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爱品第三夫人无止观,多欲观清净。倍增生爱着,缚结遂固深。

夫人无止观者,如有人不善观染着。身心缠裹不解。于其中间不能思惟善法。是故说曰:夫人无止观。不得至于道。多欲观清净者,或有众生。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结。或有染着于结不染着于欲。或有亦染着于欲。亦染着于结。或有不染着于结。亦不染着于欲。云何众生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结。于是有人。初习于欲。后更不犯。是谓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结。或复有人数数习结而不去离。是谓习结不习欲。云何亦习结亦习欲。或有众生数数习欲亦习结。是谓习欲亦习结。云何亦不习欲亦不习结。或有众生。恩爱意断不着世累。亦不专意数数习近。或复有人从头至足。观身万物计齿白净手爪殊妙发绀青色。于中起想不能舍离。遂增爱根缚结转复坚固。为诸结所缚。今当引喻。智者以譬喻自解,犹如有人。而被二系。一者革索二者龙须索。将至火边。以火炙之。革索便急龙须索缓。若将入水革索便缓龙须索急。未断欲众生亦复如是,为二缚所系。云何为二缚。一者爱缚。二者见结。或时众生思惟不净观爱结便缓见结便急。有时众生思惟安般守意见结便缓。爱结便急。是故说缚结遂固深。

若有乐止观,专意念不净。爱此便得除,如此消灭结。

若有乐止观者,若使有人乐舍观不善。思惟善观恒常亲近修学不离系念。在前修行不净念。自校计前所意着。发毛爪齿从头至足。皆是我所。后复思惟秽污不净。三十六物无可贪者,一一分别。寻得不净观身观身意止内外意法也。爱此便得除者以慧证尽证而除去爱思惟不净者,便能去爱着亦不能缚着。永弃诸结更不习近。是故说曰:如是消灭结也。

以欲网自弊,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于狱。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

以欲网自弊者,网者覆弊人目损智不明。不能出要至无为道。网者不能专意思惟校计。以无明自覆弊以爱盖自覆者,以爱自缠裹求出无期,犹如刚火灰覆不现。无智之士。以脚蹈践烧足乃觉。爱所覆盖亦复如是,犹如刀剑仰向。无目之士。以手把持即自被伤。诸众生类亦复如是,以爱结自覆不观善不善法。缘是兴起忧悲苦恼。轮转生死不离五道。是故说曰:以爱盖自覆也。自恣缚于狱者,诸有自恣不顺正教。为爱缚所缚。不自恣者,便离于缚。如鱼入于狱者,犹如鱼猎执罗网捕鱼。以入罗网无有出期。此众生类亦复如是,舍于善法习于秽浊不要之道。如来说法时会众生大众之中。有如鱼入于狱求出无有期。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爱结所缠。不能得至泥洹无为之道。时彼猎人闻佛说颂各自惊愕。如来说法不为馀人正为我等。各自悔责。改所修习更不为恶。是故说曰:犹鱼入于狱。诸佛常所说法。接有缘众生不唐举义,犹如医师。审病根原。而后授药。是时师瞻知病轻重。相颜视色然后授药。当授药时。不增不减处中瞻视。所以然者,恐病不除。诸佛世尊为人说法亦复如是,观察众人心意所趣。知病轻重然后说法。使得开解。心无减少要处中说。除诸结使。观众生心。须一偈者便说一偈。须五句者与说五句。须一句半者与说一句半。尔时世尊观察猎者意故。说斯偈。其中自恣放逸意者,便与说此为老死所伺。如犊求母乳也,犹如新生犊子。其心终不离母。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老死所追。如影随形。若利根众生善察分别。便得离此众患苦恼增益善本。若钝根众生不作此观则无所成。是故说曰:为老死所伺如犊求母乳。

