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唯识讲要

  ──十二年下学期在武昌佛学院讲──

   悬叙纲宗    一 佛教机上之本论观    二 佛教时上之本论观    三 佛教宗上之本论观    四 佛教体上之本论观    五 佛教相上之本论观    六 佛教史上之本论观     甲 印度佛教史与本论     乙 中国佛教史与本论     丙 各国佛教史与本论     丁 今后佛化之与本论   科释文义    一 科释论题     甲 唯识     乙 唯识论     丙 成唯识     丁 成唯识论    二 科释论文     甲 宗前敬叙分      1 归敬福田      2 叙释论义     乙 依教广成分      1 依教解唯识境      (一) 彰唯识相        (甲) 略彰论旨辩唯识相(下缺)

  【悬叙纲宗】  一 佛教机上之本论观

  先观佛教二字,就一往谈,缘所现之身谓之佛,佛所说之法谓之教。次观佛,含人与法,其人为地上菩萨现者,即他受用身,为二乘及六道凡夫现者,即变化身;其法即法性身、自受用身及平等所流之声教,故佛是人佛,而教是法佛,佛与教皆是佛。次观教,含言与身,言者佛之所说,身者佛之所现,故教是言教,而佛是身教,教与佛皆是教。然言佛教,不过名之与相,佛是名、诠觉者之相,教是名、诠文义之相,合而言之,无上正遍觉之五蕴和合假者、流出之文字言说及所诠义理,谓之佛教。

  佛教由机,昔有二说:龙军、无性等说:佛之圆圆果海,唯大定智悲,离形色文义相。但由佛果大悲愿力,其善根成熟之有情于自心上现起形色文义相。然不言众生教而名佛教者,以摄归佛之本愿力,故云佛教。护法、胜子等说:教由有情机感佛无漏心上现文义相,宜闻法者托为本质而现于自识上,然闻者于本质不能亲缘,但托为本质而缘其自识相分。

  近欧阳竟无居士,宗护法等立论,故于瑜伽真实品叙略云:“托质圆音,教则唯一,闻者识上,乘则有三”。但此义亦不可执定,所以者何?若就龙军等说,佛果上本无能诠所诠之文义相,是无质可托;而护法等则佛心上文义由机感现,众生之机感不同,则所托之质,亦各不同;如小机感佛心上现小教,大机感佛心上现大教,是则所托教不可定一。闻者如为一类顿机,不由小而入大,则所成乘,亦不能定三。然净名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者,是就佛之平等意乐而说。佛之本愿,如法华经言,皆以一乘平等济度众生,终不以二乘、三乘相度,此则以乘摄于平等意愿,故教可说一。但因众生差别机感不同,而闻佛言教,各自成乘,此则以教摄归众生机感,故乘可说三。然有从初发心,或是顿教大乘,或不定性,闻法遂归大乘,斯又可说乘惟是一。以是义故,众生之机可一可三,而乘与教,亦可说三说一,但得所说合理,不必执定。

  凡众生善根性欲之心理,即谓之机。然言众生之机,有一性无别者,有五性差别者。言一性者,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言五性者,即一、无性,二、声闻性,三、缘觉性,此名三无佛性,谓此三种性皆不能成佛也。四、不定性,五、如来性,此名二有佛性,谓此种性皆可成佛也。如来性是决定成佛,而凡言皆可成佛者,即就不定种性言也。然此一性五性别者,盖以佛性二字,诠义不同。一、佛之性,此性即真如体。谓佛性即遍法界之平等真如,不但有情,无情亦依为性。如古德云:‘翠竹黄花,皆有佛性’。禅宗,或问如何是佛?曰:‘干屎橛’。又曰:‘有时以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以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等。则遍法界皆是佛性,何有一众生而无之?以是故说众生一性。二、佛即性,此又分二:一、谓心性,性者、是自相义,如火热为自相,水湿为自相,地坚为自相,风动为自相,而心即以觉为其自相──如起信论云本觉──故此佛性即指心之自相。此心自相不及于无情,故就此言佛性,虽可云一性,而仅限于有情众生。而清凉疏亦谓:在无情曰法性,在有情曰佛性。二、即法空智种,谓无法空智之种子,不能起法空智之现行,不起法空智之现行,不能断所知障,不能断所知障,不能成佛。故以此为佛性,以此而衡一切有情,则无二空智种者,谓之无性;无法空智种者,谓之声闻性或缘觉性;兼有二空智种者,谓之不定性;具法空智种者,谓之如来性。由是可说众生有五性差别。然论智种之具不具,复有二门:一、现实如是门:谓依众生一刹那现行心,观过去之过去,或未来之未来,皆不离此一刹那心;若此现前一刹那心无如来性,则尽未来际亦不能成佛。如是就现前一念心上,具不具二空智种等,则可说决定有五性差别。二、展转增上门:不论现前一念之心或具不具,但由佛之平等意愿为增上缘,务使一切众生决定成佛,如法华言:唯有一乘法,佛种从缘起。虽无现具佛种,而有佛之增上缘、或菩萨等各各互为增上,亦得新起法空智种;依唯识之新熏种义,亦不相违。由是则五性可决定可不决定,应说有情非一非五性。了达此义,则于一性五性之说无惑,可进论由有情五性之机,感佛五乘之教,由佛五乘之教,应有情五性之机。

