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目犍连相应
第一 有寻
一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于此处,尊者大目犍连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
此等诸比丘应诺尊者大目犍连曰:“友!”
三
尊者大目犍连如次曰:“诸友!余于此独坐静思,心中起如是之念:‘所谓初禅,称初禅者,何者为初禅耶?’
四
诸友!余生此念:‘此处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所生喜乐逮达初禅而住,此称谓初禅。’
五
诸友!余离于诸欲,离于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逮达初禅而住。诸友!余依此法而住,与欲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处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初禅,以心住于初禅,以心专一于初禅,以心保持于初禅。’
七
诸友!余嗣后即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而逮达由离所生喜乐之初禅而住。
八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之谈者,则此善谈者,对余‘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作如是谈。”
第二 无寻
※三
“……‘第二禅,称第二禅者,何者为第二禅耶?’
四
诸友!时余生是念:‘于此有比丘,由寻与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而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此称为谓第二禅。’
五
诸友!时余由寻伺之息灭,内部有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逮得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诸友!余依此住法而住,与寻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二禅,以心住于第二禅,心专一于第二禅,以心保持于第二禅。’
七
诸友!余其后由寻伺之息灭,内部寂静,有心之单一性,无寻无伺,由逮达住定生喜、乐之第二禅。
八
诸友!若为善谈者,‘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有如是谈者,乃对余作如是之谈:‘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三 乐
※三
“……‘第三禅,称第三禅,何者为第三禅耶?’
四
诸友!时余生此念:‘于此有比丘,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此称为第三禅。’
五
诸友!余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于第三禅。诸友!余因住于此法,与喜俱起之想、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第三禅。以心住立于三禅,将心专一于第三禅,心保持于第三禅。’
七
诸友!余其后,依离于喜、舍心,正念,正知,而以身感受乐,谓圣者之谈舍心者、有念者、乐住者,逮达住第三禅。
八
吾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四 舍
※三
“……‘第四禅,称第四禅者,何者为第四禅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前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而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此称为第四禅。’
五
诸友!余前即由乐之舍弃,由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友!余住此法而住,想与乐俱起、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于第四禅,以心住立于第四禅,以心专一于第四禅,以心保持于第四禅。’
七
诸友!余其后,即由乐之舍弃,苦之舍弃,因喜、忧之灭没,非苦非乐,逮达住于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八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此善说者乃对余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五 虚空
※三
“……‘空无边处,称空无边处者,以何者为空无边处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则逮达住于空无边处,此称谓空无边处。’
五
诸友!余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以逮达住于空无边处,友等!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色俱起、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宣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空无边处,以心住立于空无边处,心专一于空无边处,心保持于空无边处。’
七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色想,瞋恚想之灭没,因不思惟种种想而为虚空无边,逮达住于空无边处。
八
诸友!若为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第六 识
※三
“……‘识无边处,称识无边处者,何者为识无边处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若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者,此称谓识无边处。’
五
友!余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空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识无边处。应以心住立于识无边处,心专一于识无边处,心保持于识无边处。’
七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空无边处,为识无边处,逮达住于识无边处。
八
诸友!若善说者,有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之谈。”
第七 无所有
※三
“……‘无所有,称无所有者,何者为无所有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若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者,此称谓无所有处。’
五
诸友!余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识无边处俱起、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所有处,应以心住立于无所有处,心专一于无所有处,心保持于无所有处。’
七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为无所有逮达住于无所有处。
八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我……而谈。”
第八 非非想
※三
“……‘非想非非想处,称非想非非想处者。何者为非想非非想处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此称谓非想非非想处。’
五
诸友!余超越于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想与无所有处俱起、作意现行。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非想非非想处,应以心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专一于非想非非想处,心保持于非想非非想处。’
七
诸友!余其后,超越一切无所有处,逮达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八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而谈。”
第九 无相
※三
“……‘无相心三昧,称无相心三昧者,何者为无相心三昧耶?’
