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教徒如何雪耻

──二十七年六月在成都无线电台广播──

我是太虚,我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今天提出“佛教徒如何雪耻”这个问题。所谓耻,佛法上谓之惭愧。惭是尊重自己德性,并且观一切胜过自己的圣贤,见贤思齐。愧是顾忌世间讥嫌,于他人过失,为己借镜,生羞耻心,离诸过失。通常说:“知耻近乎勇”,“人不可不知耻”。佛教把惭愧比做二勇士,是最能鞭策人止息过失增长功德的,所以真佛教徒应当常生惭愧心,知耻。

从佛教徒言,知耻应从佛教本身看。佛的教法,是以大慈大悲救人救世为宗旨的,自释迦牟尼出世,佛法流传,到现在已经二千五六百年以上。然而在此世界上,就是佛教发祥的印度,近千年中,不但不能继续发扬佛教,并且由衰落而消灭,甚至国土人民也再度沦于异族。佛教流传地之圣迹,皆成古物,惟供后人凭吊。其他尚有佛教流传之地,如锡兰、缅甸,国家亦不自保,暹罗西藏佛法盛行之地,亦仅能内守而不能发扬。中国人民多数信佛,是佛法很流行的国家,然而近年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受国际间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和暴力逼迫,而直接在中国逞其凶顽手段的东邻日本,也是佛教国家。他的七千万人民中,据统计有三千万佛教徒。今日本不惟没有一点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气息,反作出烧杀抢掠,种种猛兽恶鬼的非人行为;对于日本佛教之祖国的中国,作惨酷的残害。若依这些现象看来,所谓大慈大悲,救人救世,不成了空话吗?仔细观察,是谁之过?

以慈悲的意义讲,有大慈当与一切人生的安乐,有大悲当救一切人生的苦痛,救人应当救各国各种的人,使其皆受佛法教化,免掉烦恼和斗争。救世应于一切生物,皆使之能共生共存,向上觉悟,出离解脱,才能表现佛教真精神。但是佛教出现数千年来,就现时世界各国情形观之,不但不能实现佛法的功效,把大慈大悲救世救人的支票兑现,反转到佛教本身逐渐衰弱,近于不能自保,正与佛教精神希望相反!仔细观察,究竟是佛不足称佛吗?还是佛的教法没有救世救人的功能吗?释迦牟尼,是此世间唯一无二,具足表现无上福德、智慧、神通、辩才的。佛在世时,众生见佛得度的,不知其数。社会的事实,当时佛法亦很能将不平等的四姓阶级的社会,在僧众和合生活中表现平等。释迦涅槃后,阿育王信奉佛法,国威远播,国内的人民都享幸福。可见佛教的教主与教法,本质是具足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精神的。

到了现在,佛教衰微,不能自保。信奉佛教的国家,如中国,近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得挽救危亡解除束缚之道。日本虽有兴盛的佛教,但有其形式,其实际行为所表现,适与佛法相反,成了有名无实,形存神亡的佛教。其原因、应归咎于佛教徒,不体会教法的真精神,不能依了教法身体力行,不能抱定佛教宗旨,在教徒团体当中,世界人类当中实行教义。所以、才不能住持宏扬佛法,以致佛教衰弱沦亡,或者竟表现与佛教法相反的行动,佛法成了如此的趋势,所以表现于世界者,就是全世界同陷于悲惨困苦之中,无以自救救人;或者不惟不能拯拔他人,反残害侵略于他,这真是佛教徒最可耻的事。尤其是出家佛教徒,负有对于佛法深切了解,身体力行的责任,应当如何宏扬佛法,使之表现于世?然而因为出家佛教徒,于佛教本质宗旨,能体验实行的很少,所以不能发挥表现佛教功用,所以全世界佛教由涣散而湮没。虽然佛法流传了数千年,虽然有信奉佛法的国家存在世上,虽然佛教仍然是很大的宗教,然而因为佛教徒不能实现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的真精神,所以不能为全人类拔苦与乐。假使能依佛所觉悟的真理,所开示的教法,住持佛法者真能体验其实际,表现到人类当中使愚痴颠倒者觉悟,贪欲盛者知足,凶狠残酷的仁慈,自然从佛教的根本精神,收救人救世的效果。

现在、佛教流行的国土中,有如此凶狠争斗、悲惨苦痛的现相,负担佛教责任的人见了,应认为是吾人耻辱。如何去雪耻?我们就要问:日本的三千万佛教徒究竟何在?有如此庞大数目的佛教徒,如何竟不能制止日军的暴行?假使是真佛教徒,应当真切的知耻,体验佛教宗旨,实现佛法精神,此是佛教徒应知之耻,和佛教徒应如此雪耻。(游隆净记)(见海刊十九卷七期)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别记·法藏
  佛说邪见经·佚名
  第三 等起摄颂·佚名
  卷第四十三·智旭
  卷第七十五·德清
  看经警文·朱棣
  戒杀放生文序(附)·周梦颜
  卷第三十三·李通玄
  卷七十六·佚名
  六道集卷一·弘赞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下·窥基
  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上·佚名
  论存心立品·印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佚名
  四分律卷第五(初分之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张景修·唐圭璋

