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寂品第八

尔时持心梵天。谓普行菩萨曰:族姓子。仁者以何行为行。答曰:其所行者一切有为悉无所有。而随众生所着行者,又问。一切众生所有为着行者,何谓为众生行。答曰:从诸如来之所行也。又问。计诸如来为何所行而以为行。答曰一切永空而以为行。又问。一切愚痴凡夫诸所行者,又诸如来之所行者亦如是乎。设如斯者何谓如来之境界耶。答曰:仁欲使空有别异乎。报曰不也。答曰:云何世尊不云诸法空乎。报曰如是,答曰:以是之故一切诸法无有差别。又此所行。而无有相。梵天当知。如来不处诸法为若干也。于是持心梵天问普首曰:所谓行者所行为何。答曰:行四梵行乃名为行。又问梵天。其四梵行而为行者不为游空。所在造行常修四梵。具足诸行乃为游空。假使梵天行在闲居。若处旷野而常具足于四梵行。此乃名曰行游于空。设令复处讲堂棚阁。紫金床座敷具重叠。而不遵修于四梵行。此则不曰游于空也。用不晓了行之所致。又问。以何等行为慧见行。答曰:假使行者空不见身也。又问。其不见我为睹慧乎。答曰:如是梵天。其不见我则睹慧矣,犹如梵天有聪明王。若圣达帝其臣吏者则有智慧。而为帝王之所敬重。如是如是,其不见我乃睹净慧。又问。谁不见我。答曰:无吾我法。斯等之畴则为具足所有身也。如是一类名曰见我。又问。如今所说吾观其谊。不见我者则为见佛。所以者何。吾我自然佛亦自然。溥首。如来所见何等。答曰:离吾我见。所以者何。其不见我则为见法。其见法者即为见佛。又问溥首。无我因缘若成就者则致平等。答曰:梵天假使成就诸有形事。宁可谓之致平等乎。又问。云何溥首。为何所获得致平等而成就耶。答曰:无所蠲除亦不造证。其奉此者获致平等。又问。其慧眼何所睹乎。答曰梵天。其慧眼者不有所见。其慧眼者不见有为及与无为。所以者何。想念有为其无想念则为慧眼。光曜达者则已超度所有眼迹。以是之故为无所见。又问溥首。因缘吾我成就平等。比丘由是不获果耶。答曰梵天。宁可使令无平等者得果证乎。不为等疗正使遵修不得果证。离于想念乃睹获矣。设处憍慢非平等疗。若有憍慢若不憍慢不得约时。又问溥首。以何等法而为约时而云约时。答曰:其法不生亦不今生亦无当生。是则诸法之约时也。吾说约时则谓此矣。又问溥首。如是生者为何约时。答曰:如是约时其不生者是谓为生。超度一切诸行所见。斯则名曰为平等也。又问。其平等者为何谓耶。答曰:平等吾我及与灭度而不为二。是则名曰为平等也。其平等者无所猗据。是谓平等。所演平均。是谓平等。无利与不利谊与不谊。是谓平等。蠲除一切所可思念。是谓平等。于时世尊赞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说斯言实如所云:说是语时。七千比丘漏尽意解。二万二千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一万比丘离于爱欲。二百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五百菩萨得不起法忍。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溥首童真为作佛事。溥首寻时答梵天曰:佛无兴出何所为法。若不作法有所处乎。又问溥首。世尊不为化无量人至灭度耶。仁者不为不可称计众生之类造利谊乎。答曰梵天。无有人类反欲令有乎。报曰不也。答曰:梵天卿反欲令人物之品成就人乎。报曰不也。答曰:梵天卿复欲令如来无碍。若无所有令兴发乎。报曰不也。答曰:何所人类。如来所济令得灭度。报曰溥首。其法不生。向者所说如兹计之。无有生死亦无灭度亦无所获。答曰:如是梵天。如来至真不得生死亦不灭度。又复梵天。世尊所化解脱声闻。计于彼等亦无生死。亦无灭度则为灭度。所谓梵天。为灭度者方俗言耳。假讬名号。所谓生死亦习俗言:而无终始周旋者也。亦无灭度。报曰溥首。谁当肯信此言者乎。答曰:其于诸法无所着者也。又问溥首。其有所猗为何着乎。答曰梵天。其有所猗为着虚妄。假使梵天。彼诚谛者则无其慢于此亦不有所乐也。何况当复猗着空乎。是故见诚谛者则无所着。已无所着则无生死。已无生死不离生死。已不离生死。斯乃名曰为灭度矣。又问溥首。其灭度者为何志求于灭度乎。答曰梵天。其灭度者名转相因。为诸识行其慧之行。诸行澹泊不有所由则无所处。其无所处斯乃名曰为灭度矣。无处行者则曰永灭。斯为道约时也。无有生者,是乃名曰为四谛也。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今所说者悉诚谛言也。答曰:族姓子。一切所言皆为诚谛。又问溥首。其所言者,虚妄响像亦诚谛乎。答曰:实为诚谛。所以者何。其所言者皆无处所而无所立。已得自在名曰诚谛。斯一切言悉为诚谛。其诸天人如来至真亦说言教。计斯诸言亦无若干亦无有异。所以者何。一切所说皆如来辞。一切如来亦无所行亦无进退。其有言辞若复演教。皆亦如是言教为教。以是之故一切所言:平等文字以等文字,则能一等于文字矣。已能等一切文字者,则得自在便能平等。一切言辞普行平等。又问溥首。如来至真岂不分别。贤圣言辞无贤圣辞。答曰:仁者欲令诸贤圣众为文字教乎。复又欲令无有文字贤圣教乎。报曰如是,溥首答曰:其贤圣文字。无贤圣文字。有想念乎。报曰不也。答曰:是故文字无有想念。假使弃舍一切想念。斯曰贤圣。无有言辞。其贤圣者不以文字有所说也。无有人想亦无法想,犹如伎乐及与大鼓节奏之鼓。因缘有声亦无想念。贤圣亦然。现有所说而有言辞亦无所着。又问溥首。如来言曰:设聚会者当兴二事。若讲论法若如贤圣而嘿寂然。于彼溥首。何谓论法。何谓圣寂。答曰:设不诤于佛。不反经法。不乱圣众。斯乃名曰为讲法矣。若思法者,其志佛者离于色欲。所谓法者无为无形。所谓圣众贤圣寂然也。复次族姓子。其四意止遵修精勤。分别解者斯为论法。心无所念于一切法。斯则名曰贤圣寂然。族姓子。其有精勤分别解说于四意断。斯谓论法。所论于法于平等者,不为平等亦不造取,则名圣寂。若有遵修讲四神足。斯为论法。设复无身无言无心,则名圣寂遵修解说。五根五力则为论法。