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

长者贤护品第一之四

复次佛告诸长者言。一切法无观无不观。何以故。离生住灭故。一切法无转无作。离心意识故。一切法系属于缘。自性无力故。

又诸长者。眼者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眼无依止亦无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四大所造。无常无强而不究竟。无坚无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恼众病所集。是故诸长者。意无依止亦无造作。诸长者。是等诸法应如是学。此眼如聚沫不可撮摩。眼如浮泡不得久立。眼如阳焰。从业烦恼渴爱所生。眼如芭蕉自体无实。眼如幻化从颠倒起。眼如梦寐为虚妄见。眼如其响系属于缘。眼如影像由业对现。眼如浮云刹那离相。眼如电光须臾变灭。此眼无主为如地。此眼无我为如水。此眼无众生为如火。此眼无寿为如风。此眼无人犹如虚空。此眼不实四大为家。此眼性空离我我所。此眼无知如草木瓦砾。此眼无作风力所转。此眼为空不净充满。此眼虚伪。虽复治事莹饰终归散灭。此眼如丘井为老所逼。此眼毕竟无边际处。后当归死。诸长者。汝等当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义亦然。总略乃至彼一切法应如是知。诸愚夫异空。于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爱著。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又复于彼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此等法中所欲爱著。乃至一切有为无为名相法中所欲爱著。是故诸长者。汝等当于所欲法中勿生爱著。谓妻子舍宅财宝等法。勿生贪取。当发净信舍家出家。得出家已不生乐欲。无乐欲故圆具净戒。修持清净波罗提木叉之法。圆满洁白法式仪范。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诸长者若如是学。即得戒蕴具足。戒具足故。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而无所取。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而无所取。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而无所取。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而无所取。总略而言。彼一切法都无所取。以无取故即无减失。何法无减失。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减失。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无减失。

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无减失。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减失。此等诸法。若无减失即无染污。无染污故即速得轻安。何法轻安。谓无所见。若无所见即一切所向。无有少法而作障碍。若无障碍即自无所害。他无所害。自他无所害。由无害故心无所坏。即能趣入彼无余依清净涅盘。

又诸长者。所言入者。何所入邪。谓非眼所入。非耳鼻舌身意所入。又诸长者。若执眼从缘成。此即著我我所离于涅盘。云何离涅盘。谓贪故离涅盘。嗔故离涅盘。痴故离涅盘。无智故离涅盘。诸长者。无智者不离过去。不离未来。不离现在。决定无智离智所生。何名为智所谓尽智。何名尽智。谓即过去无尽智。未来无尽智。现在无尽智。缘法无智离智所生。彼无智离智。即眼从缘离智所生。眼者无我。若无我即无取。若无取即无舍。若无舍即解脱。云何解脱。谓我执解脱。众生执解脱。寿者执解脱。人执解脱。断常执解脱。一切执解脱。分别执解脱。彼无分别已。即无能分别所分别。法无分别亦不离分别。云何无分别。谓我我所俱无分别。若我无分别即无取舍。若无取舍即所入解脱。若法离系。若法非离系皆得出离。何所离邪。谓离一切苦。诸长者。当求如是出离之法。然于是中无法可取。何以故。若有所取即生怖畏。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以取法故即生怖由怖当堕恶趣中

若见如是怖起因识法有故而生取

若能如理观正道慧光明见破诸暗

见故即得胜慧明当知异性无所得

应当审观诸空处运动虚假而不实

此中勿作安乐门渴爱虚诳世间故

如实了知于空法知诸法空皆无实

我得安乐离忧门亦得无动最上乐

若能如是正了知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脱诸苦因是故诤讼无所立

因诸所欲生执著执故而生诸娆恼

执者即是取之名因取故生于三有

有故有生即轮转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随无毕竟不受无常苦

当知无欲即无取以无取故无三有

有若止息即无生老病死苦皆不受

是故汝等诸长者同发舍离取著心

弃诸眷属所爱因速当圆具苾刍相

知识财利诸所欲应当互生于喜足

随处谦恭起下心所向为他增善利

勿起意谓自守戒勿观他为破戒者

于其戒相持犯中勿非毁他为犯者

譬如野鹿投绳网当知彼为自损害

魔索缚心害亦然毁他生害亦如是

愚人生诸损害意自赞毁他深为咎

毁戒尚息于谤言何况梵行持戒者

具学仙众勇智者常修远离寂静行

弃舍身命无爱心勤求解脱寂静法

诸外道辈及典章无利根本皆远离

爱乐甚深正法门彼法宣说真空理

心根本处此当知所谓内外十二处

从彼生起诸业因业久住处谓思法

眼根色境二种缘眼识生缘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时如无薪火义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无正道常现诸所作

