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74.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荆州闹饥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人多野荸荠少,引起了争夺。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

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起义,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百人,还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来投奔他们。

王匡他们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第二年,绿林山上不幸发生了疫病,五万人差不多死了一半。还有一半只好离开绿林山,后来分作三路人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兵和下江(长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这三路人马各自占领一块地盘,队伍又强大起来了。

当南方的绿林军在荆州一带打击官兵的时候,东方的起义军也壮大起来。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有个姓吕的老大娘,儿子是县里的一个公差,因为没肯依县官的命令毒打没钱付税的穷人,被县官杀害了。这一来激起了公愤。有上百个穷苦农民起来替吕母的儿子报仇,杀了县官,跟着吕母逃到黄海,一有机会就上岸打官兵。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吕母死了后,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义军。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一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罚。所以,百姓能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作好准备,跟官兵大战。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王莽的军队和赤眉军打了一仗。结果,官兵打了败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师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枪,逃了回去;将军廉丹在乱军之中被杀了。赤眉军越打越强,发展到了十多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别地方的农民也都活跃起来。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义军有几十路。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趁机起兵,反对王莽。

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豪强刘縯(yǐn)、刘秀兄弟两人,因为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心里怨恨,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几名王莽的大将,声势就强大起来了。

绿林军的几支队伍没有统一的指挥。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有个首领,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认为一定要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才能符合人心。

绿林军里姓刘的人很多,该推谁做首领呢?舂陵兵想推刘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将领怕刘縯势力太大,一定要立一个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刘縯又提出等消灭了王莽、收服赤眉军以后,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对。刘縯觉得自己力量不够,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就正式立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其他将领也各有各的封号。

打那时候起,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猜你喜欢
  志第十九 食货·魏徵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三·焦竑
  敕议或问·朱厚熜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潇湘风流案·李定夷
  进稽古録表·司马光
  钱塘先贤传赞·袁韶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司马迁
  朱异传·李延寿
  韩企先传·脱脱
  “皇甫四杰”传·张廷玉
  卷二百十五·佚名
  卷一百三十五·雍正
  卷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一·陆时雍

    <集部,总集类,古诗镜__唐诗镜>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一 明 陆时雍 编 初唐第一 【唐之胜於六朝者以七古之纵七律之整七絶之调此其故在气局声调之间而精神材力未能驾胜以五律视昔相去远矣声不逮韶色不逮丽神不逮晬

  • 卷二百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慈湖小集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进士宁宗朝累官将作少监出知温州以寳谟阁学士致仕卒諡文元学者称慈湖先生有慈湖甲稾抚琴行萧萧指下生秋风淅淅幽响

  • 列传第二十一 江总 姚察·姚思廉

    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也,晋散骑常侍统之十世孙。五世祖湛,宋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忠简公。祖蒨,梁光禄大夫,有名当代。父紑,本州迎主簿,少居父忧,以毁卒,在《梁书孝行传》。总七岁而孤,依于外氏。幼聪敏,有至性。舅吴平光侯

  • 卷八·齐一·佚名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楚威王战胜于徐州,欲逐婴子于齐。婴子恐,张丑谓楚王曰:“王战胜于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于国,百姓为之用。婴子不善,而用申缚。申缚者,大臣与百姓弗为用,故王胜之也。今婴子逐,盼子必用。复整其士卒以与

  • 卷之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目录·萧常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四 续後汉书目録     别史类 卷一 帝纪一 昭烈皇帝 卷二 帝纪二 少帝 卷三 年表一 建安以来诸侯表 卷四 年表二 章武以来吴魏表 卷五 列传一 昭烈甘皇后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九十三·纪昀

    列传宋 【九十七】○宋九十七余端礼 李璧邱崈倪思宇文绍节李蘩余端礼李璧邱崈倪思宇文绍节李蘩△余端礼余端礼字处恭衢州龙游人第进士知湖州乌程县民闲赋丁绢钱率三氓出一缣不输绢而折其估一缣千钱后增至五千民不胜

  • 卷二十五·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二十五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郑执政表世尝谓郑庄公链事而黠宋襄公喜事而狂然此二者两国遂成为风俗宋之狂非始于襄公也殇公受其兄之让而旋仇其子至十年十一战卒召华督之

  • 张嵊传·李延寿

    张嵊字四山。他的父亲张稷起初去做剡县令,走到嵊亭,生了他,于是就取名叫嵊,字四山。他少年的时候就很有孝行,三十岁时,还穿着彩衣受张稷的杖打,常常多到几百下,收了眼泪仍然是欢喜的样子。他方正文雅而有志向和操守,能够清谈。

  • 庾季才传·李延寿

    庾秀才字叔弈,新野人。八世祖庾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为遂昌侯,于是在南郡江陵县安家。祖父庾诜,《南史》中有传记。父亲庾曼倩,为光禄卿。  庾季才幼时聪慧出人,八岁诵读《尚书》,十二岁通晓《易》,喜欢推算天象,居

  • 刘仲洙传·脱脱

    刘仲洙,字师鲁,大兴宛平人。大定三年(1163),考中进士。历任龙门主簿、香河酒税使,再调深泽令。县城靠近滹沱河,当时是秋天庄稼成熟时,河水忽然暴涨,仲洙竭力护堤查堵缺口,终于没有造成灾害。有强盗夜间出现,居民震惊,仲洙率领县

  • 卷二百二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二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兵制宋高宗时黄次山奏曰臣闻制胜在将不在兵养兵在精不在衆渭曲之战西魏以府兵万人破走高欢二十万衆者节制存焉故也府

  • 卷五十二 末造殉节诸臣·李有棠

    宣宗贞祐三年夏五月庚申,中都破。右丞相兼都元帅定国公完颜承晖死之。承晖字维明,本名福兴。好学,淹贯经史。袭父穆昆,由符宝祇候历警巡使。章宗立,迁近侍局使,擢东京提刑副使,豪猾屏息。转北京留守,入为刑部尚书。屡忤权幸,改

  • 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九·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赏功考中永乐八年论北征功行赏领队都督赏银百五十两彩币八表里钞四百锭都指挥赏银百两彩币六表里钞三百锭指挥银六十两彩币四表里钞二百锭千户卫镇抚银四十两彩币三表里钞百六十锭百户典仗所镇抚试百户

  • 第四节 南方诸国形势(下)·吕思勉

    钱镠以龙德三年(923年),受梁册为吴越国王,始建国。同光二年(924年),唐因梁官爵命之。三年(925年),镠使告于吴,吴以其国名与己同,不受。戒境上:毋通使者商旅。四年(926年),安重诲奏削镠官爵,以太师致仕,进奏官、使者、纲吏,令所在系治,事见

  • 原序·汪克宽

    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原序仲尼假魯史寓王法春秋之義立矣然聖人之志有非賢者所能盡知是以三家之傳有時而戾夫二百四十二年行事亦多矣非聖人從而筆削之則綱常之道或幾乎熄託之空言可乎游夏深知夫子之志而未嘗措一辭孟氏發明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陆修静

    《灵宝中盟经目》第四十一种著录《灵宝众简文》,为六朝灵宝经。陆修静撰。述受灵宝真文之投简科仪。

  • 思怜诗·宋应星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