又若无声不信于法,则无贤圣择取诸法。专精一意而自建立。等成本解脱。于诸法而悉信之。一切所说而悉决了行于智慧。是则名曰贤圣解脱。遵贤圣脱于七觉意,则谓论法等。察于色欲不举不下。得此行者则名圣寂。遵修精勤解八圣道。是则名曰为论法矣。已见种姓之所生处。譬如浮筏。不着于法。不着非法,则名圣寂。族姓子。知其有解了三十七品法之所归。斯则名曰为讲论法。假使于此以法证身则不离身。睹于法者则不离法。其有见者而无本见。若不见二则不睹二。如其所见现在智慧之所见者则不有见。其不见者乃名圣寂。又族姓子。其分别说不我同像。不他同像不法同像。斯则论法。设不得法离于一切文字之教音声言说。弃除憍慢兴发澹泊。其心寂然究竟于行。斯则名曰贤圣寂然。又族姓子。若他众生及馀异人。各各睹见斯诸人根为分别说。假使定意若心乱者,斯诸贤圣为寂然也。有所建立而无愦乱于是普行菩萨问溥首曰:如今仁者有所论说。吾观谊归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无贤圣寂。所以者何。不能晓了众生根本不究平等。又复溥首。谁当说彼有平等意。谁为顺法住贤圣寂耶。当谓如来为平等也。诸佛世尊乃能晓了。众生根本而常专定。于时世尊告溥首曰:实如普行族姓子之所说也。诸佛世尊乃能了耳。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世尊曰:我亲面从世尊启受。告诸比丘,若聚会坐当兴二事。一讲论经典。二遵贤圣寂。设声闻众不奉行者,何因如来为诸声闻说斯法言:当分别说讲论经典。若不尔者贤圣寂然。世尊告曰:于须菩提意云何。诸声闻众以无所问能有讲论。贤圣寂然而为行乎。答曰不也。天中之天。故须菩提当造斯观。一切声闻及与缘觉。无有法说贤圣寂然。于是溥首谓贤者须菩提。耆旧。岂知如来所见众生根本。于此所造八万四千行分别说者,宁讽诵乎。耆年于彼以何智慧而观解脱。答曰不及。报曰:卿便定意有三昧。名观众生心。住此定者便能观察见众生心。己心他心而不罣阂。答曰不及。溥首又曰:唯须菩提。如来有言八万四千行。因其所行而分别说。了于医药三昧正受而不动摇。普知一切众生之心。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此非声闻缘觉地之所能及。唯须菩提。有淫行人缘以空事而得解脱。如来悉知。若不因空。或复有人而怀怒行睹见瑕疵。因其瞋恚而得解脱。不以慈心。如来悉知。或复有人而怀痴行。因以讲说而得解脱。不以说法。如来悉知。或复有人怀等分行不缘空行。亦不以观而得解脱。不以慈心。亦不瞋恨而得度世。不以劝赞不以说法而得解脱。又复如来。因随说法应其行根。缘厥形类而得解脱。如来悉知。是故须菩提当造斯观。如来禅定讲说尊法。名贤圣寂。于时须菩提谓溥首曰:缘觉以是不任讲法无贤圣寂。唯有菩萨具足斯法。乃能讲说及贤圣寂。答曰:如来明其所知靡不通达。世尊告须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音。整其乱心。菩萨以此三昧正受定行。普具众德等备诸行。于是溥首菩萨问普行菩萨曰:族姓子。说八万四千行八万四千诸品藏者,是则名曰讲说经法。晓一切想至灭寂定。此乃名曰贤圣寂然。又族姓子。佛以一劫复过一劫。分别决此所说法义。斯乃名曰贤圣寂然。彼时世尊告普行曰:族姓子。乃去往昔过无数劫。不可计会无有限量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曰普光如来至真。兴出于世。劫曰名闻。世界名爱见。普光如来爱见世界。丰熟安隐米穀平贱。无患快乐天人繁炽。其佛世界以一切宝合成为地。以众香树而熏香。柔软细好譬如妙衣。等以众宝莲华庄严。爱见世界。有四百亿四域天下。一一四域三百三十六万里。一一城郭纵广四十万里。皆以珍宝自然庄严。一一大城有二十郡。而为部党及诸县邑。一一大城所有国主。典领无量百千居民。又彼人民敢目所睹。但见好喜可意所敬。一切众民悉得念佛三昧之定。以故彼佛世界名爱见。设诸菩萨诣异佛国土,则不以乐于他世界。若普光如来说三乘教。为诸声闻讲说经法。广复加意而解释谊,则兴二行宣畅说法圣澹泊行。东方世界有二菩萨。止在医王如来佛土。一名欲尽。二名持意。诣普光如来所稽首于地。右绕三匝叉手而住。彼佛世界。名清净普说三昧。以一事故界名清净。假使菩萨逮得斯定,则舍一切众想尘劳。便得佛法光明。以故世界名曰清净。过去诸法皆悉清净。当来诸法亦悉清净。现在诸法亦皆清净。此名二清净。所以名清净者,谓真清净。真清净者亦无所生亦无清净。其清净者本源清净。故名本清净。其本清净则一切法。何所法者而本清净空则本净。便皆远离一切诸法。悉为虚妄无想本净。又一切法则以蠲除诸所思想。邪念之事悉为消灭。其无愿者则为本净。一切诸法为不应行。为无所愿堪任究竟。以离自然能为本净。斯则名曰本净明显本净光耀。如生死净泥洹本净亦复如是,如泥洹净一切诸法本净亦然。斯则名曰为本净也。心之显明犹族姓子。虚空无处无所志愿。设姓能一疗治尘劳。心之本净无有处所无所志求,则能蠲去尘劳之欲。斯族姓子。心本清净心为显明,犹如虚空云雾烟尘不害虚空。亦无所坏亦无所照。虚空本净无能污者亦无尘劳。是究竟说永无所污故曰虚空。假使思惟顺如应者,凡夫愚戆言发尘劳。心之本净无能污处以无能污。是故名曰本末清净。设不染污故曰本净。是故解脱为解脱也。斯族姓子。清净世界而普等入。彼时世尊为诸菩萨。而分别说闻斯三昧。心则趣法光明之耀。于时尽意菩萨白普光如来。我身曾闻天中之天。又斯普入当何方便而修行乎。普光佛告尽意菩萨。诸贤至此为族姓子。当行二行。何谓为二。分别说法贤圣寂然澹泊之行。又族姓子。彼之菩萨因从世尊闻。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即时而退。寻便至于别异游观。于化棚阁因而遵行。时有梵天名曰善光。与七万二千诸天梵俱。往诣菩萨稽首足下。适见此已即问菩萨。时族姓子辄有所说,普光如来而聚会耶。诸比丘坐亦说经言:当行二事。分别说法贤圣寂然而无所念。彼族姓子。何谓说法贤圣寂然。

