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力行品第九

于是普行菩萨。白佛大圣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如来世尊道德高妙。乃能如是获大利义。因从精进而常勤力。其懈怠者虽百千佛奈之何耶。唯然世尊,其为道者当专精勤。溥首童真问普行曰:仁族姓子。岂能别知何所遵修。名于菩萨为精勤乎。答曰:假使菩萨遵修行者而有时节。无所思念不舍精勤。又问。何谓精勤而有时节亦无所念。答曰:假使行者不想诸法,则而时节为无所念。又问。何谓如时而无所念。答曰:设于诸法悉能奉行。睹见平等则为时节亦无所念。又问。岂可能令见等行乎。答曰不也。设见平等者,则便堕于六十二见。不为平等。持心梵天问溥首曰:其平等者不见诸法乃名平等。溥首答曰:何故梵天而不见乎。报曰:除于二事故不有见。无所见者乃为等见。又问。岂在梵宫为等见乎。报曰:何等为见。答曰:其所见者如色无本不造差别。如有所见也。痛痒行识而无有本等不差别。设使溥首。睹于五阴而无本者,则为示现于世间矣。为平等见也。又问。在于梵宫行何所行。答曰:尽于诸相则为是行。是为溥首世俗所行。又问。设使诸相灭世心相者,云何尽于心相行乎。答曰溥首。世间之相不为尽也。又问。何谓分别为诸相行。为世间行。答曰:其都尽者则无所尽。其有尽者而不可尽。又问梵天。如来至真岂不有云:其尽法者谓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未曾复尽。如来说曰:其尽法者谓有为事。又问梵天。何谓名曰为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名曰有为。又问梵天。有为之事为何所立。答曰:住于无为自然之处则为有为。又问。有为无为。斯诸法者有何差别。答曰:有为无为诸法之者,以方俗事言有差别。方俗说斯是为有为此为无为。其有为法及无为法,则无殊别法无有异。又问梵天。所言法者为何谓耶。答曰:所云法者无有差别。是谓为法。又问。何谓为言:答曰:有所嘱累有所讲说。是谓言说所以者何。一切言说平等相像。如来分别为平等也。有所说者不为差别。是故名曰为言说也。又复溥首。一切所言为无所言:斯则名曰无所逮得。为佛所言平等觉者,不有所获无所言行。又问。何谓平等觉佛所念行。答曰:不行于色不行诸相不行于法。又问。难获之相而有说法为念行乎。答曰不也。其有相者法则无本。无有真实而不差别。此为如来之所念行。其所行者为无所行。亦无有本亦无所说亦无所失。又问梵天。云何如来成平等觉。答曰溥首。如来晓了一切诸法悉为本净。自然无本逮平等觉。以故因号平等正觉。

猜你喜欢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六·佚名
  各宗经教修学法·太虚
  卷第四·志磐
  甲子中秋佛学院同人赏月记·太虚
  卷第十九·雷庵正受
  卷第三十·佚名
  跋太虚法师文钞·太虚
  中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九·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法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三本章经手次第·刘若愚

    凡每日通政司使封本到文书房,回知该正公,公即付掌文书周近侍进朝等拆开口占注,语略节,旁有写手一人,执笔草稿文书单毕,连本付捧匣者,如侯保山、李黑子、张大汉等,失其名,请本至乾清宫大殿内,付王体乾、梁栋、李永贞、石元雅、涂

  • ◎小花园中新艳史·吴虞公

    向以疏通和议奔走南北自任之某上将,前日又衔命南来,小住海上。为各方疏解,市楼轰饮,曲巷传车,时时见其踪迹。而小花园天籁妆阁实为上将停骖之所。一般军人、政客亦遂结驷其门。说者谓上将之与天籁,不啻李掌武之与谢秋痕也。

  • 李庸阝传·刘昫

    李庸阝,字建侯,江夏人。北海太守李邕之侄孙。父亲暄,官至起居舍人。李庸阝于大历年间应举进士,又以其书法判为高等,官授秘书正字。为李怀光征聘,屡屡擢升官至监察御史。及至李怀光依据蒲津叛乱,李庸阝与母亲妻子俱陷贼中,耽心