意如放逸者,犹如摩楼树。在在处处游,如猿游求果。

意如放逸者,若刹利长者居士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少壮处中长老。未至于道者,意增于放逸。增爱欲根如摩楼树。初生为葛藤所缠。长便枯死。爱欲之意亦如是,使诸众生根本燋尽。是故说曰:犹如摩楼树。在在处处游者,地狱饿鬼畜生流转五趣犹如坏轮。是故说曰:在在处处游。如猿游求果者,犹如猕猴求诸果蓏。从树至树。从林至林。是故说曰:如猿游求果。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夫从爱润泽者,此爱流溢。如泉出水漏。诸色声香味细滑法。忆本所造五乐自娱。是故说曰:夫从爱润泽。夫为润泽酥麻膏油不为润泽。如此所润。可以灰土澡尽除去膏油。爱欲润泽者,唯有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以智慧刀乃能割断。是故说曰:爱为润泽。思想为滋蔓者,火之炽热不过于思想。火所烧疮可以药疗。思想火被烧不可疗治。若有杀父杀母不与取淫逸作众罪过。诸佛世尊所不能疗治。是故说曰:思想为滋蔓。老死是用增者,生有分身忧。老有四百四病痛。死有刀风恼。是故说曰:老死是用增。

众生爱缠裹,犹兔在于罝。为结使所缠,数数受苦恼。

众生爱缠裹者,爱恒在前导流转生死不得出三界。犹兔在于罝者,犹如兔在罝网。驰走东西无有出要。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爱迷惑流转生死。周旋五道沈弱四流。为结使所缠者,此众生类。为爱系所缠。不能离生死。愚者受苦愚者心口意行皆非真正不别善恶。受于地狱饿鬼畜生形。是故说曰:数数受苦恼也。

众生为爱使,染着三有中。方便求解脱,须权乃得出。

众生为爱使者,为使所使。为结所结。为缚所缚。是故说曰:众生为爱所使。染着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是故说曰:染着三有中。方便求解脱者,云何求方便。欲使有使无明使见使。如此众生染着诸使。云何得免生死苦恼,犹如两牛共一轭。有人随后捶。岂得不挽重。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以四流为重。安处四轭。岂得免生老死病也。须权乃得出者,以求方便与父母兄弟宗亲和同。无常对至。各自离别。是故说曰:为生老病死所逼。须权乃得出。诸有众生欲爱未尽。恒有生老病死。追在于后。欲爱已尽者,无复生老病死。是故说曰:生老病死须权乃得出。

若能灭彼爱,三有无复爱。比丘已离爱,寂灭归泥洹。

若能灭彼爱者,爱之为病众苦凑集。诸天世人所见叹誉。是故说曰:若能灭彼爱。三有无复爱者,已除爱已除热已除众恼已除去愁忧。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是故说曰:三有无复爱。比丘已离爱者,诸有爱所缠所裹所持。比丘破诸结使是名为比丘。着弊衣持钵亦名为比丘。是故说曰:比丘已离爱。寂灭归泥洹。亦无是意处。是不受是都无想着。是故归泥洹。亦无结使影。亦无更生影。是故说曰寂灭归泥洹。

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忧患日夜长,莚如蔓草生。

以为爱忍苦者,诸有心趣不能去离。多诸患害无处不染着。是故说曰:以为爱忍苦。贪欲着世间者,难舍难离怀抱不忘世间者,五阴亦名世间受盛。亦名世间。是故说曰:贪欲着世间。忧患日夜长者,常有忧患有热恼有疾痛。今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莚如蔓草日莚如蔓草生。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

人为恩爱惑者,恩爱牢固永劫不朽戢在心识不能舍怀。以此恩爱不能越次取证。一往不还不可制持。亦不可灭。是故说曰:人为恩爱惑。如是忧爱多者,由此恩爱增诸苦恼入骨彻髓,犹如流水流入于池。亦如莲花池水不着。此亦如是,恩爱缠结深固心怀。以解脱水洗其爱心。亦复不着。是故说曰:潺潺盈于池也。