彼时菩萨谓善光梵天。梵天且听粗答所问。如来目观分别说耳度于无极。是族姓子乎。彼菩萨众以此二句。而为众会广说其义。时七万二千梵天。咸发无上正真道意。得不起法忍。善光菩萨得普明三昧。是族姓子。诸菩萨不可制止。无阂辩才兴发难问。谁讲说法。贤圣寂然而开演说。于七万六千岁。宣布二句而发遣之。不得一句之边崖。况复二句。于时如来住在虚空而发斯言:止族姓子。勿得言说兴于诤讼。闻其譬喻诸所言说。如呼声响所因得脱。便而顺从因响便入。其辩才者有所分别。无尽之行不可究竟。吾发意顷于一劫中若复过劫。若是问谊叹彼贤辩。不可究竟不得边崖。卿贤者等不能穷尽辩才之慧。又而复次寂静。佛言:寂然澹泊无有文字谊宜之事。又不以利养如供养利。是为谊宜又所救济心念识之。从如来闻有所解说,则时默然。故族姓子。菩萨一念之顷能叹讼说。百千劫数所演辩才。行此然后当造斯念。而有菩萨。名曰巍巍救护尽意。在于人间而说此语。普行梵天及二菩萨所入之地。省察往昔岂异人乎。勿造斯观。所以者何。尔时尽意菩萨者今溥首是。持意菩萨今普行是。善光梵天今持心梵天是也。

