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语正义卷十八

卫灵公第十五

集解

凡四十九章

正义曰:《释文》于君子不可小知章后,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十字。又郑注曰:「古皆无此章。」今皇、邢本无此章,则集解本与郑本异也。但皇、邢本祇四十二章,《释文》亦止四十三章。今云「四十九章」,「九」字误,当作「三」。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注〕孔曰:「军陈行列之法。」】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注〕孔曰:俎豆,礼器。】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注〕郑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明日遂行。

正义曰:《说文》:「敶[chén],列也。」今经典多省作「陈」,《释文》作「阵」。《颜氏家训·书证篇》为「陈」字,始见王羲之《小学章》,则晋时俗体也。「俎豆」者,朝聘礼所用也。《新序》五:「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故《春秋》曰:『善为国者不师。』」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乃还,而反乎卫,入主蘧伯玉家。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鸿,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夏,卫灵公卒。」此事在鲁哀二年。孔子去卫,实因灵公问陈之故。其明日,又适遇灵公仰视蜚鸿,故去志益决。《论语》记夫子去卫之本意,故但及问陈耳。《左·哀十一年传》:「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军旅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与此事略同。

〇注:「军陈行列之法。」 〇正义曰:太公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皆军行陈列之名。春秋时,诸侯多别制陈法,如郑有鱼丽,鲁有支离,楚有荆尸类,皆是。

〇注:「俎豆,礼器。」 〇正义曰:《说文》:「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且,荐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明堂位:「俎,有虞氏以梡[kuǎn],夏后氏以嶡[jué],殷以椇,周以房俎。」郑注:「梡,断木为四足而已。嶡之言蹷[jué]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于堂房。」聂崇义《三礼图》:「案旧图云:『俎长二尺四寸,广尺二寸,高一尺。漆两端赤、中央黑。』」案:俎载牲体,豆盛醢酱及诸濡物,是皆礼器也。

〇注:「万二」至「末事」。 〇正义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邢疏云:「皆《司马序官》文也。」「本末」犹先后。本者谓先教民使得所养,知尊君亲上之义也。本立乃教以兵事,则于搜狩时习之,然后可以即戎,故军旅为末事也。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孟子·告子下》:「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注〕孔曰:「从者,弟子。兴,起也。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注〕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正义曰:《说文》:「粮,谷也。」《周官·廪人注》:「行道曰粮,谓糒[bèi]也。止居曰食,谓米也。」《诗·公刘》「乃裹糇粮」,是粮为行食。夫子时在道,故称粮矣。郑注云:「粻,粮也。」本《尔雅·释言》。陈氏鳣《古训》谓「《古论》作『粮』,郑所注《鲁论》作『粻』」,义或尔也。皇本作「粮」,系俗体。《荀子·宥坐篇》:「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闲,七曰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吕氏春秋·慎人篇》:「孔子穷于陈、蔡之闲,七日不尝,藜羹不糁[shēn],宰予备矣。」高诱注:「备当作惫。惫,极也。」《庄子·让王》、《韩诗外传》、《说苑·杂言》并略同。高注《吕氏春秋》连引问陈、绝粮两事,当时简编相连,未有分别。而皇、邢本又以「明日遂行」属此节之首,然以伪孔注观之,两事既非在一时,则不得合为一节,而「明日遂行」必属上节无疑矣。「君子亦有穷乎」者,据天恒理言,君子当蒙福佑,不宜穷也。「固穷」者;言穷当固守也。《尸子》曰:「守道固穷,则轻王公。」《荀子·宥坐》载此事,夫子告子路曰:「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忧,困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又云:「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即言「困穷」之义。《易·困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致命遂志,此君子所以能困穷也。《说文》:「㜮[làn],过差也。」引此文作「㜮」,「㜮」、「滥」字异义同。郑注云:「滥,窃也。」坊记:「小人贫斯约,约斯盗。」小人贫必至为盗,故此注以窃言之。《礼器注》:「滥亦窃盗也。」是也。《易·系辞传》:「困,德之辨也。」郑注:「辨,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德,于是别也。

