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诽第二十四

【题解】

本篇是对颜异、狄山的评论。丞相史揭露儒者是“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皆当世”,指出颜异、狄山之死是“处其位而非其朝,生乎世而讪其上”的必然结果。文学则认为“先帝之时,良臣未备,故邪臣得间”,颜异、狄山“知言之死,不忍从苟合之徒,是以不免于缧绁”。并斥责丞相史“不听正义以辅卿相”。

丞相史曰:晏子有言:“儒者华于言而寡于实,繁于乐而舒于民,久丧以害生,厚葬以伤业,礼烦而难行,道迂而难遵,称往古而訾当世,贱所见而贵所闻。”此人本枉,以己为式。此颜异所以诛黜,而狄山死于匈奴也。处其位而非其朝,生乎世而讪其上,终以被戮而丧其躯,此独谁为负其累而蒙其殃乎?

【注释】

晏子:即晏婴,解见《殊路篇》注释。

“訾”上原有“言”字,据王先谦、俞樾说校删。訾:毁谤非议。

“式”原作“拭”,今从张敦仁说校改。式:模范,榜样。

颜异:汉武帝时人,曾任济南亭长,因廉直而官至九卿,后因反对汉武帝制造“白鹿皮币”(一种贵重货币)而被杀。见《史记·平准书》。

狄山:汉武帝时博士,力主和亲,与主战派御史大夫张汤发生争论。武帝是坚决主张抗击匈奴的,见狄山主张和亲,便派他去边界守卫一个城堡,终于被匈奴所杀。见《汉书·张汤传》。讪(shan):毁谤。

【译文】

丞相史说:晏婴曾说过:“儒生话说得好听,但做得很差,讲究礼乐,轻视民众,守丧时间很长,影响了生活,用很多东西殉葬,破坏了家业,礼节繁琐,难以施行,道德迂腐,难以遵循,称赞古代,毁谤当今,轻视目睹的事实而重视从老师那里听到的教条。”这种人本来很坏,却标榜自己是模范。这就是颜异被杀,狄山死于匈奴的原因。他们是汉朝的臣民却反对朝廷,生在当世却毁谤皇上,终于被杀而丧失生命,这难道是别人使他们遭到灾难蒙受祸殃的吗?

文学曰:礼所以防淫,乐所以移风,礼兴乐正则刑罚中。故堤防成而民无水灾,礼义立而民无乱患。故礼义坏,堤防决,所以治者,未之有也。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故礼之所为作,非以害生伤业也;威仪节文,非以乱化伤俗也。治国谨其礼,危国谨其法。昔秦以武力吞天下,而斯、高以妖孽累其祸,废古术,■旧礼,专任刑法,而儒墨既丧焉。塞士之涂,壅人之口,道谀日进而上不闻其过,以秦所以失天下而殒社稷也。故圣人为政,必先诛之,伪巧言以辅非而倾覆国家也。今子安取亡国之语而来乎?夫公卿处其位不正其道,而以意阿邑顺风,疾小人浅浅面从,以成人之过也。故知言之死,不忍从苟合之徒,是以不免于缧绁。悲夫。

【注释】

《论语·子路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而”字原无,今据上句文例补,华氏本正有“而”字。

王先谦曰:“‘所’当作‘而’。”案“所”犹“可”,见王引之《经传释词》。这里的“所以”即“可以”。《淮南子·主术篇》:“然民无掘穴狭庐所以托身者,明主弗乐也。”“所以”即“可以”,与此正同。

语出《论语·八佾(y@)篇》。易:指丧礼的仪式周到。戚:悲哀。

正嘉本、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伪”作“为”。阿邑顺风,“邑”原作“色”,今据《汉书·酷吏传》:“张汤以知阿邑人主,与俱上下”改。王念孙曰:“阿邑人主,谓曲从人主之意也。”顺风:看风使舵,也是曲从的意思。浅浅:同“■■”,即花言巧语。