  总括以上所谈,约有二端:一曰、机感佛而教起,二曰、佛施教以应机。就第一论,贤首家判教,曾说教起因缘有十,今约言教起之要有三:一、佛本愿故,如契经偈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此则本无教起之相。二、法如是故,如经云:‘法性遍一切处’;又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等──此则亦无法与非法之分别。故此二是普遍因,尚不足以言教起之因缘。三、机所感故,则因有机感佛,而佛亦因机施教,于是方有教起之可言。就第三论,亦可分二:初、就佛施教说,则佛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如是则机是一性,故教亦唯一。次、就机所感说,则机有五性,而教亦因之有五乘,如人天乘被无性机,乃至佛乘被如来机等。

  本论虽菩萨造,亦宗本佛之圣教而来,则本论所被何机,亦即知由何机所感。今观本论多言五性──由阿赖耶识中无漏种子具不具等;又论首即谈阿赖耶识,乃小乘所未建立,是为不共大乘。则知其所被机,为顿悟之菩萨性,为回小向大之不定性,不被无性人天及声闻、缘觉等性。因是亦知此论由不定机及菩萨机而感来。但论中所谈,亦有小乘因之得悟者,故此论可云:正被菩萨,兼被二乘。

  二 佛教时上之本论观

  依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中,观察此论属于何时?故云:佛教时上之本论观。在昔鸠摩罗什言一时教,至刘虬、菩提流支等说五时,天台亦配五时,嘉祥说佛转三种法轮,贤首因之说三时,此皆支那判时教之所分。至在印度,亦有二派:一、清辨、智光等,以空为究竟,故判教分三时:一、一切法有时教,即小乘。二、境空心有时教,即唯识。三、心境皆空时教,即三论等。二、护法、戒贤等宗深密经亦言三时:一、有时教,即谈一切法有等小乘。二、空时教、即遣有执之般若、三论等。三、非空非有时教,即唯识等。

  本论宗六种经,二种未译。今所译来华者,即华严、楞伽、深密、密严四种。但本宗判教,亦分顿渐:于顿唯中,于渐则分有空中三。华严属顿中,深密属渐中。故本论被顿机即属顿中,被渐机即属渐中。

  三 佛教宗上之本论观

  宗者、所尊所尚所主之旨也。就普通言,可略分十宗。

  ┌一、人天戒善宗─┐  │        ├─人天乘  │二、我法俱有宗─┘  │三、法有我无宗─┐  │四、法无去来宗 ├─二 乘  │五、现通假实宗 │  十宗┤        │  │六、俗妄真实宗 │  │七、一切但名宗─┘  │八、真空般若宗………三 论─┐  │九、妙有唯识宗………唯 识 ├大乘  └十、中道真如宗………华严等─┘

  若就唯识言,则可分三:一、一切法有宗,人天小乘;二、一切法空宗,三论;三、中道唯识宗,华严唯识等。以华严等本唯识论所宗。故前之第九第十,皆可摄归此第三中。

  四 佛教体上之本论观

  依前来所讲,教即能诠之文,及所诠之义,故教以文义为相。盖凡有文必诠义,若无义即文亦无表现故。今观能诠文即本论三十颂等,至所诠之义甚广,实统括唯识境、唯识行、唯识果等。是故从所诠义上明体,则不啻从一切法上以明其体,故当从能诠文上以明体。能诠不出名句文身,兹释名句文身之义如下:

  文………………诠一一声之屈曲者  名………………诠一一法之自体者  句………………诠二二法之差别者  身──聚也,二法以上乃至千万皆可曰身

  今各经论,若从文观,即全是一一声之屈曲;从名观,尽是一一法之自体;从句观,亦是二法以上之差别所聚;故教即名句文身。百法论说名句文即不相应行之色心分位假法,以之诠教体,可分四门:

  一、摄假从实门: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故名句文身之教,从佛口宣,闻者领受,亦以声为体。然佛灭后,众生不能亲闻佛说,但从佛说之教著之经典者得闻;佛说属声尘,佛经属色尘。故从本教上说,则摄名句文身之假归之声实,可云以声尘为体。若从末教上说,则摄假归实,当云以声、色二尘为体。且佛说声教,亦限于此方,若他方世界,有以光明为教,香饭行化,乃至以睡梦而作佛事者,则六尘皆可为教体。即禅宗扬眉、瞬目等,亦其一端,故又可云:此方本教以声为体,末教以色、声为体,他方世界以六尘为教体。

