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序品第一

  归命释迦牟尼佛。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法界殿如来境界处。众宝赫焰一切庄严第一之处。遍至无量诸世界处。放大光明普照之处。无量善巧差别住处。无有分齐过分齐处。过诸一切三界境界出世间上上善根境界成就之处。善得清净自在解脱无碍之处。诸佛如来神力住持之处。无量菩萨众所行处。无量诸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之所行处。是大法界究竟满足喜乐之处。毕竟能与一切众生利益之处。离诸一切烦恼垢处。离诸一切诸魔怨敌诸佛住持庄严之处。大法意去之所明处。奢摩他毗婆舍那大乘之处。入空无相无愿大解脱乐处。无量功德众大宝莲华王之所庄严处。婆伽婆住如是等不可思议自在之处。

  诸佛如来善觉所觉离于二行到无相处。行诸佛行得诸如来一切平等到无障碍之所去处。能到一切不退法轮。能到不可降伏境界不可思议体。能到一切三世平等。遍至一切诸世界身。到于诸法无疑之处。能到一切究竟智行。悉能到于法智无疑。得诸一切无分别身。能答一切菩萨问智。能到无二行之彼岸。能到诸佛无有差别解脱智处。能到无边无中三昧。境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与诸无量声闻众俱。心善调伏皆是佛子。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善得清净戒。求法者与乐成就多闻。住持多闻。具足多闻。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善得一切速疾般若。善得一切疾去般若。善得一切猛利般若。具足三明见第一法。得究竟行能作清净。受大施主具足成就。寂静威仪毕竟成就。忍辱柔和善受佛教能如说行。时诸无量大菩萨众。皆从无量种种佛土而来集会。是诸菩萨皆住一切所求大处。毕竟能取无上大法。得一切众生平等之心。离诸一切分别。分别降伏一切诸魔怨敌。离诸一切声闻辟支佛之所念处。得大法味喜乐具足。过五怖畏得不退地。一乘之体现前能灭。一切众生怖畏之地。如是等不可说。不可思。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菩萨众俱。

  圣者善问菩萨问品第二

  尔时婆伽婆。百千万阿僧祇大众前后围绕为诸菩萨说甚深法。时大众中有圣者菩萨摩诃萨。名曰善问。在众中坐。即依无言无有二相第一义谛。问圣者深密解脱菩萨言。佛子。言一切法不二。一切法不二者。何者为一切法。云何名不二。尔时深密解脱菩萨。告善问菩萨言。善男子言一切法者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善男子。有为法者。非有为非无为。无为法者。非有为非无为。善问菩萨言。佛子。云何有为法非有为非无为。云何无为法非有为非无为。深密解脱菩萨言。善男子。言有为法者。惟是如来名字说法。所言如来名字说法者。惟分别言语名为说法。善男子。若惟名字分别言语名说法者。常不如是但种种名字聚集言语成。是故言非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惟言语体。善男子。假使离于有为无为者。彼法亦如是。善男子。虽无言语而不空说事。佛子。何者为事而言不空说。所谓圣人知圣人见。圣智知圣见见。无言所证。为欲说彼无言语法。依相说彼有为无为。善男子。言无为者。惟是如来名字说法。名字说法者。是分别相。分别相者即言语相善男子。言语相者。即是名字之所集法名字集者。是虚妄法。虚妄法者。常无如是体种种分别。名字不成即言语相。是故我说非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但是名字若离有为无为法者。彼亦如是。善男子。而非无事说彼言语。善男子。何者为事。而言圣智知圣智见。无言证法。无言证法故。说名非有为。善问菩萨言。佛子。云何彼事无言所证。圣智知圣智见。而言为彼无言证法。说彼有为无为言语。深密解脱菩萨言。善男子。譬如幻师幻师弟子住四衢道。积聚草木枝叶瓦石在于一处。示现种种幻术所作。所谓象马车步诸兵。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珊瑚虎珀车磲马瑙。钱财谷帛库藏诸物。示如是等种种异事。善男子。有诸愚痴无智凡夫见闻彼事。不知彼是草木瓦石生如是心。实有此诸象马车步摩尼真珠琉璃珂贝珊瑚虎珀车磲马瑙钱财谷帛库藏等物。以现见故。彼愚痴人如是见闻即取修行。毕竟为实余者虚妄。善男子。彼人复更须求上上法。善男子。复有智慧非愚痴者。见象马等知是草木瓦石等体。彼人见闻生如是心。彼诸如是象马车等我见非实。此幻所作有此象马车步兵等虚妄之相。种种异事幻惑人眼。彼智慧人如所见闻。不取为实。亦不执著。亦不取此。毕竟为实余者虚妄。而知为义取彼言语。此人不须更观胜法。善男子。凡夫众生。未得圣人出世间智亦复如是。凡夫愚痴不如实知无言语法。见闻有为无为之法生如是心。有此有为无为之法如我见闻。是故彼人如所见闻。毕竟而取执著为实。如所见闻如是受行。此毕竟实余者虚妄。彼人更须观察胜法。善男子。复有众生非是愚痴。见于实谛得诸圣人出世间智。如实能知一切诸法。证无言语真实法体。而彼众生。见闻有为无为之法。生如是心。如所见闻无如是等有为无为名字等法。复作是念。有此有为无为言说。从虚妄分别行相而生。如彼幻法迷惑于智。以生有为无为异异名相。彼人了知不如见闻如是取著。此是真实余者虚妄。为显彼义而取言语彼人不须更观胜法。善男子。如是彼事圣人智知。圣人见见无言所证。为欲证彼无言之法。说彼有为无为名相。尔时深密解脱菩萨。而说偈言。