内外诸法所成身是中应知我空法

愚人颠倒执著心于我我所不知故

眼内无法而可有于外亦复无所得

无我无作寿者无应知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脱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无转无作门当观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时暂生泡沫而无实

谛观眼等亦复然无坚无力如泡沫

五蕴自性假和合如彼聚沫无坚力

解脱一切娆恼门及彼生老等忧恼

汝于我教出家已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虚受彼信施心复能普供十方佛

尔时五百长者。闻佛宣说甚深正法。即于如是中路方处。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譬如白衣不杂尘黑易受染色。此五百长者。于是方处远离尘垢法眼清净。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复为五百长者。宣说法要示教利喜。佛言诸长者眼极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炽焰。我说此法自受苦恼。耳鼻舌身意炽焰亦然。云何炽焰。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炽焰。我说此法自受苦恼色尘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声香味触法尘诸火炽焰。亦复如是。

又诸长者。色蕴炽焰。云何炽焰。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诸火炽焰。亦复如是。十八界法其义亦然。

又诸长者。地界炽焰。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炽焰。亦复如是。谓贪火嗔火痴火炽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炽焰亦然。我说此法自受苦恼。

复次长者。眼无所取应如是学。耳鼻舌身意亦无所取。色无所取声香味触法亦无所取。应如是学。

又诸长者。色蕴无所取。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十八界皆无所取。应如是学。又诸长者。地界无所取。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无所取。应如是学。

又诸长者。此界无所取。他界无所取。应如是学。

复次诸长者。若眼耳鼻舌身意无所取故。即无依止。色声香味触法无所取故。即于诸处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十八界无所取故。即于蕴界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所取故。即于六界中得无依止。又诸长者。此界他界无所取故。即于一切世界之中得无依止。

又诸长者。若一切法无所取故。即于一切法中得无依止。诸长者。一切法无所得亦非无得。若能了知无得非无得。即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说此为解脱诸苦。

尔时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义。说伽陀曰。

此诸世间极炽焰生死二火镇烧然

无救娆恼诸愚夫唯圣道法常不灭

何法世间作光明有佛如来今出现

刹那善观正道门发起精进常坚固

常观诸法无依止慧光明见破诸暗

见故即得胜慧明应知异性无所得

若能观察无依止了知一切法皆空

如是了知空法门菩提心空无所有

当知贪嗔痴等法此三炽焰极猛恶

世间寿命普烧然久处睡眠愚不觉

所有生老及病死忧悲苦恼常逼迫

当知娆恼诸世间彼一切法无依止

尔时五百长者。闻佛所说如是正法。心开意解。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于佛法中净信出家。复于佛所圆具净戒。

尔时佛言。善来诸苾刍。即时诸长者。须发自落袈裟著身。成苾刍相。

尔时世尊。说伽陀曰。

汝念受持袈裟衣须发自落皆清净

执持应器善相圆一切皆成阿罗汉

既证果已依师法各说清净嗢陀南

于诸天人大众前圆满清净苾刍相

往昔曾于诸佛所皆修广大布施行

一呼善来欢喜生处处广修诸善法

今得见我出世间发清净心复增胜

由彼增胜清净心听说最上清净法

闻佛语已证圣果远离我见诸执著

现前空法悟圆成我生已尽皆解脱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四

猜你喜欢
  不退转品第十一·佚名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宋版编年解题目录序·太虚
  决定藏论卷下·佚名
  卷第十五·雷庵正受
  佛说父母恩重经·佚名
  卷第三十八·智旭
  覆罗普悟居士书·太虚
  异出菩萨本起经·佚名
  卷第二十五(闰字号)·朱时恩
  卷第七·通云
  卷第六十八·佚名
  卷第十二·呆翁行悦
  第十一卷·知礼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七·彭定求

        卷97_1 【陪幸韦嗣立山庄】沈佺期   台阶好赤松,别业对青峰。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   虹旗萦秀木,凤辇拂疏筇。径直千官拥,溪长万骑容。   水堂开禹膳,山阁献尧钟。皇鉴清居远,天文睿奖浓。   岩泉他夕

  • 二集卷八十九·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九古今体八十一首【己卯七】恭奉皇太后驻跸避暑山庄山庄避暑建尧年每至山庄暑已蠲却是秋来尚婪热要知天佑为迟田【今年得雨夏至後布种甚迟常虞节凉霜早乃今秋