  二、摄境从心门:百法中十一色法,皆心心所所变之相分。若以所摄归于能,则所缘之色境皆是能缘之心王心所;如镜中之像,总不出镜外。夫色声既是心王、心所所变,即可归之心王、心所。以是故摄境从心,则可云:教非声色为体,以心为体。

  三、摄相归性门:能变之心与所变之境皆是相;今此言相即色心,言性即真如。是以摄相归性,则可云:教皆以真如为体。如净名云:‘一切法皆如也’。楞严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性用别收门:上来所谈假实、色心、相性等三对,重重皆可为教体。惟就所明不同,别别而收。如以假法观之,即一一假法皆可以为教体;以实法观之,则一一实法皆可以为教体;色心、相性,亦复如是。

  如前龙军所云:佛心上无文义,但由众生心上文义相生,故此属摄境归心门。护法云:或宜闻者之善根力,感佛心上文义相生,托之变起自心上文义相,则属于性用别收门。如前、初门通小乘,后三门但大乘。又、唯识以前三门合成第四。五 佛教相上之本论观一、文义相──藏:能诠之文及所诠之义为佛法藏。此论就一佛法藏,亦可属一佛法藏;就二藏论属菩萨藏;就六藏论,属菩萨藏之论藏。

  经  ┌声闻──────律  佛法藏┤        论  └菩萨      杂  禁咒

  二、因果相──乘:乘即依教理行果而信解修证之义也。此论就一乘论即为一乘;就二乘乃至六乘论,即大乘之菩萨乘。

  ┌如来……果  ┌大┤  │ └菩萨……因  一乘┤  │ ┌缘觉  └小┤  ┌天  └声闻┤  └人

  六 佛教史上之本论观

  甲 印度佛教史与本论

  印度佛教,从中国中唐以后大衰。而新起有婆罗门教,最盛行,斯即印度近代之吠檀多教,大概占十分之七;次则耶苏、回回二教;而原有之佛教几息。至今日、南印度所余之佛教,不过小乘一部分。是故若论印度之佛教史,但从释迦以迄中唐,则有可言,中唐以后,无足称道矣。

  若究本论之关系,则以印度自释迦灭后,盛行小乘,至六百年顷,龙树、提婆依般若造中、百论等,始倡大乘空义,以破小乘执一切法有,初未立宗。后清辨阐扬,乃称空宗。惟众生习气,易落偏邪,习久遂更执空,于是后龙树二百年顷,无著菩萨兴世,始依瑜伽、深密而明法相,以破恶取空者。无著之弟名世亲,初从一切有部出家,盛宏小乘,作五百部小乘论,往往讥毁大乘。无著忧之,乃以方便诱令回心,初为说摄大乘论,授之作释。至最后将近入灭,乃广摄大乘妙义,作此唯识三十颂。但在此颂之前,作二十颂亦自作释,及作此颂,未及作释即已入灭。于其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为作释论,后又有八师相继作释,故此颂之释论,向称十大论师。

  唯识之学,发端于弥勒,而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之学,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此一奇也。

  十大论师,可分三类:一、亲胜、火辩,与天亲同时。二、德慧、安慧、净月、难陀,胜军祖述难陀,德慧是安慧之师。三,护法、胜友、胜子、智月,次三师皆护法弟子。玄奘与其弟子窥基释论,糅十大论师之释为一本,而以护法立义最圆,是故虽列诸说,独折衷于护法,而论首亦题曰:护法等菩萨造。

  乙 中华佛教史与本论

  自汉明帝时佛教入中国,所译经论,不过梵本小部或大部中之一二品而已。魏、晋译者渐盛,至鸠摩罗什出大乘经论颇多。刘宋时译楞伽及华严,菩提留支译地论等,渐行识唯义。但地论言第九识,后考九识即八识之净分。陈真谛译,于唯识经论更进。至唐玄奘乃集其成。然近人谓真谛宗安慧为旧义,玄奘宗护法为新义;二家学说,微有异同也。本论译者,玄奘;解传者则有窥基、慧沼、智周等。

  丙 各国佛教史与本论

  自阿育王以后,佛教宏传各国。今观蒙古佛教自西藏输入,显有中观、瑜伽等,密有诸部;然蒙藏佛教,仅有本颂而无本论。南洋如锡兰、缅甸、暹罗等,但行小乘,亦与本论无涉。高丽佛教自中国传入,比日本犹早,中国所有经论,彼国皆有,但未宏扬。在彼国成宗者,现有华严之渐宗,与法眼之顿宗,故与本论亦不相关。至日本佛教,于中国原有各宗派皆有之,而未甚宏传。惟中国自唐后,禅宗盛行,唯识绝迹。又经三武灭佛及他种摧残,关于唯识之典籍皆遗失,日本独能保存。今日若窥基、泰贤、圆测、慧沼、智周、道邑等著作,多自彼国取回,由此一端言之,故此论与日本佛教之关系,较为重要。

