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道体

此卷论道体,黄勉斋所谓「无物不在,无时不然,流行发用,无少间断」者是也。学者溯本原而穷其究竟,则学问之纲领在是矣。

朱子曰:这道体浩浩无穷。

朱子曰:道体浑然,无所不具,而浑然无不具之中。精粗本末、宾主内外,有不可以毫发差者。故虽文理密察、缕析毫分,而初不害其本体之浑然也。

朱子曰: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见得,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的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

朱子曰: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所以说,「性者道之形体。」

朱子曰:仁,只是个浑然温和的。其气则天地阳春之气,其理则天地生物之心。

朱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尔。

朱子曰:圣人之道如饥食渴饮。

朱子曰:圣人之道,有高远处,有平实处。

朱子曰:天理固浑然,然谓之理,便是有个条理的。故其中仁义礼智,合下便各有一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后来施次生出也。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文蔚曰:先生《易说》中谓「伏羲作易,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此语最尽。

朱子曰: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做出古今天地间无限事来。所以阴阳做一个说亦得,做两个说亦得。

朱子曰:在天地则为阴阳,在人则为善恶。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善处便是阴,善处便属阳。「上五阴,下一阳」,是当沈迷蔽锢之时,忽然一夕省觉,便是阳动处。

朱子曰: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

朱子曰: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归著。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所以发明千古圣贤未尽之意,甚为有功。大抵此理有未分晓处,秦汉以来传记所载,只是说梦。韩退之略近似。千有馀年得程先生兄弟出来,此理益明。

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朱子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如韩退之《原性》中说三品,说得也是,但不曾分明说是气质之性耳。性哪里有三品来!孟子说性善,但说得本原处,下面却不曾说得气质之性,所以办费分疏。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

朱子曰: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盖心之未动则为性,已动则为情,所谓「心统性情」也。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则水之流,欲则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欲之好底,如「我欲仁」之类;不好底则一向奔驰出去,若波涛翻浪;大段不好底欲则灭却天理,如水之壅决,无所不害。孟子谓情可以为善,是说那情之正,从性中流出来者,元无不好也。因问:「可欲之谓善」之「欲」,如何?曰:此不是「情欲」之「欲」,乃是可爱之意。

朱子曰:性如日光,人物所受之不同,如隙窍之受光有大小也。人物被形质局定了,也是难得开广。如蝼蚁如此小,便只知得君臣之分而已。朱子曰:人物之生,其赋形偏正,固自合下不同。然随其偏正之中,又自有清浊昏明之异。

朱子曰:一草一木,皆天地和平之气。

朱子曰:须知未动为性,已动为情,心则贯乎动静而无不在焉。《知言》:「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此言甚精密。朱子曰:「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甚么样物事。性即理也,仁义礼智而已矣。然四者有何形状?只有此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譬如论药性寒热,亦无讨形状处,只服了后,却做得寒做得热便是性。今人往往指有知觉者为性,只说得个心。

朱子曰:「命」之一字,如「天命谓性」之,「命」,是言所禀之理也。「性也有命焉」之「命」,是言所以禀之分有多寡厚薄之不同也。朱子曰:性不是卓然一物可见者,只是穷理、格物,性自在其中,不须求,故圣人罕言性。

朱子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污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污浊,猝难得便清。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

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情者心之动,才便是那情之会恁地者。情与才绝相近,但情是遇物而发,路陌曲折恁地去底,才是那会如此底。要之,千头万绪,皆是从心上来。

问:前夜说体用无定所,是随处说如此。若合万事为一大体、用,则如何?曰:体、用也定。见在底便是体,后来生底便是用。此身是体,动作处便是用。天是体,「万物资如」处便是用。地是体,「万物资生」处便是用。就阳言,则阳是体,阴是用;就阴言,则阴是体,阳是用。

朱子曰:性同气异,只此四字,包涵无限道理。

朱子曰:知主别识,意中营为。知近性近体,意近情近用。

朱子曰:惟心无对。

朱子曰:天只有个春夏秋冬,人只有个仁义礼智。此四者便是那四者。心是个运用的,只有此四者之理,更无别物。朱子曰:仁义礼智,便是元亨利贞。若春间不曾发生得到,夏无缘得长,秋冬亦无可收藏。

朱子曰:人只是此仁义礼智四种心,如春夏秋冬,千头万绪,只是此四种心发出来。

朱子曰: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天于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