四
诸友!余生是念:‘此处有比丘,不思惟一切相,若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者,此称谓无相心三昧。’
五
诸友!余不思惟一切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诸友!余依住此法而住,余生相随顺之识。
六
其时,诸友!世尊以神通来近余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勿放逸无相之心三昧。应以心住立于无相心三昧,心专一于无相心三昧,心保持于无相心三昧。’
七
诸友!余其后,不思惟一切之相,逮达住于无相心三昧。
八
诸友!若为善说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如是谈者,是为对余此善谈者,如是说:‘蒙师之殊恩,弟子得大遍智。’”
第十 帝释
一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长者之游园。
二
时,尊者大目犍连,恰如力士之伸屈腕、屈伸腕,如是隐于祇陀林,现于三十三天。
一
三
时,诸天之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具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四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可归依于佛。诸天主!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法。诸天主!由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可归依僧。诸天主!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五
“贤者目犍连!可归依佛。贤者目犍连!由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法。贤者目犍连!依归依法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贤者目犍连!可归依僧。贤者目犍连!由归依僧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六~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九~一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一二~一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一五~一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二
一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立于一面。
一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是。’依于对佛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如是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之一一应自知者。’依于对法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实行,世尊之弟子众,端实行。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诸天主帝释!乃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而净洁,智者之所赞叹,可资助三昧具足诸戒。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〇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乃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于世尊所善说之法乃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实行……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友目犍连!圣者爱好……具足诸戒。由圣者爱好具足诸戒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
二一~二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二四~二六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二七~二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三〇~三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三
三三
其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
三四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因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得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三五
“友目犍连!当归依佛。依于归依佛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法,依于归依法之因,友目犍连!有情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界,彼等由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友目犍连!当归依僧。依于归依僧之因,友目犍连!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
三六~三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三九~四一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四二~四四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四五~四七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四
四八
时,诸天主帝释,与五百诸天子等,俱诣尊者大目犍连住处,礼拜尊者大目犍连后,立于一面。
四九
尊者大目犍连告立一面之诸天主帝释曰:“诸天主帝释!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到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法当有无动信心:‘由世尊所说之法,乃现生、即时、来看、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彩、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直修行,世尊之弟子众,正修行;世尊之弟子众,端修行。此四种之人双,如八种之人辈,此世尊之弟子众,值得尊敬,值得恭敬,值得供养,值得合掌礼敬,乃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有无动信心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诸天主帝释!圣者之爱好不破、不断、无斑点、无污点、净洁、赞叹、资助三昧、具足诸戒。依圣者之爱好具足诸戒之因,诸天主帝释!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色相、天之安乐、天之称誉、天之主权、天之色、天之声、天之香、天之味、天之触。”
五〇
“友目犍连!对佛当有无动信心,如斯:‘又彼世尊是应供者、正等觉者……觉者、世尊。’依于对佛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法当有无动信心:‘依于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生……智者应一一自知者。’依于对法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天之触。对僧当有无动信心:‘世尊之弟子众,善修行……世间无上之福田。’依于对僧之有无动信心之因,友目犍连!于此处或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彼等以十种事,胜于其他之天人,此乃:天之寿命……依于天之触。”
五一~五三
时诸天主帝释,与六百诸天子等俱……
五四~五六
时诸天主帝释,与七百诸天子等俱……
五七~五九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百诸天子等俱……
六〇~六二
时诸天主帝释,与八千诸天子等俱……
第十一 旃檀天子
一~六二
时,旃檀天子……
[第十二]须夜摩天
一~六二
时,须夜摩天子……
[第十三]删兜率陀(兜率)天
一~六二
时,删兜率陀天子……
[第十四]善化乐天
一~六二
时,善化乐天子……
[第十五]婆舍拔提天
一~六二
时,婆舍拔提天子……
此等中略五天,亦应如诸天主帝释之亦应详说。
目犍连相应(终)
其摄颂曰:
有寻与无寻
依乐以及舍
虚空以及识
乃至无所有
非想非非想
无相与帝释
旃檀天十一
猜你喜欢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佚名 宗镜录卷第六十九·延寿 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黄龙南禅师·惠洪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二·净挺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分灯录跋·朱时恩 净土圣贤录卷六·彭希涑 卷三十二·佚名 佛法与世界文化·太虚 卷第一百三十九·佚名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卷第十八·丈雪通醉 卷第七·佚名 卷第二十三·道原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