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

尔时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语舍利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虽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心,恒不见有众生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众生趣亦不增不减。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此一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息,各各度于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恒河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众生界不增不减。”

舍利弗复语文殊师利言:“若众生界不增不减,何故菩萨为诸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行说法?”文殊师利言:“若诸众生悉空相者,亦无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众生而为说法。何以故?我说法中无有一法当可得故。”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众生,云何说有众生及众生界?”文殊师利言:“众生界相,如诸佛界。”

又问:“众生界者是有量耶?”答曰:“众生界量,如佛界量。”

佛又问:“众生界量,有处所不?”答曰:“众生界量,不可思议。”

又问:“众生界相,为有住不?”答曰:“众生无住,犹如空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告文殊师利:“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时,是诸善根,云何增长?云何损减?”

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于诸善根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无减。是般若波罗蜜性相亦无增无减。世尊!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则不舍凡夫法,亦不取贤圣法。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法可取可舍,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涅槃可乐、生死可厌。何以故?不见生死,况复厌离;不见涅槃,何况乐著。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见垢恼可舍,亦不见功德可取,于一切法心无增减。何以故?不见法界有增减故。世尊!若能如是,是名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诸法有增有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心无悕取,不见法相有可求者,是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见好丑,不生高下,不作取舍。何以故?法无好丑,离诸相故;法无高下,等法性故;法无取舍,住实际故。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是诸佛法得不胜乎?”文殊师利言:“我不见诸法有胜如相。如来自觉一切法空,是可证知。”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如来正觉自证空法。”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是空法中,当有胜如而可得耶?”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真法乎?”佛复谓文殊师利言:“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不?”

文殊师利言:“如佛所说,阿耨多罗是名佛法。何以故?无法可得名阿耨多罗。”文殊师利言:“如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名法器,非化凡夫法,亦非佛法非增长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有法可分别思惟。”

佛告文殊师利:“汝于佛法不思惟耶?”

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如我思惟,不见佛法,亦不可分别是凡夫法、是声闻法、是辟支佛法,如是名为无上佛法。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相、不见佛法相、不见诸法有决定相,是为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欲界、不见色界、不见无色界、不见寂灭界。何以故?不见有法是尽灭相,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作恩者、不见报恩者,思惟二相心无分别,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是佛法可取,不见是凡夫法可舍,是修般若波罗蜜。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凡夫法可灭,亦不见佛法而心证知,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如是善说甚深般若波罗蜜相,是诸菩萨摩诃萨所学法印,乃至声闻缘觉学无学人,亦当不离是印而修道果。”

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说般若波罗蜜义。”佛言:“便说。”

“世尊!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法是应住是不应住,亦不见境界可取舍相。何以故?如诸如来不见一切法境界相故,乃至不见诸佛境界,况取声闻、缘觉、凡夫境界。不取思议相亦不取不思议相,不见诸法有若干相,自证空法不可思议。如是菩萨摩诃萨,皆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复次,修般若波罗蜜时,不见缚不见解,而于凡夫乃至三乘不见差别相,是修般若波罗蜜。”

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及与受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云何当得住于佛乘?”

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可见。我云何得?”

佛言:“文殊师利!汝得无碍智乎?”文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阂?”

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法住实际故。”

佛言:“云何名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等是实际。”

佛言:“云何身见是实际?”文殊师利言:“身见如相,非实非不实,不来不去,亦身非身,是名实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于斯义谛了决定,是名菩萨摩诃萨。何以故?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相,心不惊不怖,不没不悔。”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具足法相,是即近于佛坐。何以故?如来现觉此法相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得闻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尔时复有无相优婆夷白佛言:“世尊!凡夫法、声闻法、辟支佛法、佛法,是诸法皆无相。是故于所从闻般若波罗蜜,皆不惊不怖,不没不悔。何以故?一切诸法本无相故。”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得决定,不惊不怖,不没不悔。当知是人,即住不退转地。若人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信乐听受,欢喜不厌。是即具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能为他显示分别,如说修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观何义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不住佛乘,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所说,即菩提相。”

佛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能于是甚深法中巧说斯义。汝于先佛久种善根,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文殊师利言:“若见有相则言无相,我今不见有相亦不见无相,云何而言以无相法净修梵行?”

