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并序)

梓州司马 孟献忠 撰

夫般若者。乃诸佛之智母。至道之精微。为法海之泉源。实如来之秘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超於名相而界入。称谓稽而不逮。离於见闻觉知。智识诠而逾远。无行无得。所以致其功。不住不染。所以成其慧。探其妙者。行皆道场。达其理者。动为佛事。至於一十二经。八万四千之法。等三辰之竞耀。仰慧景而同晖。类五衢之争驰。入真乘而共辙。惟寂惟寞。感而遂通。何虑何思。诚而必应。其有一念净信。四偈受持。福无量而无边。广大侔於法界。果不生而不灭。究竟等於虚空。故能使修罗之军。寻声而远遁。波旬之骑。藉响而旋奔。钩爪锯牙。挫芒衄(如尽反)锐。洪涛(音桃)烈火。息浪韬炎。厉(音例)气烟凝。毒不能害。交陈云合。刃不能伤。含识必该触类而长。亦犹洪钟虚受。响无击而不扬。明镜高悬。物有来而斯见。则知幽显叶赞。万汇(音谓)所以虔诚。释梵护持。百神由其侍卫。今者取其灵验。尤着异迹。克彰经典之所传。耳目之所接。集成三卷。分为六篇。其有见贤而思齐。闻义而勇猛。如磨玉之子。守剑之宾。如周处之遇士衡。长清三横。仲由之逢宣父。即列四科。仁远乎哉。欲之而至。虽不足发挥圣教。光阐大乘。庶贻诸子孙。以励同志。于时大唐开元六年。岁次戊午。奥四月乙丑。朔八日壬申撰毕。

救护篇第一(并序十九章) 延寿篇第二(并序十二章)

救护篇第一(并序十九章)

昔者鲁连谈笑而秦军自却。干木偃息而魏主获安。闻郑玄之名。群凶不入。惮太公之化。神女衔悲。况乎象帝之先。法王之母。三明八正。待思而成。九恼六缠。因之而灭。无名无相。则万德俱圆。无取无行。则众功咸备。若持若诵。护国护身。投烈火而不然。溺层波而讵没。般若之力。其大矣哉。故以救护之篇。冠於章首。萧瑀(音雨)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邢州治中柳俭。隋末任扶风岐阳官监。初为李密王事。横被牵引。在大理禁。常诵金刚般若。犹有两纸来未遍。忽然睡。梦见一婆罗门僧语俭云。檀越早诵经遍。即应得出。俭即惊觉。(音教)昼夜勤诵。不敢懈息。更经两日。至日午时。忽然有勑放赦。追向朝堂。遂蒙释放。俭后一时家中夜在房外诵般若经。三更忽闻奇异香气。俭起寻香。周无烧处。以此证验是诵般若功德之力也。尔来倍更恭敬。昼夜精勤。不敢懈怠。专心诵持。已得五千余篇。至今不阙。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京兆杜之亮。元明随仁寿中为汉王谅府参军事。谅於并州举兵反。谅败之后。之亮与僚属等皆系狱。惶惧母氏为忧。日夜悲泣。忽於梦中见一沙门。曰。但能诵金刚般若经。可度此厄。及晓便求此经诵之。寝食之余。未曾暂辍。无几。主司引囚伏法。之亮身预其中。唱名咸死。唱讫。之亮輙漏无名。如此者三。主与属皆被鞭挞。俄而会赦(音舍)免。明庆中卒於黄州(余令与之亮乡亲。先〔所〕知委〔也〕)。

宗正卿窦(音豆)弹(正上也)德玄。麟(音邻)德元年中。被使扬州按察。渡於淮水。船已去岸数十步。见岸上有一人。手赍小幞。形容惨悴。日复将暮。更无余船。德玄慜之。令船却就岸。唤此人上船同渡。至中流。玄食次。并与之食。及至渡讫。其人不离马后。行可数里。玄问云。汝是何人。答云。是鬼王。令於扬州追窦大使。玄云。窦大使名何。答云。名德玄。玄即求守鬼。作何方便得免。鬼去甚。媿公赐食。为公先去。公但诵金刚般若经一千遍。即来相报。玄至扬州。经一月余。日诵经数足。其鬼即来。云。公诵经数已足。大好。终须相随见王。於是公却入房。因便闷绝。经一宿始觉。初与鬼相随。至一所。高门列戟。如大州门。鬼曰。请公且住此。某当先报王。鬼即先入。玄於屏障。遥听闻王语鬼云。你为他作计。遂笞(音痴)鬼三十。鬼即出来。袒而示之云。为公吃杖。便引玄入。见一着紫人。下阶相揖曰。公有大功德。尚未合来。请公即还。出门落坑。便觉其鬼复来。见玄索食及纸钱。玄即与食及纸钱。鬼云。公犹有傍厄。须遣道士上章。其正报诵经已销讫。侍上章了。还来报公。玄即请道士上章。鬼即来云。上章不达。为有错字。又更上章。鬼又云。还错一字。玄即自勘之。果并错字。即更令上章。鬼云。此回达讫。更无厄难。德玄问鬼以官禄年命之事。鬼云。公从宗正卿。次任殿中监。次任大司宪。次任太子端尹。次任司元太常伯。次任左相。年六十四。鬼便不见。后所历官。果如鬼言。当时道士集记此事。号为窦大使上章录云。玄亦奏知。奉勑告群臣。各令诵金刚般若经(德玄曾孙提於梓州过。〔具说〕录之)。