  丁 今后佛化之与本论

  在印度经过有精密思想之外道,及一切有部之小乘,又经过言一切法空阐明中道大乘空宗,乘此思想之系统,始立唯识论义。而中国从两汉、六朝以下多行儒道,儒尚人事,稍高深则所谓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道家多空洞玄虚之言,其思想皆与此论相远,故虽有一二杰出者,如玄、基等宏扬,而不久寝息。

  惟中国思想统系,向者偏近禅宗,故禅宗特盛。近来颇有变更,因泰西科学东渐,曾破宗教哲学。近又由科学建设哲学,其思想渐精密,与唯识学相邻接,可以唯识引导其思潮入于正轨。故从今以后,唯识学将大兴,堪由中国以传布西洋各国。然以时势观之,能传布西洋者当更有三宗:一、三论宗,此即从唯识所明因缘生法以观其空,唯识既传,则三论必兴。二、净土宗,彼国奉行耶教,上帝天国,亦与弥陀净土相似。三、密宗,彼土由物质之反应,近来渐多鬼神学、灵学、摧眠术等,皆与密宗相近,易于通化也。

  【科释文义】  一 科释论题  甲、唯识  识为能唯,故唯即识,持业释也。一切法为所唯。识、以了别为义,是能明了分别诸法者故。唯、以简持为义,简识外无,持识内有。又、简持一切法不出于了别之外,被简持在了知内者,即一切法,故云:一切法为所唯者,即一切法不出识之外也。今问:何谓一切法?法即轨持义,凡有法、无法皆是法,有法中,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皆然。是法出过数量,不可思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然以方便略计其数,则瑜伽有六百六十五法,天亲约之作百法论,今列百法观之:

  一、心   法   八───心  二、心 所 有法五十一   色  三、色 法  十  一   实  假  四、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有为──相  五、无 为  法  六───无为──性

  如上百法共分五位,复可分为性相、假实、色心三对,总名一切法。

  问:何谓识?即心法之八识心王,一切有情皆有之。有情又名含识,故有情可云有识,含识亦可云含情。问:何故百法唯识?今可答云:八识心王,识自性故。五十一心所,定相应故;谓随心法而有,即识之仆从,系属于识。十一色法,心王心所二所变故;虽从俗言,识在内,色在外,识精神的,色物质的,若知皆心王、心所所变相分,即心王等如镜,色如镜中所现之影,影不出镜外,故知色亦不在识外。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是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故;如异生性为心所法上之分位,命根为识之业种上分位,名句文等色法中声上之分位,时方等通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又如:一桌有色与触,集现为方、圆、长、短等分位,即方分位假;计其成立年代,即时分位假。六种无为,前四位之实性故;前四有为,皆法之相,后六无为,为法之性,性即实体实相。由上五重言之,总不离识,所以言一切法唯识。问:能否唯余法?若以圆融言之,如天台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华严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则无法不可唯,虽言唯心所、唯色、唯无明、唯真如皆可;以无明尽即真如,故亦可云唯无明也。问:何故说唯识?今观百法,心所随识,分位是假,而色法中有根与境,实无为法即真如性。若说唯境,境本迷情所著,妄想戏论,逐以流转,唯之即成顺世外道;佛法意令有情还灭,故不可说唯境。若说唯根,此根言、非有形之眼耳等,有形之根依处亦属于境,净色根非肉眼能见,以能发识,比知是有;佛为普通众生说法,须依皆能现知者说,故不可说唯根,然则说无为法可乎?此真如无为等,必净除一切妄想戏论,方能观证,是佛境界,诸凡夫虽闻说真如,不过意识缘此真如一名,起为相似之独影境,不能实证,佛为凡夫说法,故不可说唯真如。由以上诸义,为度生方便言,则根、境、真如等皆不可唯。独此识法,无论贤愚,起心即自知有,知有即可依施教。又、从此识起贪、嗔、痴,造善、恶业,生死流转三界之境,欲令观心还灭,故虽一切可唯而不唯,独说唯识。

  上来所说,唯以简为义,即简择、料简等。识以了为义,即了知、了达、了别等。又简有二义:以简除而兼简持。简除者,离识之实我、实法定非有。简持者,即识之有为、无为许非无。了亦有二义:以能了而摄所了。能了者,诸心、心所。所了者,诸色法、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以是义故,言唯识者,非离一切法而求心,但了一切法之即心也。