缧绁(l6Ixi8):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坐牢受刑。

【译文】

文学说:礼能够防止淫乱,乐能够改变风俗,崇尚礼义音乐符合(周礼)标准,刑罚才能恰当。所以筑好堤坝,百姓就不会遭受水灾,建立礼义,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如果礼义败坏,就如同堤坝决口(不可抵挡),不用礼义,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是从来没有的。孔子说:“礼仪与其奢侈,宁可搞得俭朴些,丧葬的各种事务办得周到,不如内心多悲哀些。”所以推行礼的目的,不是为了影响生活,损伤家业;制订礼节仪式的条文,不是为了扰乱教化,败坏风俗。崇尚礼义才能治理好国家,崇尚法律,国家就要受到危害。从前秦国用武力兼并天下,由于李斯、赵高的邪恶之道使国家遭到灾祸,他们废除了古代治国的方法,毁坏了旧的礼义,专门使用刑法,儒家墨家的东西都丧失了。堵塞了贤人升官的前途,封住了人们的嘴巴,阿谀奉承的人越来越多,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秦朝丧失天下、国家灭亡的原因啊。所以圣人治理朝政,必须先杀掉这种人,因为他们用花言巧语助长邪恶,会使国家灭亡。现在你们怎么用使国家灭亡的话来进行辩论呢?公卿处于掌握政权的位置上,但不崇尚礼义,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有小人花言巧语、看颜色行事的癖病,助长别人的过错。所以,知道说了就会被杀死,不能容忍苟且附合的人,因此免不了坐牢受刑。真是悲痛啊!

丞相史曰:檀柘而有乡,萑苇而有丛,言物类之相从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故汤兴而伊尹至,不仁者远矣。未有明君在上而乱臣在下也。今先帝躬行仁圣之道以临海内,招举俊才贤良之士,唯仁是用,诛逐乱臣,不避所亲,务以求贤而简退不肖,犹尧之举舜、禹之族、殛鲧放驩兜也,而曰“苟合之徒”,是则主非而臣阿,是也?

【注释】

檀柘,见《殊路篇》注释。乡:指檀柘生长的地方。

萑(huan)苇:芦苇。丛:这里指芦苇聚生的地方。

这是《论语·里仁篇》文。

《论语·颜渊篇》:“舜有天下,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殛(j0):杀死。鲧(g(n),夏禹的父亲,奉舜命治水,因用筑堤的方法,九年未治好,舜把他杀死于羽山。驩(huan)兜:传说是尧的大臣,因凶恶奸邪,舜即位后把他流放于崇山(今湖南省沣县)。

【译文】

丞相史说:檀柘有它们的产地,芦苇成丛地生长,这说明物以类聚。孔丘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志同道合者。”所以,当商汤王起兴时,伊尹就来到了,不仁义的人就走远了。没有上面的君主是贤明的而下面的臣子是奸邪的事情。武帝时在国内奉行圣明的朝政,选举才智超群和贤良的人,用人唯贤,诛杀流放乱臣,不回避是否是亲友,务必任用有才能的人而罢免不贤的人,就像尧任用舜、禹,杀掉鲧、流放驩兜一样。而你们却说皇上下面的大臣都是“苟且附合的人”,那就是说皇上是坏的,臣子也是阿谀奉承的了,对吗?

文学曰:皋陶对舜:“在知人,惟帝其难之。”洪水之灾,尧独愁悴而不能治,得舜、禹而九州宁。故虽有尧明之君,而无舜、禹之佐,则纯德不流。《春秋》刺有君而无臣。先帝之时,良臣未备,故邪臣得间。尧得舜、禹而鲸殛驩兜诛,赵简子得叔向而盛青肩诎。语曰:“未见君子,不知伪臣。”《诗》云:“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此之谓也。

【注释】

《尚书·皋陶谟》:“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维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明之”作“之明”。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

“鲧殛”原作“殛鲧”,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校乙,与“驩兜诛”词例一律。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时晋大夫,赵景叔子。公元前493年攻取了范氏、中行氏的都邑,扩大了封地,奠定了赵国的基础。叔向:据《史记·赵世家》文应为“周舍”,赵简子的谋士,好直谏。盛青肩:人名,未详。诎:同黜,罢免。

此语不知所出。

诗出《诗经·小雅·出车》。忡忡:忧虑不安。降:放下了心的意思。

【译文】

文学说:皋陶对舜说:“了解人,做帝王的更应该多用心。”从前洪水成灾,尧独自忧虑而不能治理,得到舜、禹治服了洪水,才使天下安宁。所以即使有了尧这样的圣明君主,如果没有舜、禹的辅佐,好的德政也不能实行。《春秋》上曾经讽刺过只有好的君主而没有好的臣子的事情。武帝时,好的大臣不齐全,所以奸臣钻了空子。尧得到舜、禹而杀掉鲧,处罚驩兜,赵简子得到了周舍而罢免了盛青肩的官。俗话说:“不见君子,就分不清奸臣。”《诗经》上说:“不见君子,我忧虑不安,见到君子,我就放了心。”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丞相史曰:尧任鲧、驩兜,得舜、禹而放殛之以其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人君用之齐民。而颜异,济南亭长也,先帝举而加之高位,官至上卿。狄山起布衣,为汉议臣,处舜、禹之位,执天下之中,不能以治,而反坐讪上。故驩兜之诛加而刑戮至焉。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固其然也。文学何怪焉?