佛告文殊师利:“汝见声闻戒耶?”答曰:“见。”

佛言:“汝云何见?”文殊师利言:“我不作凡夫见不作圣人见,不作学见不作无学见,不作大见不作小见,不作调伏见不作不调伏见,非见非不见。”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汝今如是观声闻乘,若观佛乘,当复云何?”文殊师利言:“不见菩提法,不见修行菩提及证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佛?云何观佛?”文殊师利言:“云何为我?”舍利弗言:“我者但有名字,名字相空。”

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如我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即是菩提,不以名字而求菩提。菩提之相,无言无说。何以故?言说菩提,二俱空故。

“复次,舍利弗!汝问:‘云何名佛?云何观佛?’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唯有智者乃能知耳,是名观佛。”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非初学菩萨所能了知。”文殊师利言:“非但初学菩萨所不能知,及诸二乘所作已办者亦未能了知。如是说法,无能知者。何以故?菩提之相,实无有法而可知故,无见无闻,无得无念,无生无灭,无说无听。如是菩提性相空寂,无证无知,无形无相,云何当有得菩提者。”

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舍利弗言:“云何名不退法忍?”文殊师利言:“不见少法有生灭相,名不退法忍。”

舍利弗言:“云何复名不调比丘?”文殊师利言:“漏尽阿罗汉,是名不调。何以故?诸结已尽,更无所调,故名不调。若过心行,名为凡夫。何以故?凡夫众生不顺法界,是故名过。”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今为我善解漏尽阿罗汉义。”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我即漏尽真阿罗汉。何以故?断求声闻欲及辟支佛欲,以是因缘故,名漏尽得阿罗汉。”

佛告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坐道场时,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文殊师利言:“菩萨坐于道场,无有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如菩提相,无有少法而可得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菩提,谁能坐者,亦无起者。以是因缘,不见菩萨坐于道场,亦不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提即五逆,五逆即菩提。何以故?菩提五逆,无二相故。无学无学者,无见无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如是之相名为菩提。见五逆相亦复如是。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言我是如来。谓我为如来乎?”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谓不是如来为如来耶?无有如相可名为如,亦无如来智能知于如。何以故?如来及智,无二相故。空为如来,但有名字,我当云何谓是如来?”

佛告文殊师利:“汝疑如来耶?”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我观如来无决定性,无生无灭,故无所疑。”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不谓如来出现于世耶?”文殊师利言:“若有如来出现世者,一切法界亦应出现。”

佛告文殊师利:“汝谓恒沙诸佛入涅槃耶?”文殊师利言:“诸佛一相,不可思议。”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佛是一相,不思议相。”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今住世耶?”佛语文殊师利:“如是,如是!”

文殊师利言:“若佛住世,恒沙诸佛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同一相,不思议相。不思议相,无生无灭。若未来诸佛出兴于世,一切诸佛亦皆出世。何以故?不思议中,无过去未来现在相。但众生取著,谓有出世,谓佛灭度。”

佛语文殊师利:“此是如来、阿罗汉、阿鞞跋致菩萨所解。何以故?是三种人,闻甚深法,能不诽谤亦不赞叹。”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是不思议法,谁当诽谤?谁当赞叹?”

佛告文殊师利:“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凡夫亦不思议耶?”佛言:“亦不思议。何以故?一切心相皆不思议。”

文殊师利言:“若如是说,如来不思议,凡夫亦不思议。今无数诸佛求于涅槃,徒自疲劳。何以故?不思议法即是涅槃,等无异故。”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于众生中为最胜耶?”文殊师利言:“我欲使如来于诸众生为最第一,但众生相亦不可得。”

佛言:“汝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耶?”文殊师利言:“欲使如来得不思议法,而于诸法无成就者。”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耶?”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欲使如来说法教化,而是说及听者皆不可得。何以故?住法界故。法界、众生,无差别相。”

佛告文殊师利:“汝欲使如来为无上福田耶?”文殊师利言:“如来是无尽福田,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无上福田。非福田非不福田,是名福田。无有明闇生灭等相,是名福田。若能如是解福田相,深植善种,亦无增减。”

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植种,不增不减。”文殊师利言:“福田之相,不可思议。若人于中如法修善,亦不可思议。如是植种,名无增无减,亦是无上最胜福田。”

尔时大地以佛神力,六种震动,现无常相。一万六千人皆得无生法忍,七百比丘、三千优婆塞、四万优婆夷、六十亿那由他六欲诸天,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猜你喜欢
  角虎集卷之上·佚名
  勒那阇耶缘品第六十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十卷·慧远
  第十一卷·圆瑛
  生死品法句经第三十七(十有八章)·佚名
  书太虚大师遗墨后·太虚
  卷第十一·佚名
  卷五·佚名
  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复李管卿先生书·太虚
  礼庵上梁开堂疏·寒松智操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一·净挺
  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四分)·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玄奘
  无字宝箧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孔文卿·隋树森

