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八卷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萨提耶舍译

千问论品第七之一

戒净果通种断如意足念谛

戒者。谓优婆塞五戒。问云何五。答谓。优婆塞受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学迹。尽形寿。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优婆塞学迹。问此优婆塞五戒。几色几非色。几可见几不可见。几有对几无对。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报几无报。几因缘生世所摄。几非因缘生非世所摄。几色摄几名摄。几内入摄几外入摄。几智知几非智知。几断知知几非断知知。几断几不断。几应修几不应修。几秽污几不秽污。几果几非果。几有果几非有果。几果亦有果。几非果亦非有果。几受几不受。几四大造几非四大造。几有上几无上。几是有几非是有。几因相应几因不相应

有六处善摄。谓善色。善受想行识及数灭。问为善处摄五戒为五戒摄善处。有五处不善摄。谓不善色。不善受想行识。问为不善处摄五戒。为五戒摄不善处

有七处无记摄。谓无记色无记受想行识及虚空非数灭。问为无记处摄五戒为五戒摄无记处

有三处漏摄。谓欲漏。有漏。无明漏。问为漏处摄五戒。为五戒摄漏处

有五处有漏摄。谓有漏色。有漏受想行识。问为有漏处摄五戒。为五戒摄有漏处

有六处无漏摄。谓无漏色。无漏受想行识及数灭。问为无漏处摄五戒。为五戒摄无漏处

问此五戒。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几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几善。几不善。几无记。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几见谛断。几修断。几不断。几心。几心法。几非心。几非心法。几心相应。几惟心。几心随转非受相应。几受相应非心随转。几心随转。亦受相应。几非心随转亦非受相应。几心随转非想行相应。几想行相应非心随转。几心随转亦想行相应。几非心随转。亦非想行相应几觉随转非观相应。几观相应非觉随转。几觉随转亦观相应。几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几见非见处。几见处非见。几见亦见处。几非见亦非见处。几身见因非身见。几身见非身见因。几身见因亦身见。几非身见因亦非身见。几业非业报。几业报非业。几业亦业报。几非业亦非业报。几业非业随转。几业随转非业。几业亦业随转。几非业亦非业随转。几造色色非可见色。几可见色非造色色。几造色色亦可见色。几非造色色亦非可见色。几造色色非有对色。几有对色非造色色。几造色色亦有对色。几非造色亦非有对色。几甚深难了。几难了甚深

几善非善因。几善因非善。几善亦善因。几非善亦非善因。几不善非不善因。几不善因非不善。几不善亦不善因。几非不善亦非不善因。几无记非无记因。几无记因非无记。几无记亦无记因。几非无记亦非无记因。几因缘缘非有因。几有因非因缘缘。几因缘缘亦有因。几非因缘缘亦非有因。几次第缘缘非次第。几次第非次第缘缘。几次第缘缘亦次第几非次第缘缘亦非次第。几缘缘缘非有缘。几有缘非缘缘缘。几缘缘缘亦有缘。几非缘缘缘亦非有缘。几增上缘缘非增上。几增上非增上缘缘。几增上亦增上缘缘。几非增上缘缘亦非增上。几流非随流。几随流非流。几流亦随流。几非流亦非随流。如是一切修多罗广问

问此优婆塞五戒。几色几非色者。今当答。谓一切是色。一不可见。四分别。谓四作可见无作不可见。彼一切作有对无作无对。一切是有漏。一切是有为。一切是有报。一切从因缘生世所摄。一切是色所摄。一切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一切是断知知。一切是断一切是应修。一切不秽污。一切是果亦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是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有。一切因不相应

善一处少分摄五戒。五戒亦摄善一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有漏一处少分摄五戒。五戒亦摄有漏一处少分。无漏处所不摄。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切是善。一切是欲界系。一切是非学非无学。一切是修断。一切是非心非心法非心相应。一切是非心随转非受相应。一切是非心随转非想行相应。一切是非学随转非观相应。一切是见处非见。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一切是业非业报。一切是业非业随转。一是造色色非可见色。四分别。谓四若作是造色色可见色。若无作是造色色非可见色。一切若作是造色色有对色。若无作是造色色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一切是因缘缘亦有因。一切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一切是缘缘缘非有缘。一切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一切是随流非流