广平游珣。贞既久视年中任桂府户曹参军事。有一女。患瘦病已经数年。珣考满归至洪州。女病渐困。珣与妻宋氏谋云。既是恶病。恐后相染。必若不救。弃之水中。俗云利后。遂即舆出此女。女云。某乙生年读金刚般若经。请於主人佛堂。暂读一遍。冥目无恨。珣夫妻既闻此言。一时流泣。即於佛堂中。捡得此经。女既渐困。自不能视。口不能言。珣夫妻及主人等。为读数遍。俄顷之间。女遂能开目。以手指经。意似索读。及至授经。竟不能语。以眼观经。以心诵之。须臾佛堂中光明照外。经函里亦有光出。众人咸惊异之。女忽然头面流汗。须臾遍身汗定。便即得睡。经一宿。所苦并除。不逾旬日。痊复如故。自后合家之内。咸诵此经(前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亲知。具说之)。

前嘉州平羌(苦良反)县令王崇一。常诵金刚般若经。以永昌年中。缘亲累被入理寺。断以极法。临欲被刑。禁在京大理寺。崇一常诵经不辍。又被婢真如。重於都下告反。奉勑差御史郑思齐往京取崇一。令固身送都勘。当行至陕州东十余里。忽逢一僧。当道而立。语崇一云。请暂下马。礼拜四方。御史不许。僧口云。何惜纵其下马。礼拜四方。御史即纵下马。依礼四方讫。即不见此僧。御史惧然。怪其灵异。又行至洛州界。夜卧驿厅上。忽闻人语声。报王崇一。真如所告。此是延命大吉。御史亦同闻之。其事御史将为妖怪。至洛州。具以此事奏闻。主上甚惊。即唤崇一亲自勘问。卿在路。何因有此妖怪。崇一答云。臣实不知。遂却付法。令子细推勘。未逾旬日之间。遂逢大赦。免死。年八十七。终於平羌县令(同前。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所录)。

前定州司户任环。常诵金刚般若经。因使入洛。将一驮绫绢归。在路夜行。忽逢群贼来劫。并杀一奴。仍持刀棒趂环。环既事急。即映一树而避。众贼趂及乱斫任环。竟不着环。唯斫着树。其贼曳将别处。怪而愠之。更斫数刀。棒打无数。一无伤损。遂即佯死。贼等将为实死。因即俱散。任环即起。徐行寻贼。其贼不越三四里间。遂不得去。任环仍向草中潜隐。闻贼等相共语曰。此处由来无水。今忽四面水流。此乃天殃我辈。有一贼云。向者煞钱主时。空中闻人语声。莫杀钱主。此人常诵金刚般若。大是善人。众贼一时同惊。咸曰俱闻此语。并举手弹指。嗟叹久之。须臾天即渐明。其贼并不得去。寻被州县括捡擒捕。任环寻亦却得本物(同前。定州安嘉县主簿长孙楷所录)。

王昌言者。京兆万年县人也。去久视元年。於表兄杨希言崇仁坊中捡校质库。因遂患瘘。绕项欲匝。并至胸前。疼痛呻吟。不能捡校。遂即发心诵金刚般若。自诵之后。无时暂辍。其疮苦痛不复可言。夜卧之间。忽见一僧。以锡杖为捺。口云。为汝持经之故。与汝疗之。因而遂惊。不觉大叫。堂内人数个。即起同看。所患之疮。咸有汁出。如小豆汁一升已上。因兹一度。瘘(音漏)即疼除。其后专心受持。常诵不绝。年六十九。长安元年寿终(表兄杨希言所说)。

亳(蒲博反)州谯(音樵)县令王令望。每自说八岁能诵金刚般若。常受持不阙。初。弱冠时。游剑南邛(其恭反)州临溪(苦□反)县。过山路峻崄。忽遇猛兽。令望惶惧。计无所出。即诵般若经。虎遂不前。东西跳(厅了反)踯。诵至二三遍。遂曳尾而走。流涎数升。又任安州判佐。送租至杨子津。属风浪暴起。时租船有五百余艘。横江沈浮。迟明诸船多皆被没。唯令望诵金刚般若不辍。若有神助。赖此独全(司勋郎中王潜所说)。

芳州司马崔文简。常诵金刚般若经。属吐蕃大下。被捉将去。吐蕃锁着。防护极严。其人精心诵持金刚般若经。遂经三日。其锁无故忽然自开。捺着还开。吐蕃将为私擅开锁。欲笞挞之。其人答云。锁实自开。非简所掣。(齿曳反)贼云。汝何法术。得锁自开。报云。为持金刚般若经。应缘此致。吐蕃云。我今却锁着汝。若诵经锁开。我即放汝还国。若诵经不开。我即杀汝。吐蕃於傍。咸共看诵。诵仍未彻。锁划(华获反)然开。吐蕃异之。竟如前言而放(洛州司仓张〔璲〕所说)。

