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再略评
民国二十年初见熊十力君新唯识论,曾作略评载海潮音月刊,后又编入商务版法相唯识学。谓大乘佛学分唯识、性空、真心三宗。中国之禅、贤、台属真心宗,熊论近之,于佛学系统应名真心论,不应题唯识论。至其杂糅易、老、陆、王暨印度数论、欧西天演论等思想,在说明世间因缘生法未逮唯识,而发挥体用亦不如华严十玄,故其妄破唯识论处,百无一当,都略加评及,欲研究者寻之,兹不重出。
顷见语体文本,上中两卷虽大概仍旧,词益枝蔓,其足以眩惑初学弥甚。吾前纵许其接近禅宗,今有不能不再为拣辨之处,乃录民国十二年发表海潮音“曹溪禅之新节”一段,以为论据:
禅宗悟本体禅、主人翁禅,所悟虽亦离言法界,在异生位仍即“阿赖耶异熟识”,前六刹那不生,末那“我爱执藏”暂现,此若执实,虽悟唯心,不悟无性、或入外道。了幻无性,取无性空,不透末后,或归二乘。进悟“无性心源含融万法”,乃大彻了。解深密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易经说为寂然不动,中庸说为天命之性,未发之中,可知不当──,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执为我即执为性,我义即性义,未悟无性故入外道──。然在凡位欲求顿悟,除悟此亦别无真体。故大佛顶云恐迷真非真,欲求别真,终亦无真可得。按宗下三关之义,大佛顶经有其分齐:“不历僧祇获法身”者,破初关也;“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不能证得”,示有重关之须破也;终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则彻末后关也。然破初关时与破末关时似而不同者,一为未脱世间生死,一为不住出世涅槃而已。’
大易之明世间法──因缘和合生灭相续法,原颇恰当,且终于未济,示非究竟。则应不遮出世,但于出世法未论及,故亦无超世出世之佛果法界事。熊论不确知此为世间流转事,生死惑报说为或然,因之亦诽出世解脱为印度风尚,遽以上比佛果法界之事事无碍。以言哲学──即各派见趣,虽不妨自成一派,如依佛法立场评之,则不得不说是“顺世外道”。佛经上古传之顺世外道、是四大极微论之唯物的顺世外道;而熊论则宗在反究心体,故为唯心的顺世外道也。此犹就其实曾反究内证于心者言耳;若其所谓内证心境,仅为读书推理设想构思之共相,则更不足道也!
或指其于性空宗,不知“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已三谛圆融,通摄法华、华严义;说涅槃如幻,亦但破执,或如幻即非空不空中道义;致妄说空宗得体遗用,全无是处,亦可补充吾昔评之未及。要之、大乘三宗,虽据点不同,各成殊胜方便,而互遍互容,实皆无欠无余。熊论对唯识与性空两宗,妄肆诽拨,适见其于两宗均未圆彻耳。(见海刊二十七卷三期)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中国佛学会会员大会开会辞·太虚 大乘五蕴论讲录·太虚 卷第四·通云 卷第十一·佚名 重刻正法眼藏序·大慧宗杲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窥基 南康云居齐禅师·惠洪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二·澄观 卷三百二十三·佚名 卷第九·李遵勖 笑隐欣禅师语录卷之四·大訢 答郑贤宗函·太虚 自序·徐昌治 卷五百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