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学大系

一  三唯论二  三唯论之含摄  甲  三唯论的各摄  乙  三唯论的互摄三  三唯论之贯通  甲  三唯论与大乘宗  乙  三唯论与哲学

  一  三唯论

  凡治彻头彻尾之学,有“展手撑破虚空边,伸脚踏透宇宙底”之大丈夫志量者,殆皆有三个疑问横亘心中,务求个完全解决。那三个疑问呢?一、名名色色的“本来”是什么?二、名名色色的“现行”是什么?三、名名色色的“究极”是什么?若有此三个疑问必求解决,便于一切宗教、哲学、皆有了研究的需要;若求个完全解决,则佛学便成了唯一的需要。

  佛学于上列三大问题的答案怎么样?

  名名(精神的种现)色色(物质的种现)是无数无数差异区别的,此无数无数差异区别的一一各各,都不是永久不坏灭的!是由生起始成而且不是永久不坏灭的,则一一各各便都是暂有、偶有的!细细看来,不单是暂有、偶有,而且是无而忽有,有而即无,变时极速疾的。但恒通遍满于无数无数类差各别,极速极速生成坏灭的名名色色,确实是有未尝异未尝变、永不异永不变之性的。譬如有不隔不别不坏不失的水,故那汹汹异相滔滔变现的波浪,得以无际无断。但名名色色都是变异的,不是不变异的,故此不变异的虽不可无亦不能有,祗得强名之曰“如”。换言之,则只可强对此恒遍而不变异的作个记号,名之曰“如”耳。其余既都是变变异异的名名色色,则便都不是真实的。盖真实的必常如是,常如是的必遍如是,然则真的必是无变无异的,无变无异的方是真的,故名名色色皆不是真,唯“如”是真,强谓之曰“真如”。真如既是无乎不在无乎不然的,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本体是甚么的答案,就是“真如”了。

  “真如”是虚豁圆活的,是无形对无识别的,然则那无数无数物差类别、无常无常生成坏灭的名名色色,是怎么样现起存在的呢?实在的祗是“真如”,实无他物;然现为名名色色者,即由真如是无形对无识别的,所以不曾自知(无明);复由真如是虚豁圆活的,所以又得欲知之心;欲知之心乍动,所知之境随变,乃现为名名色色而真如终不见,真如虽不见而名名色色实皆真如也。名名色色之贯持者,乃心之发生力的意;名名色色之变异者,乃心之了别力的识;于是亦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生缘是甚么的答案,就是“意识”了。

  “意识”是参错流动的,是有执见有创造的;然则那意识又何以不能契证真如,但发生了别那变异的名名色色呢?就因为意识是真如不自知而起的欲知,故所知的皆是所变生的名名色色而不能知真如也。然在意识持变的名名色色中,每每免不了迷闷及牵逼之苦,由是意识对于名名色色又起了悟彻及解脱的心愿。信有不由意识而生起存在的不变不异真如觉性,一旦契会,便得透脱名名色色,自在遍照。如此第一步便观察名名色色皆是意识变生的;此第一层已明确证知,则名名色色都唯意识,意识便不去求知名名色色,贯持变异名名色色的力量便消减了。进观意识即真如,真如即意识──意识即真如,故意识便不生幻梦质碍;真如即意识,故真如便圆成了“妙觉明知”。真如圆成了妙觉明知,故彻体圆照名名色色而自性虚灵不昧;意识不生幻梦质碍,故随缘普现名名色色而当相融映无尽;是之谓无上正等觉。于此便可知佛学于名名色色之究极是甚么的答案,就是“妙觉”了。

  将上来所说的归纳起来,便结成三唯胜义。那三唯胜义是:第一、说明“实在”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有”是“意识”的“唯心论”,第三、说明“究极”是“妙觉”的“唯智论”。此三唯论,便是佛学的大系了。

  二、三唯论之含摄

  甲、三唯论的各摄

五    蕴┐十 二 处├根本法性┐十 八 界┘        │三    毒┐        │三    业├六凡法性├真如性三    有┘        │四 圣 谛┐        │十二缘起├四圣法性┘六度万行│二 转 依┘          ┌─八识心王─┐          ├─五类心所─┼实┐          ├─十一色法─┘  │                  ┌─阿罗汉四圣六凡─┤                ├有为─意识心─无为┼─辟支佛          ├─分 位 假─┐  │                  ├─菩萨          ├─和 合 假─┼假┘                  └─如来          └─相 续 假─┘                          ┌淹通世学                    ┌闻慧┤                    │    └博达法藏                    │    ┌解决事理              ┌因智┤思慧┤              │    │    └悟彻性相              │    │          ┌施戒慧              │    │    ┌资粮┤      ┌出世智┤    └修慧┤    └忍定慧      │      │          │    ┌寻思智      │      │          └加行┤      │      │                └如实智      │      │    ┌一 切 智─┐妙觉智┤      └智果┤道 种 智  ├────根本智……如理智      │            └一切种智─┘      │      ┌知世间业果智─┐      └救世智┤              ├─────后得智……如量智              └知出世邪歧智─┘乙、三唯论的互摄            ┌迷……染……苦……凡……生……唯心论心──唯性论┤            └悟……净……乐……圣……佛……唯智论              ┌体──唯性论众生──唯心论┤              └用──唯智论            ┌性──唯性论佛──唯智论┤            └相──唯心论