诸贤我今说,众会咸共听。共拔爱根本,如择取细新。以拔爱根本,无忧何有惧。

诸贤我今说者,我者如来一切智三达六通众相具足分别诸法。诸贤者大众之名。成就圣贤诸法所行众法。仁贤过于三界所为皆办。是故说曰诸贤,我今说众会咸共听者,众会者,刹利波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尽集一处思惟法本。志所趣向皆得其愿。是故说曰:众会咸共听。共拔爱根本者,何者是无明。是如所说,诸向此五趣。从今世至后世无明为根本。皆由贪欲生。更有说者,前有痴心后爱染着。是故说曰:拔爱根本者,如选择细新者,所以称说择细新者有二因缘。一者除病。二者贩卖。思惟选择好者便取。病者得愈。贩者得利。彼修行者亦复如是,爱根深固须慧分别应行。众生寻得受化。便成就大事已,拔爱根便得阿罗汉。是故说曰:如择细新者,已拔爱根本者,所谓爱根本。根本是无明枝叶馀结使。故曰爱本也。无忧何有惧者,有忧当有惧。无忧何有惧。忧者欲界非色无色界。何以故?忧欲界非色无色界耶。答曰:以其彼界性无忧故。所以生忧者,有父有母国城妻子仆从奴僮田宅财穀。此诸居业皆亦为忧。永无此者终无有忧。是故说曰:拔爱根本。

有爱以有死,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厄。为道行者,不与俗会,先诛爱本。无所殖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

有爱以有死者,犹如未断欲众生。众结使具足爱在其中。说曰:凡此众生贪求无厌皆由爱心。求三有者,亦是爱心。意所贪着妻息财货皆由爱心。是故说曰:有爱以有死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者,前过不可寻。此诸众生。流转回趣五道生死。地狱饿鬼畜生死此生彼。缘此四大身爱结所缠。是故说曰: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厄。数数处胎受形无量。处生熟藏间屎尿所染污臭秽不净数数入胎亦无厌足亦无惭愧。是故说曰:当以巧便修其道会不与俗会。数数者生生不息来往不已,于此生在彼没。此生者此现身分。彼生者彼异趣也。此生者此人身。彼生者彼五道也。是故说曰:先诛爱本无所殖根。恒处五道生处五道复有轻重。有福便轻无福便重。虽有轻重莫若于道。无为道中都无轻重。无生灭着断设不求道染污秽者,如刈芦苇及刈[W183]草生生不息。

无欲无所畏,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

无欲无所畏者,圣人已离于欲无畏无忧。志性恬静。是故说曰:无欲无所畏。恬惔无忧患者,已离诸欲永尽无馀。若有众生不能离爱。犹河趣海昼夜不息。是故说曰:恬惔无忧患。以能尽爱名灭体尽。无复根本。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不复处有累。亦不作行非作不行。是故说曰:长出于渊。

诸天世人民,依爱而住止。爱往众结随,时流亦不停。时过复生忧,入狱乃自觉。

诸天世人民者,何以故说天及人民乎。以其为爱所使。若生为天玉女营从共相娱乐。视东忘西。若生为人多所染着。养妻育子心不舍离。若入地狱受诸苦恼无复爱心。饿鬼畜生虽有爱心微少不足言:诸天及人爱心最多。是故说曰:诸天及人民。依爱而住止者,众生之类依爱住染污与爱共俱。是故说曰:依爱而住止。爱往众结随者,犹如有人渡江河海导正从亦正爱亦如是,趣三恶道众结亦随。是故说曰:爱往众结随。时流不停者,一时中间生处人中。处在中国平正之土得种善本。无有山河石壁饶出珍奇异物。得信坚固于佛法众有反复心。慈愍一切殖众德本诸佛出生皆与此国。虽处中国亦是过去不得久住。是故说曰:时流亦不停。时过复生忧者,边地佛后在八无闲处。追本寻末自耻不及于中。便生愁忧苦恼椎胸唤呼念过去事。是故说曰:时过复生忧入狱乃自觉。咄嗟老苦。我等在世间时。闻诸学道之人修善得福。为恶入狱习爱心者殖三界病。沙门亦说。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得生天上人中。我等愚痴不从教诫。今反入狱受诸苦恼。刀山剑树火车炉炭。皆由爱心种此诸根。是故说曰:入狱乃自觉。

