旃”同“毡”)

⑥素孤:不涂漆、不绘画的木弓。骨镞(z*):用兽骨制造的箭头。

⑦总:聚集,集中。

⑧《公羊传·庄公三十年》:“齐人伐山戎。..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译文】

大夫说:匈奴没有城墙防守,没有深池宽沟的护城河,也没有长戟强弓的武器,更没有粮仓和国库的蓄积,他们上边没有义理法律,下边没有正常秩序,君臣互相欺侮,上下没有礼节。他们用柳条编造房屋,用毛毡做屋顶。军队用的是木弓骨箭头,马不喂粮食。他们的内部防守没有什么了不起,对外也谈不上有什么礼义。现在汉朝是天下的中心,人才集中,礼义完备,财用富足。攻打匈奴,我们是以智慧攻取愚蠢,以正义讨伐不义,就像秋霜打落叶一样。《春秋》上说:“齐桓公攻打戎、狄,不过是驱逐他们罢了。”何况我们是以天下的力量来对付匈奴呢?

文学曰:匈奴车器无银黄丝漆之饰,素成而务坚。丝无文采裙祎曲襟之制①,都成而务完。男无刻缕奇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女无绮绣淫巧之贡,纤绮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②,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廪。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者而不犯,指麾而令从③。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④,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群臣为县官计者,皆言其易而实难,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⑤。

【注释】

①丝:指用丝织物做成的衣服。祎(hu9):本指古代男人遮蔽膝盖的东西。本文指男子的下衣。曲襟:弯曲而互相交叠的衣襟。本文指男女上衣。

②案首:盛粮食的器具。

③指麾(hu9):即指挥。

④木,原作衣,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改。

⑤一朝:犹言顷刻之间。尔:语气词,罢了。

【译文】

文学说:匈奴的车辆器具没有用金银丝绸油漆来装饰,但朴素完整结实。穿的衣服没有花纹色彩、上下衣和男女服制的区别,但以完美无缺为务。他们男的没有雕刻奇巧物品的事,女的不去刺绣华丽的丝织进贡,也不做纤细的绫罗绸缎。他们做的东西少但足以应用,容易做成难于用坏。虽然没有长戟强弩,战马良弓;但每家都有准备,每人都有任务,一旦有紧急情况,弯弓上马就行了。他们虽然没有盛粮食的器具,但有可支持几十天的食物,利用山谷做城郭,以水草为粮仓。法律简单,容易辨别,上边税收少,下边容易供给。因此他们很少动用刑罚,人们也没有犯罪的。上边指挥,下边服从命令。他们轻视礼节,但能忠实讲究信用,文字简单,但做事敏捷。所以,虽然没有讲礼节的书,只在骨头、树皮上刻字做记号,大小官员都能记住,并且君臣之间都能互相指使。现在,群臣中为朝廷考虑的人,都说打匈奴看来容易而实际上很困难。就因为这样,秦国曾想把匈奴驱逐走,不仅没有达到驱逐的目的,反而变为自己灭亡。所以兵戈是凶器,不可以随便动用。如果轻易动用,就会使自己的国家由强变弱,由生存变为灭亡,这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大夫曰:鲁连有言①:“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②。”故政急而不长。高皇帝受命平暴乱,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绪润色之③。及先帝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纯至德之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也。今文学引亡国失政之治,而况之于今④,其谓匈奴难图⑤,宜矣!

【注释】

①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好画策,而高蹈不仕。游于赵,会秦围赵急,魏使新垣衍入赵,请尊秦为帝,以求罢兵。仲连不以为然,见衍责以大义。秦将闻之,为退军五十里。事见《史记·鲁仲连传》。

②虏,原作虐,今据卢文弨、孙人和说校改。《史记·鲁仲连传·索隐》:“言秦人以权诈使其战士,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汉书·项籍传》:“乘胜奴虏使之。”此亦作“虏使”之证。

③承绪:继承未竟的事业。润色:增加色彩。本文指发展功业。

④况:作动词,比拟。

⑤难图:难以战胜。

【译文】

大夫说:鲁仲连说过:“秦国任意驱使士兵,像奴役奴隶一样对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国家就不会长久。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乱,功德巍巍,像天那样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功业。到了武帝时,讨伐不正义的人,攻打无道德的人,使高祖仁圣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业更纯洁,这些都是圣明君主多年施行仁义的结果。现在,你们文学拿国家灭亡、失掉政权的秦朝和我们今天的事业相比,得出难以战胜匈奴的结论,那是必然的。