   心佛及众生,无差别而三;众生心及佛,三而无差别。是谓三唯论互摄之妙法。

   三、三唯论之贯通   甲、三唯论与大乘宗            ┌从“教观”入者………嘉祥宗真如的唯性论┤            └从“证悟”入者………少室宗            ┌…………注重理论者……慈恩宗意识的唯心论┤            └…………注重行为者……南山宗                    ┌实智证现者……清凉宗            ┌智性者┤            │      └权智施显者……天台宗妙觉的唯智论┤            │      ┌正报加持者……开元宗            └智相者┤                    └依报引归者……庐山宗

乙、三唯论与哲学

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亦曰元论、玄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说明到“离过绝非”、毕竟平等、不可破坏、遣无可遣、立无可立的,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对于宇宙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命现象、亦须有因果、生灭、成坏、恒转、分合、业用、功能、造化等关系的相当说明,其说明虽亦种种不同,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使种种不同之世论,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学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识实体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换言之,则谓由要获一最正确最普通最永久的知识亦无不可。故近来哲学上之知识论──亦曰认识论,乃视本体论尤为重要。对于本体所知识者益真确、则宇宙现象之虚渺益明显。由之可反证宇宙现象,皆由对于本体的错误知识所生起;理正那错误的知识成正确的知识,则本体洞彻现象、现象洞彻本体,便理事一致了。以言正确知识,则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

要之、本真如体元绝对都无认识;元无认识、故得起错误认识。忽起错误认识!故将错就错、错上加错,谬种流传,迷眼深积,错错相结而不解,错错相引而不断!故有众告、世界、业果之相续。若自知向来之认识都错误了,革了那错误认识的命,化为真确之知识,认识一一法自性的本体;如十字街头撞见亲阿爷一般,一丝一亳都没有错误了,即为成了佛。有了都无错误的认识,故不复得起错误;此便是即人成佛之学。成佛不是件奇怪的事,人人可即成的,但也要有些丈夫的志量始得。

(见海刊二卷四期)  乙、三唯论与哲学

哲学上唯一大事之本体论(亦曰元论、玄论),虽各有种种的说明不同,说明到“离过绝非”、毕竟平等、不可破坏、遣无可遣、立无可立的,必以佛学之真如的唯性论为极则。哲学对于宇宙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生命现象、亦须有因果、生灭、成坏、恒转、分合、业用、功能、造化等关系的相当说明,其说明虽亦种种不同,而佛学之意识的唯心论,实能总集其成,使种种不同之世论,皆得一容存的位置。哲学之所由治者,唯在要知识实体之真相和幻象之通性;换言之,则谓由要获一最正确最普通最永久的知识亦无不可。故近来哲学上之知识论──亦曰认识论,乃视本体论尤为重要。对于本体所知识者益真确、则宇宙现象之虚渺益明显。由之可反证宇宙现象,皆由对于本体的错误知识所生起;理正那错误的知识成正确的知识,则本体洞彻现象、现象洞彻本体,便理事一致了。以言正确知识,则佛学之妙觉的唯智论更是擅长了。

要之、本真如体元绝对都无认识;元无认识、故得起错误认识。忽起错误认识!故将错就错、错上加错,谬种流传,迷眼深积,错错相结而不解,错错相引而不断!故有众告、世界、业果之相续。若自知向来之认识都错误了,革了那错误认识的命,化为真确之知识,认识一一法自性的本体;如十字街头撞见亲阿爷一般,一丝一亳都没有错误了,即为成了佛。有了都无错误的认识,故不复得起错误;此便是即人成佛之学。成佛不是件奇怪的事,人人可即成的,但也要有些丈夫的志量始得。

   (见海刊二卷四期)

 


猜你喜欢
  ●顿悟无生般若颂·神会
  跋说诸佛世尊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太虚
  佛说长者音悦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卷·灌顶
  第五 正勤相应·佚名
  现代学僧毕业后的出路·太虚
  无所有菩萨经卷第二·佚名
  喻华香品之二·佚名
  学僧修学纲宗·太虚
  菩萨善戒经 第八卷·佚名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目录·印光
  菩萨行品第七十二·佚名
  卷三十·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十地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臧懋循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元)无名氏撰●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金阊客解品凤凰箫 正名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楔子〔冲末扮李府尹引

