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王日休曰】梵语般若波罗蜜。此云智慧到彼岸。所云金刚智慧到彼岸者。谓明此经者。其智慧则如金之刚利。断绝外妄。直至诸佛菩萨之彼岸也。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者。谓奉事此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唐柳宗元曰。言之著者莫如经。此经未标名时。须菩提请名于佛。而佛目之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俾须菩提依此名字。遵奉受持。一心流布于天下后世。

  【李文会曰】言金刚者。坚利之物。故借金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故名般若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圜悟禅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这一句。惊动多少人做计较。若承当得。坐得断。透出威音王那畔。若随此语转。特地纷然。自回光返照始得。天坛石鼓记云。丝毫失度。即招黑暗之愆。霎顷邪言。即犯禁空之丑。天人耳目。咫尺非遥。克告行人。自当省察。

  【庐山归宗常禅师云】有座主来参。值宗锄草。次见一条蛇。宗遂斩之。主云。久向归宗。元来却是一个鹿行沙门。宗云。是尔鹿。我鹿。诸人且道这僧过在什么处。汾阳昭禅师为作颂云。庐岳宗师接上机。斩蛇特地施慈悲。痴迷座主生惊怕。却道鹿心惹是非。

  【死心和尚云】只者是。大似眼里著刺。只者不是。正是开眼磕睡。诸人且道毕竟作么生则是。还委悉么。点铁化成金即易。劝人除却是非难。

  【川禅师云】今日小出大遇。颂曰。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风不能飘。刀不能劈。软似兜罗。硬似铁壁。天上人间。古今不识。咦。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王日休曰】此智慧到彼岸之说。真性中亦岂有哉。故云即非智慧。到彼岸。谓实无也。但虚名为智慧到彼岸。以此接引众生耳。

  【陈雄曰】柳宗元曰。法之至者。莫尚于般若。楞伽经曰。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虚空。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然般若波罗蜜。至法也。始而亲出佛口。故有佛说之句。终而默传此心。则证入于般若三昧。超出于言意之末。而了无所得。此非般若波罗蜜也。又孰得而名之哉。既非如是。而且名其如是。是又得其所以名也。然则汝当奉持者。以是名字故。

  【颜丙曰】此是须菩提请佛为法安名。更问如何遵奉行持。佛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夫妙明本性。湛若太虚。体既尚无。何名之有。如来恐人生断灭见。不得已而强安是名。所以傅大士颂云。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李文会曰】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挂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

  【川禅师云】犹较些子。颂曰。一手抬。一手搦。左边吹。右边拍。无弦弹出无生乐不属宫商格调新。知音知后徒名邈。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颜丙曰】佛问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答云。如来无所说者。盖直下无开口处。若言有说。即为谤佛。所以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著一字。汝请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耶。又佛偈曰。始从成道后。终至跋提河。于是二中间。未尝说一字。

  【李文会曰】本心元净。诸法元空。更有何法可说。二乘之人执著人法是有。即有所说。菩萨了悟人法皆空。即无所说。是故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慈受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子说不得则且止。诸人还说得么。直须口似磉盘。方始光明透漏。若能了悟色性皆空。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即见自性清净。虽终日言。犹为无言。虽终日说。犹为无说。

  【保宁勇禅师云】门前诸子列成行。各逞英雄越霸王。如何独有无言者。坐断毗卢不可当。

  【傅大士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川禅师云】低声低声。颂曰。入草求人不奈何。利刀断了手摩挲。虽然出入无踪迹。文彩全彰见也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陈雄曰】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生。岂外此而别有世界耶。悟者处此。迷者亦处此。悟者之心。清净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清净世界。迷者之心。尘垢心也。以此心处此世界。即微尘世界。然世界许多。而微尘不胜其多。宜须菩提有甚多之对。又曰。诸微尘者。一切众生心上微尘也。佛分身于微尘世界中。示现无边大神力。开阐清净无垢法。使一切众生。皆生清净心。非微尘所可污。故云非微尘。得出世间法。非世界所能囿。故云非世界。世尊答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此言非微尘。非世界。即离尘离世也。

  【颜丙曰】世界微尘。二者皆非真实。经云。一切山崖。会有崩裂。一切江河。会有枯竭。唯有法身。常住不灭。

  【李文会曰】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遮蔽净性。譬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又曰。妄计因成执。迷绳谓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晁太傅云】念念起止。皆由自心。念起即一切烦恼起。无念即一切烦恼止。既由自心。何如无念。又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察禅师云】真净界中才一念。阎浮早已八千年。

  【逍遥翁云】不怕念起。唯恐觉迟。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圜悟禅师上堂云】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大丈夫具决烈志气。慷慨英灵。踏破化城。归家稳坐。外不见一切境界。内不见有自己。上不见有诸圣。下不见有凡愚。净裸裸。赤洒洒。一念不生。桶底子脱。岂不是心空也。到这里还容棒喝么。还容玄妙理性么。还容彼我是非么。直不如红炉上一点雪相似。岂不是选佛场也。然虽如是。犹涉阶梯在。且下涉阶梯一句作么生道。千圣会中无影迹。万人丛里夺高标。