  深义无言语  诸佛说不二

  痴人依无明  戏论著二法

  长行世间道  往来无休息

  生于畜生中  以离第一义

  圣者昙无竭菩萨问品第三

  尔时圣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依于如实第一义谛。过诸一切世间觉观境界之相。白佛言。世尊。我忆过去世。复过彼过去世。离此世界七十七恒河沙世界。过彼无量恒河沙世界已。有佛国土号名称世界。彼中有佛。名毗摩罗吉谛如来。住彼国土。我于尔时游化众生往彼世界。尔时见有一外道师止住一处。有七万七千弟子聚集其所。依第一义相思惟诸法。彼诸外道。迭共推觅第一义相。称量第一义相。思惟第一义相。观察不见第一义相。生异异意。异异见。异异执著。立异朋党起于诤论。口力交诤出不善言。迭共相乱起散而去。世尊。我于尔时即生心念。希有诸佛如来出世。以依如来出世间故今得见闻。过于一切世间境界第一义相。得证第一义相。见第一义相。证一切灭相。

  尔时世尊。告昙无竭菩萨言。昙无竭。如是如是。我觉过诸世间境界第一义相。如是觉已而为人说。以示于人。显示于人。建立是法。何以故。我为圣人说我内身自所证法。为诸凡夫说觉观境界迭共所知。昙无竭。汝今当依此义而知。所谓过诸世间境界是第一义相。复次昙无竭。我说第一义者。是过一切诸相境界。觉观是名诸相境界。如是我说第一义者。是无言境界。觉观是名言说境界。昙无竭。我说离诸言语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世谛相。如是我说离诸诤论是第一义相。觉观名字是诤论相。昙无竭。依此义相。汝今应知。过诸世间觉观境界。是第一义相。昙无竭。譬如有人尽于一形啖辛苦味乐辛苦味。彼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石蜜阿婆婆等甘美之味。昙无竭。有人长夜信贪欲乐乐著贪欲。为贪欲火烧内心。身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一切色声香味触无贪欲乐。昙无竭。有人长夜信分别乐乐于分别。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内身寂静无分别乐。昙无竭。有人长夜乐见闻觉知乐信乐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内身寂灭离见闻觉知乐。昙无竭。如人长夜取我我相乐信乐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北郁单越无我我所乐。昙无竭。如是觉观之人。不能知。不能觉。不能量。不能信离诸觉观第一义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我说身证法  第一离言境