〇注「兴起」至「乏食」。 〇正义曰:「兴、起」,《尔雅·释诂》文。《说文》:「起,能立也。」「孔子去卫如曹」云云,据《世家》则在定十四、十五两年。至吴伐陈,陈乱,则在哀元年。《世家》云:「孔子去卫过曹,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适郑,至陈,主司城贞子家。」然则去宋之后,尚有适郑一节,注不备耳。但由郑至陈,不由蔡地,与「陈、蔡之闲」之文不合。又在宋遭桓魋之难,与匡人无涉,孔注并误。《世家》又云:「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者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畱[liú]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大夫用事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是绝粮事,在哀公六年。此注不本之,而以为在哀元年,不知何本。江氏永《乡党图考》据《世家》,孔子自陈迁于蔡,是为陈、蔡之闲,在哀四年。其说较确。然《世家》亦可从,详《先进疏》。惟《世家》言陈、蔡大夫合谋围孔子,故致绝粮,全氏祖望《经史问答》辨之云:「陈事楚,蔡事吴,则讐国矣,安得二国之大夫合谋乎?」又云:「吴志在灭陈,楚昭至誓死以救之,陈之仗楚何如?感楚何如?而敢围其所用之人乎?」全氏此辨极当。案:《孟子》云:「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闲,无上下之交也。」先进篇亦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明因其时弟子未仕陈、蔡,无上下之交,故致困乏耳。此注以为困乱,亦近臆测,而《世家》更附会为陈、蔡大夫合谋围孔子,更非是也。

〇注「滥溢」至「为非」。 〇正义曰:《说文》云:「滥,泛也。」水泛滥则至溃溢,杜注《左·哀五年传》:「滥,溢也。」是也。「不如」,犹言不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矣。」是小人穷则滥溢为非也。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注〕孔曰:「然,谓多学而识之。」 】 非与?」【〔注〕孔曰:「问今不然。」 】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注〕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正义曰:《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阨于陈、蔡,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是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云云。是此节亦绝粮时问答语。阮氏元一贯说:「贯,行也。此夫子恐子贡但以多学而识学圣人,而不于行事学圣人也。夫子于曾子则直告之,于子贡则略加问难而出之。卒之告子贡曰:『予一以贯之。』亦谓壹皆以行事为教也,亦即忠恕之道也。」今案:夫子言「君子博学于文」,又自言「默而识之」,是孔子以多学而识为贵,故子贡答曰「然」。然夫子又言:「文莫吾犹人,躬行君子,未之有得。」是圣门之教,行尤为要。《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多学而识之也;笃行,一以贯之也。《荀子·劝学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皆言能行之效也。否则徒博学而不能行,如诵《诗》三百,而授政,使四方不能达,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为哉?至其所以行之,不外忠恕,故此章与诏曾子语相发也。

〇注「善有」至「知之」。 〇正义曰:焦氏循《补疏》:「《系辞传》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韩康伯注云:『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与何晏说同。《易传》言『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何氏倒其文为『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则失乎圣人之恉。《庄子》引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此何、韩之说也。夫『通于一而万事毕』,是执一之谓也,非一以贯之也。孔子以『一贯』语曾子,曾子即发明之云『忠恕而已矣』。忠恕者何?成己以成物也。《孟子》曰:『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舜于天下之善,无不从之,是真一以贯之,以一心而同万善,所以大也。一贯则为圣人,执一则为异端。董子云:『夫喜、怒、哀、乐之发,与凊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四气者,天与人所同也。天与人一贯,人与己一贯,故一贯者忠恕也。孔子焉不学,无常师,无可无不可,异端反是。《孟子》以杨子为我,《墨子》兼爱,子莫执中,而不知有当为我、当兼爱之时也。为杨者必斥墨,为墨者必斥杨,杨已不能贯墨,墨已不能贯杨,使杨子思兼爱之说不可废,《墨子》思为我之说不可废,则恕矣,则不执一矣。圣人之道贯乎为我、兼爱、执中者也。执一则人之所知、所行与己不合者皆屏而斥之,入主出奴,不恕不仁,道日小而害日大矣。『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保邦之本也,『己所不知,人其舍诸』,举贤之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学之基也。善与人同,则人之所知、所能,皆我之所知、所能,而无有异。惟事事欲出乎己,则嫉忌之心生。嫉忌之心生,则不与人同,而与人异。执两端而一贯者,圣人也。执一端而无权者,异端也。记曰:『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各有所当何?可以一端概之。《史记·礼书》云:『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惟孔子无所不贯,以忠恕之道通天下之志,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非徒恃乎一己之多学而识也。忠恕者,絜矩也。絜矩者,格物也。物格而后致知,故无不知。由身以达乎家国天下,是一以贯之也。一以贯之,则天下之知皆吾之知,天下之能皆吾之能,何自多之有?自执其多,仍执一矣。」案:焦说亦是。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注〕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德。」】