净者。谓四不坏净。问云何四。答谓佛不坏净法不坏净。僧不坏净。圣戒不坏净

问此四不坏净。几色几非色。答一是色。三非色。一切不可见。一切是无对。一切是无漏。一切是有为一切是无报。一切从因缘生世所摄。一是色所摄。三是名所摄。一切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断知知。一切是不断。一切是应修。一切不秽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是四大造。三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非有。一因不相应。三因相应。善二处少分摄四不坏净。四不坏净亦摄善二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有漏处所不摄。无漏一处。及一处少分。摄四不坏净。四不坏净亦摄无漏一处及一处少分。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系

问不坏净。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一切应分别。佛不坏净。或学。或无学。云何学。谓学意思惟相应佛不坏净。云何无学。谓无学意思惟相应佛不坏净。如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亦如是

圣戒不坏净。或学。或无学云何学。谓学身口业。云何无学。谓无学身口业。一切是不断。一非心非心法非心相应。三心法心相应。一心随转非受相应。三心随转亦受相应。一心随转非想行相应。三心随转亦想行相应。除其自性

问不坏净。几觉随转非观相应。答一切应分别佛不坏净。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谓有觉有观意思惟相应佛不坏净。云何无觉有观。谓无觉有观意思惟相应佛不坏净。云何无觉无观。谓无觉无观意思惟相应佛不坏净。如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亦如是

圣戒不坏净。或觉随转非观相应。或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云何觉随转非观相应。谓觉随转身口业。余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一切非见亦非见处。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一是业非业报。三非业亦非业报。一是业亦业随转。三业随转非业。一是造色色非可见色。三非造色色亦非可见色。一是造色色非有对色。三非造色色亦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一切是因缘缘亦有因

问不坏净。几次第非次第缘缘。答一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三分别。佛不坏净。或次第非次第缘缘。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缘缘者。谓未来现前必起佛不坏净。次第亦次第缘缘者。谓过去现在佛不坏净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者。谓除未来现前必起佛不坏净。若余未来佛不坏净。如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亦如是

一是缘缘缘非有缘。二是缘缘缘亦有缘。一切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随流

果者。谓四沙门果。问云何四。答谓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

问此四沙门果。几色。几非色。答谓沙门果所摄身口业是色。余非色。一切不可见。一切是无对。一切是无漏

问沙门果。几有为。几无为。答一切应分别。谓须陀洹果。或有为。或无为。云何有为。谓须陀洹果有为五阴。云何无为。谓须陀洹果所摄数灭。如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亦如是

一切是无报沙门果。若有为从因缘生世所摄。若无为非因缘生非世所摄。沙门果所摄身口业。是色所摄。余是名所摄沙门果所摄心意识。是内入所摄。余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断知知及不断。若有为是应修。若无为是不应修。一切不秽污。若有为是果及有果。若无为是果非有果。一切是不受。沙门果所摄身口业。是四大造。余非四大造。若有为是有上。若无为是无上。一切是非有。沙门果所摄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及数灭。因不相应。余因相应

善六处少分摄四沙门果。四沙门果亦摄善六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有漏处所不摄。无漏六处少分摄四沙门果。四沙门果亦摄无漏六处少分。若有为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无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系

问沙门果。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一切应分别。谓须陀洹果。或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须陀洹有为果。云何非学非无学。谓须陀洹无为果。如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亦如是

阿罗汉果。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无学。谓阿罗汉有为果。云何非学非无学。谓阿罗汉无为果。一切是不断。沙门果所摄身口业。心不相应行。及数灭。非心非心法非心相应。沙门果所摄受阴想阴。彼相应行阴。是心法心相应。心意识即心也

问须陀洹果。几心随转非受相应。答作四句。心随转非受相应者。谓心随转身口业。心随转心不相应行及受。受相应非心随转者。谓心意识。心随转亦受相应者。谓想阴彼相应行阴。非心随转亦非受相应者。谓除心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数灭。如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亦如是。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问须陀洹果。几觉随转非观相应。答作四句。觉随转非观相应者。谓觉随转身口业。觉随转心不相应行。及觉相应观。观相应非觉随转者。谓觉。觉随转亦观相应者。谓觉观相应心心法。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者。谓除觉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数灭。如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亦如是。阿那含果。或觉随转非观相应作四句。觉随转非观相应者。谓觉随转身口业。觉随转心不相应行。及觉相应观。观相应非觉随转者。谓觉。若觉不相应观相应心心法。觉随转亦观相应者。谓觉观相应心心法。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者。谓除觉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除觉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觉不相应观。及非觉观相应心心法。及数灭。如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如是