朱子曰:知觉运动者,形气之所为。仁义礼智者,天命之所赋。

朱子曰:元亨,诚之通,动也;利贞,诚之复,静也。元者,动之端也,本乎静;贞者,静之质也,著乎动。一动一静,循环无穷。而贞也者,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故人虽不能不动,而立人极者,必主乎静。则其著乎动也,无不中节,而不失其本然之静矣。

问:先生《答湖湘学者书》,以「爱」字言仁,如何?曰:缘上蔡说得「觉」字太重,便相似说禅。龟山言「万物与我为一」,说亦太宽。问:此是仁之体否。曰:此不是仁之体,是仁之量。仁者固觉,谓觉为仁,不可。仁者固与物为一,谓万物为一为仁,亦不可。

又问:知觉亦有生意。曰:固是。但只将知觉说来却冷了。朱子曰:孟子说:「仁,人心。」此语最亲切。心自是仁底物事,存得此心,不患他不仁。

或问:仁义礼智,性之四德,又添「信」字,谓之五性,如何?

朱子曰:信是诚实,此四者,实有是仁,实有是义,礼智皆然。如五行之有土,非土不足以载四者。又如土于四时,各寄王十八日,或谓王于戊己。然季夏乃土之本宫,故尤王。《月令》载「中央土」,以此。朱子曰:物物运动蠢然,若与人无异,而人之仁义礼智之粹然者,物则无也。

朱子曰:无私以间之则公,公则仁。譬如水,若一些子碍,便成两截,须是打并了障塞,便滔滔地去。

或问仁,朱子曰:理难见,气易见。但就气上看便见,如元亨利贞是也。元亨利贞也难看,且看春夏秋冬:春时尽是温厚之气,仁便是这般气象;夏秋冬虽不同,皆是春生之气行乎其中。若晓得此理,便见得「克己复礼」,私欲尽去,纯是温和冲粹之气,乃天地生物之心也。

问:人心形而上下如何?朱子曰:如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则自是神明不测。故五脏之心受病,则可用药补之;这个心则非菖蒲、茯苓所可补也。

问:如此,则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

问:人当无事时,其中虚明不昧,此是气自然动处,便是性。朱子曰:虚明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于中,无少欠阙,便是性;感物而动,便是情。横渠说得好,「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此是总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是就人物上说。

朱子曰:有这性便发出这情,因这情便见得这性。因今日有这情,便见得本来有这性。

朱子曰:心,主宰之谓也。动静皆主宰,非是静时无所用,及至动时方有主宰也。言主宰则混然体统自在其中,心统摄性情,非笼统与性情为一物而不分别也。

问:心、性、情之辨。程子云:心譬如谷种,其中具生之理,是性;阳气发生处,是情。推而论之,物物皆然。朱子曰:天命之性,不可形容,不须赞叹,只得将他骨子实头处说出来。乃于言性为有功,故某只以仁义礼智四字言之。

朱子曰:性者,即天理也,万物禀而受之,无一理之不具。心者,一身之主宰;意者,心之所发;情者,心之所动;志者,心之所向,比于情、意尤重;气者,即吾之血气而充乎体者也。比于他,则有形器而较粗者也。又曰:舍心无以见性,舍性无以见心。

问:仁与道如何分别?朱子曰:道是统言,仁是一事。如「道路」之「道」,千枝百派,皆有一路去,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天下之达道,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个行道底。故为君主于仁,为臣王于敬。仁敬可唤做德,不可唤做道。朱子问诸友:「诚敬」二字如何分?各举程子之说以对。朱子曰:敬是不放肆底意思,诚是不欺妄底意思。

问:道与理如何分?朱子曰:道便是路,理是那文理。问:如本理相似?曰:是。问:如此却似一般?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又曰:道字宏大,理字精密。

朱子曰:道训路,大概说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条理界瓣。康节云:「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朱子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不其忠乎?天地变化,草木蕃盛,不其恕乎?

朱子曰:程子谷种之喻甚善。有这种在这里,何患不生。

朱子《尽心说》曰:天大无外,而性禀其全,故人之本心,其体廓然,亦无限量。惟其牿于形器之私,滞于闻见之小,是以有所蔽而不尽,人能即事即物穷究其理,至于一日会贯通彻而无所遗焉,则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体,而吾之所以为性,与天之所以为天,皆不外此而一以贯之矣。