河东裴宣礼。时为地官侍郎负既。久视年之初。正多大狱。所有推勘。多在新开。虚吏束索之徒。用法深刻。一经追问。五毒参并。所有用徒。十不全一。宣礼深心正信。少小诵持金刚般若经。每至心诵念。枷锁断坏。当时主吏侯鞠。(音掬)逾严不信其言。以为擅脱枷锁具。以此状谘白判官。励以威棱。对令其诵。诵至半卷。索然解散。因此神验。遂得清雪(梓州刺史韦慎名所说)。

京兆韦利克勤。常念诵金刚般若经。因征辽东。遂没高丽。数年之后。逢官军度辽伐罪。乘夜欲投官军。出城之外。并是高丽村落。正逢月暗。行之莫知所出。遂见一明如灯。引之而去。不逾少选。遂至官军营幕。克勤仕至中郎。遍向亲知说此征验。嗟叹般若之力不思议(梓州刺史韦慎名所说)。

梓州郪(音妻)县人唐晏。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从念诵已来。未曾空过。以长安元年。逃寄住普州安岳县。经十二年。与彼土豪人姚诠等数十家交好。至开元二年。逢前郪县令窦界慎男湜(音寔)。缘祖怀贞之累。从阆州左降为普州员外参军。与刺史崔从俗亲。遂差湜摄安岳县令。晏以湜昔日本部郎君参议之后。便同畴昔为湜设计。纠察豪人客户。因此起恨。至开元三年。雅州刺史刘朏(普没反)。左降为普州刺史。遂受豪人等言。以晏浮逃生文。阴拟踬(音致)顿。晏夜夜常梦见一道人。再三云。何不归去。何不归去。不知豪人潜欲致害。赖得县录事厅仁勖相报。晏遂走至遂州方义县王孝古庄。潜伏其庄。去普州八十余里。以十二月二十三日。刘刺史差司法王泯。领手力十人。来至孝古庄捉晏。其庄后唯有一大竹林。东西南北并是熟地。更无茅草。晏既惶急。走窜竹林。却倚一树。唯念诵金刚般若经。声声不辍。其手力十人。交横於竹林内。树前树后。来去觅晏。至竟不见。便即却回。晏即走至遂州市内张希闰家停止。又以开元四年正月。刘刺史又差普康县录事张瓘。将书属长史韦伯良捉晏。又逢主人张希闰作佐史。归报晏云。今日有普康县录事张瓘。把刘刺史书与长史。不知何事。晏闻此语。盖复惊惶。当夜梦见一大虫。欲来食晏。忽惊起坐。见床头壁角。有一神王立地。晏於床上再视。须臾散灭。其夜三更便走。正月七日至通泉县。停止十日。果得主人张闰书报。昨七日平明。韦长史差不良人於闰家搜掩足下。幸知之也。千万好去。遂到故里。得至今日。皆是般若神力之所卫护。然晏有去处。前非便利。即见一蛇横过。虽盛冬之月。亦屡是蛇。自诵经来。虽入疾病之家。不曾染病患(献忠时任梓州司马。亲问其人)。

绛州正平县人郭守琼。时任鸿胪掌客。因归贯去家数十里作客。日遂将衣。方始言归。时属天阴。兼以微雨。旧云此路左侧。既多坟墓。乘前鬼火。迷惑行人。或於冢间。或堕坑堑。因遂亡失魂魄。时月而终。守琼兢惶。计无所出。初见鬼火。数十里间。或十炬或二十炬。倐忽而至。唯骑一马。更不将人。旧诵般若多心经。遂即抗声而诵。其火迸散。极望眇然。既见火遥。遂少停诵。不逾少选。鬼火还集。依前更诵。火即渐远。则知般若之力。通於幽明(郭琼于时同作营田判官郭琼自说)。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僧释神晏。俗姓刘(音流)氏。去万岁通天元年。被乡人冯知悌横告於房中停止劫贼卢金柱等。遂走於泸州逃避。因逢资州大云寺陈行贞。泸州讲说知光火贼。使此州司马张涉牒资州追行贞。资州差首望张兰往泸州掩捉。便於泸州县禁。神晏旧诵得金刚般若经。昼夜勤诵。四十余日。至五月二十七日。狱中夜明。有同於昼。囚徒惊骇。将谓火来。其门着枷钉鍱爆(补劾反)裂。如用斧凿之。声应时断坏。其杻元无开处。自然脱落。其击柱锁。亦为数段段。泸州县丞车询瞋。狱典□更唤铁匠木匠。别作枷杻牢。而及至天明。遣典泸望更主细奴蔺(音吝)老等各打三十反。又窄(音责)钉鍱弥壮。神晏忧惧。至心诵经。未至亥时。依前断坏。车询回心敬信。倍加顶礼。日饷送齐食。悔遇殷懃。合州共闻。竞送饮食。及送还此。使司断移卿胜州。仍被法服。配胜州宝幢寺。神晏喜此神验。念诵不辍。逢神龙元年二月十五日。制放回本州。至此还俗(献忠亲自追问。具说源流。神晏当时始年三十八也)。

