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圣治章第九

【解读】

这一章是《孝治章》意思的延伸,说明圣人如何用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1),无以加于孝乎(2)?”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3),严父莫大于配天(4),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5)。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6),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7)。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8);君亲临之,厚莫重焉(9)。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10);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1)。以顺则逆(12),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13),虽得之,君子所不贵(14)。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15)。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16),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17)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18)’。”

【译文】

曾子又说:“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圣人的德行,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物,最尊贵的是人。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孝道之中,没有比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更大的了。要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没有比请父亲的神明来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昔日,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后稷,以他配同上天;在明堂宗庙祭祀文王,以他配同上帝。所以,天下的诸侯都带贡品前来助祭。因此说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教导人们懂得礼敬;根据人们对父母的亲近之心,教导人们懂得仁爱。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须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其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父母生子,继承宗嗣之事,让孝道得以相续,没有比这种人伦关系更重大的了!父亲既有君的尊严,又有父的慈爱,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违背礼义。君主应当顺乎天性,敬爱父母,如果违逆天性,不孝父母,老百姓就会无以仿效啊!君主不能尽孝,违背道德礼法,国家必会招致灾难,即使这样能得崇高的权位,君子也不以为贵了。作为君子,绝不做违背道德礼法之事。君子说话前,必会考虑其言语是否可说;行动前,必会考虑其行为是否能让大众悦服;建立品德,做事合乎正义,可以值得尊敬;所作所为,可以值得效法;仪容举止,遵守礼法,可以值得观摩;一举一动,合乎法度,可以值得赞叹。君子以这些威仪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敬畏他而且爱戴他,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君子能实现道德教化,从而畅行其政策命令。《诗经·曹风·鸤鸠》说:‘一个善人君子,他的德行威仪,没有任何欠缺。’”

【注释】

(1)敢:谦词,有冒昧、大胆的意思。此句为曾参对其师孔子提问,故以敢问来表示其敬意。

(2)无以加于孝乎: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吗?加,更、高于、大于、在其上。这句问话的目的,是引出孔子的孝道为最高道德的论说。

(3)孝莫大于严父:孝行没有比尊崇父亲更重要的了。严,尊、尊崇、尊敬。严父,尊崇尊敬父亲。

(4)严父莫大于配天:尊崇父亲没有比以父亲拟比于上天和父亲亡后以其配享于上天更重要的了。配,有匹配和配享二义。匹配,等同、比拟。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对象之外附带祭祀的对象。周代礼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时祭祀父祖先王,这就是配天之礼。古人认为天是最伟大的,父亲是最值得尊崇的,父亲在世时孝子将其视为自己的天,父亲死后孝子以其配享上天,是孝子对父亲最大的尊崇。

(5)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天下诸侯各自按照其职位规定进贡物品,来协助天子祭祀。四海之内,指天下的诸侯。职,即职贡,四方向王朝的贡献。诸侯向王朝进贡的物品主要是用于祭天地祖宗的。

(6)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严厉的措施就能成功。圣人,指古代的圣明君王,此处指周公。肃,峻急、严厉。成,成功、取得成效。

(7)其所因者本也:因,凭借。本,根本,此处指道德的根本——孝道。

(8)续莫大焉:续,指续先传后,也就是人类的自身繁衍。焉,于之,在这件事上。莫大焉,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

(9)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亲,亲自。临,以上对下。厚,深重、重要。

(10)悖德:背,违背。悖德,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

(11)悖礼:违背礼义。

(12)以顺则逆:是“以之顺民,民则逆”的省文。顺,使动用法。则,就。意为,以悖德悖礼的行事去教化民众,企图使民众顺从,就会造成逆乱。

(13)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在,居、处,在此处有亲身实行的意思。善,善行,即上文之爱敬亲人的孝行。凶德,昏乱无法,即违背道德。

(14)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得,得到、得意、得志。君子,泛指贤者。贵,重视、赞赏。不贵,鄙视、厌恶、看不起。全句意为,上边的这种如夏桀商纣的人即使一时得志,因为他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所以君子也不会看得起他。

(15)以临其民:临,在此为统治、管理的意思。言君子实行以上六事,来统治和管理民众。

(16)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畏,敬畏,因其有威严不敢犯之。象,模仿、效法,因其有仪象而模仿他。意为:因此民众敬畏他而又爱戴他,将他作为准则而仿效他。

(17)诗:以下诗文,见《诗·曹风·鸤鸠》。此诗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后世多取朱说。

(18)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美好、善良。淑人,有德行的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仪,仪表、仪容。忒,差错。凡是有德行的淑人和有见识的君子,他的仪容礼貌都不会有差错。

猜你喜欢
  周书·多方·佚名
  第十二章 3·辜鸿铭
  第九章 26·辜鸿铭
  第三章 15·辜鸿铭
  卷六·段昌武
  卷二十九·林之奇
  卷二·陈大章
  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佚名
  刻辟邪集序·智旭
  恸 福 善·太虚
  访太虚大师记·太虚
  普曜经卷第六·佚名
  佛说除恐灾患经·佚名
  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印光
  不能代替·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魏元旷