朱子曰:天地之间,自有一定不易之理,要当见得,不假毫发意思安排。不著毫发意见来杂。自然先圣后圣,如合符节,方是究竟处也。

朱子曰:道之体用,虽极渊微,而圣贤言之则甚明白。诚能虚心静虑,而徐以求之日用躬行之实,则其规模之广大,曲折之精微,当必有以自得之。

朱子曰:道是统名,理是细目。在心唤做性,在事唤做理。

朱子曰:道之大本,岂别是一物,但日用中随事观省,久当自见,然亦须是虚心游意,积其功力,庶几有得。

朱子曰:道不须别去寻讨。只是这个道理,非是别有一个道理,被我忽然看见,攫拿得来,方是见道。只是如日用底道理,恁地是,恁地不是,事事理会得个是处,便是道。

朱子曰:人生之初,未有感时,便是浑然天理。及其有感,便是此理之发。

朱子曰:夫谓道之存亡在人,而不可舍人以为道者,正以道未尝亡,而人之所以体之者,有至有不至耳。

朱子曰:鸢飞鱼跃,道体无乎不在。当勿忘勿助之间,天理流行,正如是尔。

朱子曰:道之在天下,天地古今而已矣。其是非可否之不齐,决于公而已。

朱子曰:无之生物也,一物与一无妄。

朱子曰:此身只是个躯壳,内外无非天地阴阳之气。

因说神怪事,朱子曰:人心平铺著便好,若做弄便有鬼怪出来。朱子曰:大抵天下事物之理,停当均平,无无对者,惟道为无对。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不有对也。

朱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物之理也;「形而下者谓之器」,物之物也。

问: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朱子曰:此言最的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相间断了。所以明道谓,「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间,分别得一个界止。分明器赤道,道亦器,有分别而不相离也。朱子曰:只是眼前切近,起居饮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处,便是这道理。只就近处,行到熟处,见得自高。有人说只据眼前近处行便是了,又成苟简卑下。有人说掉了这个,上面自有一个道理,亦不是,下稍只是谩人。圣人说下学上达,即这个到熟处自见精微。圣人与凡庸之分,只争个熟与不熟。

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朱子曰: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朱子曰: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即夫日用之间,浑然全体,如川流不息,天运不穷,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存者存此而已,养者养此而已。

《朱子与湖南诸子书》曰:中庸,未发已发之意。前此认得此心流行之体。又因程子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遂目心为已发,性为未发。然观程子之书,多所不合。按《文集》、《遗书》诸说,似皆以思虑未萌事物未至之时,为喜怒哀乐之未发。当此之时,即是此心寂然不动之体,而天命之性,全体具焉。以其无过不及,不偏不倚,故谓之中,及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喜怒哀乐之情发焉,而心之用可见。以其无不中节,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此则人心之正而情性之德然也。

然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但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而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

故程子之答苏季明,反复论辩,极其详密,而卒之不过以敬为言,又曰:「敬而无失,即所以中。」又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致知而不在歌者。」又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即在致知。」盖为此也。

向来讲论思索,直以心为已发,而日用工夫,亦止以察识端倪为最初下手处。以故阙却涵养一段工夫,使人胸中忧忧,无深潜纯一之味,而其发之言语事为之间,亦常急迫浮露,无复雍容深厚之风,盖所见一差,其害乃至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猜你喜欢
  陆稼书先生问学录卷之三·陆陇其
  卷八·沈棐
  卷四十七·胡广
  原序·范处义
  卷二十三·王道焜
  卷十二·姚炳
  《論語課》敘·欧阳竟无
  论语正义卷十八·刘宝楠
  卷五·佚名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欧阳竟无
  佛说伏淫经·佚名
  卷第二十四·智旭
  佛说鹦鹉经·佚名
  卷九十五·佚名
  第一义法胜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幕·老舍

    (三幕十三场话剧)人物 表宋爷爷——男,年近八十。摆小茶摊子。硬朗,正直。宋玉娥——女,十六岁,团负。宋爷爷的孙女。聪明,略有娇气。余母——女,五十多岁,余志芳的母亲,对女儿有偏见。余志芳——女,十六岁,团员。勇于反抗,热爱劳

  • 三集目录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总目卷八十五庚寅元旦元旦试笔元正太和殿赐宴纪事二律邹一桂岁朝图木根如意执友降旨普免天下正供诗以志事扎卜扎雅木椀题董邦逹春华集庆小册安徽太湖县民朱宪章偕妻

  • 祖英集巻下·重显

    宋 释重显 撰三宝讃【并序】予天禧中寓迹灵隠与宝真禅者为友或游或处固以道义相揖投报相袭泠泠然自乐天常之性也一日真公谓予曰愚近偶作三宝讃三十韵宜请赓唱因披阅加叹率尔而继之类蚀木也俄属分飞吴楚将二十载殊不