  • 東觀漢記卷十七·多人

      傳十二   崔篆   崔篆王莽時為郡文學,〔一〕以明經徵詣公車。太保甄豐舉為步兵校尉,篆辭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此舉奚至哉?」遂投劾歸。〔二〕御覽卷二四二   崔篆為建新大尹,〔三〕篆歎曰:「吾生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九·佚名

    正统七年十二月丁亥朔○遣官省 郊祀牲○赐沙州卫都督困即来纻丝六表里绢六匹织金纻丝衣一袭靴袜各一双其余俱赐纻丝表里等物有差○戊子郑王赡埈妃张氏薨妃中兵马指挥本之女宣德二年册封至是薨讣闻 上遣中官赐祭命有司

  • 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夏。四月。戊子朔。享太庙。遣领侍卫内大臣公阿灵阿行礼。  ○酉时。日食  ○己丑。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辛卯。谕兵部、国家绥靖疆圉、安辑军民、惟专阃元戎是赖。有实能久镇边境

  • ●平闽纪卷之十·杨捷

    三韩杨捷元凯着牌檄檄守备余福牌行建宁郭副将牌委总理戎旗游击崔升檄游击晋淑玉等檄参将朱起龙等檄副将田万侯檄守备赵士奇牌行各协营檄建宁营郭副将檄伪副将蔡斌檄游击韩六合檄中军马总兵票檄随征副将曾荣檄同安、洛

  • 一百十八 曹寅奏陈地方情形并进晴雨录摺·佚名

    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初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江南早稻全收,高田、平田计算,共有八分年成,晚稻得雨及时,足有十分之望,真系大有之年。百姓感沐天恩,太平无事。自前月至今,大街小巷香灯彻夜,叩祝讴歌,从

  • 卷二十四 上 食货志 第四上·班固

    【原文】《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

  • 床兀儿传·宋濂

    床兀儿,土土哈之第三子。奉诏随太师月儿鲁与海都叛军战于百搭山,有功,拜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大德元年(1297),承袭其父亲职位,率领北征诸军越过金山,攻八邻之地。八邻之南有答鲁忽河,其将帖良台以该河为屏障,并沿河

  • 曾子大孝第五十二·戴德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谓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

  • 诈晦卷五·杨慎

    【原文】诈虽恶名,亦属奇谋。孙子曰:&ldquo;兵不厌诈。&rdquo;施之于常时,人亦难防。运诈得理,可以成晦焉。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操以诈而兴,莽以诈

  • 卷六·佚名

    <经部,诗类,毛诗李黄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六    宋 李樗黄櫄 撰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其矩反】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避支反】益

  • 《老子》书晚出补证·钱穆

    余辨《老子》书之晚出,其主要方法,在即就《老子》书,摘出其书中所用主要之字语,一以推究其时代之背景,一以阐说其思想之线索。《老子》书仅五千言,而余就其所用字语,足以证成其书当尤晚出于庄周之内篇,凡见于我先成诸篇之所申

  •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七八)中阿含长寿王品梵天请佛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有一梵天住梵天上。生如是邪见。此处有常。此处有恒。此处长存。此处是要。此处不终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三十九卷广释八种知见觉 广释四无碍 广辨无所得义 广辨神通应化无拘执义 广释反常说法谓真谛说为世谛义等 广明内道外道异相梵行品之第四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至)复得名为虚空等地案

  • 卷第二·永觉元贤

    继灯录卷第二 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辑 临济宗 南岳下十八世 鼓山永禅师法嗣 临安府净慈晦翁悟明禅师 福州人。上堂,举: 夹山会下一僧到高亭才礼拜,亭便打。僧曰:&ldquo;特来礼拜,何得打某甲?&rdquo;僧再礼,亭又打趂

  • 卷之十三·牧云通门

    嘉兴大藏经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牧云和尚懒斋别集卷之十三东吴 毛晋子晋 编阅鄂州 记室智时 较订诗(戊之一)兴福时开法破山酬徐白雨见赠(二首)好音无日不怀西却怪城南战马嘶愿学象龙能负物何辞泥水一拖犁斯文未弃

  •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汪宗沂

    汪宗沂辑。一卷。汪氏从《水经注》《环宇记》《晋书》《文选》《通典》《北堂书钞》、杜牧《注孙子》《玉海》《御览》等史籍中辑录出关于诸葛亮八阵战法的资料,内容涉及八阵图遗迹,八阵布列及各部分的名称。后附《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