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杂品之二自归大圣雄,欲觐尊沙门。今欲自悔过,久来所作罪。

尔时世尊还现色相威神炳着。手执指鬘诣祇洹精舍告诸比丘,汝等将此指鬘度为比丘。即如佛教得为道人。清旦着衣持钵入舍卫城分越。尔时城门里有一牝象。怀妊欲产不时得产。象主遥见比丘来即起迎逆。比丘若能使象时产者,可得入城乞。不能使象产者不得入城分越。比丘答曰:吾先不诵此咒。且小停住须吾还至世尊所受诵神咒。还当咒之使得产。时指鬘比丘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向者入城分越。值城门里有象欲产责我咒术。象得产者然后得乞。唯愿世尊愿受神咒。使象得产使得分越。佛告指鬘。汝往彼所当以此言咒之。今至诚咒。自生以来初不杀生。持是至诚语使象得产无他。尔时鸯掘魔。从佛受咒术。即往咒象安隐得产。时诸人民皆称善哉。世间乃有此奇怪之事。此指鬘前后杀生不可称计。今方自咒从生以来初不杀生。持是至诚语使象得产无他。便得入城街巷人民见指鬘来。其中或父母兄弟妻息。为指鬘所杀者,皆前报怨。或以刀杖瓦石打指鬘极使牢熟。破头伤体裂坏。衣被钵盂亦破。即走出城竟不乞食。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自说缘本。佛知其意指鬘受缘报何其速哉。尔时世尊渐与说法。即于坐上得须陀洹果乃至罗汉六通清彻。尔时波斯匿王。即集四种兵。马兵象兵车兵步兵。欲往诣彼园与鸯掘魔共斗。出舍卫城中。道闻行人说。鸯掘魔大贼受如来教得为比丘。即停兵众入祇洹精舍。与如来相见。尔时世尊知王当来。即以神足隐鸯掘魔形使不显露。时王波斯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即知而问曰:王严备战具集四种兵为欲何至。王白佛言:界内有贼。名鸯掘魔依崄作贼暴虐无道。故集兵众欲往攻伐。中路闻人说。鸯掘魔受佛来化得为道次。不审其人今为所在。佛知王意即摄神足。使王见鸯掘魔。王见恐惧面投于地。诸臣扶起以水洒之。佛告王曰:是王大幸遇此小恐。其人已得阿罗汉果。设当王诣彼深园见其本形。头戴诣鬘人血涂体。身执利剑颜色隆怒。王当见者心肝摧碎即丧命根。王白佛言:如来今日未降者降未度者度。云何世尊其人乃杀无央数人。云何得成罗汉果。佛言:无苦行有前后有熟不熟有初有终。尔时世尊观宿因缘。便于大众而说斯颂。

人前为恶,以善灭之,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以善灭之者,如彼指鬘。杀害无数千人。以贤圣八品道而灭其恶。诸恶已尽永无根本。究竟清净得不起法。是故说人前为恶以善灭之也。是照世间如月云消者,世间者其义有三。一名众生世。二名器世。三名阴世,犹如秋月众星围绕。于中独明光照远近。弊恶比丘诸恶已尽。修清净行。便于大众广有济度。是故说是照世间如月云消也。

人前为恶,以善灭之,世间爱着。念空其义。

人前为恶以善灭之者,夫作恶皆由爱着。彼梵志妻。兴恶向无害皆由爱心。是故说人前为恶以善灭之也。世间爱着念空其义者,爱心深固流转三界。受四生分回趣五道。皆由爱着不能舍离。行人分别虚而不真知。皆空寂不可恃怙。是故说世间爱着念空其义也。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

佛契经说。因象师喻。时象师教训少壮象。乐于旷野不被调御。即于旷野命终。复有中象不被调御于彼取命终。少壮比丘此亦如是,不被教训而取命终。长老比丘不被教训而取命终。比丘当知此亦如是,少壮象调御而取命终。中年象被调御而取命终。少壮比丘被教训而取命终。长老比丘被教训得贤圣法而取命终。少壮比丘盛修佛教无所漏失具足佛法。云何为具足。越次取证成无上果。是故说少壮舍家盛修佛教也。是照世间如月云消者,犹如秋月光明远照也。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世间爱着。念空其义。