须陀洹果所摄慧。是见非见处。余非见亦非见处。如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亦如是

阿罗汉果。所摄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无漏慧。是见非见处。余非见亦非见处。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沙门果所摄身口业。及思。是业非业报。余非业亦非业报

问须陀洹果。几业非业随转。答作四句。业非业随转者。谓思业。业随转非业者。谓受阴想阴识阴。若思所不摄业随转行阴。业亦业随转者。谓业随转身口业。非业亦非业随转者。谓除业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数灭。如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亦如是。沙门果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可见色。余非造色色亦非可见色。沙门果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有对色。余非造色色亦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沙门果。若有为是善亦善因。若无为是善非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沙门果。若有为是因缘缘及有因。若无为非因缘缘及非因

问沙门果。几次第非次第缘缘。答一切应分别。沙门果。若有为或次第非次第缘缘。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缘缘者。谓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缘缘者。谓过去现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者。谓除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若余未来心心法。及身口业心不相应行。及数灭。沙门果。若有为所摄身口业心不相应行。及数灭。是缘缘缘非有缘。余者是缘缘缘亦有缘。沙门果。若有为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若无为是增上缘缘非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随流

通者。谓四通。问云何四。答谓。有苦迟通。有苦速通。有乐迟通。有乐速通。云何苦迟通。谓未来禅。中间禅。及三无色。若钝根道。云何苦速通。谓未来禅。中间禅。及三无色。若利根道。云何乐迟通。谓根本四禅。若钝根道。云何乐速通。谓根本四禅。若利根道

问此四通。几是色。几非色。答通所摄身口业是色。余非色。一切不可见。一切是无对。一切是无漏。一切是有为。一切是无报。一切从因缘生世所摄。通所摄身口业。是色所摄余是名所摄。通所摄心意识。是内入所摄。余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一切非断知知。及不断。一切是应修。一切不秽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通所摄身口业。是四大造。余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一切是非有。通所摄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因不相应。余因相应。善五处少分摄四通。四通亦摄善五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有漏处所不摄。无漏五处少分摄四通。四通亦摄无漏五处少分。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切是善。一切是不系

问四通。几学。几无学。答一切应分别。通或学。或无学。云何学。谓通所摄学五阴。云何无学。谓通所摄无学五阴。一切是不断。通所摄身口业。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应。通所摄受阴想阴。彼相应行阴。是心法心相应心意识即心也

问四通。几心随转非受相应。答作四句。心随转非受相应者。谓心随转身口业。心随转心不相应行及受。受相应非心随转者。谓心意识。心随转亦受相应者。谓想阴。彼相应行阴。非心随转亦非受相应者。谓除心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问苦迟通。几觉随转非观相应。答作四句。觉随转非观相应者。谓觉随转身口业。觉随转心不相应行。及觉相应观。观相应非觉随转者。谓觉。若觉不相应观相应心心法。觉随转亦观相应者。谓觉观相应心心法。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者。谓除觉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除觉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觉不相应观。及非觉观相应心心法。如苦迟通。苦速通亦如是

乐迟通。或觉随转非观相应。作四句。觉随转非观相应者。谓觉随转身口业。觉随转心不相应行。及觉相应观。观相应非觉随转者。谓觉。若觉不相应观相应心心法。觉随转亦观相应者。谓觉观相应心心法。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者。谓除觉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除觉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觉不相应观。及非觉观相应心心法。如乐迟通。乐速通亦如是

通所摄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无漏慧。是见非见处。余非见亦非见处。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通所摄身口业及思。此是业非业报。余非业亦非业报

问四通。几业非业随转。答作四句。业非业随转者。谓思业。业随转非业者。谓受阴想阴识阴。若思所不摄业随转行阴。业亦业随转者。谓业随转身口业。非业亦非业随转者。谓除业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

通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可见色。余非造色色亦非可见色。通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有对色。余非造色色亦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一切是因缘缘亦有因

问四通。几次第非次第缘缘。答一切应分别。通或次第非次第缘缘。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缘缘者。谓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缘缘者。谓过去现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者。谓除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若余未来心心法。及身口业心不相应行。通所摄身口业心不相应行。是缘缘缘非有缘。余者是缘缘缘亦有缘。一切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一切非流亦非随流