缘爱流不住,阴根欲网覆。枝叶增饥渴,爱苦数数增。

缘爱流不住者,为缘何等。缘者地狱饿鬼人及诸天缘爱。未来有阴持入诸爱。亦缘境界出法所由。是故说曰缘也。爱流者犹如驶河流逝于海。此爱流者亦复如是。漏出诸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曰爱流也。不住者犹如穀种子。入地即变易随时溉灌萌芽得长。爱穀种子亦复如是,遍满人身随气回转增诸不善根。不住三界流转四生奔趣五道。是故说不住也。阴根者五盛阴身。是谓五盛阴。深固难动。如说阴根痴刺苦无常苦空无我亦复如是,是故说阴根也。欲者有二事欲。上至空际下遍十方境界。地狱饿鬼畜生缘欲不断故曰欲也。网覆者犹如世人以罗网捕鸟。以罝弶捕鹿。以深阱捕虎。其有鸟兽遭此难者无有出期。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以欲网所覆。不见善恶。意常甘乐妙色香味细滑法。为爱所缠不能去离。其有众生堕于爱网者,必败正道不至究竟。是故说爱网覆也,犹如葛藤缠树至末。遍则树枯。爱亦如是,遍满人身从头至足。无空缺处,犹如人堕厕。尽污人身体。有智之士欲济彼命。遍观其人颇有净处。挽而出之。彼无净处可挽出之。然此人身爱心。遍满不可疗治。是故说曰:枝叶增爱也。饥渴者世人饥渴。可以水浆以济其命。或食草根果蓏。或以消息服气。或以药草神咒。可得延寿。此爱心饥渴者饮四海水。犹不渍爱一尺之地。是故说爱渴而难济也。爱苦者爱未除尽。数数增多长诸苦原。是故说曰:爱苦数数增。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守园人瞻守官园。当园中间生一毒树。诸有男女入园游观停息此树下者,或头痛欲裂。或腰脊疼痛。或即于树下便命终者,时守园人知为毒树。复见众人遭诸苦难。即施钅斧柯柯长一丈馀。遥斫毒树。未经旬日即生如故。然彼毒树枝叶团足树中之妙。众人见者,无不欢喜其中众生。不知忌讳未遭此难。共往奔彼自荫其身。影未移间复遭苦戹。时守园人复于异日以钅斧往斫树生如故。倍复殊妙。如是数斫生生如旧。彼守园人宗族五亲妻息仆使。贪乐树荫尽取命终。其人单孑一己昼夜愁忧号悲。而行路遇智者,自陈酸苦其痛万端。是时智者,告园人曰:此众苦恼卿自为耳。夫欲止流莫若高隐。欲伐树者,当尽根原。卿所施功。但种生栽何言伐树。汝今速往掘出根本。其人意迷复虑死至。设我往彼掘出树根。定死无疑。若我死后官当更立守此园者,我族正尔灭尽无馀。亦无继嗣续我后者,宜自逃走出家学道。至舍卫国祇洹精舍。诣诸道人得作沙门。然彼园人昔种善福根栽。垂熟应入律行。是时世尊还顾视彼比丘。在大众中而说此偈。

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

时彼比丘闻说斯偈。便自追本自所经历。即自心悟。内自克责。思惟四大秽漏之患。念彼毒树数数往伐生生不息。今四大身与彼无异。爱根深固不伐根者,枝流不断。便当就于生老病死。没彼生此没此生彼如是流转。永无休息,犹如毒树自伐其根复害众人。此爱结使亦复如是,自毁其命。复能外损智慧之性。尔时比丘。反覆重叠观此五阴。从头至足无一可贪。即于座上。得须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六通清彻。在大众中。心自感激。三自称善快哉。大道不距微细。今蒙圣恩。得尽诸漏。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还复本座。现十八变。于无馀泥洹界而取泥洹。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昔佛在摩竭国甘黎园中城北石室窟中。有众多猎师。入山游猎。广施罗网。杀鹿无数。复还上山。时有一鹿。堕彼弶中。大声唤呼。猎师闻已,各各驰奔。自还堕弶。伤害人民不可称数。虽复不死被疮极重。痛不可言:各相扶持劣得到舍。求诸膏药以傅其疮。室家五亲各迎尸丧归还耶。旬之其中被疮众生。自知疮差。厌患游猎。宿缘应度种诸善本。便自舍家学道作沙门。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世尊,为彼众生。欲拔其根修立功德示现教诫。永离生死。常处福堂。于大众中。而说此偈。