【注释】

《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亭长:秦的乡官,汉家因之。大率一里一亭,十亭一乡。亭有乡,以禁盗贼。官至上卿:指颜异任大司农,大司农乃九卿之一,故曰“官至上卿。”议臣:议论国家政事,给皇帝提建议的官。

而反:连词,犹言“反而”。坐:犯(讪上)罪。

【译文】

丞相史说:尧任用了鲧和驩兜,得到了舜、禹后,把鲧、驩兜流放和处死,因为他们有罪,这样一来天下的人都信服了,因为杀的是坏人。皇上也任用了平民。颜异是济南的亭长,武帝重用他,加官授爵,封为上卿。狄山由一个普通的人当了朝廷的议臣,处在舜、禹的位置,管理天下大事,但管理不好,反而犯了诽谤皇上的罪。所以鲧、驩兜所受到的惩罚加到他们的头上。贤人受赏,坏人受刑,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你们文学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文学曰:论者相扶以义,相喻以道,从善不求胜,服义不耻穷。若相迷以伪,相乱以辞,相矜于后息,期于苟胜,非其贵者也。夫苏秦、张仪,荧惑诸侯,倾覆万乘,使人主失其所持;非不辩,然乱之道也。君子疾鄙夫之不可与事君,患其听从而无所不至也。今子不听正义以辅卿相,又从而顺之,好须臾之说,不计其后。若子之为人吏,宜受上戮,子姑默矣!

【注释】

《朝非子·外储说左上》:“郑有相与争年者,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后息:最后停止发言的意思。指在辩论时最后压制了对方。荧惑:迷惑。

上戮:最重的刑罚。

【译文】

文学说:讨论问题的人应该用礼义来互相帮助,用先王之道互相启发,唯善是从,不求个人胜利,服从仁义,不以词穷理屈为可耻。如果用欺诈行为互相迷惑,用花言巧语互相扰乱,以自己在辩论时最后压制了对方而骄傲,期望用不正的手段取得胜利,这不是可贵的态度和行为。从前苏秦、张仪,迷惑诸侯,结果各诸侯国破家亡,诸侯王失掉其权力;他们不是不能巧言善辩,然而这是混乱的根源。君子痛恨这种品质低劣的小人,不可同他一道侍奉君主,忧虑的是君主听从小人的主意,而且都照他们的主意办事。现在你们不听我们讲的礼义,并以此去辅助卿相,只是顺从他(指桑弘羊),爱听眼前一时有利的话,不去考虑后果。你们若是当官的话,应该受到最重的刑罚,你们暂且闭上嘴吧!

丞相史曰:盖闻士之居世也,衣服足以胜身,食饮足以供亲,内足以相恤,外不求于人。故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理然后可以治官。故饭蔬粝者不可以言孝,妻子饥寒者不可以言慈,绪业不修者不可以言理。居斯世,行斯身,而有此三累者,斯亦足以默矣!

【注释】

供亲:供养父母。

“家理”原作“家治”,“家理”承上为言,《孝养篇》亦有“居家理者”之文,作“家治”则与上文重复,今改。《孝经·广扬名章》:“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即此文所本。蔬粝:“蔬”原作“■(jian)”,今据洪颐煊说校改。粝:粗糙的米。绪业:事业,功业。“修”原作“备”,今从陈遵默说校改。

三累:指不孝,不慈,不理。

【译文】

丞相史说:听说人生活在世上,应该衣服足够穿,饭食足够供养父母,家里的困难足能自己解决,有事情不求于人。所以自身管理好了才能管家,家里的事情管理好了,才能管理国家。供养父母粗茶淡饭的人,不能算是孝敬,妻子儿女都挨饿受冻的人,谈不上是慈爱,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好,就谈不上治理国家。立身处世,如果这三件事都办不好,这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猜你喜欢
  小雅·谷风之什·佚名
  圣治章第九·佚名
  卷六十八 易四·黎靖德
  論衡校釋卷第十六·黄晖
  近思録集注附说·茅星来
  梁惠王上篇·王夫之
  经济文衡后集卷九·佚名
  卷二·赵鹏飞
  附录卷一·项安世
  卷五十五·江永
  广说品第二十四·佚名
  对于中央民训部修订中国佛教会章程草案之商榷·太虚
  佛学大系·太虚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隆庆六年十一月癸未朔 上御文华殿讲读○升狭西副使刘有诚为山东右参政分守海右道云南左参议徐中行为福建副使整理福宁道○准分守冀北道兼理兵备右参议萧大大亨回籍终餋时大亨母年七十有七 巡按狭西御史萧廪奏改勘牧