博陵崔善冲者。先天初载时任梓州铜山县丞。常受持金刚般若经。当时姚隽(音邃)州蛮部落有反叛者。监军御史李知古以善冲为判官。既在军营。住隽州界。知古志图功效。遂招慰诸蛮首领。降而杀之。蛮落因兹遂皆反叛。报其雠(音酬)怨。共杀知古。善冲当即奔窜。(粗乱反)罔知所之。与二十余人结伴同走。奔驰迷之。已经日夜。不知途路。遥见一火。准度近远可十里余。将有人家。拟投作食。迄至于晓。犹趂不及。乃至昆明县路投得县城。盍是神力护持。潜加引导。济以厄急。实冥助焉(献忠任梓州司马崔善冲亲说)。

邛(局龙反)州安仁县令尚行琮。常诵金刚般若。因事左授翼水县丞赴任。至义州界。山路崄峻。阁道危县。乘夜而行。忽坠於阁。在半崕上乘落骑一树枝。犹疑是马。遂不知觉。须臾之间。家人叫声。方知坠阁。口诵金刚般若。尚不辍声。觉后状如在梦。一无所损(邛州司户胡延祚所说也)。

前陵州仁寿县尉陈惠妻王氏者。京兆人也。初王氏在家之时。为表兄褚敬。殷懃欲娶。其王氏父母不许共褚为婚。其褚敬每云。若不嫁与我为妻。作鬼终不相放。后嫁与陈惠。数载褚敬遂亡。其王氏随夫在仁寿县。每夜寐之后。梦敬即来相亲。宛若平生。遂觉怀妊。经十七个月。身渐重而不产。不知为计。将作鬼胎。遂入佛堂。取得金刚般若。至心启请。转读此经。每转经时。精意发愿。若是怀孕。愿早平安。若是鬼胎。必早销化。因念诵之力。渐觉身轻。所怀鬼胎。即自散灭。从此之后。转更精懃。遂常受持。至今不绝(崇福寺僧释惠远者。其兄于翙。(呼来反)时任梓州司户。因来至此。亲所知见。故具录焉)。

虢(孤获反)州朱阳县尉向仁悊。河内人也。去龙朔年中。从云玄运米向辽东。至海中。路遇恶风。般破氛氲。黑暗不知东西。仁悊先诵得金刚般若经。昼夜至心。口诵不辍。略记可得三百余遍。忽然似睡。即有一僧云。缘汝诵经。明日使汝等着岸。须臾即明。日影出水之上。遥见一枝有似马鞭。诵经转急。遂即到岸。同船六十余人。一人不损。诸船漂没略尽。岂非般若力乎(邢州〔指〕仁县令只思敬所说)。

怀州武德县令何澋。常诵金刚般若经。天授二年。因假入洛。八月还县。驴马九个。总有十人。行至河阳。正逢水涨桥断。行旅来往之人。咸以船渡。时有邢(音形)州平乡县尉陈乾福。亦至水次。相属仲秋月晦暮。番满兵回。人有归心。崩腾争上。何陈二子并亦上船。陈君惧船将重。却下衣物。何公鞍乘既多。因而遂过。不逾一二十步。船即沉没。澋私心念。生来受持金刚般若。今日岂无征乎。澋初上船。恐船摇动。遂以手把角驮索。(苏洛反)一从水没。直下数。又澋时有侄。亦先在船。船覆水中。其侄得上船底。湍流既疾崩岸。又高岸腹县芦延蔓(音万)于水。澋随浪转。攀得芦根。欲去复留。逐波摇荡。覆船泛直趣澋边。其侄攀援引澋而上。水浸绳急。手入绳间。拔手既难。驮亦随出。自余人马。任水沿(音缘)洄。或遇浅逢。查殆无死者。番兵向余八十。生者唯有一人。斯则般若良因。潜加拯护者矣(邢州平乡县尉陈乾福所说)。

赞曰。禅慧之门。菩提之路。无行无得。唯救唯护。三界归依。四生开悟。一切苦厄。乘兹永度。

延寿篇第二(并序十二章)

夫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李耳年为。入重玄之境。彭铿(苦耕反)久寿。还游众妙之门。况乎不去不来。固超於三际。不生不灭。岂计於千龄。(音灵)如能四偈受持。一念清信。积尘积劫。喻寿量而非多。无数无边。等虚空而共永。集其休征可验者。列为延寿之篇。

唐临冥报记曰。陈公大夫人豆卢氏。芮公宽之姊也。夫人信福。诵金刚般若经。未尽於卷一纸。许久而不彻。后日黄昏时。忽然头痛。四体不安。夜卧逾甚。夫人自念傥死。遂不得经竟。欲起诵之。而堂烛已灭。夫人因起。命婢燃烛。须臾婢还。厨中无火。夫人命开门。家人坊取之。又无其火。夫人深益叹恨。忽庭中有自然火烛。上阶来入堂内。至于床前。去地三尺许。而无人执。光明若昼。夫人惊起。头痛亦愈。即取经诵之。有顷家人。钻燧得火。燃烛入堂中。其光即灭。便以此夜诵经竟之。自此日诵五遍。以为常度。后芮公将死。夫人往视。公谓夫人曰。吾姊诵经之福。寿当百岁。生好处也。夫人至今尚康。年八十矣(夫人自向唐临嫂说)。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隋朝招提寺僧琰师。初作沙弥时。有相师语琰云。阿师子大听明智慧。无那相命全短。琰闻此语。遂谘诸大德。修何功德而得延寿。大德等共议。依如来教。受持金刚般若经。功德最大。若能依法受持。必得延寿。琰时奉命即入山。受持金刚般若经。五年出山。更见前所相者。云。法师比来修何功德。得长寿殊相。顿能如此。琰说前者被相短寿。入山受持金刚般若。更无余业。因兹功德。遂为大德。法师年过九十。