少壮舍家者,欲断爱着诸天阿须伦所见敬侍。加留罗乾沓和等皆悉承事供养。是故说世间爱着念空其义也。生不施恼,死而不慼,是见道悍。应中勿忧。

生不施恼死而不慼者,自生以来不杀盗淫逸不犯诸邪。临命终时神识澄静亦不惊惧。亦复不见地狱畜生饿鬼。不见弊恶鬼。但见吉祥瑞应。是故说生不施恼死而不慼也。是见道悍应中勿忧者,彼见谛人已离五难。虽在忧慼之间淡然无为。亦不悲号哭泣生诸众恼。是故说是见道悍应中勿忧也。

生不施恼,死而不慼,是见道悍。在亲独明。

生不施恼死而不慼者,自生已来不由父母兄弟宗亲五族而行恶法也。是故说在亲而独明。断浊黑法,学惟清白,渡渊不反。弃猗行止,不复染乐,欲断无忧。

断浊黑法者,云何名为浊黑法。答曰:一切诸使缚结尘垢。一切诸不善法退堕法。诸染着生死者,当断已断永断。是故说断浊黑法也。学惟清白者,云何名曰清白法。答曰: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八正道三十七品。正使有法离于生死得出要者,亦名清白法。是故说学惟清白也。渡渊不反者,何以故名为渊。所谓渊者流在界趣转增生死。由此渊故流转生死不可称记。堕三涂八难。是故世尊说当灭四渊求无上道。是故说渡渊不反也。弃猗行止者,云何为猗。所谓猗者猗欲不善法。是故如来说弃猗无着乃谓真行。是故说弃猗行止也。不复染乐者,不染五乐亲近贤圣律。终不舍离。是故说不复乐也。欲断无忧者,夫人不至于无为。皆由有欲染着女色。兴意思想念彼色貌发毛瓜齿肥白端正。行人执意除去彼念。欲想便息不复炽然。是故说欲断无忧也。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

爱欲意为田者,犹如荒田秽地不数修治。菅草竞生伤害良苗。穀子不滋时不丰熟。人染着爱欲亦如是,是故说爱欲意为田也。淫怒痴为种者,夫行人习行常自观察。若人种德为施何处而获果报。答曰:施无空入者少。施空入者多。云何施无空入者少。答曰:诸在外道异学及裸形梵志尼乾子等。愚人好施于中望福。于十六分而不获一,犹如秽田伤害善苗。秽行梵志伤害善根。为淫怒痴所覆不生道果。是故说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也。得福无有量者,叹说如来圣众施福之报。于大众之中有断欲人。所施虽少获福无量。所得果报不可称计。是故说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

犹如秽恶田,瞋恚滋蔓生。是故当离恚,施报无有量。

犹如秽恶田瞋恚滋蔓生者,何以故名为秽恶。所以名秽恶者,亦自毁己复毁他人。所以自毁者,瞋恚炽盛颜色变易本性改异。是谓自毁。复毁他人者,瞋恚炽盛毁损他人。乃至失其命根。是故说犹如秽恶田瞋恚滋蔓生也。是故当离恚施报无有量者,人不怀恚后受恚报。人由瞋恚亡国破家。皆由瞋恚。仁施福德施无恚者,获福无量。是故说当离恚施报无量也。

犹如秽恶田,愚痴秽恶生。是故当离愚,获报无有量。

犹如秽恶田愚痴秽恶生者,犹彼盲人目不睹高原平地。亦不见善色恶色青黄赤白。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以无明闇法而自缠络。不睹四谛善不善法。覆蔽慧明及三十七道品。外道异学及诸梵志。痴所覆盖不识道真。如来圣众永无此患。是故说犹如秽恶田愚痴滋蔓生也。是故当离愚获福无有量者,彼修行人欲求无愚者,当从何求。答曰:当从如来圣众求。何以故?已其圣众观察本末。若大若小若好若鬼。分别四谛眼明智觉毫釐不失施。彼如来圣众无有愚痴者,获报无量也。是故说当离痴施报无有量也。