  【逍遥翁云】五鼓梦回。缘念未起。灵响清彻。闻和达聪。为三妙音。一曰幽泉漱玉。二曰清磬摇空。三曰秋蝉曳绪。凝听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き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瑞。渐次纤圆。如鹿王瑞。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拾花针。(玉篇。□力盎切。□蔡盎切。本草作□□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猜你喜欢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圆晖
  序·纪荫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并序·道宣
  卷第一百二十三·佚名
  如来赞叹品第六·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太虚
  日伪亦觉悟否·太虚
  卷首·永觉元贤
  卷一·佚名
  观所缘缘论·陈那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梵天择地法·佚名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四卷·世友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智顗
  释迦如来涅槃礼赞文·仁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二·彭定求

        卷192_1 【登高望洛城作】韦应物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葱茏瑶台榭,窈窕双阙门。   十载构屯

  • 卷三百二十四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三月盡其月   三月乙酉,詔:「昨應募隨王中正出界開封府大保長,雖未嘗立功者,各遷一資,庶可鼓舞百姓,使人人樂于公戰。」(乙酉三月四日。)   熙河路都大經制司奏:「先據李浩申,有新歸順部落子嘛〈口夌〉等

  • 卷之三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十·佚名

      ○顺治元年甲申十月乙丑卯刻雾色苍白。  ○升都察院副理事官雷兴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天津等处。  ○丙寅升工部主事于连跃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兖西兵备道礼部郎中房之骐为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提调学政。  ○工科

  • 益王君页传·脱脱

    益端献王君页,初名仲恪,封为大宁郡公,进封为..国公、乐安郡王、嘉王。他所经历的官赐,大略与其兄颢相同。历任武胜、山南西、保信、保静、武昌、武安、武宁、镇海、成德、荆南十节度使,徙任曹王、荆王,官至太尉。元..三年(1

  • 第十六章 2·辜鸿铭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辜讲孔子说:“当帝国政府在正

  • 卷五十九·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五十九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七桓公七年释文筑音竹【一叶】元文竹作逐疏不复讥其失地也【一叶右八行】宋板也作地属下补遗宋板疏既有背之【二叶左六行】有作而桓公八年考异

  • 卷二·蔡卞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解卷二宋 蔡 卞 集解释天虹  雾  露  霜  冰虹雄曰虹雌曰霓旧说虹常防见鲜盛者雄少暗者雌者也一曰赤白色谓之虹青白色谓之霓故虹字从红省而说文解霓以爲屈虹青赤色或白色隂气也今俗谓

  • 春秋经解原序·孙觉

    龙学孙公蚤从安定胡先生游在经社中最有声而尤深于春秋晚患诸儒之凿彼此佩劒蠧蚀我圣经乃摅其所自得为之传凡先儒之是者从之非者折衷之义例一定凡目昭然诚后学之指南也而传者葢寡余曩得之亲故间爱其论议之精审而文辞之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王日休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

  •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四(论本第九第十)·窥基

    基撰业九门中。第五业门。不说士用果者。离三果外无别增相故 与异熟果中。唯言于那落迦受异熟果。对法第七。及因果经云。于傍生饿鬼那落迦。受异熟者。彼据下中上三品杀业所受异熟。此唯据上品唯言地狱。又此举一。

  • 卷第二十七·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七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诵跋渠法之五羯磨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尔时瞻波比丘诤讼相言不和合住。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语诸比丘。从今日僧应羯磨。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

  • 卷第七·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七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东土九祖纪第三之二(本纪失此目今补出)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其师。以此子非凡。故以地住极位。为立名字。将以进之也)姓吴氏。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陈文帝天嘉二年生)能随母称三

  • 净慈要语卷之上·永觉元贤

    鼓山涌泉寺沙门 元贤 述净土教源昔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说种种法普逗群机不过去其习染之秽以还我本来之净而已但机既不一教亦千殊求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也净土者何谓太虚空中国土森列有净

  • 春雨逸响·田艺蘅

    《春雨逸响》一卷,明田艺蘅撰。田艺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字子艺。博学善属文,有《大明同文集》、《田子艺集》、《留青日札》等书。本书载录古人嘉言善行,多为世人可法者,前有小序记成书过程。本书有《百陵学山》本,今据《

  • 三官经·佚名

    《三官经》的篇名大同小异,流通较广的全称为《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三官经》是其简称。也作《三官真经》或《三官感应妙经》。约出於明代。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三官经是入道第一步所要必须

  • 巴林纪程·文祥

    巴林纪程记载咸丰八年赴热河之古巴林部,描述了这一地区的地区地理风貌和民俗风情。

  • 辟邪集·智旭

    唐元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仅与中国社会发生肤浅短暂的关系。明朝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采取接近儒学、以儒释耶、著书传教的策略,促进了天主教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但利氏的附儒被一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