    侍郎宝廷(竹坡)典闽试回,中途纳江山船女。既覆命,即自劾罢。或谑之曰:“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江山船惟桐、严九姓,自明隶乐籍。侍郎负才,在宗室中与祭酒盛昱齐名。侍郎尤慷慨言事,尝上疏痛陈时局之艰,云

  • 余集目录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目录一卷之一丙辰元旦元旦试笔用乙卯试笔韵邹一桂岁朝图咏檀玉如意乐夀堂用丙申旧作韵题彭元瑞所撰皇极殿镫聨志事初御皇极殿开千叟宴用乙巳年恭依皇祖元韵举千叟宴

  • 卷一百四十七·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四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二十四 蔡襄 陪诸君会史馆园 名园霁宿雨春日正和柔花香泛草际竹影摇清流鸣禽自往还游鱼时沈浮出门市朝喧爱此林亭幽况陪君子

  • 卷之九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六月。丙午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丁卯皆如之。  ○广东巡抚刚毅奏、向来各直省将军督抚。所奏朱批摺件。均应恭缴。嗣后请按三个月汇缴一次。得旨。着照

  • 平定金川方略卷七·来保

    五月戊戌四川布政使仓德奏言督臣张广泗添调之陜甘云贵官兵余丁一万三千名内凉州河州官兵由茂州赴营陜西固原延绥官兵自栈道入川由灌县出口云贵官兵由成都省城前赴军营添调新兵即应加増粮运【臣】商之抚臣先后雇覔背夫

  • 民国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胡适

    (在康乃耳大学)吾作日记数年,今不幸中辍,已无可复补;今以札记代之:有事则记,有所感则记,有所着述亦记之,读书有所得亦记之,有所游观亦略述之。自传则吾岂敢,亦以备他日昆弟友朋省览焉耳。民国二年四月一、国家与世界(四月)吾今年正

  • 叱列延庆传·魏收

    叱列延庆,代州西部人,祖上世世为酋帅。曾祖叱列..石,世祖末年跟随帝驾到瓜步,赐爵临江伯。父叱列亿弥,袭承祖爵,高祖时为越骑校尉。延庆少年时即娴熟弓马,有胆力。正光末年(524~525),除授直后,隶从大都督李崇北伐。后来随..朱荣

  • 朱异传·李延寿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祖父朱昭之,因为学问通达在家乡享有名望。叔父朱谦之字处光,以侠义刚烈知名。谦之几岁时候,生母去世,父亲昭之把她临时埋在田边,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烧田时烧掉了。谦之的同母姐姐偷偷告诉他,他虽然年

  • 韩镛传·宋濂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五年(1318)中进士,授予将仕郎、翰林国史编修官。不久,调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1327)调任国子博士,不久又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的仅百分之一,由吏升至地位显要的人常占十分之九。帝要以中书参

  • 食货四·徐松

    屯田杂录【宋会要】太宗淳化四年三月六日甲午,知雄州何承矩言:「近年水潦频降,河流泛溢,坏州城民舍,蓄聚为陂塘,妨种艺妨种艺:《长编》卷三四作「妨民种艺」,义长。。欲咤水利大兴屯田以便民。」诏从之,命高阳关副总管皇甫继明

  • 施赞元·周诒春

    施赞元 字君翼。又号荫生。年二十八岁。生于江苏吴县。父肇曾。陇海铁路督办。永久住址。天津德界四号路一号。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纯正学堂及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年。自费游美。入美京中央高等学校。宣统二年。

  • 卷七十七·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七十七   宋 程公说 撰楚世本第四平王       昭王惠王平王【諡法布纲持纪曰平】【名弃疾共王少子康王弟昭十三年杀公子比而立改名熊居明年改元至二十六年卒在位十三年】昭公传十四

  • 法禁第十四·管仲

    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冶矣。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矣。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

  • 卷五百一十七·佚名

    △第三分空相品第二十一之三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由恶业障。所居大地高下不平。堆阜沟坑秽草株杌。毒刺荆棘不净充满。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永灭除诸恶业障。所

  • 冰揭罗天童子经·佚名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若有行者持此明者。或能乞食或专吃乳粥或能自食。当于像前持诵满三十万遍。然后作火法。取玉柔作一千八片。一诵一掷火中烧。每日三时满四日。证云云所求皆遂。 

  • 庄老通辨·钱穆

    钱穆著。本书专为讨论庄、老两家之思想,而辩订其先后。其在于庄、老两家之生卒年世,及历史传说之种种考订,则均详见于《先秦诸子系年》。《老子》书之作者及成书年代,为历来中国思想学术界一大“悬案”。旧说老子在孔子前

  • 佛说八阳神咒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为八佛名号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