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孝养第二十五

【题解】

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宗法等级制度,防止“臣弑君”、“子弑父”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把孝道作为要求人民身体力行的道德规范。西汉王朝宣扬“以孝治天下”,上而最高统治者,除开国君主外,其余都在谥号上带一个“孝”字,以示提倡。在这次盐铁会议上,文学和大夫的发言,没有根本性的分歧,只是在如何养亲才算尽孝的具体问题上,有所争议罢了。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注释】

刍豢:这里指肉食。

歠(chu^)菽饮水:形容饮食很坏,即粗茶淡饭的意思。歠,吃。

语本《论语·为政篇》。原文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即“谓”。

养志:承顺父母的意志办事。养色:和颜悦色。养体:保养父母身体。“其”字原无,今据太玄书室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增补。语本《周易·既济》。禴(yu8):夏祭,字又作礿。礿,薄。夏时百谷未熟,可以用来祭祀的东西不丰厚,比喻贵礼不贵物。

悌:尊敬兄长。

闺门:内室的门。这里指父母的内室。

【译文】

文学说: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绣有花纹的丝织品衣服。用自己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所以,平民百姓辛勤劳动就能达到礼的要求,虽是粗茶淡饭,也足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孔子说:“今天的孝子,对父母只是供养,而不恭敬,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第一等的孝是承顺父母的意志,其次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再次是保养父母的身体。以礼为贵,不贪图供养东西的多少,只要遵守礼义使父母顺心,供养的东西虽不齐全,也是孝。《易经》上说:“东边邻居杀牛的肉,不如西边邻居夏祭的菜好吃。”所以,如果富贵而不讲究礼,还不如贫穷低贱的人家讲究孝悌好。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遵守兄弟的礼节;对朋友讲究信义,做到这三条,就是最好的孝。管理家庭,不是讲积累财富多少,孝顺父母,不是说要有鲜美的食品,而是要和颜悦色,承顺父母的旨意,真正做到符合礼义罢了。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

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注释】

耋(di6):年老者之称,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六十曰耋,见《左传》正义及《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何休注。有说七十曰耋的,见《易·释文》引马融注及《诗》正义引《左传》服虔注。又有说八十曰耋的,见《尔雅·释言》郭注及《诗经·秦风·车邻》毛《传》。耄,见《未通篇》注释。《孟子·尽心篇下》:“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礼记·王制》:“六十非肉不饱,六十非帛不暖。”

曰:与爰通,于是。毳(cu@):同“脆”。甘毳,又甜又脆的食物。

曾子,见《相刺篇》注释。曾皙(x9):曾参的父亲,名点,字皙,也是孔丘的弟子。端,玄黑色礼服。絻(w8n):同“冕”,礼帽。端絻,丝绸衣帽。《论语·先进篇》“‘赤!尔何如?’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春秋时鲁人,孔丘的弟子。“以”下原有“养”字,今据张敦仁说校改。

“卒养”原作“养卒”,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乙正。张敦仁曰:“案此亦改而是者。”

“文”字原作“父子”二字,今据黄季刚说校改。

爵:酒杯。

升降:指父母升堂高坐,儿女起伏敬拜的样子。

【译文】

丞相史说:80岁的老人叫耋,70岁叫耄。7O岁以上的人不吃肉食不饱,不穿绸缎不暖和。所以孝子于是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父母,用质轻而保暖的衣服来保养父母的身体。曾参奉养他父亲曾皙,每顿饭都有酒肉。没有丝绸的衣服帽子,就是公西赤也不能用空洞的容貌礼义来达到养亲的目的。没有好饭食,就是闵子骞、曾参也不能完成养亲的任务。礼不是空洞的,必须有它实在的内容,然后才能成为礼仪。与其礼有余而供养的东西不足,宁可供养有余而礼不足。一个人恭敬地洗了酒杯,但盛的是水,请父母高坐,送上的却是粗茶淡饭,礼虽然俱备了,然而这样做并不是可贵的。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君子苟无其礼,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是馈轻而礼重也。