  乙、唯识论  此有二:一、唯识之论,论指书;二、唯识即论,论指道理学说。如言唯境论、唯根论等,即以唯识之事或理为论。

  丙、成唯识  此亦有二:一、以教成教,上教字指十论师之释论,即能成;下教字指三十颂,即所成。二、以教成理,教指能成,即三十颂及释论;理指所成,即唯识之境行果等。由此唯识教之成,或唯识理之成,皆名唯识之成,依主释也。丁、成唯识论  论能发挥义理,开演言教,即指此部之名句文身而言。由前言以教成教,以教成理,今更可云以理成教,以明论义。一、以理成教论:唯识理是佛菩萨之自证,为利他故立论;如天亲悟理成颂,十论师悟理成释论。由唯识理所成之论,依主释也。二、以教成理论:如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等,则教为能成,而唯识之理为所成,故云成唯识论。即成之唯识论,依士释也。三、以教成教论:以本颂为本教,释论为末教,是成唯识即论,持业释也。

  二 科释论文  甲 宗前敬叙分  1 归敬福田  宗前敬叙分即起首一颂及长行,亦释为二:一、归敬福田,二、叙释论意。初归敬福田者,稽首二字是能敬,唯识性满分净者是所敬。此言性、有二义:一、类性之性,二、体性之性。依类性可分为四:一、唯识之虚妄性,此是应简除之遍计执性。二、唯识之真实性,此是应简持之唯识相性,或唯识之实性。三、唯识之世俗性,此是应转净之依他起性。四、唯识之胜义性,此是所证胜义胜义一真法界。若依体性言,此性对相而言,举性即简除前百法中之假实、色心之相,而但敬二空所显至极究竟真如实性。

  若通以三性为性,则唯识即性;若专以真如为性,名唯识之性。但从相以显性,是性即摄相,故名唯识相之性。又言性即简相,因性是无为无漏所应归敬,相之有为有漏是应简除,相之有为无漏亦非最胜。异生由迷此成有漏唯识相故,诸佛由悟此成无漏唯识相故,故此特言敬礼唯识之性,即皈敬诸佛所证清净、所得清净之唯识胜义性也。

  清净者,亦分二:一、清净即者,指清净无漏功德之聚即者。二、清净之者,清净专指能清净之正智,者指无漏五蕴假者。满清净即清净圆满者,指佛。分清净即分证清净者,指菩萨。清净与杂染相翻,清纯无杂,洁净无染;依满清净者而示唯识之教,依分清净者从教而显理,故虽敬佛菩萨,即是敬彼所流出之法。因此、敬礼可略分三:一、唯敬法而非人,法由佛菩萨流出,故敬佛菩萨,即是敬法。二、唯敬人而非法,依唯识性而满清净分清净者,即以人摄法。三、皈敬三宝,唯识性即法宝,满清净者佛宝,分清净者僧宝;但此依唯识分清净者,是为大乘僧宝。以当时致敬,在对人之能而敬,非对法之所而敬,故此敬礼,应取后二种。

  我、即随世俗指五蕴和合假者,乃释论师自谓。彼说、即天亲本颂。利乐者、谓于无漏功德之法有所增益,是名利益。于有漏烦恼之法能速远离,是名安乐。众生、梵语摩呼婆耆,谓五蕴和合假生者。有情、梵语萨埵,即是与无情分界者,在凡夫之迷情,则为情爱、情性,在佛果之悟情,即为大智、大悲。菩萨造论不外二事:一、令法久住,即颂第三句。二、饶益有情,即颂第四句也。

  2 叙释论义

  释造论意三说:一、安慧等,二、火辩等,三、护法等。初安慧说三重:一、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二、生解为断重障故;三、断障为得胜果故。

  ┌一、迷…………全不知(凡夫)  迷谬之料简┤二、谬………有知而偏(二乘)  └三、迷谬……外道

  所知、即所了知,能了知是心,所了知是境;境非是障,但由法执覆蔽所知之境,遂成为障。故古德云:‘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重障者、指二障之过失重,或就品类之多,指其最重者;如我执为烦恼障之重者,法执为所知障之重者。生空正解,断烦恼障中我执重障。法空正解,断所知障中法执重障。由我执为本,烦恼障具足而生。由法执为本,所知障具足而生。然烦恼障中不但我执,所知障中亦有法爱、法恚及定障等,不止法执也。

  ┌凡夫外道……非胜非果  胜 果 料简┤二乘…………果而非胜  │菩萨…………胜而非果  └佛……………亦胜亦果  ┌凡外…………非真非解脱  真解脱料简┤二乘…………解脱非真  │菩萨…………真非解脱  └佛……………亦真亦解脱  ┌凡外…………非大非菩提  大菩提料简┤二乘…………菩提非大  │菩萨…………大非菩提  └佛……………亦大亦菩提