犹如秽恶田,憍慢滋蔓生。是故当离慢,获报无有量。

犹如秽恶田憍慢滋蔓生者,外道异学憍慢最甚。是故如来说偈曰:婆罗门憍慢滋多。从今世命终。当生六趣中。鸡猪狗狼驴五泥犁六施彼人者不获其报。是故说犹如秽恶田憍慢为滋多也。是故当离慢获报无有量者,于如来大法中除去憍慢。或时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下意自卑如旃陀童女。身被宝衣价直百千。若诣他舍倚门侍立不敢入舍。侮慢比丘亦复如是,本出豪族自苦其形修乞士法。御心调意如执利剑。手执钵盂如世穷人。阎浮利人以发为饰。我沙门便取剃之。阎浮利人衣裳多贪。白净沙门染污为色。阎浮利人诸犯罪者逐着深山。沙门山薮为家。无欲之人执行如是,况得向果者心可移乎。是故说当离憍慢获报无有量也。

犹如秽恶田,贪欲为滋蔓。是故当离贪,获报无有量。

犹如秽恶田贪欲为滋蔓者,人怀悭贪至死不改。或由悭贪伤夭命根。是故智者去离悭贪。是故说犹如秽恶田贪欲为滋蔓。是故当离贪获报无有量也。

六增上王,染为染首,无染则离。染者谓愚。

六增上王者,所谓王者何者是。曰意也。以次数者则名六。逆数者亦为六。增上者,意动则五随走作五情。设使诸入尽意所造。如佛契经说,犹如五根各各有境界不相错涉。亦不相侵。意者,至此五处最为原首。侵彼五界。设使五情不得停住。于五事中最胜最妙。是故名为王。是故说六为增上王也。染为染首者,云何为染。所谓染者染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染为染首。无染则离者,云何名无染。所谓无染者阿罗汉是。虽言须陀洹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不永得净。罗汉者永已得净。是故说无染则离也。染者谓愚。愚人所习习。着色香味细滑法。应思惟者然不思惟。不应思惟者反更思惟。是故说染者谓愚也。

骨干以为城,肉血而涂之。根门尽开张,结贼得纵逸。

骨干以为城肉血而涂之者,所谓城者以五阴身为墙。骨干垣壁以血染之。若当以内物现露于外者,便生恶露观。不染着身兴不可乐想。以其皮肤覆骨庄饰为形。智者观察无一可贪。是故贼骨干以为城肉血而涂之。根门尽开张结贼得纵逸者,眼根开张受于外色。曰谁开乎。答曰:由不思惟故。使结贼得入却善根财货。耳鼻口身心亦复如是,意根开张结贼得入。是故说根门得开张结贼得纵逸也。

有缘则增苦,观彼三因缚。灭之由贤众,不从外愚除。

有缘则增苦者,前有因缘后生增苦。前无因缘苦何由生,犹如泉源出水成江河。此亦如是,因前有缘则有苦际。渐渐增长至四百四患。是故说有缘则增苦也。观彼三因缚者,犹如遇事人闭在作坊役使不住。此亦如是,五盛阴身以结使为缚。忧愁苦恼役使心识不得停住。复当经历四百四病。是故说观彼三因缚也。灭之由贤众者,夫欲信施当诣大众。施少获福多,犹如勇健丈夫能却外敌摧败彼众。乃名勇健加得赏赐过出众人。如来贤众亦复如是,如海纳万川不拒细流。有来供养者不存用喜。不供养者亦不忧慼。是故说灭之由贤众也。不从外愚除者,世愚惑人颠倒来久。计着吾我。着五阴身。计为实身,犹如有人曾不被毒蛇螫而不避之。曾不被结使缚者而造其行。为外尘所染。是故说不从外愚除也。何以故名为杂。所以言杂者,偈义种种演说不同。馀偈单义不与此同。是故说杂也(杂品第十七竟)。