【注释】

周襄王:周惠王子,姓姬名郑。姬郑亲母早死,继母叫惠后。惠后生叔带,曾与姬郑争王位。惠王死后,姬郑即位(襄王),养其继母,叔带勾结戎、翟攻打襄王,襄王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杀了叔带。事见《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说襄王不孝,即指襄王不孝继母惠后。文中谓“父母”者,连类而言嗟来:喂,来吧!不敬的口气。

《礼记·坊记》:“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苛无礼,虽美不食焉。”馈:古代祭祀的供品。

【译文】

文学说:周襄王的母亲不是没有酒肉吃,穿吃不是不如曾皙供养父母,然而周襄王却背着不孝的恶名,这是因为他不能按照礼义侍奉父母。君子重视的是礼义,小人贪图的是供养。将人吆喝过来,扔给他东西,就是连要饭的人也不会要的。假如不符合礼仪,即使是美味的食物,君子也是不吃的。所以主人不亲自按礼仪摆设祭品,则客人就不行祭礼。这是因为祭品轻而礼仪重的缘故。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褐衣皮冠,穷居陋巷,有旦无暮,食蔬粝荤茹,■腊而后见肉。老亲之腹非唐园,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注释】

《孟子·万章篇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家人,见《禁耕篇》注释。

“子”下原有“者”字,今据卢文弨、俞樾说校删。当路:身居显要地位、掌握权力的意思。邃(su@)宇:深广的住宅。邃,深远的意思。

“无”下原有“厌”字,今据俞樾、张敦仁说校删。

“蔬”原作“■”,今改,说见《论诽篇》注释。“粝”下原有“者”字,今据卢文弨、张敦仁说校删。荤:指葱韭等蔬菜。茹:吃。“蔬粝荤茹”,形容吃粗粮杂菜的意思。■(l_):春秋时楚国的风俗。以二月祭饮食之神曰“■”。腊:冬季十月间祭祀百神的节日(秦始皇改在十二月)。“■腊”,这里表示节日。“肉”下原有“害”字,今据黄季刚、陈遵默说校删。

唐园:指蔬菜园子。

【译文】

丞相史说:用整个天下或一国的财富来供养父母,是最大的孝,其次是用做官所得的俸禄来供养父母,最次的是用劳动所得来供养父母。所以国君王公们是最孝的,其次是卿大夫。以庶人来说,如果有个有出息的儿子在朝廷里做官,就可以住高大的堂屋和深广的住宅,乘坐舒适的车子和骑高头大马,穿又轻又暖的衣服,吃又甜又脆的食物。没有儿子做官的,只好穿粗布衣服,戴兽皮做的帽子,贫困地住在穷街陋巷里,吃了早餐,没有晚餐,吃的是粗粮杂菜,只有在节日时,才能见到点肉。年老父母的肚了不是菜园子,盛的却是菜。那些杂菜粗饭,连乞讨的人都不要,而做儿子的却拿来奉养双亲,虽然尽心按照礼仪去做,但这并不可贵。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之养也。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夫取非有非职,财入而患从之,身且死祸殃,安得■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掠囷而以养,非孝也。

【注释】

“由”,同犹。跖、■:即柳下跖和庄■,见《力耕篇》注释。

食案方丈:比喻丰富的食物。食案,一种短腿的饮食用具。

“掠囷”原作“涼囷”,今从黄季刚说校改。

【译文】

文学说:没有才能而窃取官位,没有功劳而享有俸禄,虽然有富贵,如同跖、■那样供养双亲,让父母住在能看到很远的高楼上,吃着一大桌丰盛的饭菜,但不能说是孝。年老父母的肚子,不是盗贼的口袋,为什么装着不义之物?这种人拿的不是自己所有和职分内的东西,财物到手,祸患也就跟随而来,父母都要跟着他们死于祸殃,哪里还能在节日时吃肉呢?曾参、闵子骞没有像卿相那样奉孝父母,而有孝子的美名;周襄王虽然有天下的财富,但有不孝顺父母的罪名。所以礼义菲薄而奉养的东西丰盛,不是孝。把大粮仓的粮食都用来奉养父母,也不算是孝。

丞相史曰:上孝养色,其次安亲,其次全身。往者,陈余背汉,斩于泜水,五被邪逆,而夷三族。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吕步舒弄口而见戮,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于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也。