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时彼猎者,虽为沙门不自觉知。如来今日证明我等定为猎师。内自惭愧。自省本过。在闲静处思惟止观。系意不乱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自身作证而自娱乐。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生死。如实知之。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六通清彻。无所罣碍。是故说此偈。

能觉知是者,爱苦共生有。无欲无有想,比丘专念度。

能觉知是者,爱者众病之首,犹如城郭。聚集人民凭地自怙。云何爱众病之首。如佛所说,泥梨受苦其数难量。皆由爱所造。凡在地狱受诸苦恼。皆由爱病。诸杀生者,亦由爱致。不与取淫逸妄语。十不善行亦复如是,皆由爱心。造斯诸恶。十恶已具死入地狱。十三火炙烧炙其身。云何为十三。有二火山当前向身入腹穿脊过。又二火山从背后来入脊从腹出。又二火山从左胁入右胁出。又二火山从右胁入左胁出。又二火山从下入上出。又二火山从上入下出,第十三火山何者,是自身所造。渴爱者是也。十二火山其痛可忍。自身所造渴爱火山者不可疗治。如佛契经。狱卒阿旁问诸罪人。汝等为从何来。罪人报曰:我等饥困亦不自知。为从何来。尔时狱卒。即以热铁丸。强令使食。狱卒斯须复问罪人。汝等为从何来。我等甚渴。亦不自知为从何来。尔时狱卒。偃卧罪人。洋铜灌口烧口咽喉皆悉下过。取要言之。地狱苦痛忧恼万端。受畜生形众苦无数。云何为畜生受苦。如佛契经所说,于是比丘。生畜生者,多诸苦恼。比丘当知。若有众生堕畜生者,生冥长冥于冥无常。此等何者,是所谓入地蛰虫。是皆由前身贪乐爱欲。身口意行恶身坏命终。死为地中蛰虫。是谓冥生冥长于冥命终。是谓比丘畜生甚苦甚痛难忍。或有众生。缘四大生缘四大长缘四大终。此何者是所谓疱生。是皆由前身贪着爱味故。身口意恶。身坏命终生疱虫中。缘四大生缘四大长缘四大命终。是谓比丘畜生甚苦甚痛难忍。比丘当知复有众生。生畜生中闻人大小便臭气驰走奔向。我等食是饮是。此等何者,是所谓鸡狗猪豚驴野狐乌鸟等是也。比丘当知饿鬼甚苦。云何饿鬼苦。或有饿鬼食啖须发或食身毛。或食指爪齿身垢薄膜至厚皮。至革筋骨心脾肾肝胆大小肠胃屎脑髓泪汗涕唾脓血脂腻胆尿。如此众类。饿鬼所食受此众苦。皆由前身贪着爱味悭贪独食。设施人食咒诅骂詈。汝等啖我食如食脓血大小便亦复如是,后为饿鬼食此众秽。复有饿鬼本为人时,独食无耻初不施人一粒之米。若见人施者抑遮使止。后为饿鬼经历久远。耳曾不闻饮食之名。况得食乎。此饿鬼苦不可具宣。此三恶趣受苦无量。斯由前身爱心坚固种此诸苦。是故佛说爱者众病之首也。爱苦共生有者无欲无有想。欲已去离永尽无馀。已吐已舍。无有热恼众患之本。是故说曰:无欲无有想。比丘专念度者,比丘专意初不错乱离边至无边。从此彼岸入泥洹境。清无热恼。一切恋爱心寂然不起。是故说曰:比丘专念度也。