又曰。隋朝开善寺尼藏师。少年讲说。远近知名。时有何胤之谓曰。虽作法师。全无年寿。藏闻惶惧。遂废讲说。精意发愿。於经藏中信手探(音贪)取一卷。专欲受持。乃得金刚般若经。於是读诵。在房三年不出。后故觅胤之。令更占之。曰。为弟子所相无验。为师相改耶。藏云。所相大验。佛法灵应。不可思议。具向说之。答曰。道人不可相也。师寿得九十余。果如其语。

又曰。隋时秦州人王陀。身任鹰杨。在府领兵。因病解任。在家访觅大乘金刚般若经。大业中。荒乱初定。寻访不得。后有一僧。持此般若一卷。日读五遍。向经三年。读诵通利。陀於后身患。遥见二十二鬼。并来诣陀。陀即诵般若经。其鬼离陀一百余步。不敢更前。鬼谓陀曰。君莫诵经。汝不可得脱。陀摄心不诵。鬼到陀边。中有二鬼。颜容甚恶。告言。我是主帅。先差二鬼充一道。使余者总为十道。使诸使少时之顷。各执缚人将来。陀即自思。我今还应如此。其鬼所将人来者约束。各自发引向於王所。后有一鬼走马来告。向诵经人。王教令放六日。陀当时昏迷。气将欲绝。闻鬼使约束道放。心遂醒悟。气还如本。因此更加精诚。诵金刚般若昼夜不舍。六日已过。诵经之力。更不被追。夜中有一人。空中唤陀。陀即遥应。汝今读诵金刚般若经。功德甚大。王今放汝。寿年九十。努力勤修功德。读诵此经。更加精进。不敢懈怠。於后陀兄身患。因遂命终。经余一日。见兄共语。语陀努力为我读诵金刚般若经。救我地狱之苦。言语未讫。有一人推兄遂入地狱。陀怕怖走归。有羊六口。遮陀行路。不听陀过。陀即诵般若经向羊。其羊即渐微小。诵经亦讫。其羊并即入地。遂使得过。即为兄诵般若经五千遍。救兄地狱之苦。陀昼夜诵持不废。又劝化一切人。并读诵般若经。陀为诵持。见得延寿。

又曰。遂州人魏旻。贞观元年。死经三日。王前唱过。旻即分踈。未合身死。王索簿(音部)寻检。果然非谬。王责取旻使者。何因错追。笞杖五十。即放旻归。遣人送出。示本来之路。至家遂活。父母亲属问云。死既三日。复见何事。旻具语列。当被追时。同伴一十余人。其中有一大僧。一时将过。王见此僧。先唤。借问一时已来。修何功德。僧白王言。平生唯诵持金刚般若经。王闻此言。恭敬合掌。赞云。善哉。善哉。法师受持读诵金刚般若。当得生天。何因将师来此。王言未讫。诸天香华。迎师将去。王即问旻。一生已来修何功德。旻启王言。一生已来。不读诵经典。唯读庾信文章集录。王语旻曰。汝识庾信否。是大罪人。又旻言。虽读文章。不识庾信。王即遣人领向庾信之处。乃见一大龟。一身数头。所引使人云。此是庾信。行回十余步。见一人来。我是庾信。为在生之时。好作文笔。或引经典。或生诽谤。以此之故今受大罪。向者见龟数头者。是我身也。回至王前。王语使者。将见庾信以否。白言。已见。今受龟身。受大苦恼。王言。放汝还家。莫生诽谤大乘经典。勤修福业。遣人送出至家。便即醒悟。忆所属之言。又见此僧读诵金刚般若经。得生天上。即於诸寺处处求觅。乃见一僧云。我有此经。旻闻此语。礼拜求请。若得此经。不惜身命。其僧即付金刚般若经一卷。昼夜转读。即便诵得。昼夜精勤。诵持不废。因即向遂州人等。说此因缘。又道一僧共旻同死。引过见王。为诵大乘金刚般若经典。得生天上。又说庾信罪业受报。遂州之人多是夷獠。杀生捕猎。造罪者多。闻旻说此因缘。各各发菩提心。不敢杀生捕猎。并读诵金刚般若。昼夜不舍。四月十五日。忽有一人乘白马来至旻前。当取汝之日。勘簿为有二年。放汝还家。为汝受持金刚般若经一万遍。又劝化一切具修功德。读诵般若不绝。以此善根。遂得延年。九十寿终。必生净土。

又曰。滑州别驾睦彦通。一生已来。恒诵金刚般若。先於李密下所任武牢县令。为贼翻城。欲杀县令。通甚怕惧。踰城得出。向东步走。有一石崖。石涧高峻。深百余尺。被贼拔刀走趂。即投峻崖。欲自取死。至崖之半。似有人接。通及至于底。乃在盘石上坐。得存性命。都无伤损。据此灵验。并是般若之力。贼过之后。通至家中。精心诵持。不舍昼夜。又劝化一切读诵此经。通得长年。又无疾患。常得清净。坚心不怠。