【注释】

“相”下原无“史”字,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及张敦仁说校补。陈余:秦朝大梁人,与张耳都以罪为秦始皇所悬赏通缉,后投机混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队伍,他主张分封六国贵族后代,遭到陈胜拒绝。刘邦联合他攻打项羽时,他背信弃义,后在泜水被韩信所杀。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泜”原作“沍”,正嘉本、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都作“泜”。案《史记》、《汉书·陈余传》都作“泜”。唐人俗写“氐”为“互”,因误为“沍”,今改。

五被:即伍被,“五”、“伍”古字通。被:西汉楚人,曾任淮南王刘安的中郎,因参加刘安叛乱,妄图搞分裂割据,未得逞,被杀,他的三族也被诛灭。事详《汉书·伍被传》。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

主父偃:汉代齐国临淄人。西汉文帝时,他因告发燕王、齐厉王作风败坏,被儒生公孙弘谋害。(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和《齐悼惠王世家》)这里的“行不轨”应为“弄口”,参阅《利议》第二十七。

吕步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董仲舒的弟子,曾任丞相长史。据《汉书·五行志七上》记载:“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并未言其“弄口见戮”事。这里的“弄口”,就是“行不轨”。弄口,搬弄口舌。

驰语:耍嘴皮。驰,疾快。

【译文】

丞相史说:最好的孝是使父母心情愉快,其次是使父母安定,再次是保全父母身体。从前陈余背叛汉朝,在泜水被斩,伍被邪恶叛逆,被灭了三族。不久前主父偃搬弄口舌被处死,吕步舒行为不正而被杀。自己的行为不谨慎,连累了无罪的亲人。由此看来,讲究虚假的礼仪对自己是没有益处的。形式和实际要配合在一起,礼仪和奉养都要实行,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孝。孝在于实质,不在于表面装得好看;保全父母在于谨慎,不在于耍嘴皮。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也。

孟子曰:“今之士,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故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而空战口也。

【注释】

《礼记·祭义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逢”原作“达”,今据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杨沂孙本校改,与《孟子》合。《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又曰:“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左传·文公元年》:“要结外援。”又《昭公二十六年》:“国有外援,不可渎也。”《孟子·万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

《论语·季氏篇》:“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释文》:“‘躁’鲁读为‘傲’。”《荀子·劝学篇》也作“傲”。

【译文】

文学说:说话不诚实,约会不守信用,临难不勇敢,侍奉君主不忠诚,是最大的不孝。孟子说:“当今的士,当今的大夫,都是有罪的人。他们逢迎君主的意图,顺从君主去干坏事。”现在你们不忠不信,花言巧语扰乱朝政,用阿谀奉承求得主子的欢心。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不能容身的。《春秋》上说:“士坚持一定的信仰不动摇,遵循礼义不追求别的东西,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所以地位低贱而高谈阔论的人有罪,不到应该发言的时候却要说话的人是骄傲。皇帝有诏书叫公卿和我们议论国事,而你们却空口打舌战。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七 服问第三十六·郑玄
  卷第三·朱熹
  春秋释例卷六·杜预
  提要·朱公迁
  卷二十四·佚名
  卷二十八·纳兰性德
  卷一百八十八·山井鼎
  卷九·惠士奇
  卷二十五·王道焜
  卷七·梁益
  尚书疑义卷四·马明衡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并序)·智旭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第五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九·列传第九·脱脱

        室昉 耶律贤适 女里 郭袭 耶律阿没里   室昉,字梦奇,南京人。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会同初,登进士第,为卢龙巡捕官。太宗入汴受册礼,诏昉知制诰,总礼仪事。天禄中,为南京留守判

  • ●卷一百七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五。   起绍兴七年正月十五日丁丑,尽其日。   王参政绹奏对日臣向蒙误恩除帅浙东黾勉在职几甫周岁去秋偶以衰疾力恳披诚乞领外祠以休疲惫仰荷圣恩矜从免以罪罢揭来浙右寄居昆山席未及煖虏骑侵犯(改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四·杨仲良

