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庸阝传

李庸阝,字建侯,江夏人。北海太守李邕之侄孙。父亲暄,官至起居舍人。李庸阝于大历年间应举进士,又以其书法判为高等,官授秘书正字。为李怀光征聘,屡屡擢升官至监察御史。及至李怀光依据蒲津叛乱,李庸阝与母亲妻子俱陷贼中,耽心祸及亲人,于是对李怀光假称:“因兄长在洛阳患病,请让家母前往探视。”李怀光应允,并警告他不许让妻儿跟着去,李庸阝却将他们都打发走了。后来李怀光得知,责问他,他回答说:“我名列军籍,不能随行侍候老母,为什么不让媳妇随婆婆前往呢?”李怀光无法将他定罪。当时李庸阝同前宰相高郢同在叛贼朝廷,便向皇上密奏贼军虚实及攻取之形势,德宗亲赐手诏以慰劳他们。后来事情泄露,李怀光命三军威严列阵召高郢与李庸阝责问。李庸阝言辞激烈意气慷慨,三军盛赞其义气,李怀光不敢杀,将他囚禁狱中。李怀光死,马燧亲到狱中致礼,表奏李庸阝为河东从事,不久因意见不被采纳,辞官归洛中休养。襄州节度使嗣曹王李皋致礼延聘,用为从事,奏请兼任殿中侍御史。后入朝为吏部员外郎。

徐州张建封卒,其子张忄音为州署将校胁迫,掌领军务。诏命挑选临难不惧者到徐州军中宣布朝旨,于是命李庸阝为徐州宣慰使。李庸阝径直抵达其军,召集将士,传达朝旨,陈说利害,将被囚之监军使解脱桎梏,让他恢复原职位,凶党不敢违抗。及至张忄音上表自称兵马留后,李庸阝认为此非诏令所加,不宜称此名号,立即要他去掉,才接受其表。后李庸阝升任吏部郎中。

顺宗登极,李庸阝官拜御史中丞,先后调任京兆尹、尚书右丞。元和(806~820)初,因京师多盗贼,再度获选为京兆尹,擒奸邪禁暴恶,威望很高。不久拜检校礼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该镇承前之旧例任命主帅,多用武将,有“神策行营”之封号。受命之初,必至军中接受拜谒。李庸阝受命之后,上表陈说此例不可,诏令便取消了“神策行营”数字,只称凤翔陇右节度。不久,调任镇守太原,又入朝为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使。元和五年(810)冬,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李庸阝先前在凤翔、太原两镇,皆以刚直严厉整治部下,迅疾改变旧制,人心不安,故不久即改回。至淮南数年,加授检校仆射,治政严明诸事有序,府库仓廪蓄积充实。

及至王师征讨淮西贼寇,郓州寇李师道与淮西寇表里相援。李庸阝发遣楚、寿等州二万余兵,分别压逼贼境,每日费用很大,却未向主管官署请援。当时因大兵发动,国用不足,宪宗皇帝命盐铁副使程异乘驿车晓谕江南诸道,使其资助军队所需。李庸阝因所治境内富庶殷实,便大动府库,除存贮一年所需之外,全都贡献给朝廷,从此王师再无匮乏之忧。

先前吐突承璀监淮南军,权贵势要莫敢违逆,李庸阝素以刚直严厉著称,对他也表示敬畏,没一点失礼之处。吐突承璀回朝,便举荐李庸阝为宰相。元和十二年(817),李庸阝被召入朝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庸阝出入京师位显权重,一向不以朝廷重臣自居。虽然年长,势位过人,却颇善安抚外镇。每登饯行宴席,听到宴乐则泣下,说道:“宰相之职任,不是我所擅长的。”行进颇为迟缓,至京师,又称病辞官归家。既未朝谒皇上,也不受领政事,终于以患病辞职,朝廷改授他户部尚书。随即改授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分派至东都洛阳任职。不久以太子少傅职位退休。元和十五年(820)八月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为“肃”。

李庸阝为人刚强正直而不掩饰自己,与杨冯、穆质、许孟容、王仲舒相友善,这些人都任性而自负。然而李庸阝为官严肃庄重,执法严峻,注重政德,所到之处皆据理行事,而处事刚直果断不徇私情。镇守扬州七年,令行禁止。凡擒拿杀戮之事,一概交与军吏办理,僚属不敢犯禁,违者则以非法论罪,人们的不满因而较少。

其子李柱,官至浙东观察使。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八 江淹 任昉·姚思廉
  列传第三十三·魏徵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柯劭忞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蔡东藩
  宾退随笔·罗惇曧
  第十九卷 仕绩 一 ○·缪荃孙
  绎史目録·马骕
  卷十一·司马迁
  道宗本纪·脱脱
  梁襄传·脱脱
  阿里海牙传·宋濂
  提要·郭琇
  卷四十六·佚名
  卷一百十三·宋敏求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史弥巩·唐圭璋

      弥巩字南叔,浩从侄。乾道六年(1170)生。嘉定十年(1217)进士。调峡州教授。端平初,监进奏院,提点江东刑狱。淳祐九年(1249)以直华文阁、提举崇禧观卒,年八十。自号独善,有独善先生文集二十卷,不传。   失调名   羊左合人我