无放逸品第四上。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戒为甘露道者,不放逸人虽死亦不为死。昔一比丘行满德充六时行道无毫釐减失。初夜中夜后夜精勤汲汲斯须不惓。如是经久胸满结气得心痛患。众医疗治竟不除差便忽命终。有一优婆塞聪明高才无事不知。到比丘僧中而说此偈。学禅修定者虽身变败坏宁败。就后世不败令存在。何以故尔。不学禅定者自既不染神复不度人。何以故不自染神受他信施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能消化毕其施恩命终之后当复报偿不能济彼者兼使檀越主人不得果报不能显扬佛法虽存日损日耗。大法隐没外道炽盛。如此之类丧法原首。是故说曰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复重说曰放逸为死径者,放逸之人多诸愆咎种。今世后世不善根栽。尊者马师亦作是说。智者舍放逸犹如捐毒药。放逸多愆咎今世亦后世。智者返其原寻究放逸本。咄嗟放逸如鼠溺酥瓶。昔有长者家持酥高楼上。覆盖不固鼠入酥瓶。昼夜餐啖不出瓶口。身体遂长酥既尽澌鼠。满瓶里状似酥色。有人至长者家欲得买酥。是时长者寻楼上取酥持着火上。鼠在瓶里头在于下身体在上。便于瓶中命终。便于瓶中复化为酥。卖与买人得酥量取升斗。骨沈在下髑髅脚骨各自离解。长者见已内自思惟。吾取酥时瓶口无覆。必有鼠入啖食此酥。即住瓶里不肯出外。酥尽鼠死事必尔耳。长者复念放逸多愆其事如是,道俗不异俗不异者其事云何。悭贪不施不持禁戒不修八关斋法。岁三月六恒不奉持。虽处于世无益于道。死就后世神受殃痛堕恶趣八不闲处。受诸苦恼不可称计。此是俗之放逸众恼如是,云何道之放逸。于是学道之人。外猗法服内怀奸宄。亦复不修习经典承事受正教。不念禅定思惟戒律。唐劳其功不获其报。于现身中不获果证。于后世方更积行。是故说放逸为死径也。不贪则不死者,虽死亦不言死。何以故不放逸人。迁神生天受福无量。延寿无败心猛不惑。亦不中夭无失命之忧。是故说曰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者,习放逸行不虑前后中间之恶不习善寿。如圣贤寿述非。自是不从人谏。谓已所行真正馀者不真。不以智慧以自营命。是故说曰失道为自丧也。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

慧智守道胜者,于诸功德最胜最上。智者自修身无复缺漏善。能分别诸趣诸道。智者聪明无有愚惑。常为天人所见叹誉。增益诸佛正法不断。是故说曰慧智守道胜也。终不为放逸者,已离于放逸更不造故。心悦意欢于诸善法心无厌足。是故说曰终不为放逸也。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者,贤圣道者无放逸行习本因缘尽。不复乐生处在三有。是故说曰从是得道乐。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无有上。