种者。谓四圣种。问云何四。答一谓随乞得衣知足圣种。二谓随乞得食知足圣种。三谓随得眠卧具等知足圣种。四谓乐闲静乐修圣种

问此四圣种。几色。几非色。答圣种所摄身口业是色。余非色。一切是不可见。一切是无对

问圣种。几有漏。几无漏。答一切应分别。圣种。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圣种所摄有漏五阴。云何无漏。谓圣种所摄无漏五阴。一切是有为。若有漏。彼有报。若无漏。彼无报一切从因缘生世所摄。圣种所摄身口业。是色所摄。余是名所摄。圣种所摄心意识。是内入所摄。余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若有漏断知知及断。若无漏。非断知知及不断。一切是应修。一切不秽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圣种所摄身口业。是四大造。余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圣种。若有漏。彼是有。若无漏。彼非有。圣种所摄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因不相应。余因相应善五处少分摄四圣种。四圣种亦摄善五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或有漏处摄非圣种。作四句。有漏处摄非圣种者。谓圣种所不摄有漏五阴。圣种摄非有漏处者。谓圣种所摄无漏五阴。有漏处摄亦圣种者。谓圣种所摄有漏五阴。非有漏处摄亦非圣种者谓虚空。及数灭非数灭。或无漏处摄非圣种。作四句。无漏处摄非圣种者。谓虚空。及数灭非数灭。圣种摄非无漏处者。谓圣种所摄有漏五阴。无漏处摄亦圣种者。谓圣种所摄无漏五阴。非无漏处摄亦非圣种者。谓圣种所不摄有漏五阴。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切是善

圣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圣种所摄欲界系五阴。云何色界系。谓圣种所摄色界系五阴。云何无色界系。谓圣种所摄无色界系四阴。云何不系。谓无漏四圣种

问圣种。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一切应分别。圣种。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圣种所摄学五阴。云何无学。谓圣种所摄无学五阴。云何非学非无学。谓圣种所摄有漏五阴。圣种。若有漏彼修断。若无漏。彼不断。圣种所摄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非心非心法非心相应。圣种所摄受阴想阴。彼相应行阴。是心法心相应心意识即心也

问圣种几心随转非受相应。答作四句。心随转非受相应者。谓心随转身口业。心随转心不相应行及受。受相应非心随转者。谓心意识。心随转亦受相应者。谓想阴彼相应行阴。非心随转亦非受相应者。谓除心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除心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如受想行亦如是除其自性

问圣种。几觉随转非观相应。答作四句。觉随转非观相应者谓觉随转身口业。觉随转心不相应行。及觉相应观。观相应非觉随转者。谓觉。若觉不相应观相应心心法。觉随转亦观相应者。谓觉观相应心心法。非觉随转亦非观相应者。谓除觉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除觉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及觉不相应观。及非觉观相应心心法

问圣种。几见非见处。答作四句。见非见处者。谓圣种。所摄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无漏慧。见处非见者。谓见所不摄有漏四圣种。见亦见处者。谓世俗正见。非见亦非见处者。谓见所不摄无漏四圣种

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圣种所摄身口业及思。此是业非业报。余非业亦非业报

问圣种。几业非业随转。答作四句。业非业随转者。谓除业随转身口业。若余身口业。及思业。业随转非业者。谓受阴想阴识阴。若思所不摄业随转行阴。业亦业随转者。谓业随转身口业。非业亦非业随转者。谓除业及业随转心不相应行。若余心不相应行。圣种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可见色。余非造色色亦非可见色

圣种所摄身口业。是造色色非有对色。余非造色色亦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一切是因缘缘亦有因

问圣种。几次第非次第缘缘。答一切应分别。圣种。或次第非次第缘缘。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缘缘者。谓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次第亦次第缘缘者。谓过去现在心心法。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者。谓除未来现前必起心心法。若余未来心心法及身口业心不相应行

圣种所摄身口业。心不相应行。是缘缘缘非有缘。余者是缘缘缘亦有缘。一切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圣种。若有漏。彼随流非流。若无漏非流亦非随流

如四圣种。四正勤四如意足善聚修多罗亦如是

念者。谓四念处。问云何四。答谓身念处。乃至法念处。云何身念处。谓缘身慧。云何受念处。谓缘受慧。云何心念处。谓缘心慧。云何法念处。谓缘法慧。问此四念处。几色。几非色。答一切非色一切不可见。一切是无对