  • 欧阳澈·唐圭璋

      澈字德明,崇仁人。生于绍圣四年(1097)。建炎元年(1127),徒步走行在,伏阙上封事,请诛汪、黄等。与陈东俱死于市。年三十一。绍兴中,赠秘阁修撰。有飘然先生集。   踏莎行   雁字书空,橘星垂槛。江天水墨秋光晚。香丝袅袅

  • 一分儿·隋树森

    一分儿,姓王,大都角会,歌舞绝伦,聪慧无比。元.夏庭芝《青楼集》载:“一日,丁指挥会才人刘士昌、程继善等于江乡园小饮,王氏佐樽。时有小姬歌《菊花会》南吕曲云:'红叶落火龙裉甲,青松枯怪蟒张牙。'丁曰:'此

  • 卷一·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一       宋 韩淲 撰五言古诗 春昼 青春白昼永一日如两日平心得淑景佳思入诗律湖山气姿媚海汐声荡潏回旋且回旋杨花满书室 春隂 春雨?山溜花事回绿隂东家举杯酒为我成芳斟蝶遶莺流音

  • 苏味道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苏味道(648—705 )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乾封进士。圣历初居相位。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所作诗今存十余首。原有集,已失传。 正月十五日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

  • 卷五百十三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子盡其月   秋七月壬子,王贍言:「已占據講朱、錯鑿、當標、一公、東迎城、通綽克古城;又立公宗堡、倫布宗堡、古塔鼐宗堡,共計九處。其講朱城,正當扼青唐咽喉,及當標、錯鑿、一公三城,皆係部族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佚名

    万历六年正月癸丑朔 上御皇极殿受群臣朝贺○丁巳兵科都给事中裴应章题先是操江都御史张岳称强盗李七等劫掠扬州盐□各执铁斧擘城门渡江而去该地方官疏虞罪应罚治既奉 明旨申报乃盗发于十一月二十五日延至初旬以闻各

  • 明名臣琬琰续录卷十三·徐紘

    (明)徐纮 撰南山黄先生墓碣铭  杨守陈山环吾郡而其南若金峨诸峯尤峻秀先生乐之故自号南山而学者称南山先生无异词先生尝仕有官阶矣皆不称其官独举其号而先生之者崇其道也先生之道性乎天而成于自得其学圣贤为一鹄以知

  • 葛从周传·欧阳修

    葛从周字通美,濮州甄城县人。年少时跟随黄巢,失败后降梁。跟随太祖进攻蔡州,太祖坠落马下,从周扶太祖上马,自己与敌步斗伤了面部,身上数处受伤,偏将张延寿从旁边出击,从周与太祖才都走脱。太祖贬黜诸将,独升从周、延寿为大将。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十三·佚名

    惩恶门哗徒哗鬼讼师蔡久轩当职昨领州军,已闻婺州有金、锺二姓人,迭为唇齿,教唆哗徒,胁取财物,大为民害。方欲追上根究,岂谓积衅稔恶,乃因杨登龙诉姜氏事,自投宪纲,是天锄之也。金千二,系势家干仆之子。锺炎,系州吏锺晔之子。狼贪

  • □□第六十七(阙)·墨子

    (阙)

  • 卷二百五十九·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九刑部尚书秦?田撰凶礼十四丧礼仪礼丧服记公子为其母练冠麻麻衣縓縁为其妻縓冠葛绖带麻衣縓縁皆既葬除之【注公子君之庶子也其或为母谓妾子也麻者缌麻之

  •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翻译之记·佚名

    夫法留正像。唯圣是依季行。此世非贤岂伏。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出自乌苌刹利王种。幼履慈踪。长蹑悲迹。摄化群迷。诫恶导善。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执此法灯。照彼昏闇。魏皇都邺。崇福以资。兴和二年岁次实沈。佛法加持

  • 第十七則 香林坐久成癆·胡兰成

    第十七則香林坐久成癆舉:僧問香林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香林云:坐久成癆。坐久成癆,想要起來走走,可用一個字來說即是「興」。歷史始於興。印度佛教否定「發」亦即是不知興,而中國禪宗講機之動為興,乃通於詩經。三國志演義有

  • 卷第一·佚名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一嗣法门人超宣等编福建建宁莲峰禅院语录师于崇祯辛巳年十月初七日受众绅衿请就院开堂法座前拈疏云珠回玉转百匝千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烦维那道破令四众咸知。指法座云宝华座最高层谁人敢踏上头行新长

  • 皇朝经世文三编·陈忠倚

    清末陈忠倚辑。八十卷。继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辑成。断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多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有关时务之论述。外国人议论亦采入。其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

  • 望舒草·戴望舒

    抒情诗集。戴望舒著。上海复兴书局1933年出版。收1927—1932年的诗作四十一首。诗作大多以象征的意象和超现实的境界,显示三十年代都市青年追求与幻灭的矛盾心态,少数诗篇则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 维摩经抄·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