又曰。大庙署丞李思一。贞观二十年正月八日丑时。得病已。时失音。至十三日。黄昏身死。乃被冥官勘。言思一年十九时。屠宰猪羊之命。思一推忖。实不屠杀生命。冥官即追所杀猪羊。与思一勘对。至已对问。食肉支节时日。全不相关。又付主司子细捡核勘。遂杀害之日。思一即在黄州慧珉法师下听讲涅盘经。然珉法师又以身死。生於金粟世界。既在三界之外。无可追证。放思一还於本土。至家未经时日。又被追唤。未去之际。於清净寺玄通法师边忏悔受戒。普劝朋友亲戚。有生之类。但遭枉滥死者。及不得转读经者。并为转读金刚般若经五千遍。作是语已。遂即命终。使者将思一至冥官所。遂具实言。今发心受持般若经。冥官云。汝今发心极大深妙。不可思议。须臾之间。见一人手持经卷。语思一云。此是金刚般若。思一求请开其经卷。览其题目。与今时般若无别。当即闭(音闭)。

目发心。望解般若经义。晓喻有知。忽闻有人云。君今发心。作是大愿。今所注猪羊来对者。并云。我实自身命尽。恶道受生。实非思一屠害。为无功德。宝货求典。妄引善人。冀延日月。实是枉牵。冥官得此欵已。又珉法师在金粟世界遣二僧。来至冥官前。得见二僧。惊怖礼拜。僧语冥官。其思一诵持金刚般若经。一心不乱。又注屠杀生命。并云妄引。泯法师在金粟世界。故遣来救。冥官依命。即命思一还生。二僧乃送至家。即乘空而去。思一苏讫。当即请诸寺大德。转读般若经五千遍。思一诵持般若。昼夜不废。见得延年。

又曰。泰州上邦县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诵持金刚般若经。齐戒不阙。隋大业七年四月十五日夜。忽有两鬼。来至床前。手持文牒。云。王今遣取公来。文策即甚忙怕。乃逐使者而去。将至一大城。楼橹严峻。城郭六重。将入第一第二门。极大光明。至第三门。其门相去四里。已上并皆黑暗。都不见道。使者引之而过。至五六门内。复大光明。去门三里。即有宫室殿堂。四边持仗宿卫。还如见在宫阙无异。王当殿而坐。所将男夫妇女.僧尼道士。及女等外国六夷。不可称数。策在后。行典唱名而过。王一一问其在生福业。有福效验者。在西而立。无福验者。在东而立。末后始唱策名。王问。一生作何福业。策即分踈。一生已来。唯诵持金刚般若。法华八部。般若昼夜转读。又持齐戒。一日不阙。王闻此言。合掌恭敬。叹言。功德甚深。付主司细检文簿不错。将来其典执案谘王。未合身死。王即放还。且遣西行而立。未去之间。有一沙弥。可年十五六。手执一明炬。於策前而过。续后又一沙弥。执明炬而过。策即捉袈裟挽住。愿师救弟子。使者错追将来。蒙王恩泽。检文簿放还。不知去处。愿师慈悲。救护弟子。示其来路。二僧语策。檀越持般若经。转读大乘经典。好牢持斋戒。故来救之。师云。我执明炬在前。檀越但从我后。还於六重城门而出。还诣里暗二门。二僧手执明炬。喻如日出。光明皆现。出於六重门外。二僧即语策云。檀越知地狱所以否。报云。不知。二沙弥即举手指城西北角。更有一大城。相去四里。此是地狱之城。二沙弥云。将檀越於此城观看。从师至彼。其城高峻。有入城门。并铁网垂下。有四罗剎。手执铁叉。侍立左右。二僧云。是地狱之门。一切罪人配入。并从此门而过。即将策入门。可行二百步。见一灰河。其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见其头。百千万亿猛火炽然烧此罪人。苦痛号叫。不可具说。又四边皆是铁床剑树。有四狱卒。手持铁叉。畔上行走。叫唤之声。甚可怖畏。二僧云。十八地狱。咸在此城。策见心中怕惧。唯知念佛。心中恒诵般若不绝。二僧即将策出城门。至於本来之道。五个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本从家之道。二僧即欲别策而去。礼拜求请。五道之中。不知弟子从何道去。愿师慈悲。示其道处。二僧即於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许。有一大门。塞其道口。不得而过。二僧以锡杖开之。即语策云。努力勤修功德。诵般若经。莫生懈怠。必得长寿。策别师至家。体中醒悟。父母亲知。并悉忙怕。以礼慰喻。说其因缘。蒙放还家。功德之力。闻者欣悦。心意泰然。以此诵经齐戒功德。劝化一切。各各发心。读诵般若经。一日不阙。更加精进。又得长年。

又曰。天水郡陇城县袁志通。年未弱冠。住持斋戒。读诵法华金刚般若等经。六时礼忏。不曾有阙。年二十。即点入清德府卫士。名挂军团。奉勑差征白蛮。从家至彼一万余里。在路昼夜礼诵不阙。至南蛮之界。官军战败。兵士散走。当时徒侣一百余人。不知所投。多被伤杀。志通惶迫。奔走无路。忽有五人。并乘牝(频殒反)。