猜你喜欢
  卷三十·赞宁
  续高僧传卷第第二十一上·道宣
  卷第十九·佚名
  十门辩惑论卷上·复礼
  天衣怀禅师·惠洪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十三·吹万广真
  华山法师辞世记·太虚
  宗镜录卷第五十六·延寿
  卷四百七·佚名
  佛说鸯崛摩经·佚名
  拘尸那与涅槃·太虚
  卷第一百九·霁仑超永
  卷第三·箬庵通问
  起世因本经卷第八·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八·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石堂先生陈普(石堂先生遗稿)·顾嗣立

    普字尚德,别号惧斋。福宁州之宁德人,居石堂山下,淳熙间,朱紫阳尝过石堂,异其风土,曰:「后数十年,此中当出儒者。」普生淳佑甲辰,鹧鸪百数绕屋。七岁时,坐田间,有白鹭飞止。有士人戏语之曰:「汝能赋一诗乎?」应声曰:「我在这边坐,尔在

  • ●卷一·郭麐

    ○词有四派词之为体,大略为有四:风流华美,浑然天成,如美人临妆,却扇一顾,花间诸人是也。晏元献、欧阳永叔诸人继之。施朱傅粉,学步习容,如宫女题红,含情幽艳,秦、周、贺、晁诸人是也。柳七则磨曼近俗矣。姜、张诸子,一洗华靡,独标