  • 八月的太阳·徐志摩

    八月天的太阳晒得黄黄的,谁说这世界不是黄金?小雀儿在树荫里打盹,孩子们在草地里打滚。八月天的太阳晒得黄黄的,谁说这世界不是黄金?金黄的树林,金黄的草地,小雀们合奏着欢畅的清音;金黄的茅舍,金黄的麦屯,金黄是老农们的笑声。

  • 卷二十九·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九王起答广宣上人延英面奉入春闱,亦选功夫亦选奇。在治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学秤无私。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独喜向公谁是证?弥天大士与新诗。 【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七二。】杨汉

  • 卷四十四·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李觏旴江集钞李觏字泰伯南城人举茂才异等不中以教授养亲从学日衆范仲淹荐试太学助教嘉佑中召为海门主籍太学说书卒门人邓润甫上其所着书尤长于经

  •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戊辰朔太监韦泰传奉 圣旨尚宝司司丞黄大经升太常寺少卿锦衣卫百户宋福卢福得升副千户镇抚王靠升百户文思院大使彭性升营缮所副副使田顺等七人俱大使御用监工匠吴信等十七人俱升所镇抚冠带官宋辂升工

  • 卷之三百二十·佚名

    光绪十九年。癸巳。春正月。乙本朔。上诣奉先殿太庙后殿。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堂子行礼。  ○遣官祭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  ○诣大高殿拈香。寿皇殿行礼。

  • 第九册 崇德元年四月·佚名

    第九册 崇德元年四月十六日,恩格德尔额驸病故。恩格德尔额驸原系北方喀尔喀蒙古巴岳特部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子,英明汗时,越敌国辟路初来朝,汗嘉许之,以弟达尔汉巴图鲁贝勒之女孙岱格格妻之,授为总兵官,赐城一,并赏民、诸申、

  • 二六○ 谕内阁散馆之庶吉士黄寿龄等着分别授为编修检讨·佚名

    二六○ 谕内阁散馆之庶吉士黄寿龄等着分别授为编修检讨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此次散馆之编修俞大猷,业经授职。其清书庶吉士黄寿龄、平恕、李尧栋、茅元铭、许兆椿、周厚辕,俱着授为

  • 十国春秋卷九十一·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闽二嗣王世家嗣王名延翰字子逸太祖长子也太祖既薨延翰自称威武留后汀州民陈本聚众三万围汀州延翰遣右军都监柳邕等将兵二万讨之未防本为邕等所斩【通鉴天成元年正月破陈本】延翰为人长大美晳如玊而好读书

  •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五帝系考【七】皇族觉罗兴祖直皇帝长子大祖系二世大祖恭载皇子门三世以下素赫臣尼扬古【以上三世】【臣】等谨按玉牒载大祖三子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谭图第三子尼扬古今照世派编纂必

  • 卷一百二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 朱批袁继?奏摺 加总兵官衔驻防哈密陕西洮岷副将【臣】袁继?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窃【臣】准署甘州提【臣】田畯咨蒙兵部劄开奉旨现在驻防哈密陕西洮岷副将袁继?着加总兵衔一应事务会

  • 盟會要第十·苏舆

      至意雖難喻,蓋聖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以為本於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何謂哉?天下者無患,然後性可善;性可善,然後清廉之化流;清廉之化流,然後王道舉。禮樂興,其心在

  • 读书续録卷九·薛瑄

    人心所具之性即天所赋之命人能常存仁义礼智之性即不咈乎天之所命或有一之未尽即咈乎天命而自絶于天矣天命之流注于人心而为性者其来源源无穷人能常存此性则天命无时不流注而其本无穷矣分正百职各司其事此唐虞三代大公

  • 《左 传》·佚名

    第一节 《左传》的传授过程前一章讲到《春秋》一书。因为《春秋》叙一件事,只是寥寥几个字,很不容易了解,于是后人有给它作解说的&ldquo;传&rdquo;。根据《汉书&middot;艺文志》,解说的《春秋》&ldquo;传&rdquo;有五家:(一)

  •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佚名

    (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附梁录  尔时喜王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颇有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亦得八万四千波罗蜜门。诸三昧门陀罗尼门者不。佛告喜王。今此会中有菩萨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万

  •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元传天台宗教兴教大师虎溪沙门 怀则述夫净土法门者。乃末世机缘出生死之要路。横截五道之舟航。一生彼处永无退转。以诸天身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得。预清净海众。常得见佛闻法速入圣位。无虎狼师子蚊虻蚤虱有情之恼。

  •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撰。此书仅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录十三条。

  •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佚名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崆峒道士邹䜣注」。邹䜣即南宋理学家朱熹化名。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又《四库全书》收入此书一卷,标名《阴符经考异》。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题章名。注文着重以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