  依述记例言:释论中有初不说有义,中、后说有义者,则以初说为正。有初、中、后皆言有义者,则有二意:一意、诸说平等平等,二意、前略后广,则后说为正。其初、中、后皆不说有义,如今释造论意三说,则可同前皆说有义者例。但今就释造论意三说,亦可以下之四法观之。

  一、依行位观

  ┌资粮位  一、除谬生解……┤  └加行位  ┌通达位  二、生解断障……┤  └修习位  三、断障得果…… 究竟位

  护法在遮异执得如实解,故属资粮位。火辩令达二空证唯识理,故属通达位。安慧言生解断障得二胜果,说最完全。由前观之,安慧之说,最圆最高;次火辩;次护法;故其次序由高而下。  二、依目的观  一、 安慧教意,在得二胜果。  二、 火辩教意,在证唯识理。  三、 护法教意,在破执立理。

  此但就造论所欲达之目的言,从远而近,其次序亦安慧为先。

  三、依致用观  一、安慧专在得果,而于得果之行与解,不细分别。只求得果,则随用何法,固无一定,故安慧之立义虽高,未免疏漏。二、火辩在证唯识理,务令直起智观,而于一切言教义理之建立,亦不求精细。三、惟护法在以正教正思维,遣除由邪教邪思维所起之谬执,所谓以言遣言,令生胜解,解生乃能断障证果。由如上说,安慧使人发心趋果,火辩使人作意求证,惟护法能善用名言,明确定立道理,使人就正理得正解,由解起行趋果,势如破竹。故其致用较二家尤为切要。此则从赊而切,当以护法居后。

  四、依判教观  判教多以天台、贤首为准:天台时此论尚未译来,故未判入。贤首五教则判入始教内。然今就安慧等释论师观之,则可为如下之所判:

  小教  (空)   分始……唯识  始教  (不空)  空始……三论     护法  终教               火辩  顿教  圆教───────────────安慧

  护法大悲心切,将佛法就众生放低说,以空显不空故,由始入终,实亦通圆。火辩由达二空,证中道唯识性故,由空始入顿。安慧意在得二胜果,故是圆教。又言生解断障,别断别得,有终教意。

  乙 依教广成分  一 依教解唯识境  (一) 彰唯识相  (甲) 略彰论旨辩唯识相  依教广成分共三十颂,可略分为三:一、依教解唯识境,前二十五颂是。二、依境修唯识行,次四颂是。三、依行证唯识果,后一颂是。此论宗华严,华严广谈行果而略于境,此论广谈境而略行果。故境有二十五颂,次行有四颂,次果有一颂。盖广境者,广华严之所略;略行果者,亦略华严之所广也。

  又从第一段说,亦可分二:二十四颂,彰唯识相。第二十五颂示唯识性。境、是就众生因位说明法之实相实性,但能从相上讲明,则即相之性自显。故此论谈相有二十四颂,谈性则只一颂;以其广谈于相,故亦名法相宗。然三论宗亦广谈境,惟彼略相而广谈性,故三论又名法性宗。

  就辩唯识相亦可分二:六句颂及长行,略彰论旨辩唯识相。余二十二颂半及长行,广释妨难明唯识相。  就六句颂分二:一、答所执难标论宗;二、彰能变体辩识相。

  前由三家述造论意,已标唯识,故此专就唯识设为问难。问意是疑必有实我实法,故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答意不必要有实我实法,而世间圣教即可说有我法。何以故?由假说故。假说有二:一、无体随情假──世间,二、有体强说假──圣教。以真理随妄情,则说有我法,故曰情有。以真理夺妄情,则我法本无,故曰理无。又假说我,则随妄情有种种我相;假说法,则随妄情有种种法相。世间随自妄情假说既然,圣教随他妄情假说,亦复如是。转、谓变而现起。此中亦有伏难,谓必有实我法方有假说。答谓:不必实有,但依彼识所变。识有三分:一、自证分,非指识之本体,但指识当体之了知,在当体上有能了知所了知二相:其能名见分,所名相分,二分皆依自证所变。

  此能变唯三之此,有二义:一、指上所变之种种我法相。二、即指能变,对所变说能变故。所变我法,能变即识,不离识之见相分,即我法相。唯亦二义:一、非识不能变,即唯识能变。一、是唯三,不多不少之义。

  异熟三义:一、种子起现行,必有变异,异方能起,一切因缘生法皆通,故曰变异而熟。二、因在前,果在后,不在一时,故曰异时而熟。三、因中善恶,果则无记,故曰异类而熟。何云果则无记?若对各类有情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则果固有善恶;惟对自己之报体言,则此阿赖耶识,无恶无善,亦容善容恶,故云无覆无记。亦即告子所云:性无善无不善也。盖第八阿赖耶识为果报主,其能招感之业是善恶,而所招感之报体则无记。