  离觉观诤相  无言第一义

  圣者善清净慧菩萨问品第四

  尔时圣者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依第一义过一异相。白佛言。世尊。世尊善说希有妙法第一义谛。微细极细甚深之义过一异相。所谓难证。世尊。我忆往昔在于一处。见住信行地诸菩萨等集坐一处。思有为行第一义谛为一为异。有诸菩萨言。有为行相异第一义。复有菩萨作如是言。非有为行异第一义。而作是言。有为之行不异第一义。复有菩萨生于疑心。而起异意作如是言。此诸菩萨中。何者是实说。何者虚妄说。何者是正念修行法。何者是邪念修行法。世尊。我见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此诸善男子等。皆是愚痴非善黠慧。不善知法堕邪念中。何以故。以不能知有为之行。微细无相过一异相第一义相故。尔时佛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言。善清净慧。如是如是彼诸一切善男子等。皆是愚痴不善黠慧。不知正法堕邪念中。何以故。以不能知微细行相。过一异相第一义相故。何以故。善清净慧。若有为行不异第一义相者。一切愚痴诸凡夫等。悉亦应见第一义谛即凡夫身。亦应得彼无上清净涅槃之乐。亦应得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若有为行不异第一义相者。见第一义谛时。应见有为行相。若有为行相是有相者。相即是缚不应得解脱。若见实谛不离相缚者不应得解。亦不得脱烦恼之缚。以不离彼二种缚故。不应得彼无上清净涅槃之乐。亦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以是义故。愚痴凡夫不见实谛。亦非即此凡夫之身。得彼无上清净涅槃。亦非即彼凡夫之身。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见实谛者。不应见彼有为无为。行相一之与异。是故彼人见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一异之义不成一异。善清净慧。汝当应知。彼诸菩萨。言有为之行第一义相。是一是异者。彼诸菩萨非正念是邪念。复次善清净慧。若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二不异者。如有为行堕在染相。第一义相亦应堕染。善清净慧。若有为行相离第一义相异者。如是一切有为之行。不应与彼第一义同故。善清净慧。第一义谛不堕一切烦恼染中。以是得言有为之行第一义谛得言同相。是故善清净慧。汝不应言有为行相第一义谛有一有异。复次善清净慧。若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二不异者。第一义谛不异有为一切诸行。如是一切有为之行。亦应不异第一义相。而彼有为异第一义。若不异者。如实行者见闻觉知有为行相。不应更求无上胜法。善清净慧。若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不异者。即有为行。应名无我无自体相是第一义相。善清净慧。复有过失。谓于一时差别异相。此是染相。此是净相。是故善清净慧。第一义相异有为行相。而非不异有为行相。是故彼诸如实行者见闻觉知更求胜法。以如实知有为行故。得于无我第一义名。而不一时有染有净二相差别。是故离彼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不一不异。义亦不成。善清净慧。彼诸菩萨作如是言。有为行相第一义相不一不异者。彼诸菩萨不名善说。善清净慧。汝当应知。彼诸菩萨。不名正念如实修行。是名邪念。善清净慧。譬如珂白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如是金黄箜篌妙声。沉水香味。荜茇辛味。诃梨勒苦味。苷蔗甜味。兜罗柔软苏乃至醍醐。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善清净慧。如是一切有为行体无常之相。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一切有漏所有苦相。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一切法中无我之相。不可说一。不可说异。贪嗔痴染不寂静相。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善清净慧。如是一切有为之行第一义相。不可说一。不可说异。善清净慧。如是我得细微细深甚深难证极难证。过一异相第一义谛觉。觉已为人说示开示现示建立。尔时如来而说偈言。

