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 目犍连相应

第一 有寻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于此处,尊者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

此等诸比丘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友!”

尊者大目犍连如次曰:“诸友!余于此独坐静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谓初禅,称初禅者,何者为初禅耶?’

诸友!余生此念:‘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所生喜乐逮达初禅而住,此称谓初禅。’

诸友!余离于诸欲,离于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逮达初禅而住。诸友!余依此法而住,与欲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处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初禅,以心住于初禅,以心专一于初禅,以心保持于初禅。’

诸友!余嗣后即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由离所生喜乐之初禅而住。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谈者,则此善谈者,对余‘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谈。”

第二 无寻

※三

“……‘第二禅,称第二禅者,何者为第二禅耶?’

诸友!时余生是念:‘于此有比丘,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而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此称为谓第二禅。’

诸友!时余由寻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得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与寻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二禅,以心住于第二禅,心专一于第二禅,以心保持于第二禅。’

诸友!余其后由寻伺之息灭,内部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由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谈者,乃对余作如是之谈:‘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三 乐

※三

“……‘第三禅,称第三禅,何者为第三禅耶?’

诸友!时余生此念:‘于此有比丘,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此称为第三禅。’

诸友!余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诸友!余因住于此法,与喜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三禅。以心住立于三禅,将心专一于第三禅,心保持于第三禅。’

诸友!余其后,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第三禅。

吾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四 舍

※三

“……‘第四禅,称第四禅者,何者为第四禅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前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此称为第四禅。’

诸友!余前即由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与乐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于第四禅,以心住立于第四禅,以心专一于第四禅,以心保持于第四禅。’

诸友!余其后,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五 虚空

※三

“……‘空无边处,称空无边处者,以何者为空无边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则逮达住于空无边处,此称谓空无边处。’

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以逮达住于空无边处,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色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宣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空无边处,以心住立于空无边处,心专一于空无边处,心保持于空无边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逮达住于空无边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第六 识

※三

“……‘识无边处,称识无边处者,何者为识无边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若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者,此称谓识无边处。’

友!余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空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识无边处。应以心住立于识无边处,心专一于识无边处,心保持于识无边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处。

诸友!若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之谈。”

第七 无所有

※三

“……‘无所有,称无所有者,何者为无所有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若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者,此称谓无所有处。’

诸友!余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识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所有处,应以心住立于无所有处,心专一于无所有处,心保持于无所有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第八 非非想

※三

“……‘非想非非想处,称非想非非想处者。何者为非想非非想处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此称谓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余超越于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无所有处俱起、作意现行。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非想非非想处,应以心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专一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保持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而谈。”

第九 无相

※三

“……‘无相心三昧,称无相心三昧者,何者为无相心三昧耶?’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者,此称谓无相心三昧。’

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余生相随顺之识。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相之心三昧。应以心住立于无相心三昧,心专一于无相心三昧,心保持于无相心三昧。’

诸友!余其后,不思惟一切之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此善谈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十 帝释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时,尊者大目犍连,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隐于祇陀林,现于三十三天。

时,诸天之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具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可归依于佛。诸天主!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法。诸天主!由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僧。诸天主!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贤者目犍连!可归依佛。贤者目犍连!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法。贤者目犍连!依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僧。贤者目犍连!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六~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九~一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一二~一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一五~一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一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一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是。’依于对佛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如是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之一一应自知者。’依于对法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实行,世尊之弟子众,端实行。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乃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而净洁,智者之所赞叹,可资助三昧具足诸戒。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〇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于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实行……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友目犍连!圣者爱好……具足诸戒。由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一~二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二四~二六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二七~二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三〇~三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三三

其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三四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三五

“友目犍连!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友目犍连!有情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

三六~三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三九~四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四二~四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四五~四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四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大目犍连后,立于一面。

四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由世尊所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端修行。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净洁、赞叹、资助三昧、具足诸戒。依圣者之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五〇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依于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之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依于天之触。”

五一~五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五四~五六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六〇~六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第十一 旃檀天子

一~六二

时,旃檀天子……

[第十二]须夜摩天

一~六二

时,须夜摩天子……

[第十三]删兜率陀(兜率)天

一~六二

时,删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善化乐天

一~六二

时,善化乐天子……

[第十五]婆舍拔提天

一~六二

时,婆舍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应如诸天主帝释之亦应详说。

目犍连相应(终)

其摄颂曰:

 有寻与无寻

 依乐以及舍

 虚空以及识

 乃至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

 无相与帝释

 旃檀天十一

猜你喜欢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九·延寿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黄龙南禅师·惠洪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二·净挺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分灯录跋·朱时恩
  净土圣贤录卷六·彭希涑
  卷三十二·佚名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卷第一百三十九·佚名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卷第十八·丈雪通醉
  卷第七·佚名
  卷第二十三·道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五章 凶鬼自叹·屠隆

