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神足行章第六

慧清入心如水。破恶从树离种花。度世乐功德聚。凉风可乐无有过自归一心何在在不中止观意如称摄钩牵闻经中止观世间明。叉手持头面从三界皆作礼彼。或时行者居前止便得观。或时行者当得止观居前得止。若行者止意已得应从观得解。若行者观已足当应从止得解止观相云何。若意在使一因缘止止不动不或念馀是应止相。若在止处偏分别偏去如相观思惟如有受是应观相。譬如买金家见金不观试。如是应止。若持金试知。是金某国某处杂铜不真。知石色好鬼长短圆方濡亦馀玻观譬如是,譬如人刈刍。左手把刍右手持鎌便断刍。彼譬如把刍是应止。如断刍是应观。譬如行者见髑髅熟谛视。若如开目见。闭目亦见亦尔无有异。是应止。若分别观头骨异颔骨异齿骨异颈骨异臂手胁胭膝足骨。如是观。如是见骨连。从四因缘致有。何等为四。食礼行合骨见非常苦空非身从不净生无所有。是应观。要听止观相不分别。是为止。分别是为观止意。行者持何等行得止意报。若干因行止意。听说要止意二因缘方便行得止意。一者念恶露。二者念安般守意。恶露行云何。是间行者等意念一切人令安隐。便行至父树便行至观死尸一日者,至七日者膖胀者,青色者,如盟者,半坏者,肉尽者,血洗者,骨骨连者,筋缠者,若白若解散四面。无有数手破。譬如鸽色。彼行者自在取一敷意令知。不久意著止。令意在敷处熟谛观。若自知如今是敷处。是间在又处自见。远在所见亦如是,是空处一处便正坐便见。如敷因缘在地所见随亦如是,便行无有声处。无有说处。人空处一处便正坐。便见如上久处。令意见念无有异。若行者从敷因缘失不受念意不生。便复往至父树。令意受敷因缘相令意坐。亦引不离念常在。前若行者意敷因缘。出入远行常在意止不远离。已昼夜在心。令半月一月一岁。复不啻令行不失行。令行时止时。坐独坐时。多众中共坐时。病疲时。有力时。连随常念敷意因缘在前祝令敷因缘念如是非常。若空非身不净无所有。令如本因缘敷意行念无有异。若己意在敷处得自在。便持响自身观。若见死尸亦自身等无有异。便若见男子。若见羸人。若见老若壮若少年。若不端正若胆裸若著衣若庄严。若彼亦尔。如敷念处若意念所在。所在一切无有异。便已应从念恶露得止意。是时意随行念不离。行增满譬如河入海。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中·窥基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念常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上·道宣
  德风禅师语录卷二·佚名
  卷六·佚名
  卷二十七·佚名
  卷第十六·德清
  翻梵语·佚名
  成唯識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八·玄奘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五卷·宝亮
  卷之三十一·别庵性统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江衍·唐圭璋

      衍,建中靖国时士人。   锦缠绊   黄钟宫   屈曲新堤,占断满村佳气。画檐两行连云际。乱山叠翠水回还,岸边楼阁,金碧遥相倚。   柳阴低,艳映花光美。好升平、为谁初起。大都风物只由人,旧时荒垒,今日香烟地。

  • ●碧山续稿序·王九思

    子为碧山乐府沜东先生既序而刻诸木矣四三年来乃复有作兴之所至或以片纸书之巳即弃去一日客有过予者善为秦声乃取而歌焉酒酣予亦从而和之其乐洋洋然手舞足蹈忘其身之贫而老且朽矣于是复加诠次缮写成帙用佐樽俎凨情逸调

  • 卷之十二·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二杨洵美杨洵美,登宝历元年进士第。补诗二句。句暮鸦不噪禁城树,衙鼓未残宾卫秋。 【见唐张为《诗人主客图》。】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 【(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

  • 王舍人诗集巻五·王绂

    (明)王绂 撰静夜夜久篆烟凝欲眠方掩扃梧桐窓外月悭到枕边屏芭蕉嫩緑开如扇不禁风雨秋都来浑几叶作出许多愁和董校书秋香十咏种菊根宜宿土随疎列可分移只恐人轻触先教护短篱灌菊灌时须趂暁日出露将晞栽后无多日苖添几叶

  • 卷三百十三·列传第二百一·云南土司·张廷玉

        ◎云南土司   明洪武十四年,大军至滇,梁王走死,遂置云南府。自是,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统而稽之,大理、临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处则为司,新化、北胜等处则为州,或设流官,或

  • 卷之五百六十三·佚名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八月。乙丑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电寄达桂、据电奏请将王嘉禾开去选缺留吉等语。着照所请。电寄  ○御史王

  •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佚名

    一○六二 两广总督舒常奏覆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六部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臣舒常跪奏,为循例奏闻事。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

  • 韩观传·张廷玉

    韩观,字彦宾,虹人,高阳忠壮侯韩成的儿子。韩观以舍人之衔宿卫禁宫,忠诚谨慎,为太祖所知,授予桂林右卫指挥佥事。洪武十九年(1386),他讨平柳州、融县各地蛮人,累升为广西都指挥使。二十二年,平富平县蛮人,设立灵亭千户所。二十五

  • 卷之一百四  星槎勝覽前集(明)費信 撰·邓士龙

    (星槎勝覽,二卷,明費信撰。費信,字公曉,江蘇崑山人。永樂、宣德間隨鄭和通使西洋,著成此書。) 星槎勝覽前集 占城國 賓童龍國 靈山 崑崙山 交欄山 暹羅國 爪哇國 舊港 滿剌加國 九洲山 蘇門答剌國 花面國 龍牙犀角 龍涎嶼 翠

  • 曾子制言下第五十六·戴德

    曾子曰:“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则秉德之士不?矣。故君子不?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

  • 卷二百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四刑部尚书秦?田撰嘉礼八十七设官分职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爕理隂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

  • 第22章 子路篇第十三(1)·孔子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译文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

  • 先贤任子遗书序·任不齐

    余自童稚时,先君即以我祖先贤遗语授余,今五十余年,珍怀箧笥中。经甲申之变,兵燹流离,南北奔驰,即签道屡厄,未尝不携以自淑也。虽篇章寥寥,教业攸关,其崇正儒术,阐发正道,一依先圣为旨,岂若诸子百家之支离无归乎?若曰公孙龙子之辨也

  •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佚名

      元 管主八撰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序    古汴龙

  • 卷之八·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八 祖纪 东土祖师 (西天二十八东震旦第一)世祖 讳菩提达磨。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得法於般若多罗尊者。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达磨者。通大之义也。更今名。祖问当往何国作佛事。尊者曰。

  • 匋雅·陈浏

    《甸雅》原书分上、中、下三卷,现仅存上、中两卷。作者居京二卡余年,热衷此道,见多识广,发为述论,一物一条,皆阅历有得之言。虽前后有个别重复,眉目也略欠清爽,翻检有所不便,但此书整体,看似杂陈无序,实则仍有部分,有层次,有分寸。

  • 药性切用·徐大椿

    本草著作。6卷。旧题清徐大椿(灵胎)撰。该书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等书内容再加编排,每药数据,简述性味归经,功效宜忌。其学术思想、撰述风格均与徐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迥异,实非徐氏之作。此书被收入《徐

  • 流亡·叶紫

    苦战两日夜,好容易保全了性命,由第一防线退换到第二道战壕里时,身体已经不是我们自己的了。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天地好象在打旋转。浑身上下,活象橡皮做的,麻木,酸软,毫无力气。口里枯渴得冒出青烟。什么都不想了:无论是鲜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