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普行菩萨。白佛大圣曰:至未曾有。天中之天。诸如来世尊道德高妙。乃能如是获大利义。因从精进而常勤力。其懈怠者虽百千佛奈之何耶。唯然世尊,其为道者当专精勤。溥首童真问普行曰:仁族姓子。岂能别知何所遵修。名于菩萨为精勤乎。答曰:假使菩萨遵修行者而有时节。无所思念不舍精勤。又问。何谓精勤而有时节亦无所念。答曰:假使行者不想诸法,则而时节为无所念。又问。何谓如时而无所念。答曰:设于诸法悉能奉行。睹见平等则为时节亦无所念。又问。岂可能令见等行乎。答曰不也。设见平等者,则便堕于六十二见。不为平等。持心梵天问溥首曰:其平等者不见诸法乃名平等。溥首答曰:何故梵天而不见乎。报曰:除于二事故不有见。无所见者乃为等见。又问。岂在梵宫为等见乎。报曰:何等为见。答曰:其所见者如色无本不造差别。如有所见也。痛痒行识而无有本等不差别。设使溥首。睹于五阴而无本者,则为示现于世间矣。为平等见也。又问。在于梵宫行何所行。答曰:尽于诸相则为是行。是为溥首世俗所行。又问。设使诸相灭世心相者,云何尽于心相行乎。答曰溥首。世间之相不为尽也。又问。何谓分别为诸相行。为世间行。答曰:其都尽者则无所尽。其有尽者而不可尽。又问梵天。如来至真岂不有云:其尽法者谓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未曾复尽。如来说曰:其尽法者谓有为事。又问梵天。何谓名曰为有为事。答曰:其尽法者名曰有为。又问梵天。有为之事为何所立。答曰:住于无为自然之处则为有为。又问。有为无为。斯诸法者有何差别。答曰:有为无为诸法之者,以方俗事言有差别。方俗说斯是为有为此为无为。其有为法及无为法,则无殊别法无有异。又问梵天。所言法者为何谓耶。答曰:所云法者无有差别。是谓为法。又问。何谓为言:答曰:有所嘱累有所讲说。是谓言说所以者何。一切言说平等相像。如来分别为平等也。有所说者不为差别。是故名曰为言说也。又复溥首。一切所言为无所言:斯则名曰无所逮得。为佛所言平等觉者,不有所获无所言行。又问。何谓平等觉佛所念行。答曰:不行于色不行诸相不行于法。又问。难获之相而有说法为念行乎。答曰不也。其有相者法则无本。无有真实而不差别。此为如来之所念行。其所行者为无所行。亦无有本亦无所说亦无所失。又问梵天。云何如来成平等觉。答曰溥首。如来晓了一切诸法悉为本净。自然无本逮平等觉。以故因号平等正觉。
 
猜你喜欢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澄观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六·佚名
  
  各宗经教修学法·太虚
  
  卷第四·志磐
  
  甲子中秋佛学院同人赏月记·太虚
  
  卷第十九·雷庵正受
  
  卷第三十·佚名
  
  跋太虚法师文钞·太虚
  
  中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九·佚名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并序)·法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