常当惟念道者,夫坐禅者从朝至夜从夜至朝。系念在前心无错误。从初至后从后至初。思惟恶露此人身中不净之观。是故说曰常当惟念道也。自强守正行者,意常勇猛心不中悔越度生死。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未得证者疾令得证。是故说曰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者,所谓诸佛世尊及佛弟子。坚住正法心难沮坏。除诸恶法不净之行。渐近泥洹永寂安隐。是故说曰健者得度世也。吉祥无有上者,如来所化吉无不利所行吉祥。皆悉降伏外道异学一切生死。谓不吉祥忧恼万端。如轮行辙初无停息。过是上者,更无有法出此法者,是故说曰吉祥无有上也。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是故舍憍慢智者习明慧是故舍憍慢者,有目之士观放逸行非真非有不可恃怙是故说曰当念舍放逸所谓知者,不由他受应对无外不禀受他相色即觉是谓为知意性捷疾触事能报内虽博学外现谘受是故说曰智者,习明慧昔尊者大目揵连躬自度二弟子初出家学道一者从澥浣家出。二者从铁作家出。时大目揵连渐教二人曰:先告铁师当习此禅法善念思惟不净恶露观。次告浣衣者曰:汝今习安般守意。此二人等昼夜精勤所愿不果。经十二年不能得之。时尊者舍利弗知彼二人所愿不获。语目连曰:汝训弟子不以正行。训当用法乃训放逸。汝今未了应时法行。此浣衣出家者当以说不净观。所以然者其人意净意洁来久。若当闻说不净观者,心即解脱无所罣碍。复当与彼铁作比丘者,教训以安般守意。所以然者其人恒习手执■囊了气多少。然后心意乃得悟觉。时目揵连随舍利弗语。训二弟子即得开悟。是故说曰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以昇智慧堂者诸贤圣得昇此堂者观诸凡夫行人如野草木以大慈心广润无外,犹如人间豪族堂舍。庶民所羡诸贤圣等亦复如是,昇贤圣堂观诸众生所习非真。忧念众生未脱其苦习着放逸。或于智慧放逸者,心在于禅意习于禅。随师教诫不违其训。是谓智慧放逸也。方知不习禅者无由得度。是故说曰去危而即安。明智观于愚譬如山与地,犹如有人登高山上。遍观下人无不照见。下人观上而无所睹。愚者与贤亦复如是,愚心迷固不能解了。要由贤圣乃得开悟。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明不反入冥渊。发行不放逸者,发行用心不惓。虽复发行意怯弱者不为发行。但有勇猛所愿必果。是故说曰发行不放逸者,心虽精勤犹有放逸。不能成办无上道果。是故说曰不放逸也。约己自调心者,约己者戒具清净。调心者执意不乱终无邪念。是故说曰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明者,处在弹指之间成办四事。云何四事。除去无明。烧五阴形。然生脂膏。永灭爱本,犹如慧明弹指之顷。成此四事亦复如是,成办四事除去无明烧五阴形然生脂膏永灭爱本。贤圣道明亦复如是,弹指之顷成办四事。除去无明然生脂膏永灭爱本烧五阴形。不为愚者所屈。以其成就贤圣道明故。以有道明。众邪外道。不能倾动其心。是故说曰不反入冥渊也。

猜你喜欢
  正宗心印后续联芳·佚名
  兜率不磷坚禅师语录卷下·宗坚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吉藏
  卷第十三·德清
  卷五十二·道世
  卷第七·德清
  修行道地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慈氏菩萨陀罗尼·佚名
  应日本关系中华民国之五团体欢迎会致词·太虚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佚名
  十二礼·龙树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一·石雨明方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卷二百九十六·佚名
  大乘掌珍论卷下·清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五十六·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庚戌六】登安福舻作奢望古稀望竟酬岱宗阙里礼躬修【予庚子七旬时即顒冀若蒙  天贶夀跻八?必当躬诣 岱宗 阙里以申谢悃兼观民风虽自矢

  • 南湖集巻七·张镃

    宋 张镃 撰五言絶句桂隠纪咏【并序】淳熈丁未秋仆自临安通守以疾丐祠既归桂隠遂捐故庐为东寺指新舍为西宅南湖以经其前北园以奠其后因枚立堂宇桥舟诸名各赋小诗一篇縁题述兴不拘一律区区乐闲之心聊用以自见云桂隠未

  • 卷六十二 后秦録十·崔鸿

    鸠摩罗什[一名句摩罗耆婆] 鸠摩罗什天竺人也家世勲烈祖父逹多倜傥不羣父鸠摩罗炎聪慧有羙节龟兹王迎为国师王妹才悟明敏过目必解见罗炎心欲之因以妻焉什在胎时其母慧解倍常年七岁与母俱出家日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王称

    附录一  甚矣中国之有夷狄也蛮夷猾夏见于尧舜之时昆夷玁狁见于文王之世夫尧舜文王帝王之盛也夷狄犹未尽率服则后世可知矣在汉则有匃奴之强而唐亦有突厥囘纥吐蕃之暴汉唐尚然则非汉唐又可知矣太祖受命夷狄畏威不敢犯