出曜经水品第十八。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如雁弃池。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者,系心于净恒求巧便欲得出要。观此生死如幻如化。常怀恐惧心如炽火。是故说心净得念无所贪乐也。如雁弃池者,知彼池水多诸畏惧又为猎者数来惊怖。鸟即弃池高翔避此众难。是故说如雁弃池也。已度痴渊者,痴渊所蔽入骨彻髓。便求方便永灭无馀。是故说已度痴渊也。譬如雁鸟从空暂下求出恶道至无为处。譬如雁鸟者,畏诸众鸟飞在虚空。避此诸难自求无为。是故说譬如雁鸟也。从空暂下者,身能飞行远近无碍去危就安。是故说从空暂下也。求出恶道到无为处也。贤圣弟子如来等正觉。为人除恶求出恶道。修于善业离一切结。是故说求离恶道至无为处也。亦名灭尽泥洹无生灭着断。恒不变易亦不磨灭。彼得定修行人为老病所逼。四百四病恒切己身。厌患四大身。舍五阴形入无为处。

不修梵行,少不积财,愚者睡眠。守故不造。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钵。将侍者阿难见阎浮界。二人耆老形变色衰偻步而行。见已世尊便笑。尔时阿难更整衣服。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笑必有以。愿说其意。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颇见此二耆旧长老不。形变色衰。若此二人。于此舍卫国从少积财者,于舍卫国第一豪富。若当舍妻子弃捐居业。出家学道。即成阿罗汉。若小积财至足。今日于此舍卫城里。复在第二家。若出家学道。得阿那含果。此二人若在中年积财至今日。足在第三家。若出家学道者,得斯陀含果愍此。二人违前所愿。舍本随末。饥寒勤苦万患并至。尔时世尊观察此义。为后众生敷演大明。在于大众而说斯偈。

不修梵行,少不积财,如鹤在池。守故何益。

犹如老鹤伺立池边望鱼上岸。乃取食之。终日役思不果其愿。用意不息自致亡躯。老有老法壮有壮力。鹤以老法行于壮力终日不果。但念少壮捕鱼。不觉耆年已至。今此耆年长老亦复如是,自念力壮歌舞戏笑博弈戏乐。不虑今日年迈耆艾。抱膝蹲踞忆彼所更。不行老法但念少壮欺诈万端。是故说如鹤在池守故何益。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者,人为恶行虽小不可轻。蚖蛇虽小螫啮人身。毒遍其身以丧命根。毒药虽微人来得食见毒便死。此亦如是,为恶虽小妨人正行。不至究竟不虑于后当受其报。日复一日不肯改更不念远离恶遂滋长。是故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也。水渧虽微渐盈大器者,犹如大器仰承水漏。渧渧相寻溢满其器。是故说水渧虽微渐盈大器也。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者,愚人习行从小至大。日日玩习不觉殃至。是故说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者,如有善人诣彼塔寺礼拜求福。或上明燃灯烧香扫洒。作倡伎乐悬缯幡盖从一钱始。复劝前人使发施心。一搏已上供养圣众。或以杨枝净水供给清净。或脂灯续明。如此小小亦不可轻。依彼心识获报无量。如然一灯除舍闇冥不知冥之踪迹。如烧极微妙香尽除臭秽不知所在。利剑虽小能断毒树。此亦如是,善行虽微能除重罪。往来人天不更苦恼。从此适彼受福无量现在可知。渧渧不绝遂满大器。勇者行福渐渐成就。是故说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犹如人渡河,缚筏而牢固。彼谓渡不渡,聪叡乃谓渡。

缚筏而牢固者,犹彼众生欲渡深渊。或筏而渡或腰船而渡。或浮瓠或载小船。或草木为筏。皆得至岸而无罣碍。是故说犹如人渡河缚筏而牢固也。彼谓渡不渡者,谓爱渊犹如深渊流出成河。弥满世界流向三界。趣四生遍五道。复流至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彼谓渡不渡也。聪叡乃谓渡者,所谓聪叡者佛辟支佛是。虽渡世渊不足为奇。何以故世渊无尽。渡爱欲渊者,乃谓为奇。是故说聪叡乃谓渡也。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比丘入渊浴。声闻缚牢筏。昔有两师大梵志。造立波罗利弗多罗大城。功夫已举庄饰成办。便请佛及众僧入城供养。未与诸门立号。梵志内心作是念。若沙门瞿昙从所门出。当名为瞿昙门。若复如来渡恒伽水。当名彼渡为瞿昙渡。尔时梵志复生是念。不审如来为欲载筏渡。腰船浮瓠小船为载河渡。尔时世尊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以神力及比丘僧忽然而渡。在彼岸立。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而说此偈。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比丘入渊浴,声闻缚牢筏。说此偈已各还精舍。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是泉何用,水恒停满,拔爱根本。