      徽宗皇帝   礼制局   政和三年七月己亥,诏:『礼以辨上下,定民志。自秦、汉以来,礼坏不制。富人墙壁被文绣,倡优借后饰,当世贤者,至于太息,时君世主,亦莫能兴。卑得以逾尊,贱得以凌贵。欲安上治民,难矣!比裒集三代鼎彝、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三·乾隆

      后汉  肃宗孝章皇帝  【甲申】元和元年夏六月诏议贡举法  陈事者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疎咎在州郡有诏下公卿朝臣议大鸿胪韦彪【字孟达平陵人贤之元孙】上议【畧曰□□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佚名

    正统二年二月辛酉朔命建州左卫指挥李兀黑赍敕谕其头目都督凡察等曰得李兀黑奏尔等居邻朝鲜数被其国人侵扰且言欲遵先敕移建州卫又被朝鲜沮之然朝鲜国自先朝恪守法度事上交邻未尝违理恐未必然诚如尔言宜迁建州果复尔阻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佚名

    天启三年十二月丙戌朔辽东巡抚张凤翼疏言关外辽民可悯者四可虑者五辽官世级不能承袭俸无处关支可悯者一辽生奔逃无黉序以栖身无租庸以代食可悯者二辽人来归居食罔措可悯者三夫妻父子强□仳亻离或被戮东夷或见羁西虏可

  • 卷之三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二九○ 寄谕护理贵州巡抚韦谦恒将违禁书发还书局实属乖谬着明白回奏·佚名

    二九○ 寄谕护理贵州巡抚韦谦恒将违禁书发还书局实属乖谬着明白回奏乾隆四十年十月十四日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护理贵州巡抚韦<谦恒>,乾隆四十年十月十四日奉上谕:韦谦恒奏查缴违禁书籍折内称,该省现将缴到禁书

  • 卷一百二十四·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一百二十四 唐 张守节 撰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一百二十四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言文之蔽小人以僿谓细碎苛法乱政】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讥非言也儒敝乱法侠盛犯禁二道皆非而学士多称

  • 十国春秋卷二十九·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唐十五列传鲁崇范毛炳 邵拙 黄载朱存 朱弼鲁崇范庐陵人家故贫灶薪不属而读书自若意豁如也九经子史广贮一室皆手自校定会烈祖初建学校典籍残阙下诏旁求郡县吉州刺史贾皓就取崇范本进之以私缗偿其直崇

  • 世宗宣武帝纪·魏收

    世宗宣武皇帝,讳称元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亲叫高夫人,当初,梦见被太陽追逐,躲到床下,太陽变成了龙,绕自己几圈,梦醒后惊悸不已,接着有孕。太和七年(483)闰四月,世宗在平城宫中出生。太和二十一年(497)正月十七日,被立为皇太

  • 何妥传·李延寿

    何妥字栖凤,西城人。父亲细脚胡,经商进入蜀地,就在郫县安下了家。侍奉梁武陵王萧纪,主管金银布帛,因而成为大富翁,称为西州大商贾。  何妥小时候机灵敏锐,八岁时到国子之学学习,助教顾良戏耍他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

  • 卷四·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四冠服一皇帝冠服皇太子皇子宗室王公额驸冠服皇帝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冬朝冠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

  • 卷四十九·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四十九学七力行 【克己 改过 杂论处心立事附】程子曰居之以正行之以和 言而不行是欺也君子欺乎哉不欺也 知过而能改闻善而能用克己以从义其刚明者乎上蔡谢氏曰

  • 卷九·林之奇

    <经部,书类,尚书全解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解卷九宋 林之奇 撰禹贡        夏书荆河惟豫州此州之界西南至于荆山荆山之南则荆州也北距河水河水之北则冀州也盖豫在荆之东北冀州之南而以荆河为界以荆河之地而求

  • 野菜赞·顾景星

    《野菜赞》顾景星撰,具体介绍食法及野菜之异名,且有诗赞之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寇才质

    十卷。金寇才质(生卒年不详)撰。寇才质认为老子之经,章章有旨,且深且远。又以为前人诸家《老子》之解,多荒诞无稽,互起异端,殆越百家,纷纭肆辩,徒以笔舌为功,虚无为用,失古道本真。认为只有庄列文庚四子之书是得老氏

  • 道德真经注·李荣

    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二经。《道经》末章与《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