文学曰:有虞氏之时①,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退而修政,而三苗服②。不牧之地,不羁之民③,圣王不加兵,不事力焉,以为不足烦百姓而劳中国也,今明主修圣绪,宣德化,而朝有权使之谋,尚首功之事④,臣固怪之⑤。夫人臣席天下之势,奋国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顾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⑥,秦失其政也。孙子曰⑦:“今夫国家之事,一日更百变,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虽有尧、舜之知,不能更也⑧。”战而胜之,修礼礼义,继三代之迹,仁义附矣。战胜而不休,身死亡国者,吴王是也。

【注释】

①有虞氏:即传说中的舜帝。

②舜服三苗事,见《繇役篇》注释。

③羁:马的笼头。不羁:马不上笼头,比喻人民不受约束。

④尚首功,《史记索隐》:“秦法,斩首多为上功。”“尚”、“上”古通。本文指对敌作战。

⑤固:本来。这里有坚决的意思。

⑥尉佗:即赵佗,秦代真定人。始皇时为南海龙川令。二世时,南海尉任嚣死,佗代行尉事,故曰尉佗。秦之后,自立为南越武王。见《史记·南越尉佗传》。章邯:秦二世时少府。二世二年,陈胜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乃使章邯将郦山徒击破周章军。后以赵高用事,邯有所请,不用,遂降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项羽本纪》。

⑦孙子:即孙武,春秋末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⑧今本《孙子兵法》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新出土的《孙膑兵法》均无此文。

【译文】

文学说:过去舜的时代,三苗不顺服,禹想征服他。舜说:“这是我的仁德还没有感化他们。”退而施行德政,三苗归服了。那些不能放养牲畜的地方,不受约束的百姓,圣明的君主是不用兵、不动用武力的,认为对他们是用不着麻烦和劳苦内地的百姓的。现在贤明的君主继承圣人的事业,提倡仁德教化,但是朝廷里有权势的人出主意,崇尚打仗的事,所以我们坚决责怪这种做法。有的大臣凭借国家的权力,滥用国家的钱财,自己享受朝廷的俸禄,但不为皇帝效劳,这就是尉佗、章邯之所以成王,秦朝丢掉政权的原因。孙子说:“现在国家的事情,不打仗,虽一日经历百变,也不会亡国。一旦发生战争,军队遍布原野,鼓鸣箭飞时,即使有尧、舜的智慧,也无法挽救了。”打仗取胜后,就要退兵回来修整礼义,按照夏、商、周的道路去走,仁义就随之而来。如果取胜后还不停止打仗,就会使自己丧命、国家灭亡,吴王夫差就是例子。

大夫曰:顺风而呼者易为气(1),因时而行者易为力(2)。文、武怀余力,不为后嗣计,故三世而德衰(3)。昭王南征(4),死而不还。凡伯囚执而使不通(5),晋取郊、沛(6),王师败于茅戎(7)。今西南诸夷,楚庄之后(8),朝鲜之王,燕之亡民也(9)。南越尉佗起中国,自立为王,德至薄,然皆亡天下之大(10),各自以为一州,倔强倨敖,自称老夫(11)。先帝为万世度,恐有冀州之累(12),南荆之患(13),于是遣左将军楼船平之(14),兵不血刃,咸为县官也。七国之时,皆据万乘,南面称王,提珩为敌国累世(15),然终不免俯首系虏于秦(16)。今匈奴不当汉家之巨郡,非有六国之用,贤士之谋。由此观难易,察然可见也。

【注释】

(1)气:声气,这里指声音。

(2)《荀子·劝学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三世:指周昭王姬瑕。由成王、康王到昭王,恰为三世。

(4)昭王:周康王子,名瑕。时周室渐衰,昭王南巡至汉水。船人以胶船进王,王乘船至中流,胶船溶解,王及祭公都没入水中而死。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

(5)凡:周时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辉县境。《春秋·隐公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公羊传》云:“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6)晋无取沛事,“沛”当依张敦仁校作“柳”。《公羊传·宣公元年》:“晋赵穿帅师侵柳。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又《昭公二十三年》:“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何休注云:“与侵柳同义。”即此文所本。

(7)茅戎:即贸戎,今山西省平陆县。《公羊传·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曰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茅”、“贸”音同,《谷梁传》亦作贸戎”,《左传》作“茅戎”。

(8)《史记·西南夷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至滇黔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9)《史记·朝鲜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

(10)亡,与忘古通。

(11)老夫:南越王尉佗答汉文帝书自称。这是说尉佗不承认他和汉文帝有君臣关系。

(12)冀州:即天下。《淮南子·泰族篇》:“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即此文所本。