正义曰:中庸之德,民所鲜能,故知德者,鲜。

〇注「君子」至「知德」。 〇正义曰:《荀子·宥坐》载夫子厄于陈、蔡,答子路语毕,复曰:「居!吾语女。昔者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佚与逸同,谓奔窜也。或即此「知德」之义,但《荀子》语稍驳耳。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注〕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

正义曰:「恭己」者,修己以敬也。《汉书王子侯表》「下飨共己之治」,颜注引此文亦作「共己」云,「共」读曰「恭」,此所见本异也。「正南面」者,正君位也。《礼·中庸》云:「《诗》云:『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吕氏春秋·先己篇》:「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言正诸身也。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于无为。无为之道曰胜天。」注:「天无为而化,君能无为而治,民以为胜于天。」

○注:「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〇正义曰:注以恭己固可以德化,然亦因辅佐得人,乃成郅治。此注可补经义。《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尧在位七十载,迺逊于位以禅虞舜。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舜。舜知不可辟,迺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又曰:「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捄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虖!』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此即谓舜因尧旧,任官得人也。《大戴礼·主言篇》:「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诗·卷阿》云:「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郑笺:「伴奂,自纵弛之意也。贤者既来,王以才官秩之,各任其职,则得伴奂而优游自休息也。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恭己正南面而已。』言任贤故逸也。」并与此注义同。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注〕郑曰:「万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行乎哉,言不可行。」 】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注〕包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轭。」 】 子张书诸绅。【〔注〕孔曰:「绅,大带。」】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子张从在陈、蔡闲,因问行。孔子曰『言忠信』云云。」是此问亦在绝粮时。翟氏灏《考异》以子张时年少为疑,过矣。「笃」与「竺」同,厚也,谓厚爱人也。《荀子·修身篇》:「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又《说苑·敬慎篇》:「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恃,必免于患矣。』」与此文义同。「蛮貊」者,《说文》云:「蛮,南蛮蛇种。貉,北方豸种。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此「貉」作「貊」,系别体,《说文》所无也。「在舆」谓在军中也。戴氏震《释车》云:「车式较内谓之舆。」自注:「大车名箱。」「书诸绅」者,谓书夫子语于绅也。《说文》:「

猜你喜欢
  丧服小记·戴圣
  提要·公孙龙
  鬼谷子·王诩
  卷八·黄仲炎
  卷一·张大亨
  礼经会元卷二下·叶时
  卷六·张自超
  附授长儿仪礼跋·李光坡
  第十八节 论私德·梁启超
  理与气·钱穆
  卷五·佚名
  大智度論卷第十七·欧阳竟无
  答赵辰官问(十五则)·太虚
  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佚名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五十·彭定求

        卷550_1 【岁暮江轩寄卢端公】赵嘏   积水生高浪,长风自北时。万艘俱拥棹,上客独吟诗。   路以重湖阻,心将小谢期。渚云愁正断,江雁重惊悲。   笑忆游星子,歌寻罢贵池。梦来孤岛在,醉醒百忧随。   戍迥烟

  • 吴敏德·唐圭璋

      失调名   御符争带,更有天师神咒。

  • 病中与病后·刘半农

    害了病昏昏的躺着。求你让我静些吧!可是谁也不听我的话:那纷杂的市声,还只顾一阵阵的飘来!飘来了也就听听吧:唉!这也是听过的,那也是听过的,算了吧!世界本是这么的一出戏:把许多讨厌的老调堆积起来了,就算是宝贵的人生了!病好了出