复欲何望。

是泉何用水恒停满者,三有者假谓为泉。爱亦名为泉。水恒停满。一切诸结皆集爱泉。是故说是泉何用水恒停满也。拔爱根本复欲何望者,行人以能拔爱根本无复生死,犹如毒树究尽其根。无复出生亦无枝叶。爱亦如是,无复枝叶拔其根本。复欲何望者,更不受有更不复生。是故说复欲何望也。

水人调船,弓师调角,巧匠调木。智人调身。

水人调船者,治牢固[W197]。治诸孔不使漏水。使众生类从此岸得至彼岸。弓匠修治筋角调和。得所火炙筋被用不知折。是故说水人调船弓师调角也。巧匠调木者,墨缕拼直高下齐平。意欲造立宫室成就。是故说巧匠调木。智者调身者,恒以正教不毁法律。搜求义味。求上人法。是故说智者调身也。

犹如深泉,表里清彻,闻法如是,智者欢喜。

犹如深泉表里清彻者,所以说偈。智者以譬喻自解。或有深泉不清恒浊。或复有泉。深而且清。于彼自照面像悉现。是故说犹如深泉表里清彻也。闻法如是智者欢喜者,昔有国王。厌患世典疲倦俗业。往至塔寺欲听正法。时象力比丘得阿罗汉道。当次说法。时彼国王以巾覆头脚着履屣入众听法。罗汉比丘告彼王曰:昔佛有制。不得为着屣者说法。王内恚隆盛即脱履屣。罗汉比丘复告王曰:昔佛如来亦说此限。不得与覆头者说法。王闻是语遂兴瞋恚。内自思惟。咄今为此比丘所辱。此比丘故当见我头白秃。故欲辱我耳。若此比丘说法不入我耳者,当取斫头。尔时国王即却头覆。沙门速为我说法。比丘报曰:如来至真等正觉。亦说此教。不得为瞋恚者说法。王今瞋恚何由得说法。王当正意听说譬喻,犹如浊泉涌沸不停。王今如是,心意倒错何由闻法。尔时国王内自惭愧。即兴敬心。此比丘必是圣人。乃能玄鉴通达人心。即从坐起右膝着地头面礼足。白比丘言:唯愿圣尊与我说法。使此秽形永蒙荫覆。王即就坐欲得闻法。尔时比丘便以此偈。向王说曰:

犹如深泉,表里清彻,闻法如是,智者欢喜。

尔时比丘重与王说法。令彼王心欢喜踊跃。道根信心而不倾动。是故说闻法如是智者欢喜也。忍心如地,不动如安明。澄如清泉,智者无乱。

忍心如地者,犹如此地亦受于净亦受不净。地亦不作是念。我当舍是受是。智者执行亦复如是,若人叹誉不以为欢。有毁辱者不怀忧慼。见善不喜闻恶不怒。是故说忍心如地也不动如安明者,犹如安明独处众山。不为暴风所倾动。贤圣之人亦复如是不为阙四事心有增减。是故说不动如安明也。澄静如清泉智者,无乱者犹如澄静泉表里清彻。不为小流所尧浊。智者如是,内既无非外奸不入。心如金刚不可沮坏。是故说犹如澄泉智者不乱也(水品第十八竟)。

猜你喜欢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四·欧阳竟无
  金刚三昧经论卷中·元晓
  卷第五十四·霁仑超永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四·唐慧琳
  宣布退出中国佛教会通告·太虚
  护国言论集校后·太虚
  卷九十一·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宗喀巴
  佛说华手经卷第十·佚名
  在仰光与宇诺底拉谈话·太虚
  卷五·佚名
  卷二百五十八·佚名
  念僧品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七·昙噩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卷·李通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五十二卢仝仝自号玉川子洛阳人累举不第韩愈为河南尹爱其诗厚礼之后因宿王涯第中遂预甘露之祸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焉以为添丁之兆宋韩盈序曰玉川先生履道守正之节见于昌黎退之之文当时洛

