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之名义
──十五年六月在北京弥勒院讲──
唯识之理,广博无量,非略谈所能尽;今但就唯识二字之名义一谈:
云何名识?即今日俗语所云知识。如何名唯?乃单独义。连合唯识二字,可云独有知识而无他物。
但知识有能、所之两方:能知识者有八种识,如眼能知识色,是名眼识。耳能知识声,是名耳识。鼻能知识香,是名鼻识。舌能知识味,是名舌识,身能知识冷热粗细等触,是名身识。然前五识各能知识自变自缘之特别境,不能兼知识他识所知识之境,至第六意,如一阁之总理,则能兼知识前五识所能知识及不能知识之一切诸境。又如吾人睡眠时,眼、耳等前五识皆停止不起作用,傥犹有种种之梦生起,即知是第六意识之作用。至于睡最熟时,梦亦无有,则前六识皆无。但偶有虫咬或蚊刺时,即时身起盲动,用手搔爬,应知是乃尚有第七末那识执著有我故也。末那译云意,与第六意识不同,亦云意根。既有能执我之第七识,亦应有所执我之第八阿赖耶识,此译云藏。藏有三义:一者、含藏一切法之种子,谓之能藏。二者、为一切法之所藏隐者,谓之所藏。三者、为第七识执之为我,谓之我爱执藏。
所知识者,共有六尘境界,谓眼识所知识者名曰色尘,耳识所知识者名曰声尘,鼻识所知识者名曰香尘,舌识所知识者名曰味尘,身识所知识者名曰触尘,意识所知识者名曰法尘。至第七末那识所知识者,即第八赖耶识,但第八是识,而第七妄执为我,是为错谬知识。至第八所知识者,即前七识之种子及根身,世界之本质。又吾人所认为根身、世界者,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则应知世间万事万物,皆无实体,不过识所知识而已。然有一疑问:谓若外境皆是识所知识,今试于北京欲知识一泰山,何以不能?此则宜知前六识不能独立成其知识,尚须依托别识所变之本质以成其自识之知识;此别识所变之本质,即第八识之相分。凡识皆可略分为二部分:
一、能知识之作用,谓之见分。二、所知识之相状,谓之相分。二十二日午后。(大圆记)(见海刊七卷八期)
(附注)原题“在弥勒院说法”,今依义改题。
猜你喜欢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序·慧立 三弥勒经疏·憬兴 兀庵和尚语录目次·兀庵普宁 卷第七十三·佚名 佛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卷中·欧阳竟无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佚名 佛学与新思想·太虚 卷四十九·佚名 卷第六十四·李通玄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第三·佚名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十事开示·佚名 佛说俱利伽罗大龙胜外道伏陀罗尼经·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二·佚名 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