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法品第二

于是持心梵天。说此偈赞佛已,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何谓菩萨志性坚强意不懈厌。何谓菩萨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菩萨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谓菩萨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谓菩萨于清净白法多所长益。何谓菩萨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谓菩萨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谓菩萨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谓菩萨能护道心。何谓菩萨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谓菩萨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谓菩萨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谓菩萨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菩萨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谓菩萨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谓菩萨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谓菩萨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谓菩萨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谓菩萨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谓菩萨未常违疑诸佛言教。

佛告持心梵天。善哉善哉!乃能谘问如来如斯之议。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甚哉世尊,愿乐欲闻。持心梵天受教而听。佛告梵天。菩萨有四事法。志性坚强而不懈厌。何谓为四。愍哀众生。不厌精进。终始如梦。平等佛慧。是为四。复有四事。所言柔和辞无恼热。何谓为四。菩萨专一以一人故分别诸法。菩萨专一不乐一切诸趣所生。菩萨专一赞扬大乘。菩萨专一讲说清净不失净业。是为四。又有四事。所造德本超诸众生。何等四。禁戒博闻布施舍家。是为四。又有四事。威仪安详而不卒暴。何等四。无利无誉无名无苦。是为四。又有四事。于清净法多所长益功德之本。何等四。具足行信劝于他人。假使布施不望其报。将养护法。为诸菩萨广说慧地。是为四。又有四事。所至土地游步究缚。何等四。兴起德本。弃诸瑕秽。晓了劝助。殷勤精进。是为四。又有四事。在于众生行权方便。何等为四。顺从众生。劝化德本。悔过罪衅。解说佛事。是为四。又有四事。于彼等伦分别教化。何等四。愍伤人物。习己安隐。忍辱安详。谦不憍慢。是为四。又有四事。能护道心。何等四。意常念佛一切德本。至于道心。习近善友。谘嗟大乘。是为四。又有四事。专在众生心不愦乱。何等为四。不为声闻心。若缘觉心。求法无厌。如所闻法为他人说。是为四。又有四事。务求善本存在法议。何等四。除去一切尘劳之病犹如医王。顺于德本而不违失。诸议道想灭群黎苦。志泥洹议。是为四。又有四事。晓了所念而不舍信。何等四。兴不起忍超不灭忍。忍缘起报。忍无所住。亦无异心汲汲之事。是为四。又有四事。于诸尘劳部分开化。何谓四。所念顺议。将护禁戒。晓诸法力。乐处燕居。是为四。又有四事。所入众会能行权便。何等四。志乐法议不求他短。而行恭敬无有憍慢。求索善德不为己施。所造德本劝施他人。是为四。又有四事。恢阐法施流演剖判。何等四。将护正法。化己及彼使入智慧。修正士业。示现尘劳瞋恨之结。是为四。又有四事。知报应力失德本者,何等四。终不睹见他人瑕阙。奉行慈心摄诸瞋怒。显扬报应。于诸法事常念道心。是为四。又有四事。晓于众生不起之慧。六度无极。何等四,则以布施如为<番去>党,并化他人。晓了四恩化于众生。好喜深法顺于经典。是为四。又有四事。畅达方便存于禅定。何等四。分别心事罪福所趣。勤力德本。不舍众生。修行权慧。是为四。又有四事。于诸佛法而不退转。何等四。将护无量生死之患。供养奉侍无数诸佛。而常遵修无限慈心。晓了无际诸佛之慧。是为四。又有四事。未曾违疑诸佛言教。何等四。不释本慧。言行相应。捐弃重贪。若建立者处于本性。是为四。世尊发遣说四事时。二江河沙诸天子等。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五千人得不起法忍。此诸菩萨。各从无数佛国来会者供养世尊,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周遍。华至于膝。

猜你喜欢
  答觉非问(十三则)·太虚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佚名
  法华灵验传目次·佚名
  卷十五·赞宁
  摩诃衍品第十七·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民国重修大藏经叙·太虚
  卷第五·佚名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全文·佚名
  第六 目犍连相应·佚名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卷三十·赞宁
  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之二·佚名
  菩萨善戒经 第三卷·佚名
  卷四·普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存家诗稿卷六·杨巍

    明 杨巍 撰五言絶【六言附】丁字沽可怪直沽水翻为丁字流扁舟何处去风起浪悠悠桃花口泊舟桃花口不见桃花树惟有捕鱼人日暮放歌去载酒亭四絶为纪山赋山云浮雪舫溪月上花防竒字主人识谁能载酒来袅袅孤云入嘤嘤双鸟鸣诗

  • 康熙十四年一月至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十四年正月,耿精忠将黎化中与吴三桂之壻郭壮图合兵犯连州,官兵击却之。命将军阿密达等帅师赴兰州,讨王辅臣。直隶巡抚金世德疏言:直隶事务殷繁,长芦盐政巡抚势难兼顾,请仍差御史专理。下部议行。又请调分防吴桥县安陵东

