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操纵时局
徐世昌与北洋系关系甚深,其地位仅亚于袁世凯。当前清末叶,徐即己任东三省总督,官阶远超冯(国璋)、段(祺瑞)上,故不特彼二人不敢与徐抗颜行,即袁对之亦极礼下,但观袁称帝时有所谓“嵩山四友”,徐居其一,即可窥见。徐既有此凭藉,其心目中只有一袁氏,袁死便不作第二人想。然彼究系文人,无军权在手,不能不让冯、段先着祖鞭。洪宪变后,徐蛰居故乡,一若忘情政治,实则无日不在沉机观变,冀乘时崛起,以偿其多年之夙愿也。
忆当黎、段交恶时,黎曾派两专使往邀徐入京,名为调解,意实欲免段职,而求徐为之助。所派二人中,其一为余友某君(姑讳其名),与黎虽有旧,而素不慊黎之所为,因恐徐坠入漩涡,且于段有所不利,乃避同行者之耳目,于夜静时就火车中,取寸纸疾书数语抟为丸,晤时密以授徐,徐遂托辞婉谢。据某君告余,当时彼此神授意会,丝毫不着痕迹。即此足见徐之机警,及其对于时局之如何留意矣。徐既以此见好于段,其后冯、段龃龉,徐居间执言,又能不涉偏颇,散终造成冯、段同时下野拥徐出山之局。
在段派之拥徐,原欲徐取其名而段握其实。然以徐之地位及性格,又岂甘为傀儡?故一登元首宝座,即与旧交通系密相联系,对研究系亦取友好态度,并月助党费,此两系皆反段者也。安福系欲举曹锟为副总统,彼则阴令旧交通系联合研究系以反对之;安福系主用武力,彼则令钱(能训)内阁极力倡导和平,皆与段派政策显然相反。惟于段派所视若生命之参战借款及编练参战军,则置之不问,俾遂其大欲,不至以其他问题与己为难。对于直系,虽以反对曹锟当选副总统,而稍招其不满,然其和平政策,则夙为直系所主张。其后段派骄横益甚,吴佩孚由衡阳撤兵北上,曹锟组织八省联盟,徐非不知直、皖战机已迫,而故作痴聋,及张作霖入京谒晤,见奉、直联合势成,乃下令免去徐树铮西北筹边使及边防军总司令职,将边防军改由陆军部直辖,旋以段由团河入京力主与兵讨伐曹、吴,乃又下令将曹锟革职留任,免吴佩孚第三师长职并褫夺勋位,无非表示其本心初不偏袒,将来无论胜负谁属,彼皆有回旋余地。结果段败去职,而徐仍无恙不受影响。
皖系既倒,奉系代兴,徐之应付直、奉,一如其应付直、皖然。徐之总统本为安福国会所选出,安福亡,彼之地位自亦时在飘摇之中,故亟欲乘此机会,将安福国会明令废止,依据元年公布之国会组织法及选举法召集新国会(即世所谓“新新国会”)。一方既可表示其尊重法统,一方又可使本身地位由不合法而变成合法。但此非得直、奉两系支持,及现局不生变动,决难圆满实现,于是以陕督予直系之阎相文,以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予张作霖,使之各满所欲,以求一时安定。不幸新新国会不能引起各方注意,致各省议员多未能如期选出,而直、奉均势之局,又因王占元在鄂失败、由吴佩孚继任两湖巡阅使而破坏。同时中央方面奉系所推荐之梁士诒内阁,复大受鄂吴攻击,几经酝酿,终演成直奉战争。徐之运命,本寄托于两系矛盾及均势之上,惟矛盾而己乃便于操纵,惟均势乃无人敢于发难,经此一战,遂由两雄相争变成一系独霸,前此谋副总统而未遂之曹锟,今则野心勃勃,欲进而取得大总统地位。于是因孙传芳一电而旧国会恢复、黎元洪复起,虽以权术自命之徐世昌,至此亦不得不技穷而去矣。
猜你喜欢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五·王祎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第三七八谕同治七年四月九日一二二○九--一九·佚名 第五十一卷清光绪·缪荃孙 卷二十七下之下·班固 卷八·欧阳昱 卷七十 傅常郑甘陈段传 第四十·班固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第三·班固 江革传·李延寿 张宪传·欧阳修 卷一百二十九·雍正 卷五十八·徐天麟 卷85·陈邦瞻 卷第卅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