    套数 【南吕】一枝花 禄山谋反 苍烟拥剑门,老树屯云栈。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近帝都景物凋残,伤感起人愁叹。只合在边寒间,只见那白茫茫莎草连天,甚的是娇滴滴莺花过眼。 【梁州】不幸遣东归蓟北,更

  • 唐储光羲诗集卷三·储光羲

    五言古诗秦中初霁献给事【二首】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君子耸髙驾英声邈今昔锵佩岀中台彯缨入仙掖夙心幸清鉴晚志欣良觌鸣盗非足徴愿言同下客二南国久为思西都尝作宾云开天地色日照山河春善听在知

  • 乾坤清气卷四·偶桓

    钦定四库全书乾坤清气卷四明 偶桓 编七言古诗送华山隠归西湖    王士熈继学方士求仙入沧海十二城楼定何在金铜移盘露满天琪树离离人不采轩辕高拱圣明居羣仙真人左右趋青牛谷口迎紫气白鹤洞中传素书珊珊鸣佩星辰

  • 黄昏·闻一多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 喜得满面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黑黯好比无声的雨丝, 慢慢往世界上飘洒…… 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 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 单剩那喷水池 不怕惊破别家底酣梦, 依

  • 卷二·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二明 钱子正 撰緑苔轩集二七言律诗舟中夜坐未上孤舟思巳迷转篷踪迹更依依亦知离别古不少似此漂零今所稀野旷星河垂着地夜深风露冷沾衣天涯见説多岐路万里羇愁何处归旅舍不寐破屋頽垣倚败牀不眠

  •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九九○ 寄谕江苏等各督抚留心访查《通鉴纲目续编》刻板一体铲改·佚名

    九九○ 寄谕江苏等各督抚留心访查《通鉴纲目续编》刻板一体铲改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各督抚,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据郝硕奏查改《通鉴纲目续编》,遍行明白晓谕,旋据

  • 八三○ 谕校书错误之总裁嵇璜等着分别罚俸或于纪录抵销·佚名

    八三○ 谕校书错误之总裁嵇璜等着分别罚俸或于纪录抵销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吏部议四库全书内错误之总裁 大学士嵇璜、协办大学士蔡新、户部侍郎董诰、兵部侍郎曹文埴,总阅 大理寺卿李绶,总校 检讨何思钧、编修

  • 卷十·黄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十      宋 黄伦 撰海岱惟青州【按此段经解永乐大典原阙】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无垢曰嵎夷地名乃青州极处洪水滔天嵎夷亦被其害水患既去嵎夷之封略可定矣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淄

  • 险固第五十·桓宽

    【题解】本篇就设险固边问题展开辩论。大夫总结了&ldquo;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rdquo;的经验,认为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暗昧妄行也。&rdquo;坚持&ldquo;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 卷二百六十九·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八十八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眼界清净。眼界清净故四正断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眼界清净。若四正断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清净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百·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法显传一卷  慧超传三卷 无行法师书一卷  肇论二卷 止观门论二卷  安乐集二卷 宝法义论一卷  宝王论三卷 金錍决瞙论一卷  比丘尼传四卷 观心论一卷  群疑论七卷 十疑论

  • 亚欧美佛教之鸟瞰·太虚

    一 成立佛教之根本原理二 佛教普及之范围三 亚洲佛教古代之概况四 亚洲佛教在近代之大系五 亚洲佛教在近代之传播六 欧洲佛教之近况七 美洲佛教之近况  一、成立佛教之根本原理  对于佛教,向来讨论者多矣,或

  • 中三上·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三上单提中九十三十同一提篇。但因财事有无故使类分前后。欲使结犯易明忏法无滥故也。初戒(佛在释翅坏国。象力比丘与外道论议。不如便反前语。至僧中问复反前语。因制)。戒名中注戒标云故妄语戒

  • 广川书跋·董逌

    宋代金石学著作,收录作者在铜器铭文和碑版铭刻上的题跋。董逌撰。传世以明毛晋校刊的汲古图本最为通行。董逌(生卒年不详),字彦远,宋东平人。在政和年间(1111—1118)官至徽猷阁待制,建炎(1127—1130)以后,曾附张邦昌为官。

  • 小名录·陆龟蒙

    轶事小说集。唐陆龟蒙撰。《宋史·艺文志》题《古今小名录》5卷,《直斋书录鲜题》作1卷,《四库全书总目》作2卷,今有《续百川学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 海绡说词·陈洵

    词论著作。近代陈洵著。一卷。前半为通论,阐述其词学观,后半则选周邦彦和吴文英词,逐篇串释。精义迭出,但也时堕玄虚。有《彊村遗书》本和《词话丛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