  • 耶律安抟传·脱脱

    耶律安抟,曾祖父岩木,玄祖之长子;祖父楚不鲁,为本部夷离堇。父迭里,幼年时多病,当时太祖任挞马犭戊沙里,常常加以抚养照料。神册六年(921),迭里任惕隐,随从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立有战功。天赞三年(924),任南院夷离堇,征讨

  • 熊朋来传·宋濂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咸淳十年(1274),登进士第第四,授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亡。世祖初得江南,尽力征求宋朝的遗老遗少,尤其重视进士,以亡宋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咸淳十年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 自序·王葆心

    处不讳之朝而言嬗代之事,信无尤也乎!虽然,吾有说焉。盖本朝,厚爱前代者也。乾隆四十年,于明代抗拒本朝植义不屈之人,而有「胜朝殉节诸臣录」以表之;于明代投顺本朝奔走创业之人,而有「贰臣」、「逆臣」诸传以耻之。于「殉节」

  • 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四十三人物志二十三大臣传九【满洲镶黄旗九 尹继善 托庸 高晋】尹继善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尹泰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

  • 记胡也频·沈从文

    中国山东烟台地方,有一个国家海军预备学校,在民国九年前后解散结束时,数百年青学生中间,有一个福建福州姓胡的学生,名字叫作崇轩。这个年纪极轻的海军学生,当时还只十五岁左右,学校解散以后,同几个朋友流落到了北京,一九二六以

  • 74.绿林赤眉起义·林汉达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

  • 卷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尚书注疏第四存旧尚书卷第二古文尚书大禹谟第三虞书孔氏传【古本】尚书注疏卷第四【宋板】大禹谟考异古本序禹成厥功厥作亓谨按亓古文其字经艰厥后艰厥臣允执厥

  • 卷二十·佚名

    △恚品第二十一除恚去憍慢,超度诸结使。不染着名色,除有何有哉。除恚去憍慢者,夫人瞋恚败善行人。所以竞利多少亡家破国种族灭尽皆由恚。以憍慢灭已灭当灭。是故说除恚去憍慢也。超度诸结使者,瞋恚憍慢结使为本。除本则无

  • 卷五百二十·佚名

    △第三分巧便品第二十三之四时阿难陀窃作是念。今天帝释为自辩才赞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功德胜利。为是如来威神之力。时天帝释知阿难陀心之所念。白言:大德。我所赞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功德胜利。皆是如来威神之力。

  •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六·佚名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是诸菩萨摩诃萨。决定善说菩提之法。世尊。为是自三昧力。为是佛威神力。为是此经三昧力能作是说耶。佛告阿难。是诸善男子。曾于六十亿那由他诸佛所。闻说是经

  •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下·远门净柱

    明支提山嗣祖沙门 净柱 辑临济宗南岳下二十二世高峰妙禅师法嗣杭州天目中峰明本禅师杭之钱塘孙氏子。母梦无门开禅师持灯笼至家遂生。神仪挺秀具大人相。离襁褓便趺坐。能言便歌赞梵呗。参高峰於死关。昼夜精勤。困

  • (附)宗门杂录四条·费隐通容

    拈花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

  • 总目·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总目 卷首 语录序(赵士祯撰)  锡类法檀序(吴应宾撰)  剩录序(黄端伯撰)  禅警语序(刘崇庆撰)  宗教答响序(张瑞图撰) 卷一之三 住信州博山禅寺语录 卷四之五 住建州董岩禅寺语录 卷之六 住建州

  • 串雅内外编·赵学敏

    方书。清赵学敏撰。八卷。学敏有《本草纲目拾遗》已著录。是书内外编各四卷。赵氏认为民间走方医“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故同走方医赵伯云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知识与经验,于光绪二十四年(1759)撰成

  • 奴书订·祝允明

    《奴书订》为明代祝允明所作,写此文章是他对李应祯“奴书”观点的驳斥。提出法古和创新兼用的观点。

  • 幸鲁盛典·孔毓圻

    清孔毓圻撰。孔毓圻,清曲阜人,康熙间袭封衍圣公。康熙二十四年 (1685)上疏请修此书,于康熙二十七年修成18卷上呈。得旨修改后,予以增辑,修成事迹20卷,艺文20卷,共40卷,记载玄烨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巡视山东曲阜、亲祀

  •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水鉴慧海

    清 慧海说,原澄,原上等编。卷一 上堂 卷二 行状 传 卷三 记 尺牍 象赞 杂著 杂偈 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