  下说长行:法谓轨持者,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如言黑板,使人起黑觉,不起白觉,是轨范义。然所以能使人生解,以其自性是白,不失白之自性,故一说白,即使人生白解。黑亦然。若失其自性,不能生人之黑白解,此任持义。然黑白等是有法,无法亦可生人之解,如言龟毛、兔角,虽无毛角,亦能使生无毛角想。是故法为识上变似之相,不可执为实有。  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者,有异熟报体,谓之有情。一期生活,连续不断,谓之命;有业感报,谓之命根;业尽命根断,则报亦坏。又、有情即金刚经所云人相,命者即寿者相。

  五观略释:一、遣虚存实:虚即我法,实即依圆。二、舍滥留纯:滥即相分,滥同外境,纯即内之见分、自证。三、摄末归本:末谓心、心所之见、相,本即心、心所之自证。四、隐劣显胜:劣谓心所,胜即心王。五、遣相证性:相谓心王等唯识相,性即真如。

  众缘所现起之心、心所法,皆自证之识体;从体分开其用,则有能了所了,能所二分皆依自证而说;因能取、所取之习惯,从识体上起似见分、相分。安慧依摄末归本门,祗许有自证分,故说见、相是遍计无,如龟毛、兔角。护法、窥基等依遣虚存实门,许见、相亦依他有,故言见、相别种。似我似法,非现前分别变起,乃无始以来与身俱生之我法分别习气变起。因彼习气从无始来积集相识,恒现起我法二执故。故识起时自然变起似我法之相见,不离于识。此不离识之似我法相──似即似能执之妄情,亦即我见法见,属见分,我法属相分──即内识起我法二执,执为离识似外境现;如梦牛马,实牛马体是无,而梦时此相似牛马之不离心相则有。

  离识外之实我法境,是无质独影境;但从见分一方生起,属遍计执,唯分别变。内摄于识之相、见分,是依他起,亦因缘变。

  ┌一、假名无实……假即我法,实即唯识,若瓶盆军林等  │        。以唯假名而无实体,故不通真谛。  │二、随事差别  ┌世俗谛四重┤  │     │三、证时安立    诸法唯识  真俗二谛┤     └四、假名离言  之 四 重│                苦集灭道  │     ┌一、体用显现  │     │二、因果差别    二空真如  └胜义谛四重┤  │三、依门显实  └四、废诠谈旨……又名胜义胜义谛,即一真法界。  以其纯真无假,故亦不通俗谛。

  论云:“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即俗第一重。云:“识是假境所依事故”,即俗谛二,通真谛一。  执一切有情我体是遍,则业果相杂。外救:如诸灯光,虽处无别,而各灯光照,

  彼此不杂。然此不得而喻,盖能属之灯不遍,故光可各属,不相杂乱。外计能属之我体既互相遍,则所属之业果不能各属,应相杂乱。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依如来藏而流转生死等,与凡外所执之我是常是一,有无差别?其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  凡见分与自证分,皆是无相,缘不能著。故七托八之见分为本质而缘,实不能缘得其真见分也。假如八识是灯光,病目是七识,而病目之缘灯光,但见五色华轮,不见灯光实相;七缘八见,亦复如是。

  七缘八,不亲著,托为本质而缘,名真带质境──即论云起自心相。六缘八,通真似带质,何以故?其缘五取蕴中之色蕴时,以心缘境,是似带质;缘余四蕴时,以心缘心,即真带质。至执为实我,则完全成为计所执之无质独影境也。如病目见灯五色之华,犹托灯光为本质,故名带质。及昧其为灯而执为实五色华,则全非事实而但为想像,故名独影。

  第六意识依邪教言语文字所诠之五蕴相,托为本质,起自心相,尚是有质独影,以五蕴之事不无故。至依邪教所说我名,托为本质起自心相,则为无质独影。以实无我之为物故。

  第七执我,自心外之本质──第八见──定有。第六执我,若俱生所执,本质定有。分别所执,或离蕴执,本质是无;或即蕴执,本质是有。凡有我执之见分,必有我相之相分,故曰:自心内蕴,一切皆有。又凡有见必有相,故影像相分之内蕴,决定是有。惟执为离心之外有实我法,则决定非有。如心上可有想像之龟毛、兔角,若执为实有龟毛、兔角之为物,则毕竟无。(唐大圆记)(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第四十二則 龐居士好雪片片·胡兰成
  卷之三十一·纪荫
  卷十八·聂先
  卷第一·行策
  禅门宝藏录卷中·真静天頙
  卷第一·宗密
  卷四十一(玄奘译)·佚名
  卷五十·性音
  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下·佚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一卷·佚名
  卷十六·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四·岱宗心泰
  卷二十一·佚名
  预防灾祸·印光
  欢迎缅甸记者团·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崔敦礼·唐圭璋