  有为界实谛  一异相离相

  若分别一异  彼痴非正念

  彼人为相缚  及为烦恼缚

  修毗婆奢那  奢摩他得脱

  慧命须菩提问品第五

  尔时世尊。依一切处一味等味第一义谛。告慧命须菩提言。须菩提。汝知一切众生界中几所众生。依我依慢说我所得。须菩提。汝知一切众生界中几所众生。离我离慢说我所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于众生界中。实少见众生。离我我慢说我所得。世尊。而我实见无量阿僧祇不可说众生。于众生界中。依我我慢说我所得。世尊。如我忆念过去世时。住于一处阿兰若园。尔时多有诸比丘等。依于我所四面而住。世尊。我于尔时见彼比丘。于日西下一处聚集取种种法相说所证谛法。世尊。有诸比丘。取于阴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见阴生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见阴灭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说阴灭法。有诸比丘。说阴灭现证法。有诸比丘。见于入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十二因缘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起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于谛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谛因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知谛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离谛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证谛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修行谛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界法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于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种种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无量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灭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灭界证相说为证法。如是诸比丘。取四念处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处对对治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四念处修行相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未生四念处。为生四念处修行相故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已生四念处。为不失修行相故说为证法。有诸比丘。取已生四念处。为增广修行相故说为证法。如是诸比丘。取正勤如意根力觉道。未生为生。为住为不忘失。为增广取相说为证法。世尊。我见彼诸比丘生如是念。是诸比丘以著我相。取我慢相如是说证。何以故。以不能知第一义谛一味等味相。是故世尊。我作是念。世尊出世希有希有。善说胜法一切处第一义一味等味。微妙甚深难觉难知。何况外道而能得解。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所证法细微极微深甚深极甚深。难觉极难觉。一切处一味等味相。第一义谛是我所证。证已为人开示演说示极示开示现示。何以故。须菩提。所谓阴界入因缘起行实谛境界。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须菩提。我说五阴中清净观。三十七品是第一义相。一切阴界入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一味等味相。须菩提。依于此义汝今应知。一切处一味等味第一义相。复次须菩提。如实修行比丘。如实知一阴如第一义谛法无我。于余界入因缘起行界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更不别观真如第一义法无我。惟依随顺真如依止不二法。证一切处一味等味第一义相。须菩提。汝依此义应如是知。所谓一味等味第一义相。复次须菩提。如彼阴界入因缘起行。界念处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彼差别。若真如第一义谛法无我有差别相者。真如证法第一义谛亦应有因。若有因者应从因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不应得名第一义谛。若非第一义谛者。应更推求第一义谛。须菩提。是故真如第一义谛法无我。非从因生。亦非有为法。亦非不第一义谛。亦非为彼第一义谛。更求第一义谛。惟是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法体常住。法界常住。须菩提。汝依此义。应知此诸一切法相。一味等味第一义谛。须菩提。譬如无量种种差别色相无相。无有分别。无有差异。一切处虚空等味一体一相。须菩提。一切诸法自相差别。一切处一味等味。第一义相。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来应说法  一切一味相

  不离第一义  见别是憍慢

  圣者广慧菩萨问品第六

  尔时圣者广慧菩萨摩诃萨依于心相白佛言。世尊。如来说诸菩萨善知心意意识深密法者。世尊。云何菩萨善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世尊。以何义故。如来说诸菩萨善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问于如来如此深义。广慧。汝能为与一切众生。安隐乐具悉令满足。广慧。汝为哀愍一切天人。多所安乐多所饶益。乃能问我如是之义。善哉广慧。谛听谛听。我为汝说心意意识深密之义。广慧。于诸六道生死之中。何等何等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受身生身及增长身。初有一切种子心生。和合不同差别增长。广所成就依二种取。何等二种。一者谓依色心根取。二者依于不分别相。言语戏论熏集而取。广慧。色界中依二种取生。无色界中非二种取生。广慧。彼识名阿陀那识。何以故。以彼阿陀那识取此身相应身故。广慧。亦名阿梨耶识。何以故。以彼身中住著故。一体相应故。广慧。亦名为心。何以故。以彼心为色声香味触法增长故。广慧。依彼阿陀那识能生六种识。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身。广慧。若一境界现前一识身起。无分别意识即共眼识一时俱生。广慧。若二三四五境界现前五识身起。无分别意识即与五识一时俱生。广慧。譬如流水若一缘起即生一波。若二若三乃至众多因缘俱起即生众波。广慧。而彼流水亦不断绝。复次广慧。譬如无垢清净明镜。若有一像因缘现前即见一像。若有二三众多像现。即能具见众多异像。广慧。而彼明镜为彼种种诸像不异。广慧。如彼流水明镜像等。依止阿陀那识。住持阿陀那识。若一眼识因缘现前。即一意识共彼眼识同时取境。广慧。若五识身五种因缘一时现前。无分别意识即共五识一时取境。广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依法住智。如实善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广慧。而佛不说诸菩萨等是善解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广慧。若菩萨不见内外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能如实知。不见阿梨耶。不见阿梨耶识不戏论心。不见眼不见色。不见眼识。不见耳。不见声。不见耳识。不见鼻。不见香。不见鼻识。不见舌。不见味。不见舌识。不见身。不见触。不见身识。广慧。菩萨不见内外意。不见内外法。不见内外意识。能如实知。广慧。我说如是诸菩萨等善知第一义。广慧。是故我说菩萨应知心意意识深密之法。广慧。菩萨如是解知心意意识深密法已。我说是人是真菩萨。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诸种阿陀那  能生于诸法

  我说水镜喻  不为愚人说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

猜你喜欢
  佛说十善业道经·佚名
  卷第二十六·道宣
  第五章 奉行, 印赠《玉历宝钞》之善报·佚名
  复安庆佛教居士林函·太虚
  卷第十六·志磐
  卷第一百八十八·佚名
  卷第四十五·白岩净符
  卷七十三·道世
  卷五百一十八·佚名
  卷之四十一·别庵性统
  阴持入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智旭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宋文宪公护法录序·宋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二出 红构·孟称舜