  • ◎徐世昌操纵时局·刘以芬

    徐世昌与北洋系关系甚深,其地位仅亚于袁世凯。当前清末叶,徐即己任东三省总督,官阶远超冯(国璋)、段(祺瑞)上,故不特彼二人不敢与徐抗颜行,即袁对之亦极礼下,但观袁称帝时有所谓“嵩山四友”,徐居其一,即可窥见。徐既有此凭藉,其心

  • 通鉴答问卷一·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周威烈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防为诸侯或问初命晋三大夫为诸侯通鉴何以托始于此曰春秋书王曰天王言王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书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命有徳五服五章哉又曰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

  • 一个老战兵·沈从文

    当时在补充兵的意义下,每日受军事训练的,本城计分三组,我所属的一组为城外军官团陈姓教官办的,那时说来似乎高贵一些.另一组在城里镇守使衙门大操坪上操的,归镇守使署卫队杜连长主持,名份上便较差些.这两处皆用新式入

  • 卷五十三实业·冯煦

    农业学堂实业学堂之种类:曰实业教员讲习所,曰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其水产学堂属农业,艺徒学堂属工业,各项学堂均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实业教育为富强始基,即为今日不可偏废之学。综农工商三者论之

  • 履信第八·佚名

    信者行之基,行昔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之无以立。故信之行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楫而行

  • 鬼谷子提要·王诩

    〈臣〉等謹案鬼谷子漢志不著録隋志縱横家有鬼谷三卷註曰周世隠於鬼谷玉海引中興書目曰周時髙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隠自號鬼谷先生蘇秦張儀事之授以捭闔至符言等十有二篇及轉丸本經持樞中經等篇因隋志之説也唐志卷數

  • 卷四十七·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四十七钱塘程川撰书七商书问仲虺之诰似未见其释汤慙德处曰正是解他云若苖之有莠若粟之有粃他縁何道这几句葢谓汤若不除桀则桀必杀汤如説推亡固存处自是説伐桀至德日新以下乃是勉汤又如天乃

  • 十三  尚同下·墨子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1)。”然计国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

  • 申韩第五十六·桓宽

    【题解】申,即申不害,战国时韩人。相韩昭侯15 年,内修政治,外应诸侯,终其身无侵韩者。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与韩非并称申韩,后世并奉为法家之集大成者。本篇就&ldquo;礼治&rdquo;和&ldquo;法治&rdquo;的问题展开辩论。文

  • 书释大勇告全国佛教徒文后·太虚

    汉族中的古僧,处孔儒的专化下,耽山门里修纯佛法。及其开始对外,不得不说些知客应酬语。而士大夫处孔儒地位,间有阴崇佛法,然外面不得不用些儒说遮掩著,且为使浸淫儒化中的汉族人容易领受的方便,这都是应该原谅其苦衷的。乃时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一·隐元

    嗣法門人真橋編入室僧進,師云:正法眼藏瞎,驢邊滅卻。且道祖祖相傳傳個甚麼?僧豎拳。師云:還有者個在。僧喝,師打出。石解進,師云:石女解巴歌,是何曲調?僧云:和尚拄杖子。師云:我拄杖子干汝什麼事?僧豎拳。師云:不是知音,莫與彈僧。進

  • 北边备对·程大昌

    南宋地理著作。程大昌撰。6卷。淳熙年间,作者在讲筵,因孝宗问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等情况,后遂撰此书,以备问对。该书载自古以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和战争涉及到的地理情况。首叙四海为全书纲要,次载秦汉以来的缘

  • 屏岩小稿·张观光

    元诗别集。1卷。旧题张观光撰。但此《屏岩小稿》内容全同于元人黄庚的《月屋漫稿》,显然是1部伪书。《四库全书》编者虽然注意到两集有个别诗相同,但仍将两书一齐收入别集类,没有细作鉴别,也没有发现《屏岩小稿》与《

  • 地藏菩萨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地藏菩萨之誓愿、功德、陀罗尼等。地藏菩萨系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其大愿;即为利益五浊恶世之众生,而不惜身命。故凡众生称其名号者,皆可速成意愿,灭除烦恼罪垢

  • 老子化胡经残卷·佚名

    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残本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王浮常与帛远论争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论破,王浮为此深感屈辱,故而伪作本经,欲将道教提升于佛教之上。其书内容谓: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转生为释迦而教化胡人。此经

  • 论事·佚名

    音译《迦他跋陀》,亦称《论争说》(巴利文Kathavatthayakarana)。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相传为第三次结集时由目犍连帝须(Moggaliputta-tissa)所作。作者站在大寺派的立场,对部派佛教的其他各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