问念处。几有漏。几无漏。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有漏。或无漏。云何有漏。谓有漏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漏。谓无漏意思惟相应缘身慧。如缘身慧。乃至缘法慧亦如是

一切是有为念处。若有漏。彼有报若无漏。彼无报。一切从因缘生世所摄。一切是名所摄。一切是外入所摄。一切是智知。若有漏。断知知及断。若无漏。非断知知及不断。一切是应修。一切不秽污。一切是果及有果。一切是不受。一切非四大造。一切是有上。念处。若有漏。是有。若无漏。非是有。一切因相应

善一处少分摄四念处。四念处亦摄善一处少分。不善处所不摄。无记处所不摄。漏处所不摄

或有漏处摄非念处。作四句。有漏处摄非念处者。谓有漏色阴。有漏受阴想阴识阴。念处所不摄。有漏行缘。念处摄非有漏处者。谓无漏四念处。有漏处摄亦念处者。谓有漏四念处。非有漏处摄亦非念处者。谓无漏色阴受阴想阴识阴。念处所不摄无漏行阴。及无为。或无漏处摄非念处。作四句。无漏处摄非念处者。谓无漏色阴受阴想阴识阴。念处所不摄无漏行阴。及无为。念处摄非无漏者。谓有漏四念处。无漏处摄亦念处者。谓无漏四念处。非无漏处摄亦非念处者。谓有漏色阴受阴想阴识阴。念处所不摄有漏行阴。一切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一切是善

问念处。几界系。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系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色界系。谓色界系。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系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系。谓无漏意思惟相应缘身慧。如缘身慧。乃至缘法慧亦如是

问念处。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学。谓无学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意思惟相应缘身慧。如缘身慧乃至缘法慧亦如是

念处。若有漏。彼修断。若无漏。彼不断。一切是心法心相应。一切心随转受相应。一切心随转想行相应。除其自性。问念处。几有觉有观。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谓有觉有观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觉有观。谓无觉有观意思惟相应缘身慧。云何无觉无观。谓无觉无观意思惟相应缘身慧。如缘身慧。乃至缘法慧亦如是

问念处。几见非见处。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见非见处。作四句。见非见处者。谓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无漏缘身慧。见处非见者。谓见所不摄有漏缘身慧。及五识身相应缘身慧。见亦见处者。谓世俗正见。非见亦非见处者。谓见所不摄无漏缘身慧

缘受慧。或见非见处。作四句。见非见处者。谓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无漏缘受慧。见处非见者。谓见所不摄有漏缘受慧。见亦见处者。谓世俗正见。非见亦非见处者。谓见所不摄无漏缘受慧。如无漏缘受慧。缘心慧缘法慧亦如是

一切非身见因身见亦非彼因。一切非业亦非业报。一切是业随转非业。一切非造色色非可见色。一切非造色色非有对色。一切是甚深难了难了甚深

一切是善亦善因一切非不善亦非不善因。一切非无记亦非无记因。一切是因缘缘亦有因

问念处。几次第非次第缘缘。答一切应分别。缘身慧或次第非次第缘缘。作三句。次第非次第缘缘者。谓未来现前必起缘身慧。次第亦次第缘缘者。谓过去现在缘身慧。非次第亦非次第缘缘者。谓除未来现前必起缘身慧。若余未来缘身慧。如缘身慧。乃至缘法慧亦如是

一切是缘缘缘亦有缘。一切是增上缘缘及有增上。若有漏。彼随流非流。余非流亦非随流

猜你喜欢
  大宋僧史略卷中·赞宁
  第一回·胡兰成
  卷第八十八·霁仑超永
  佛说弥勒来时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一卷·湛然
  佛说古来世时经·佚名
  梵行品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一·道宣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圆晖
  成实论 第十卷·佚名
  羼罗耶佛品第九·佚名
  卷四·性音
  菩提道次第摄颂·宗喀巴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六·圆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出至第二十出·施惠

    第十一出士女随迁 【缑山月】(生上)守正处寒炉,勤苦诵诗书。盼春闱身进践荣途。奈双亲服制,前程未遂,敢仰天呼。(小旦上)乐道安贫巨儒,嗟怨是何如?但孜孜有志效鸿鹄,似藏珍韫匮,韬光隐讳,待价沽诸。哥哥万福。(生)妹子到来,妹