(13)南荆之患:指昭王南巡不复事。

(14)左将军:指荀彘。楼船:指楼船将军杨仆。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朝鲜王攻杀辽东都尉,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将应募罪人往讨之。又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死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将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讨平之。均见《汉书·武帝纪》。

(15)提珩(h6ng):珩,同衡,势均力敌。

(16)“俯”字原元,今据郭沫若校补。下文“曾不得七王之俯首”,即承此而言。

【译文】

大夫说:顺风呼喊的人,声音容易传得远,见机行事的人,容易取得成功。周文王、周武王本来很有力量,但是没有为子孙着想,致使三代以后,朝政衰败。周昭王南征过汉水,死而不还。凡伯被戎人囚禁,周天子的使者不能通行。晋国攻打周朝的郊、柳,天子的军队在茅戎被晋国打败。现在西南的少数民族,是楚庄王的后代,朝鲜的国王,是燕国流亡的人。南方的尉佗,原来是中原人,(到南越后)自立为王,道德非常浅薄,全然忘记天下之大,独自占据一州,强横傲慢,自称“老夫”。武帝为万世考虑,恐怕天下会有祸害,再出现周昭王南征的灾难,因此派遣左将荀彘和楼船将军杨仆等人南北讨伐。刀枪没有沾血,那些地方就成了朝廷的州县了。战国时,七个国家都有上万辆兵车,各自称王,势均力敌,多年互相打仗,然而,终于低头成为秦国的俘虏。现在匈奴抵不上我们一个大郡,它没有六国那样的物力和出谋划策的贤士。从这方面去看,战胜匈奴的难易是昭然可见的。

文学曰:秦灭六国,虏七王①,沛然有余力②,自以为蚩尤不能害,黄帝不能斥。及二世弑死望夷③,子婴系颈降楚④,曾不得七王之俯首⑤。使六国并存,秦尚为战国⑥,固未亡也。何以明之?自孝公以至于始皇,世世为诸侯雄,百有余年⑦。及兼天下,十四岁而亡⑧。何则?外无敌国之忧⑨,而内自纵恣也。自非圣人,得志而不骄佚者⑩,未之有也。

【注释】

①七王:韩王安、赵王迁、魏王假、荆王负刍、燕王喜、代王嘉、齐王建。代王嘉乃赵公子自立为代王者,虽为代王,仍属赵国,不得另立为一国,故但言灭六国。

②沛然,充盛的样子。

③望夷:秦时宫名。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赵高弑二世于此。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交界处之睦村。

④子婴:秦二世兄子。赵高杀二世,立子婴。子婴刺杀赵高,夷三族。楚将沛公刘邦入秦,子婴系颈以绳,白马素车,奉天子玺降于沛公。后被项羽所杀。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曾(z5ng):副词,表示意外,即竟、竟然。

⑥“国”字原脱,今据赵曦明说校补。卢文弨曰:“脱‘国’字,赵敬夫补。”王先谦曰:“案‘固’即‘国’之误,当改不当补。”

⑦《史记·秦始皇本纪》:“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此文本之。

⑧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死于沙丘,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秦亡,共14年。

⑨《孟子·告子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⑩骄佚:佚,同逸,骄奢淫逸。

【译文】

文学说:秦灭掉六国,俘虏了七个国王,力量充盛有余,自以为“蚩尤”不能伤害他,“黄帝”也不能打败他。到秦二世在望夷宫被杀,子婴把王印吊在脖子上投降楚被斩,竟然连七王被俘的下场也得不到了。假使其他六国都存在,秦还可以作为战国之一,本来是不致于灭亡的。怎么知道呢?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世世代代称雄于诸侯,百年有余,到统一天下,才14年就灭亡了。什么原因呢?因为外面没有敌国侵略的忧虑,而自己就狂妄放纵了。自己不是圣人,成功后不骄奢淫逸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

猜你喜欢
  卷三十九·湛若水
  卷四十九·冯复京
  卷六十二·沈廷芳
  第35章·老子
  版法解第六十六·管仲
  卷二十八·张廷玉
  学蔀通辨提纲·陈建
  第三篇 人生如梦(中)·丰子恺
  乐记·姚际恒
  卷十三·赜藏主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六·念常
  我之佛教观·太虚
  在加尔各打印度教某君欢迎茶会上谈话·太虚
  十五年来海潮音之总检阅·太虚
  志 行 自 述·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七十目录【一百字】念奴娇【又一体】苏轼周紫芝【二首】赵鼎臣吕渭老韩驹蔡伸叶梦得李邴曾纡【二首】刘一止赵长卿张元干【二首】朱敦儒【二首】曾觌曾

  • 唐诗镜卷二十四·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四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六 杜甫【四】 七言古诗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劒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特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劔器壮其蔚跂问其