马。在通前后。有一人走马告通曰。莫怕莫惧。汝具修功德。前后围绕。不能为害。行可七里有余。至一塔庙。即入其中藏隐。蛮即还营。忽有二僧来通所。语通云。檀越诵金刚般若法华。礼念诸佛。不可思议。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马在汝前后者。并是法华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怨贼伤害汝身。好修福业。诵持经典。莫生懈怠。一切诸善神王。恒相卫护。作是语讫。即乘空而去。通经日不得食。非常饥乏。须臾有二童子。将一钵饭并酱菜及饼。与通而食。食讫又告通。勤修功德。诵般若经。莫令废阙。语讫主乘空而去。通涕泪悲泣。深心忏悔。即投大军。频经三阵。不被寸铁所伤。据此因缘。并是法华般若之力。於后蛮破。官军放还。专心诵持法华般若。不敢怠慢。

又曰。贞观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终。遂被将向王前。阅过徒众甚多。通在后而立。其典唱名。王即问其善恶之业。亦依次而配。末后始唱通过。具问生存作何福业。通即启王言。一生已来诵持金刚般若法华经等。常持齐戒六时礼佛。王闻此言。即合掌恭敬。叹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议。语使者当取之日。据何簿帐而追。付主司。细捡文籍。不枉将来。其主司开天曹检报。此人更有六年寿命。未合即死。王乃索案自寻。果然非谬。语左右侍者。取床几将来。即於南厢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殿上西边安置。铺种种毡褥。遣通上床诵经。便诵般若法华各一卷。并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人诵经及修功德文簿典与通。向西厢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经藏。所有功德簿帐。咸在其中。并七宝严饰。使者於最下中取得一卷。可有十纸。题名。袁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边开检。其中注通诵般若经一万遍。礼佛齐戒功德。总在其中。王语使人。其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将地狱观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勑。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余。有一大城。楼橹却敌。铁网垂下。门中有四狱卒。头如罗剎。身形长大。手持铁叉。左右而立。有二铜狗。在门两厢。口吐融铜。流灌狱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并从此门而入。十八地狱。并在此城。通见如此。身心战栗。无以自安。领将诣王。白言见地狱讫。王语通云。汝今具见受罪福业。好勤精进。读诵莫废。汝今有命六年在。放汝还家。莫生退心。落入恶道。无人救汝。必须读诵不退菩提。放汝长年。至老命终。必生净土。

朝请大夫行国子监大学博士吴思玄。常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初日别两遍。五六年后。即日别一遍。兄思温以长安元年任汉州县竹县令。染患入京医疗。寄在殿中省尚药奉御张庆家针灸。忽然病发。非常困重。张庆绾摄诸巫术之士。时有务州褚细儿。亦甚见鬼。在庆中庭。为温祈祷。其时着绯官数人。思玄在别处止宿。人报兄患发。奔走来看。先至庆中庭。亦同祈请。未曾与褚相识。褚遂云此官不知何人。诸鬼神见之皆悉散走。思玄闻此。倍加精励念诵。一二日间。兄病遂差。初思玄去万岁登封元年行至中渭桥。见一人甚老。着重缞(音催)服。怪而问之。老人云。某乙年八十二。为亲生母着服。母年一百七岁。近日始亡。复问作何将养。得此长寿。其人报云。娘年四十三时。有人教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每日两遍。从少至老。未曾暂阙。更有阿姨并及邻母。总有四人。同业相共受持。姨亡已经一年。寿一百十四岁。自余两个。今各年九十已上。至今并在(吴思玄亲自录出)。

申州大云寺僧释德遵者。即义阳县人也。时年五十一二。染疾弥留。气力虚惙。时起彼有张照藏者。洞晓阴阳。有张则者。极明医术。推步年命。以为厄运之期。诊(音轸)候经脉。(音夌)治非针药之救。遂启请发愿。诵金刚般若经。力疾扶羸。日数十遍。诚心恳至。感乎幽明。却倚蒲团。因而弥励。不舍昼夜。诵持此经。未盈旬月。渐觉瘳(音柚)愈。将涉时序。了然痊复。长安三载。献忠任申州司户。其僧尚存。向逾七十。每见自说。嗟叹者久之。德遵自此之后。常以般若为务。则知大乘之力。岂术数能知。非夫净信通神。达空体妙智。该上上者。焉肯勤而行之乎。

杜思讷者。京兆城南人也。任潞州铜鍉(音提)县尉。考满之后。年登七十。又染瘦病。日渐虚羸。当时名医。咸谓难济。虽加药饵。(音二)诊候未瘳。时权瓘(音贯)注得汉州司功之任。就别临诀(音决)之际。词气凄(音妻)凉曰。(音越)虽是生离。即成死别。然宿心正信。发始深诚。遂谓瓘曰。唯发愿诵般若经。将希生路。遂即发心诵金刚般若经。不逾时月。渐觉瘳(音抽)愈。恳诚弥励。屡(力芋反)见光明。瓘后入京。讷已痊复。静惟福力。不可思议(汉州司功权令瓘说)。

赞曰。恭惟众圣。爰起三坚。一尘一劫。无量无边。宁惟万万。何止千千。不生不灭。非代非年。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