  • 卷26 ·佚名

    陈瓘 和郑鲠之韵 十年三谪海边州,洛口相望阴献酬。 曾寄远诗来合浦,又传新句落丹丘。 身如古柏童童老,心似平江湛湛流。 归鸟倦飞云入岫,一瓢堪乐莫回头。 陈瓘 湖心亭 尘境纷纷俗累增,故寻幽

  • 卷五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九许浑经马镇西宅【一作马镇西故第】将军久巳没【一作没巳久】行客自兴哀功业山长在繁华水不回乱藤【一作芹】侵废井荒菊上丛【一作崩】台借问此中事几家歌舞来【一作惟见军中卒朝朝

  • 卷八·本纪第八·仁宗·张廷玉

        ◎仁宗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母仁孝文皇后,梦冠冕执圭者上谒。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

  • 卷首四·佚名

    ·御制诗(二)戊申元旦试笔太和元会万方趋,五十三年教敬敷。戒在得乎老已至,思其艰也易为图。却非求治成欲速,惟是慎终始弗渝。天子古稀敢称倦?孜孜犹日最勤吾。康熙三载逮今岁,一百还饶廿五年(康熙三年元旦甲子,至今岁元

  • 卷之四百三十五·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庚辰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申皆如之。外记注○谕军机大臣等、前因天津上海江甯湖北所设之制造枪石滟驳各局厂。谕令裕禄、刘坤一、张之洞确查

  • 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光绪十四年。戊子。秋七月。辛亥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  ○奉皇太后驻跸西苑。  ○壬子。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己卯皆如之。内记  

  • 卷三十·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十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晋楚弭兵襄公二十五年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穆叔见之谓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齐崔庆新得政将求善于诸侯武也知楚令尹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

  • 胡村月令:端午·胡兰成

    胡 村月令:端午小时每年端午,总是我去拔菖蒲。来日本後,新宿御苑的菖蒲花前年大前年我都去看过,今天我住在龙云院,方丈的侄小姐学插花,前天又是先生来教,插得一盆菖蒲摆在我房里,起先我还当它是水仙,但我乡下溪涧边的菖蒲是一

  • 卷六十一·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一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理宗时诏求言处州教授陈埙上封事曰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之所由隆上有安泰之心下有忧危之象世道之所由污故

  • 卷六·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六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帝学中【閲经史】上真宗进经史子集要语  田 锡臣闻古者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诫起居必覩夙夜不忘故汤之盘铭曰德日新日日新太公之金匮云武王欲造起居之诫乃铭于几杖曰

  • 目录·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二宋宰辅编年録目録   职官类一【官制之属】第一卷太祖皇帝第二卷太宗皇帝第三卷真宗皇帝第四卷仁宗皇帝上第五卷仁宗皇帝下第六卷英宗皇帝第七卷神宗皇帝上第八卷神宗皇帝下第九卷哲宗

  • 卷二十八·郑玉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二十八    元 郑玉 撰襄公 公名午成公之子简王十四年即位諡法因事有功曰襄辟土有德曰襄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於是为宋讨鱼石

  • 卷第二十二·道宣

      法义篇第四之五   众生佛不相异义(南齐沈约字休文)六道相续作佛义(沈约)   因缘义(沈约)形神义(沈约)   神不灭义(沈约)难范缜神灭义(沈约)  因缘无性论陈沙门真观(并朱世卿自然论)   北齐三部一切经愿文(魏收)周藏

  • 论贤首与慧苑之判教·太虚

    佛法中古來判教者多矣!從一音不判以至判教為十,無慮二三十家。晚唐來行世者,僅天台四教、賢首五教之二家,共餘皆湮沒無聞。慧苑為賢首之弟子,不善賢首之教判,別判為四教,時在初盛唐;後清涼救賢首之說,而慧苑之四教亦不彰。由今

  • 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佚名

    十诵律卷第六十(善诵毗尼序卷上)东晋罽宾三藏卑摩罗叉续译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第一佛婆伽婆。在拘尸城娑罗双树间力士住处般涅槃。拘尸诸力士供养佛身。是时长老摩诃迦叶。将五百比丘。从波婆城。欲到拘尸城。二城中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从义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