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法言品第三
于是世尊,赞持心梵天曰:善哉善哉!梵天。欲有所说当作斯说。乃为是说。说是应顺语时。二千比丘漏尽意解。梵天不复得于生死。亦无泥洹。如来说言:示有生死。无周旋者,亦无灭度。亦无所忧。亦不见人。有灭度者,设使梵天入此议者,则于其人无生死法。无泥洹法。于是众会。五百比丘。即从坐起私窃而去。而说此言:吾等见中净修梵行。心自念言:当得灭度。而无有人得灭度者,空复志求学斯道乎。安成慧耶。
于是明网菩萨。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假使欲令法起生者,则于其人佛不兴出。彼不超度生死之难也。天中天。求见泥洹故。唯天中天。所谓泥洹蠲除一切众想之念。亦不汲汲。于诸通慧为殊异也。若所释是等比丘即为自欺也。天中天。于正法律而行出家。堕外邪见。而以志睹泥洹之处。譬如麻油酪酥醍醐。然即灭尽诸法。世尊永悉灭度。其永灭度。吾则谓之为甚慢矣。唯天中天。其修行者则无所修。逮平等者,终不造立所起之法。及与灭尽。亦无有求。欲得法者亦无平等。于是明网菩萨。谓持心梵天。梵天说此。五百比丘闻所说法。即从坐起私窃亡去。知斯等类意之所趣。何不入法。其有信乐。若以度脱于诸见网。持心答曰:族姓子。汝往游至江河沙等诸佛国土。劫数求索不能得离。如是像法亦无有脱。譬如痴子畏于虚空。而驰迸走在所至趣。不能离空。此比丘等亦复如是,正使达行不可称限。空相自然。无想之相亦复自然。无愿之相亦复自然,犹如复有第二士夫。求于虚空。八方上下欲得于空。心自念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所欲游至。口自说空而不知空。言与其身行于空中而不睹空。如是族姓子。斯诸比丘,求于灭度行于泥洹。而求灭度。不解所入。所以者何。所谓言曰得灭度者,但假号耳,犹如虚空。若有行空经游虚空。所言亦空。其泥洹者假讬言耳。于是五百比丘闻说是语。漏尽意解逮得神通。各叹颂曰:唯然世尊,一切诸法皆悉灭度。假使有人求灭度者,则于其人佛不兴世。我等大圣。非为凡夫亦无所学。亦无不学。不生死不泥洹。无灭度法。所以者何。又诸通慧。我等已离所有道慧。兴诸佛法。于是尊者舍利弗。谓诸比丘曰:仁等已得造立。入于斯慧自获利耶。答曰:吾等已入造于尘劳而无所作。又问。何故说此。诸比丘曰:唯舍利弗。设断尘劳便入欲尘。不欲灭度。由是之故。吾等说言已得入矣。造于尘劳而无所作。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族姓子。当谘嗟之。诸仁所立众祐之地。诸比丘曰:唯舍利弗。仁者世尊亦复是卿不净众祐。何况我等至清净乎。又问。此言何谓。诸比丘曰:佛知诸法界本悉清净。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唯然世尊,何谓世之众祐。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迷惑。不耻世法。又问世尊,云何净毕众祐之事乎。答曰:若于诸法无所受故。又问。谁为世间之福田乎。答曰:若有不失佛道故。又问。何谓众生之善友。答曰:不舍一切群黎故。又问。谁于如来有反复乎。答曰:其不违疑佛教命者,又问。何谓奉事如来乎。答曰:其晓了解不起际故。又问。何谓亲近如来行乎。答曰:宁失身命不毁禁戒故。又问。何谓恭敬于如来者乎。答曰:设使行者将养诸根故。又问。何谓世间大财富乎。答曰:七宝满具故。又问。何谓于世知厌足者乎。答曰:其已逮得度世智慧故。又问。何谓晓了乎。答曰:其于三界悉无所愿故。又问。何谓谏喻于世乎。答曰:其有休息一切结缚故。又问。何谓处世而安隐乎。答曰:其不贪者无受财故。又问。何谓不贪乎。答曰:无有阴盖故。又问。何谓离于阴盖乎。答曰:舍于六入亦无所释故。又问。何谓己过乎。答曰:晓了道慧故。又问。何谓菩萨为布施主乎。答曰:劝化一切众生之类。入诸通慧心故。又问。何谓禁戒乎。答曰:不舍道心故。又问。何谓为忍乎。答曰:见心灭尽故。又问。何谓精进乎。答曰:若求于心不得处所故。又问。何谓一心乎。答曰:心休息故。又问。何谓智慧乎。答曰:于一切法无音声故。又问。何谓菩萨行慈者乎。答曰:不随一切诸想行故。又问。何谓菩萨行哀者乎。答曰:无诸法念故。又问。何谓菩萨行喜者乎。答曰:不计吾我故。又问。何谓菩萨行护者乎。答曰:不计彼我想故。又问。何谓菩萨博立笃信乎。答曰:不舍诸法清白故。又问。何谓菩萨博闻住空者乎。答曰:不猗一切音声故。又问。何谓为惭。答曰:晓了内法蠲除故也。又问。何谓为愧。答曰:不习外事故也。又问世尊,何谓菩萨普无不入。于是世尊以颂答曰:
其身清净,不犯众恶,口言清净。常说至诚,秉意清净,常行慈心。斯谓菩萨,普无不入,遵修慈行。不猗染尘,专于哀行,无有恚害。
加以仁护,无有愚痴,斯谓菩萨。普无不入,若游聚落,闲居亦然。县邑燕处,众会无差,未曾违失。威仪礼节,斯谓菩萨,普无不入。
皆悉遍信,诸佛正法,又常乐喜。无我之典,悦喜圣众,无所有议。斯谓菩萨,普无不入,脱于色欲。不知所行,度于瞋怒,亦无所度。
晓了众行,之所归趣,斯谓菩萨。普无不入,亦不造着,于欲之界。亦不住立,于形之界,不着无形。皆亦如是,斯谓菩萨,普无不入。
信乐诸法,一切悉空,然而众生。驰骋思想,由是之故,不尽诸漏。斯谓菩萨,普无不入,方便晓了。缘一觉乘,示以音声,而教化之。
于佛大乘,靡不达了,斯谓菩萨。普无不入,一切皆知,所当至处。未曾违失,导师之教,常行等心。于诸憎爱,斯谓菩萨,普无不入。
未曾想念,过去之法,当来现在。亦复如是,一切游居,无所猗着。斯谓菩萨,普无不入。
于是持心梵天。白世尊曰:何谓菩萨度于世法。不处世法。现入于世。度脱众生。于世间法。示现世间平等。世法因缘游世。虽处于世。不坏世法。不失道法。于是世尊,寻时叹颂答持心曰:
吾说世五阴,于世无所着。以不贪着世,不舍世间法。菩萨能了彼,解知世自然。诸阴为无本,不着世间法。
有利若无利,嗟叹若谤毁。有名若无名,耻世苦乐法。彼用大智慧,虽游于世法。不见世所贪,道意不可动。
得利不以悦,弃捐亦不慼。坚住如太山,无能动摇者,嗟叹若毁呰,其志常平等。名无名苦乐,坚住于等心。
晓知世自然,因从颠倒兴。不生于世间,明达独游步。若入于世俗,综了所至处。是故随习俗,度脱众生苦。
勇猛虽游世,在俗如莲华。不破坏世俗,分别了法性。假使行在世,不分别世法。故游于彼间,究缚世俗相。
世相如虚空,亦无处空相。已能解了此,则不着世俗。随方俗所知,顺而化众生。贯达世自然,不毁败于俗。
设无有五阴,斯谓世自然。其不晓了者,常倚于世俗。若能舍诸阴,不起无所有。虽现于世间,于俗无所着。
其不了世法,炽然于诤讼。斯虚妄无诚,常立处二相。吾未曾预世,亦无所诤讼。佛以是之故,部分自然法。
法者无所诤,诸佛之所说,通了世平等,不虚无至诚。两舌若诚谛,逮得于教命。假使为毒害,与外道无异。
诸法诚审者,无实无有虚。是故世尊说,度世无二法。吾所达世慧,斯为方俗法。则无虚无实,见世之罪恶。
为世之光明,逮成大名闻。佛所开了世,清净无瑕秽。假有观俗者,身以睹自然。则见等正觉,现在十方者,
知诸法因缘,诸法无自然。若剖折因缘,则能综理法。其能解达法,则能晓了空。设能解识空,则能别导师。
设分别讲世,而求于音声。虽行世间事,不与世间俱。若堕于诸见,一切不及此。假名游于世,而不着俗事。
佛灭度之后,其乐于忍者,于彼佛现在,导师之法身。若持如此法,则为供养佛。处世为世尊,导师之所知。
设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若在于人间,广说斯经者,是党大智慧,主布施一切。戒禁为具足,晓佛导师者,
斯度忍力勇,游步于精进。聪达乐禅定,分别于世间。说佛空无法,其闻斯等类。
大士不复久,处道场降魔。
猜你喜欢 佛说圣最胜陀罗尼经·佚名 卷六·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一·王亨彦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佚名 七佛赞呗伽陀·佚名 卷一·丹霞子淳 中国是否有僧伽问题之辩论·太虚 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佚名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佚名 善解方便品第二十·佚名 目录·志明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佚名 第八十六則 雲門廚庫三門·胡兰成 卷第三十一(调字号)·朱时恩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