  •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顺治十七年。庚子。八月。甲申朔。议政王、贝勒、大臣、兵部、刑部议奏、江南提督马逢知、纵放奸细阴附逆贼。贻误封疆。负国重恩情罪重大马逢知并其亲子、俱应斩立决。妻妾家产、俱籍没入官。江南巡按马腾升、

  • ●卷二·王恽

    看古玉器当解其刀刻、碾刻者,刀刻为上,与碾刻盖相去甚远。丞相史公尝收太康墓中玉环,名曰&ldquo;泥湫龙&rdquo;,系昆吾刻也。 唐李廷圭墨法。商台符尝云:&ldquo;向抄合万户用聚星玉版研磨李廷圭墨,求木庵书。研为墨所画,木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九十四·纪昀

    列传宋 【九十八】○宋九十八郑瑴【王庭秀】 仇悆高登娄寅亮 宋汝为 王信汪大猷 袁燮吴柔胜游仲 鸿 李祥王介宋德之 杨大全郑瑴仇悆高登娄寅亮宋汝为王信汪大猷袁燮吴柔胜游仲鸿李祥王介宋德之杨大全△郑瑴郑瑴

  • 一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通鉴纲目三编》及《明史》前已奉旨改正刘秉恬所请毋庸议折·佚名

    一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通鉴纲目三编》及《明史》前已奉旨改正刘秉恬所请毋庸议折乾隆五十年六月十三日*臣和珅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云南巡抚刘秉恬奏,请将《通鉴纲目三编》及《明史》照《纲目续编》改定字样更

  • 列传卷第三 高丽史九十·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宗室一。○高丽封宗室之亲且尊者曰公其次为侯 者为伯幼者为司徒司空摠称曰诸王皆不任事所以保亲亲也今据旧录作宗室传公主别附其后。○太祖

  • 革除逸史·朱睦㮮

    序夫载籍之兴,可以劝善,可以惩慝,可以奖成,可以惧败,斯有国之常训也。《革除间史》臣远嫌不纪建文之事,以致四年政令阙而不传。自仁宣以后,山林之士稍稍出逸文谈往事,于是有撰《靖难录》者,有撰《革除录》者。余尝观二录,其辞或

  • 二三 和我的交谊·许寿裳

    我和鲁迅生平有三十五年的交谊,彼此关怀,无异昆弟,例如他为我谋中山大学教书事,备极周到,已述于前第二十章。他的著译编印的书,出版后大抵都有惠赠给我,并且大抵有题字,弥足珍贵。例如《凯绥&middot;珂勒惠支版画集》的题字(见

  • 侯安都传·姚思廉

    侯安都字成师,始兴曲江人。世代都是郡中显姓。父亲侯文捍,年轻时任州郡一级官吏,以忠诚谨慎闻名,侯安都地位显赫以后,他官至光禄大夫、始兴内史,俸禄刚好二千石。侯安都擅长隶书,会弹琴,读了不少书籍,所作的五言诗,也很高洁美好

  • 卷十九·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郊庙宋仁宗皇佑二年宋祁上奏曰臣闻王者建庙祏之严合昭穆之缀祖一而已始受命也宗无豫数待有德也由宗而下等胄之疏戚以为迭毁之制使後嗣虽有显扬褒大犹不得与祖宗并列所

  •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孔子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间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①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

  • 理与气·钱穆

    朱子理先气后的主张,自明儒罗整庵以后,几乎人人都反对了,王船山又把这问题应用到道器问题上来,他说,有器而后有道,没有器,便不能有那器的道。窃谓此问题,若远溯之,应该从佛家之体用说来。一般的说法,应该先有体后有用,气与器相应

  •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颜之推

    序致第一〔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二〕,慎言检迹〔三〕,立身扬名〔四〕,亦已备矣。魏、晋已〔五〕来,所着诸子〔六〕,理重事复,递相模效〔七〕,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八〕。吾今所以复为此者〔九〕,非敢轨物范世也〔一0〕,业

  • 蔡中郎集·蔡邕

    诗文集。东汉蔡邕(132—192)撰。原集已佚。现传本皆后人所辑。6卷,汉蔡邕撰。该集见《四库全书》本。《隋志》载其集12卷,注曰梁有20卷,看来其集至隋已非完本矣。《旧唐志》仍作20卷。当有官书佚脱而民间传本未亡,故

  • 诗品·钟嵘

    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

  • 任子遗书·任不齐

    家训,先秦任不齐著。记录任氏族人训言和教诲的 文本,它长期被任氏族人奉为修身养性之圭臬,反映了任氏族人的家族哲学。分为十二篇:《三才》、《为学》、《忠孝》、《言行》、《治道》、《进贤》、《刑赏》、《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