猜你喜欢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一·唐慧琳
  不还品第七·佚名
  爾瞻尊禪師語錄卷上·尔瞻达尊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九·佚名
  金刚錍·湛然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五·子璇
  道行经清净品第六·佚名
  告国内佛学同志书·太虚
  卷第四·如卺
  佛说四无所畏经·佚名
  大光明藏序·宝昙
  出钱劳军与布施·太虚
  宜先学本有之佛法·印光
  毗尼母经卷第四·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七·圆晖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亿·唐圭璋

      亿字大年,蕲春人。父择仁,官尚书。亿于南渡初为靖江倅,居馀干。著有溪园自怡集。   南乡子   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认得裙腰芳草路,魂消。曾折梅花过断桥。   潘鬓为谁凋。长恨金闺闭阿娇。遥想晚妆呵

  • 卷一·沈德潜

    ☆钱谦益字受之,江南常熟人。成历庚戍,赐进士第三人。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著《初学》、《有学》二集。○尚书天资过人,学殖鸿博。论诗称扬乐天、东坡、放翁诸公。而明代如李、何、王、李,概挥斥之;馀如二袁、钟、谭,在不足比

  • 卷二百四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 萨都拉 早发黄河即事 晨牵大河上曙色满船头依依树林出惨惨烟雾收村墟杂鸡犬门巷出羊牛炊烟动茅屋秋稻上壠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徵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

  • 天台续集别编巻一·李庚

    宋 林表民 编登台州城楼夏 竦【字子乔文庄公】楼压荒城见逺邨倚防衣袂拂苔纹猿啼晚树枝枝雨僧下秋山级级云招客酒旗临岸挂灌田溪水凿渠分洞中应有神僊窟缭乱红霞出紫氛桐栢观鸟道寒藤结洞门苍藓深楼台在山半松桧出

  • 御选元诗卷六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六十五七言长律五马祖常画古木桑空河上生贤相枫老山中化羽人未借九关当地轴还曽八月上天津雷烧桐尾琴材古玉刻龙形劒具新雨蚀苍皮苔护石泉舂玉乳月翻轮东隄杨栁春烟暖西浦芙蓉晓露匀偃蹇孤根岩

  • 卷一百三十六·志第八十九·乐十一等·脱脱

        ◎乐十一   ○祀岳镇海渎 祀大火 祀大辰   大中祥符五岳加帝号祭告八首   迎神,《静安》   钟石既作,俎豆在前。云旗飞扬,神光肃然。   当驾飚欻,来乎青圆。言备缛礼,享兹吉蠲。   册入门,《正

  • 卷第三十·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二十三王应熊 吕大器(子潜) 文安之王应熊吕大器(子潜)文安之王应熊字非熊,巴县人。万历癸丑(一六一三)进士。天启中,历官詹事;以忧归。崇祯三年(一六三○),召拜礼

  • 卷之四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世家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二十六·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元宗二。○(甲子)五年春正月丁丑朔放朝贺。壬辰亲设仁王道场于内殿。己亥醮太一于内殿。二月壬子京城地震。己未燃灯王如奉恩寺。丙寅韩

  • 第十一章 西夏之亡及成吉思汗之死·冯承钧

    成吉思汗进至灵州,得疾甚剧,病八日死。时在1227年8月25日,得年七十三岁。临危时谓左右曰:“金之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

  • 赵伦之传·沈约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县人,是孝穆皇后的弟弟。少年时父亲早死,家庭贫困,赵伦之对母亲非常孝顺,并以此显名。刘裕起义,赵伦之因为战功被封阆中县五等侯,多次升官,一直到雍州刺史。武帝北伐,赵伦之派顺陽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

  • 食货五·徐松

    青苒下熙宁三年三月五日,右正言娉觉上言:「切见制置三司条例司画一文字,颁行天下,晓谕官吏,使知法意,其凡有七。至于论敛散出入之弊,分城郭田野之民,忧将来之失陷,其利害灼然,人人所能知者,臣皆请置而不论。至于援引经谊,以傅会先

  • 郊社禘祫问·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竒龄撰李塨问陆道威曰南北郊分祀之说始自汉武时词臣寛舒等一议后又引周礼大司乐文附防其说以为古者天子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祀地于方泽是分祀之据不知大司乐文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

  • 第七章 28·辜鸿铭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辜讲有一个地方因为民风很差而闻名乡野。有一次孔子允许这个地方的一个年轻人拜见他,学生们很吃惊。但是孔子说:“为什么要

  • 卷第十一·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一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七说胜行者以所说胜行为因能说言教为果若不修行成道无日如数他宝自无其分说食与人终不能饱匪知之艰而行之艰经云不如说行於佛菩提则为永离故君子下君子者大人也贤智

  • 第七十七章 于般睹国之胜利·佚名

    大地之主,彼具罗势伽罗,恐怖而此败走,以守名为幢达玛那之堡垒。(一)奇罗律伽罗军,并同由库伽罗之[他]军及玛睹罗达玛伽罗军至于罗奇那。(二)述具罗势伽罗王所有情势,其时赴玛睹罗,以劝诱兰伽普罗。(三)由此兰伽普罗并奢伽睹奇奢耶将

  • 优婆夷净行法门经·佚名

    凡二卷。译者不详。约译于北凉(397~439)。又称优婆夷净行经、净行经、净行品。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为毗舍佉之母而说优婆夷之净行。共分三品:(一)修行品,列举优婆夷应修学之十法及应远离之五十八法。(二)修学品,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