      景修字敏叔,常州人。治平四年(1067),举进士。无祐末,为饶州浮梁令。大观中,迁郎中。   虞美人   春风曾见桃花面。重见胜初见。两枝独占小春开。应怪刘郎迷路、又重来。   旁人应笑髯公老。独爱花枝好。世间好景

  • ◆宋常山沂(春咏亭稿)·顾嗣立

    沂字子与,清江人。由成均诸生擢艺文监掾,迁赣州从事,复除常山县尹。所著有《春咏亭稿》。 题燕士李叔成静怡精舍 题澹斋 题听秋轩 东海谣奉送宋大监降香海上天妃庙 送逯都水赴海运万户 赠别黄德广赴都 白鹤观次韵郑蒙泉

  • 卷七·乾隆

    卷七陇西李白诗七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原选者评。蟠逸气於短言。弥觉奇健。刘辰翁曰。超然天地间。可以不死。岂独不经

  •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司马光

      昭陽協洽(癸未),一年。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元年(癸未、九二三年)   春,二月,晉王下敎置百官,於四鎮判官中選前朝士族,欲以為相。河東節度判官盧質為之首,質固辭,請以義武節度判官豆盧革、河東觀察判官盧程為之;王卽

  • 卷之二百八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十国春秋卷三·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三睿帝本纪睿帝名溥【册府元作浦今从五代史】太祖第四子也【五国故事又云第十七】武义元年封丹阳郡公【五国故事作丹阳王非】二年宣帝既薨六月戊申溥即吴王位尊母王氏曰太妃秋七月改升州大都督府为金

  • 食力·方以智

    此熙熙然者,随之,而善亦为恶;教之,亦不能保善之不为恶也,但使人知不敢为恶而已矣。在宥者,宥之之谓也;随之,是禽兽之也;凿而教之,则恶有过于禽兽者。是故圣人之教,随而宥之:劳之而乃以安,安之而乃肯劳;苦之而乃以乐,乐之而乃肯苦。苦

  • 管子补注卷十七·刘绩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杂篇三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谓平意虚心也七主据下唯有六者皆过主能无此六者过则为一是主也过主六是主一故曰七主也】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得六过则为一是以自鉴得失可

  • 帝学卷八·范祖禹

    神宗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下熈寜三年九月戊辰初御迩英閤讲读己巳召御史中丞吕公着来旦赴经筵公着以台丞侍讲又兼经筵职遇讲读即赴十一月庚辰司马光讲资治通鉴汉纪至曹参代萧何为相国一遵何故规因言参以无事镇抚海内得守成

  • 卷八·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八宋 钱时 撰説命上髙宗梦得説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説命三篇营求者经营而求也王宅忧亮隂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羣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

  • 卷一·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一      婺源江永撰士冠禮   嘉禮一經【鄭氏目録云童子任職居士位年二十而冠主人玄冠朝服則是仕于諸侯天子之士朝服皮弁素積古者四民世事士之子恒為士冠

  • 哀公第三十一·荀况

    [题解]本篇取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篇中主要记载了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最后也收录了颜渊与鲁定公的对话,从中可了解到儒家的思想学说。[原文]31.1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

  • 春秋説卷二十八·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定公下九年春王正月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得宝玉大弓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传记宝玉大弓不同其为鲁镇器一耳有国者守是世传之镇器而为盗有将何以保社稷事宗庙况前日窃之不见其主名今日

  • 卷十三·佚名

    △如来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十九尔时佛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诸四天下。一一阎浮提。皆有如来坐菩提树。无不显现。彼诸菩萨。承佛神力说种种法。皆悉自谓在於佛所。尔时如来。以自在神力。不离菩提树座及须弥顶

  • 第五·宗鉴

    释门正统第五良渚沙门 宗鉴 集荷负扶持传呜呼。楚狄敝中国。而齐桓霸叔带危宗周。而晋文兴。会昌籍没。五代分崩。不有大士起而救之。则中兴正派不可待而授也。障狂澜。弭酷焰。功岂浅哉。撰远.端.恩三师孤山列传。志

  • 卷六·丹霞子淳

    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空集卷六后学性一阅生生道人梓第八十一则 净众莲花(花果)示众云。显晦殊途终无异萼。细细商量欵欵卜度。欲出还同未出时。任伊水底胡捞摸。举僧问净众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八八六十

  • 铁庐集·潘天成

    三卷。《外集》二卷。《后录》一卷。清潘天成 (1654—1727)撰。潘天成,字锡畴,江苏溧阳人。后移居安徽桐城,为安庆府学生。据《溧阳志》载,其幼与父母避仇相失。年十五,乞食行求,遇于江西界,百计迎归。佣贩以养,备极

  • 光绪拉池县丞志·佚名

    打拉池县丞,设自光绪元年,全无旧志遗存。叠奉上宪议颁二十七条饬令,遵照访编,阅数月而始成。其于条目中之所未载及载而未全者,委属无从采访。是役也,乃贡生陈希魁、训导谢文俊、廪生杨希贤为编次,附生赵子绅、魏崇文、杨文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