      敦礼,河北人。字仲由,本通州静海人,居溧阳。与弟敦诗同登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江宁尉、平江府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淳熙八年(1181)卒,官至宣教郎。有宫教集。   柳梢青   寿词   惊世文章,

  • 卷四百二十九 元祐四年(己巳,1089)·李焘

      起哲宗元祐四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庚子朔,范純仁、王存並出居於外,上章乞罷,皆留中不出,亦不批答,亦不封還,亦不遣使宣押。文彥博同執政入對,遂定議。其夕,鎖院。   甲辰,宣制:以大中大夫、守尚書右僕射范純仁依前官為觀

  • 卷之一千三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八·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后梁纪上太祖开平元年正月张颢徐温杀杨渥亲信十余人【欧阳史四年正月渥视事陈璠等侍侧温颢拥牙兵入拽璠等下斩之渥不能止由是失政按璠等已死于宣州今从十国纪年】三月甲辰唐帝禅位【实录薛居正五代史唐

  • 通志卷一百九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七南凉秃髪乌孤 利鹿孤 傉檀南燕慕容徳 超 慕容钟 封孚北凉沮渠防逊 牧犍南凉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

  • 八五二 四库全书馆进呈《永乐大典》内指出错误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佚名

    八五二 四库全书馆进呈《永乐大典》内指出错误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四库馆进呈过《永乐大典》一次,共六十八种,三分计一千二百三十九本,内有指出错误、应记过者一百三十八本,今

  • 卷四十五·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畧卷四十五六月庚戌诸王大臣士民等力请皇上允受尊号仍不许先是仪曹具典礼诸王大臣等恭上圣神文武大徳广运尊号上弗受至是诸王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七 内部冲突·溥仪

    自从庄士敦入宫以来,我在王公大臣们的眼里逐渐成了最不好应付的皇帝。到了我结婚前后这段时间,我的幻想和举动,越发叫他们觉得离奇,因而惊恐不安。我今天传内务府,叫把三万元一粒的钻石买进来,明天又申斥内务府不会过日子

  • 卷二百四十·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四十明 杨士奇等 撰任将宋孝宗时虞允文奏曰臣不佞无当世之用而於军旅之事实未尝知其彷佛误蒙陛下知遇异等付以荆襄一面臣之欲报朝夕寸心凡边事所关既兼羣言之采又尽一已之思谓今日之

  • 辟韩·严复

    往者吾读韩子《原道》之篇,未尝不恨其于道于治浅也。其言曰:&ldquo;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

  • 贾诩下·苏辙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

  • 董显光·周诒春

    董显光 年三十岁。生于浙江寗波。已婚。女三。初学于上海高等学堂。及中西书院。光緖三十三年。自费游美。入巴克学校。习普通科。光緖三十四年。入米苏里大学。习新闻业。宣统三年。得学士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为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二·欧阳竟无

      隋大興善寺沙門寶貴合入   [一]懺悔品第四〈此品及下品說涅槃三德中解脫德無餘涅槃根本涅槃是解脫事故以懺悔爲宗初陳宿德〉   爾時信相菩薩卽於其夜夢見金鼓.其狀殊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復於光中得見十   

  • 佛教宏誓会简章·太虚

    ──二年春在延庆观宗寺作──名义 佛教宏誓会,为佛教中之特别团体。宗旨 本会以四宏誓愿为宗旨: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事业 分利人、兼利、自利三种。甲、利

  • 佛说水沫所漂经·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婆迦婆在阿迎阇(波斯匿王所造观也)恒水侧。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时有大聚沫为水所漂。世尊见已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此沫聚为恒水所漂不。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世尊告曰。此沫聚若

  • 阿弥陀经义述·慧净

    慧净述阿弥陀经(此云无量寿后秦罗什师元译小无量寿元求那跋陀法师重译)。窃以。法身无像像。因有像之机。净土无方。方因有方之感。虽复至理凝寂道绝名言。大悲善巧随□□□□□□□□□□□□□□□□三转醍醐尘沙出

  • 夜深沉·张恨水

    《夜深沉》张恨水的后期文学作品,描写世纪20年代时代大变革时期,一个京剧演员的爱情悲剧,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绞杀和普通百姓经历的命运浮沉。《夜深沉》为张恨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是张恨水处于创作鼎盛期的作品,是四

  • 紫色的游泳衣·孙了红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记得女太太们收藏起春装大衣还没有太久,眨眨眼,又到了摩登姑娘脱掉袜子赤着双脚满街乱跑的时候。一个适宜于游泳的季节又到了。提起游泳,这使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海与海水浴。也许你不否认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