    〔鬼卒押净枷杻上净〕虎狼生性应难改。富贵迷人不自由。堕马前头还堕马。沈舟侧畔又沈舟。自家卢■〈木巳〉。生前尽着力量。无恶不为。今日受此苦楚。地狱之中。那一样刑罚不受过。也亏我受。也亏我受。

  • 第一齣~第十齣·邱瑞吾

    第一齣 家门始末【齐天乐】〔副末开场〕画堂今日歌金缕。座集貂蝉簪组。酒进霞觞。屛开云母。次第装今演古。徧观乐府。尽丽曲妖词。宣淫导颇。过眼生憎。细追寻风化终无补。暂且移宫换羽。劝君休觑做等閒俦伍。宛转

  • 卷三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范蜀公集范镇字景仁华阳人居洛阳宝元元年举进士为礼部第一累知制诰英宗立迁翰林学士神宗朝歴端明殿学士提举崇福宫封蜀郡公卒諡忠文有集信相院慧灯行乐

  • 卷八十·国朝·蒋一葵

    【高启】 〔字季迪,别号槎轩,又号青丘生。与杨基、张羽、徐贲友善,四公皆吴产,皆妙于诗,世称高、杨、张、徐,拟唐四杰。〕 饶介之仕伪吴,雅喜文学,闻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强而后往,因命《题倪云林竹木图》,

  • 第二五五札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二月一一六○九--二·佚名

    台北知府雷层奉上级札,将户部议覆,行知新竹县札新竹县特授台北府正堂、加一级、军功加二级、纪录五次雷为行知事。本年七月二十一日,奉会办交代事务、福建布政使司张,督粮道潘宪札:「奉督宪兼管巡抚事

  • 通志卷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魏纪第七武帝 文帝 眀帝 齐王 髙贵乡公 陈留王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徳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太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

  • 八五四 军机大臣奏四库全书分校王庆长呈请留馆片·佚名

    八五四 军机大臣奏四库全书分校王庆长呈请留馆片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据四库全书分校 议叙一等内阁中书王庆长呈请留补京职,仍在分校上行走。理合据呈转奏,将该员留馆分校,仍照吏部原议以京员补用,并将原呈一并进呈

  • 先伯祖刚愍公家传·林献堂

    伯祖讳文察,字密卿,彰化阿罩雾庄人。幼岐嶷,为曾祖考所钟爱;以其状貌不类武夫,十四岁使就学于邑之宿儒杨廷鳌。顾性不喜帖括,而乐闻古今治乱兴亡之故、忠臣义士致身立节之所由;茶肆中有善谈汉宋关、岳遣事者

  • 第一计划·孙中山

    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今欲利便个人企业之发达于中国,则从来所行之自杀的税制应即废止,紊乱之

  • 卷六十七·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六十七师傅保加衔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六十七师傅保加衔国朝官制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

  • 卷十四·戴锡章

    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毅宗谅祚长子也,母曰恭肃章宪皇后梁氏,治平四年冬即位,时年七岁,改元乾道,尊母梁氏为太后。是岁,宋将林广破华阳寨。(《宋史·夏国传》及《范忠宣集·林广墓志铭》)西夏称乾道元年春正月,梁太后摄政。(《宋史

  • 卷九·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諡纪彚编卷九明 郭良翰 撰尊諡六公主悼简德安公主【永乐末年】贞懿永嘉大长公主【嘉靖】按公主故无赐諡惟仁庙以第四女蚤夭而最锺爱特諡悼简世宗朝太师翊国公郭勋承恩请追諡高祖母永嘉大长公主特諡贞

  • 法言義疏十七·汪荣宝

      美行,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注〕避秦之亂,隱居商山,不朝高祖,而從太子,帝客禮之。言辭,婁敬、陸賈。〔注〕婁敬說高祖都關中;陸賈說尉佗為漢臣,又作新語,高祖善之。執正,王陵、申屠嘉。〔注〕呂后欲王諸呂,陵執

  • 伪经传于通学成于郑玄考第八·康有为

    按:后汉之儒,皆今学也。大儒讲授,人徒千万,如张兴着录且万人,蔡元着录万六千人,楼望诸生着录九千余人,宋登教授数千人,丁恭弟子自远方至者着录数千人,曹曾门徒三千人,牟长学者常千人,牟纡亦千人,杨伦、杜抚、张元皆千余人,其数百人

  • 卷十六·佚名

    第十四篇四八四 稻田本生谭[菩萨=鹦鹉王]序分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养母比丘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在睒摩贤者本生谭(第五四〇)中再出。佛唤此比丘近前问曰:&ldquo;比丘!汝真养在家者耶?&rdquo;&ldquo;是为真实,世尊!&rd

  • 西夏书事·吴广成

    西夏编年体史书。吴广成撰。清道光五年(1825)小岘山房初镌,其后有1935年北平文奎影印本。吴广成,字西斋,江苏青浦人。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生治史,精于史学,用10年功夫撰写成本书。其撰述尚有《廿二史金石考异》

  •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

  • 辩伪录·祥迈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