  • 谷响集卷三·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絶句丹阳夜泊趋程前路逺极望雨冥冥夜宿官河口闲田鬼火青钓者江上正风雪归来且揜扉白鸥无觅处终日绕渔矶幽兰【二首】日长深谷静萧艾漫同居莫道闲花草仲尼曽下车猿啸楚山晚月明湘水寒湿香吹不起风叶

  • 道乡诗钞·吴之振

    邹浩秋蝇秋风快如刀,着木木欲折。蕃鲜转凄凄,入眼无一悦。青蝇独何为,飞鸣犹未灭。造化本无私,尔生亦偶窃。念方三伏中,日车午停辙。下照人世间,何异红炉热。劲鸟倦戢翼,狞兽喘吐舌。惟人於此时,体懈剧疲苶。虚堂幸可逃,枕簟随

  • 第四四五谕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一二二二七--四·佚名

    新竹县正堂方,发给谕戳与铜锣湾街庄总理曾道隆钦加五品衔、特授埔里抚民分府、摄理新竹县正堂方为给发谕戳,以便奉公事。案查竹南二保铜锣湾街庄总理林思赞,因案示革,所遗斯缺,尚未接充。兹据贡生刘联

  • 后集卷十一·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後集卷十一 宋 朱子 纂集 范纯仁 忠宣公 字尧夫文正公之次子以恩补官中进士第相哲宗 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昼夜肄业置灯帐中夜分不寝後公贵夫人犹收其帐顶

  • 史记集解卷一百七·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賔客孝文时婴为呉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

  • 荀勖传·房玄龄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陰人,是汉司空荀爽的曾孙。祖父荀非木,是射声校尉。父亲荀月八十,早死。荀勖幼年寄托在舅父家里。奇异早熟,十几岁能写文章。从外祖父魏太傅钟繇说:“此儿将来会赶上他曾祖父。”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从政的本

  • 郭祖深传·李延寿

    郭祖深是襄陽人。梁武帝初起兵时,以门客的身份跟随。后来又跟随蔡道恭在司州。北方沦陷后南归。上书陈说边境的情况,不被采用。后被选拔为县令兼南梁郡丞,改任后军行参军。梁武帝对家人溺爱疏于教育,朝政废弛,祖深就抬着棺

  • 十五年·佚名

    (乙未)十五年大明永樂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庚子朔,上率百官,遙賀帝正,遂詣仁德宮稱賀。奉迎上王於廣延樓下,置酒盡歡,且賜宴于文武群臣。○知申事柳思訥閱各道方物,請慶尙道都觀察使不從敎旨,用皮編甲之罪,敎曰:「毋姑諭此意于來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回:“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②,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注释】 ①亡:无②敬而无失:在《公冶长》一篇里,孔子曾经赞扬晏

  • 再论大乘三宗·太虚

      往者、尝据“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故究竟显了乃分三宗:  一、 法性空慧宗……………无漏般若宗──┐  二、 法相唯识宗……………有为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

  • 跋·义寂

    余曾闻之师。世多梵网疏钞。而义寂师所述最为妙诠也。尔来求之仿佛乎宝觉尊者之于首楞严者。有稔于期矣。顷寓城北密严庵。偶书林某氏携来一古书曰。此是寂法师之梵网疏也。余惊叹顶受而烧芗拜阅。传写展转误鲁鱼者不

  •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智顗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四弘誓愿初门第四十一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

  • 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下)·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五(女庶人部下)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长发女人舍发供养佛一·独母见沙门神足愿后生百儿二·母人怀妊遇佛愿以儿为道三·老母悭病时见地狱婢行善睹有天堂四·母人为

  • 皇朝经世文四编·何良栋

    清末何良栋辑。五十二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被迫推行一些新政。何氏乃继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搜辑新出救时济世之文成此编。西人论说亦采入。治体、学术、吏政、户政、礼

  • 大丹问答·佚名

    大丹问答。撰人不详,约出朴唐代。内客与《太清玉砖子》大祇一相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由《太清玉碑子》之篇首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和太清真人歌、石壁古文三部分组成。强调一金一石为丹,述火候、

  • 照世杯·酌元亭主人

    清代短篇小说集,共4集,各自独立成卷。作者酌元亭主人,真实姓氏生平不详。书名源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书中说:“撒马罕儿在西边,其国有照世杯,光明洞达,照之可知世事。”作者取其照世之意,意即观此书可明达世事。第1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