  • 明诗平论二集卷八·朱隗

    乐府魏浣初二首刘 城三首方以智一首卜舜年二首陈子龙四首冯一第四首郭金台一首周 岐二首李 雯一首钱秉镫一首四言陈继儒四首尹 伸二首华 淑一首谭元春一首陈宗之一首释弘忍一首乐府△魏浣初江南忆(十首录二)○江南

  • 卷之六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五八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佚名

    六五八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总裁四员。除臣等及在懋勤殿行走者,已蒙恩特赏外,余总裁四员,酌拟各赏苹菓四个、圆菓三个、石榴五个。英廉、程景伊、嵇璜、金简

  • 卷三十四·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三十四治河二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五月壬辰户部题江南赈济盱眙等三县水灾饥民米数上曰前议加筑高家堰堵塞唐埂六坝时朕曾言如此修筑虽有济

  • 卷一百二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一宋 赵汝愚 编兵门兵议下上仁宗论兵九事     蔡 襄臣近上国论要目十二篇以谓当今之急务强兵爲第一事富国为第二事欲修治道自此而始兵不强则国不富国不富则民不安是故始於强

  • 卷一百十一·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一宋 宋敏求 编政事田农劝农诏温彦博等检行诸州苗稼诏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听逃户归首勑劝天下种桑枣制废华州屯田制赋敛简徭役诏禁止迎送营造差科诏罢三十六州造船安抚百姓诏关内庸调

  • 序·邢昺

    《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诗论。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

  • 孟子序说·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急。索隐云:“王劭以人为衍

  • 人生三戒·孔子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中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目录·王顼龄

    卷首上引用姓氏书传图卷首下纲领卷第一虞书尧典卷第二虞书舜典卷第三虞书大禹谟臯陶谟益稷卷第四夏书禹贡上卷第五夏书禹贡下卷第六夏书甘誓 五子之歌征卷第七商书

  • 日知荟说卷二·乾隆

    天命之谓性性之与理本非有二盖天以于穆不已之理化生万物而人得此理以为生即具此理以为性故体之于人即可以识天命之不贰而騐之于天又可以察人生之无妄无极太极太极隂阳此天之一理所流行也性縁理而立理从性而生此人之本

  • 卷八十·佚名

    △初分天帝品第二十二之四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住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不应住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住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不应住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住恒住

  • 卷第十三·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十三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三十七世 慧觉衣法嗣 嘉定州龙骤寺破峰重禅师 南充岳氏子。进士孟龙之孙。严重威恪。徧参归来。见慧觉和上印证焉。上堂。一条拄杖子。三世诸佛

  • 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

    中篇动物小说,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著。作品写南方狗贝克原是一条英姿勃勃、体力超群的文明狗,但被骗到原始的北方后,在皮鞭下被迫与群狗搏斗,心灵受到深重的创伤,因而逐渐变得野蛮起来。最后,它在荒野狼群的呼唤下奔进

  • 杭俗遗风·范祖述

    风俗志。清范祖述撰。一卷。于同治二年(1863)撰成是书,专记道光至咸丰以来俗情掌故。约三万七千字。分时序、乐善、声色、婚姻、寿诞、丧事、排场、俦品、女工、饮食、驰名、备考十二类。时序类记其四季风俗、婚姻、

  • 珍席放谈·高晦叟

    宋代笔记。2卷。高晦叟著。高晦叟仕履无可考。此书所记为朝廷典章制度沿革损益,及士大夫遗闻轶事。上自宋太祖,下及宋哲宗时事。有关时政议论,倾向王安石。所记名流轶事,往往为本传所未祥,可补史文之阙。今本系清人从

  • 法界次第初门·智顗

    凡三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略称法界次第。乃智顗为天台之初学者阐述毗昙等之教义及诸法之名目,并兼明诸教之浅深次第以作为习学三观者之阶梯。自初门名色以下至三念处,共计六十门。又卷首之自序列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