  •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老舍

    ①老舍这篇十年总结性的文章基本介绍了他建国后的创作情况。《正红旗下》很重要,写于1961&mdash;1962年,未能完成,生前未发表,他也未公开向人提起。六十年代初的政治气候已让老舍有点无从把握。一、创作生活十年来,我主要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二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四年闰十一月壬戌朔○癸亥 诏赐保靖宣慰彭荩臣永顺宣慰彭翼南三品服色调令统兵剿贼○南京兵部尚书张鏊覆兵部尚书杨博所议防守留都四事一南京城广而门多不无兵分力寡宜暂塞钟阜清江二门以便关防一附近之外军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九年六月己巳朔○刑部奏本年四月分轻重罪囚共九百名口见在八百七十二名口开除病故八十二名○庚午礼部署部事右侍郎翁正春以母老乞假省觐不允○辛未南京工部右侍郎徐大任被论其去准回籍听用○壬申总理河道巡抚

  • 卷之一百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孟知祥传·欧阳修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人,他的叔父孟迁,正值唐朝末年,占据邢、氵名、磁三州,被晋俘虏,晋王以孟迁守泽潞,梁军攻晋,孟迁以泽潞投降梁。孟知祥的父亲孟道,独自留下侍奉晋但不显露。等到孟知祥成年,晋王以他弟弟李克让的女儿嫁给他

  • 卷一百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九昭公二十年考异足利本经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卢卒卢作庐永懐堂同传郳申出奔郑申作甲永同 公説告晏子告下有于字 县鄙之人入从其政谨按足利

  • 特牲馈食礼·佚名

    特牲馈食之礼:不商谋卜筮之日。俟至卜筮之日,主人服玄冠玄端,于庙门外就位,面朝西。所祭者之子孙、兄弟亦玄冠玄端,立于主人的南边,面朝西,以北为上。专职司祭者及临时来助祭者亦玄冠玄端,面朝东,以北为上。于庙门中央短柱的西

  • 卷第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十五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业品第四之三此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从彼得一亦余二不。不尔。云何。颂曰。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论曰。欲界律仪。谓别解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七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二复次如此违舍二退。何法为性。偈曰。二退非至得。释曰。此二退以非至得为性。违退必由罪过成。舍退则不定。已得暖人后若退堕。必定以涅槃为法

  • 卷第六·通云

    嘉兴大藏经 雪窦石奇禅师语录雪窦石奇禅师语录卷第六嗣法门人行正等编录兴化普润禅院语录师前于崇祯庚辰孟冬关期满。宾吾魏司马。鹿友吴司马。太冲黎居士等请上堂。师拈香毕。僧问。玄关把住。不容凡圣出头。今朝

  • 海伦·凯勒传·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传》是一本以自传体为体裁写的一本文学作品。这本书讲了出生十九个月的海伦·凯勒,因患猩红热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瞎的人。其父母也只能看着她这样成长而没有办法。一天,由波士顿来了一位聋哑学校的老师安妮

  • 春草斋集·乌斯道

    十卷。《附录》一卷。明乌斯道(约1367前后在世)撰。乌斯道,字继喜,浙江慈溪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荐起知石龙(今象州)县,后调江西永新。因坐事谪戍安徽定远,寻放还。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千顷堂书目》虽载《

  • 文心雕龙考异·张立斋

    梁刘彦和文心雕龙乙书,自隋书经籍志初见着录后,原本久佚,唐写本残,元至正本仅见于何焯□语、及孙贻让礼札移中所引黄丕烈校本。明以后,有弘治嘉靖万历诸刻,传本始盛于世。至于何义门所谓据宋本校勘者,乃误于明钱功甫之一言,未

  • 成实论·佚名

    梵名Satyasiddhi -s/a^stra 。凡十六卷。又作诚实论。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着,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间译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成实宗之根本经典。‘成实’即‘成四谛之实’之意。论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