    【一封书】〔贴上〕开帘雾气清,看繁花,照眼明。侵阶草色青,助春游,将莲步擎。日转空庭人影静,忽听黄鹂啼数声。呀,那来的是申生也。俊书生,我为你逗春情,几次花前陪笑迎。【前腔】〔生上〕韶华入锦亭,压春愁,人未醒。空阶款步行

  • 莲子居词话卷之二·吴衡照

    易安居士蒙诟抱诬妃子沼吴,重归少伯。美人亡息,再醮荆王。简帙工讹,殊难理遣。世传易安居士再适张汝舟,卒至对簿,有与綦处厚启云云,为时讪笑。今以金石录後序考之,易安之归德甫,在建中辛巳,时年一十有八。後二年癸未,德甫出仕宦

  • 五言巻十二·洪迈

    五言太平词二首 王涯风俗今和厚君王在穆清行看采花曲尽是太阶平圣徳超千古皇威静四方苍生今息战无事觉时长游春曲二首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上苑何穷树花开次第新香车与丝骑风静亦生尘送春词日日

  • 陈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陈克(1081—1137?)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绍兴中,吕祉帅建康,辟为都督府准备差遣,敕令所删定官。绍兴七年(1137)六月,随吕祉去淮西庐州(今安徽合肥)抚军。八月郦琼叛,与吕祉同时遇害。事见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欧阳修

    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

  • 先世纪·张瀚

    然而芳规懿矩,湮没不彰者多矣。余自幼闻之父兄所诵说,得其一二遗行,皆可令吾子孙世为则,敬录于左。若曰表彰先世之休美,阐扬潜德之幽光,则阙略未备,无由殚述也。高祖介然公,始祖之继室王所生,前室姚已生子瓛,迨议继娶,以瓛寄养亲

  • 前集原序·宋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原序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於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会而又汨於虚浮怪诞之说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为此书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备多所遗阙嗣有所

  • 朱百年传·李延寿

    朱百年是会稽山陰人。祖父朱凯之,是晋朝的左卫将军。父亲朱涛,作扬州主簿。百年从小就有高尚的情操。父死丧服期满后,带妻子孔氏进会稽南山,以砍柴伐竹为业。常把柴草放在路口,总被行人拿走,第二天又有柴草放在那儿,人们渐渐

  • 杜瑛传·宋濂

    杜瑛字文玉,祖籍霸州信安。父时日升,《金史》中有传。金末兵乱,瑛避居于河南缑氏山中。当时一般读书人仍以文章辞藻来谋求上进,唯瑛在此文物凋丧之时,搜集群书,精读牢记,努力探求书中深刻含义。对古今得失,了如指掌。为了教书

  • 论语觧卷二·张栻

    宋 张栻 撰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以陪臣而僣天子之舞目睹其数而安焉于是而忍为则亦何往而不忍也乱臣贼子之萌皆由于忍而已忍则安之矣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佾

  • (四)·钱穆

    朱子曰:“静是就心上言,安是就身上言。静安颇相似,安盖深于静也。”今按:是心静了,还求能身安,则身之安更进于心之静。何得谓宋儒重言心,轻言身。理学家语语必归落到实际人生上,亦岂空作哲理高论,便算能事已尽。 又曰:“公但能

  • 卷第一百六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得纳息第一之五味相应初静虑。入当言味耶。出当言味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品类足说。初静虑云何。答

  • 一 蛇品·佚名

    一 蛇经一 体中漫蛇毒 药草能消除 心中生忿恚 比丘须调伏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一)二 池中生莲华 子等潜入折 比丘须弃断 爱欲尽无余 共舍彼此岸 如蛇蜕旧皮(二)三 轮回如急流 务须使涸竭 比丘须弃断 

  • 医学心悟·程国彭

    综合性门径医著。五卷。清程国彭撰。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程国彭,字锺龄,号普明子。生卒年不详。天都(今安徽歙县)人,清代医家。程氏以医术名噪于康熙、雍正年间。《医学心悟》为其代表作。本书是程氏积三十年之医

  • 经幄管见·曹彦约

    四卷,宋曹彦约 (1157—1228)撰。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南康军都昌 (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 (1181)举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

  • 尊上经·佚名

    一卷,晋竺法护译。中阿含释中禅室尊经之别译。

  • 分别功德论·佚名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

  • 妙吉祥菩萨陀罗尼·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前有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