  • 张鲸传·张廷玉

    张鲸,新城人,属太监张宏名下。内竖刚一入宫,必须投靠某个大..为主人,称为名下。冯保专权用事时,张鲸嫉妒他受宠,便为皇上献计谋害他。张宏对张鲸说“:冯公是前辈,而且有骨气,不宜除去他。”张鲸不听。陷害逐出冯保后,张宏遂取代

  • 《中国史纲》献辞·张荫麟

    或曰:“稽古励文,本承平之饰;怀旧寄兴,乃闲逸之娱。值陵谷之倾翻,宜儒柔之丕变。抱孤主而讲《论语》,固无救于沦胥;处围城而习《春秋》,亦奚裨于捍御?况乃巨劫所被,文物斯坠。兰台之守;取作胡囊;石渠之藏,践于羯马。赵德父之

  • 四书集编原序·真德秀

    朱子四书郡庠旧所刋也自壬子水荡之后遂为阙里一大欠事近得西山所编中庸大学本之朱子集注附以诸儒问辩闲又断之以已意会粹详采择精诚后学所愿见者已锓之梓为衍其传惟论孟二书阙焉扣之庭闻则云已经防校但未编集是论孟固

  • 卷三十八·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三十八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郷饮酒义故圣人制之以道乡人士君子集说疏曰乡人谓乡大夫也士谓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也窃案集说依郑氏制之以道句絶而以乡人为乡大夫士为州长党正君子为卿大

  • 佛教徒如何雪耻·太虚

    ──二十七年六月在成都无线电台广播──我是太虚,我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今天提出“佛教徒如何雪耻”这个问题。所谓耻,佛法上谓之惭愧。惭是尊重自己德性,并且观一切胜过自己的圣贤,见贤思齐。愧是顾忌世间讥嫌,于他人过失,为

  • 法门须量力而修·印光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

  • 卷第二十四(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二十四(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四分之二羯磨法下佛在拘舍弥城。尔时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语诸比丘。诸比丘或谓有犯或谓无犯。谓无犯者语言。汝不犯戒。彼闻已便生不犯戒想。谓有犯者语言

  • 卷第三十三·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三十三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云门宗南岳下九世文殊真禅师法嗣瑞州洞山晓聪禅师韶州杜氏子。游方时。在云居作灯头。见僧说泗州大圣。近在扬州

  • 卷第十三·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嗣法门人行正等编录赠古拙上座觅巧不得拙胡来。得本应知万虑灰。独坐寒窗堪听处。大洋海底发春雷。赠灵雨上座滴水成龙用不多。那需匝匝万层波。人人眉底眼睛

  • 卷之十·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十嗣法门人幻敏重编偈锡杖寝蜗偈聚云有寝堂方丈在其后前有法堂殿厨库三门构侍寮及僧寮掖左仍掖右况彼寝堂中仰盖肖天花虽有轩窗巧灼然非缝罅下则板为地请益数

  • 卷二·佚名

    第一篇第一章 无戏论品一 无戏论本生谭(菩萨=队商主)序分有关此无戏论法话,为佛在舍卫城附近之祇园大精舍时所说。佛对何人而云此话耶?乃为长者之友人五百异教徒而言。某日,给孤独须达长者率己之友人五百异教徒携多数之华

  • 孝经刊误·朱熹

    一卷。宋朱熹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宏)《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

  • 北斗七星护摩法·佚名

    全一卷。唐代一行(683~727)撰。又作复炽盛光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内容为祈求北斗七星以延命增福之护摩仪则,如:能吉祥真言、北斗七星印言、九曜印契、九执曜天总印言、二十八宿总印言等之仪则,并附有北斗法之供养

  •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罗睺罗于寒林中多为鬼恼。佛为说难拏陀罗尼。难拏者欢喜之义,言此陀罗尼有安乐欢喜之功德也。

  • 遗教经论·佚名

    全一卷。印度天亲菩萨造,南朝陈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此论乃释论‘遗教经’之书。分七科释之,以阐述菩萨所修之教法。依此论释,遗教经乃属大乘部。注疏有遗教经论记三卷(观复)、遗教经论住法记一卷(元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