  • 卷之十一·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一张祜四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万古元和史,功名将相殊。英明逢主断,直道与天符。一镜辞西阙,双旌镇北都。轮辕归大匠,剑戟尽洪炉。物望朝端洽,人情海内输。重轻毫在手,斟酌斗回枢。邴吉真丞相,陈蕃实丈夫。礼宾

  • 千百年眼卷五·张燧

    文帝用贾生孝文时,山东之国,齐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吴三十城。三国之中,齐为尤大,悼惠王复子多而材。吕氏之乱,哀王襄欲举兵西向,则关中为之震恐,且有自帝之谋,其弟朱虚、东牟且将为内应。幸诸吕已诛,文帝正位,而其谋遂寝。然则帝即

  •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四百四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四十一册 天聪五年九月·佚名

    第四十一册  天聪五年九月初四日,塔木布率镶白、正白、正黄三旗护军各五十人,追击明兵出城取草者。杀其三人,生擒蒙古二人。此役也,达尔汉侍卫之子胡希布被创身亡。初六日,闻祖总兵宫殿遣一汉人往锦州,乘夜步行潜越巴林部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四 孝友传二·纪昀

    孝友传宋○宋李璘【甄婆儿】徐承珪 刘孝忠【吕升 王翰】罗居通【黄德舆】 齐得一 李罕澄邢神 留【沈正】 许祚【李琳 田祚 惠从顺 赵广 郑彦圭 俞隽 张文裕 张巨源 刘芳 瞿景鸿 陈偘 褚彦逢 彭程

  • 邢峦传·魏收

    邢峦,字洪宾,河间莫阝人。五世祖邢嘏,石勒频频征其为官,不去。邢嘏没有子嗣,邢峦高祖邢盖,从旁宗入门为其后人。邢盖孙子颖,字宗敏,以才学知名。世祖时,与范陽卢玄、渤海高允等一起被朝廷征拜。后来,朝廷拜授他为中书侍郎,假通直

  • 薛胄传·魏徵

    薛胄字绍玄,河东汾陰人。 父亲薛端,北周蔡州刺史。 薛胄小时就很聪明,每读一些奇书,就通晓其中的意思。 他常常感叹那些作注的人没有领会前人书中蕴含的深义,就用自己的理解来为之辨别、纠正,读书人没有不称赞的。 他性情豪

  • 张柬之传·欧阳修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

  • 夹古清臣传·脱脱

    夹谷清臣本名夹谷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他身材魁伟,善长骑马射箭。皇统八年(1148),继承祖父的驳达猛安。大定元年(1161),听说金世宗即皇帝位,他率领本部军队六千人赴中都会师,因功升为昭武大将军。夹谷清臣跟从右副元帅纥

  • 乌古孙泽传·宋濂

    乌古孙泽,字润甫,临潢人。其祖先为女真乌古部,因以乌古为姓。祖父名璧,为金朝明威将军、资用库使,随金朝皇帝迁到汴京。汴京陷落,迁居大名。父名仲,豪爽,洒脱不拘,但教其子孙泽却特严。孙泽天性刚毅,读书只理解其大略,不拘泥于词

  • 巻四·努尔哈赤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髙皇帝圣训巻四辑人心天命十年乙丑八月乙酉科尔沁奥巴台吉闻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欲兴兵侵之以书乞援上报奥巴书曰尔借兵多多与尔若少少与尔勿过忧也然兵不在多

  • 卷三百七十三·佚名

    △初分三渐次品第六十五之二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法随念。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思惟善法。不应思惟不善法。不应思惟无记法。不应思惟世间法。不应思惟出世间法。不应思惟有爱染法。不应思惟无爱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六(小乘论音)·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阿毗昙八揵度论三十卷 玄  发智论二十卷 琳  法蕴足论十二卷 琳  集异门足论二十卷(上帙十卷琳下帙上卷音入后卷)  右四论八十二卷同此卷音。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一    

  • 情感的迷惘·茨威格

    《情感的迷惘》由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所作的一部小说,学生罗朗来到新的学校学习,进行有关莎士比亚文学的学术研究。凯勒教授毕生都在研究莎翁著作。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教授一直未能完成自己的关于莎翁的文章。

  • 女范编·黄尚文

    夫古今者时无古无今者像像不蕲肖形而蕲肖神神不揣妍媸而揣爱憎惟随时之便耳余久迹吴越间染指研精津津窃有得者适倦游还里有商山数君子欲寿女范之传乃肃风纪端化原盛心也因谋图于余余摸拟形形色色局拘挛而不中体要则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