  • 人物·田汉

    刘振声——名老生。刘凤仙——坤角青衣。刘芸仙——坤角老生。萧郁兰——坤角花旦。左宝奎——小丑。杨大爷——当地流氓化的绅士。王梅庵—&mdas

  • 列传第七 寇洛 李弼 弟标 于谨 子实·令狐德棻

    寇洛,上谷昌平人,累世为将吏。父延寿,和平中,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洛性明辨,不拘小节。正光末,以北边贼起,遂率乡亲避地于并、肆,因从尔朱荣征讨。及贺拔岳西征,洛与之乡里,乃募从入关。破赤水蜀,以功拜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

  • ●遗文·李绛

      ◎奏疏   ○论刘从谏求为留后疏   臣伏以兵机尚速,久即计生;威断贵定,疑即变起;人情未一,乃可伐谋;事势已分,则难命中。据刘悟八月十日得病,计是日便死,逗留掩匿,奏报已迟,朝廷既知,又数十日都未有处分,中外人意,共惜事机。

  • 第二○五副详及批光绪十五年五月初八日一一四○九—一三·佚名

    新竹知县方,详请布政使沈:大甲巡检之俸银是否照给,经批照给光绪十五年五月十二日到(注)副详 印 新竹县印私记在任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本任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详请事。案据大甲巡检朱岱源

  • 鲁迅与范爱农·周作人

    鲁迅与范爱农—这两个人的缘分真是很奇特的。他们是同乡留日学生,在日本住上好几年,只在同乡会上见过面,主张虽同而说话不投,互相瞪眼而别。这在《朝花夕拾》末篇《范爱农》中说的很是具体,时为光绪丁未即一九〇七年,阴历五

  • ·酌带精勇督饬剿捕查办善后事宜摺·丁曰健

    奏为彰化余匪续获未净,现在定期酌带精勇先往督饬剿捕,并办理善后事宜,俾绝根株而固疆圉;恭摺由驿四百里驰陈,仰祈圣监事。窃臣前因会擒首逆后,沿途搜捕余匪,并赴郡到任日期,当经具摺奏报;旋奉督抚臣行知,钦奉上谕:&

  • 徐伯阳传·姚思廉

    徐伯陽字隐忍,东海人。祖父徐度之,是齐南徐州议曹从事史。父亲徐僧权,是梁东宫通事舍人,兼秘书,以擅长书写知名。徐伯陽聪明好学,听父母的话,能一直温言善语地侍奉父母,进退举止有礼节。十五岁时,以文笔优美扬名。学习《春秋左

  • 阳峤传·刘昫

    阳峤,河南洛阳人,祖上从北平县迁居到此,为北齐右仆射阳休之的玄孙。仪凤年间(676~679)应八科举考试中试,授官将陵县尉,后任詹事司直。长安年间(701~704),桓彦范为左御史中丞,袁恕己为右御史中丞,争相引荐阳峤,请求任用他为御史。

  • 卷三十四·鄂尔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国朝宫史钦定四库全书国朝宫史卷三十四书籍十三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圣祖仁皇帝以载籍极博浩如渊海爰命廷臣仿古人左图右史之义统为一书卷帙繁富久而未就世宗宪皇帝继承先志特命详加编校列为六

  • 九守第五十五·管仲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右主位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右主明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

  • 第五章 5·辜鸿铭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辜讲有一次孔子想让一位学生(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字子若。身有残疾,在孔门中以有德行著称)去做官。“不行。”这位学生回答,“我自己也没有信心呀。”于是孔子就举荐了

  • 内篇&middot;齐物论第二·庄子

    [题解]《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

  • 卷十二·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十二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僖公四经【乙酉】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夏狄伐郑○秋七月○冬天王出居于郑【杜襄王也天子以天下为家故所在称居天子无外而书出者讥王敝于匹夫之孝不顾天下之重

  • 卷第十一(随机见身下菩萨部第四)·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十一(随机见身下菩萨部第四)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先给四仙人后世为王一 &middot;为伯叔身意不同故行立殊别二 &middot;为肉山以施众生三 &middot;为大理家身济鳖及蛇狐四 &middot;为师子身

  • 天真时代·伊迪丝·华顿

    《天真时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讲述了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和两位女性埃伦·奥兰斯卡与妻子梅·韦兰之间的情感纠葛,小说成功揭示了美国上层阶级中男权制度的专断和强横,冷静透彻地分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上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