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一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祐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惟气势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乎。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日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说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苞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花。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氵㸒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氵㸒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也。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有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惟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物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据指良材而遂谓极物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变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变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往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以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唯钟离吕公。而学钟虽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影。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有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氵㸒。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修行精进疑之云。又有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阿弥陀经脱文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经亦名诸佛摄受经。乃十方佛在养字号。今本脱四方佛。

  备说

  昼必为夜  必为夜备  暑必有寒

  必为寒备  存必有去  必为去备

  何为夜备  灯烛床蓐  何谓寒备

  衾裘炭薪  何谓去备  福慧净土

  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省文称之。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与无量之意相反。若称阿弥。犹有无量之意存焉。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之一(终)

猜你喜欢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六·子璇
  讲经·李叔同
  华严经文义记(卷第六)·灵裕
  卷一·佚名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二·从义
  美术与佛学·太虚
  题重刊十规论后·文益
  卷七·野竹福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一·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九卷·李通玄
  卷第二十二·佚名
  虚堂和尚语录 第八卷·智愚
  菩萨戒本宗要·太贤
  终南家业卷下(本)·守一
  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四·彭定求

        卷194_1 【长安道】韦应物   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晨霞出没弄丹阙,   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   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贵游谁最贵,   卫霍世难比。何能

  • 卷三十六·徐世昌

    张英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康熙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谥文端,雍正初赠太子太傅。有《存诚堂诗集》。平陵宜山堂诗我闻宜山堂,结构平陵阳。群公争赋诗,佳咏皆琅琅。何处

  • 第七十六回 山东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严渠魁自尽·蔡东藩

      却说捻众自任柱死后,推赖文洸为首领,文洸激厉众捻,为任柱复雠,自赣榆县奔至海州,收拾余烬,再图大举。会清军营内又添了一员郭松林,郭向隶李督麾下,平苏常有功,应七十二回。任福建陆路提督,前时因病乞假,此番病愈来营,由李鸿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弘治十年五月壬寅朔狭西都司署都指挥佥事柳涌坐按伏南山黑城堡再被贼入境掠去孳畜巡按御史问拟边远充军 上以涌情轻律重降一级带俸差操○改山西静乐县闹埿驿隶崞县○癸卯狭西奔右桑人等族番人头目南剌他剌麻肖等来贡

  • 绎史卷一百三十六·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魏冉相秦【白起攻梁破楚】史记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絶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武王取魏女为后无子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芊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于燕燕人送

  • 卷一百七十六之一·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元年二月二十八日云贵总督【臣】高其倬云南巡抚【臣】杨名时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 提督张谷贞以老辞职

  • 卷一百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十兵部五镇戍凡天下要害处所专设官统兵镇戍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独守一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城一堡者曰守备有与主将同处一城者曰协守又有备倭提督提调巡视等名其官称挂印专制者曰总兵次曰副总兵曰

  • 卷五·孙瑴

    钦定四库全书古微书卷五明 孙防 编尚书五行传此篇伏生大传引以传洪范班固五行志因祖之以征五行遡其来自纬书则大禹之文也纬书独此为完简耳维王后元祀帝令大禹歩于上帝【歩推也】维时洪祀六沴用咎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

  • 古文尚书冤词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至于百篇之序则朱氏经义考谓周官外史达书名于四方知凡书必有序目题于方册其曰百篇者以孔书所序有百篇也但百篇之名不始孔子墨翟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扬雄曰昔之説书者序以百则百篇之名与百篇之序自

  • 卷三·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三     明 胡广等 撰鄘一之四说见上篇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徒坎反】彼两髦【音毛】实维我仪【叶牛何反】之死矢靡他【汤河反】母也天【叶铁因反】只【音纸下同】不谅人只兴也中河中于河

  • 卷四·李光地

    <经部,诗类,诗所  钦定四库全书诗所卷四大学士李光地撰小雅二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民具瞻之而忧不敢言忧其恶而惮其威也国既斩灭矣而不知以前祸为监乎盖作于平王之初

  • 宝庄严具品第九·佚名

    佛告诸比丘,时有大臣名优陀延。其人善闲星历。与五百眷属。月离于轸。角宿合时。来至王所。而白王言:请为太子造宝庄严具。时王报言:宜令速造。五百释种大臣亦各奉为菩萨造庄严具。所谓指环首饰。宝颈耳珰。宝带婴珞。宝

  • 佛法与救国·太虚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潮州欢迎大会讲──潮安是在中国文化史上颇负盛名的一个名都,千百年来,文风非常发达,全国人士歆慕潮安的文化者,正不知凡几!而且佛教禅宗中的大颠禅师,又有与韩昌黎相契的一段因缘,故在佛教史中关于潮安

  • 不空罥索咒经·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逋多罗山顶观世音宫殿所居之处。于彼山中多有娑罗波树多摩罗树。瞻卜华树阿提目多迦华树等。更有种种无量无边诸杂宝树。周匝庄严。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复有无量首陀

  • 黔南会灯录目录·善一如纯

    卷首 叙文 源启 凡例卷一 临济三十二世天童下(破山明法嗣)象崖性珽禅师(行辈) 敏树如相禅师燕居德申禅师 灵隐印文禅师半云如慧禅师(见师语录拈破祖香皆破祖嗣但破祖录中未见其名不卜何故也诚恐有误姑收附载) 

  • 卷之四·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四 第七世祖 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 襄王乙酉十五年。 第七世祖婆须蜜尊者嗣宗统(四十七年)。 丙戌十六年。 祖住世传法。 丁亥十七年。 戊子十八年。 己丑十九年。 庚寅二十年。 辛卯二十一年。 壬

  • 准提心要·佚名

     明 尧挺撰 刻准提心要序一切菩萨之德不可思议况称七俱胝佛母乎一切总持之功不可测量况称陀罗尼之王乎故念准提王者速灭四重五逆持其神咒者顿生三昧智慧灭恶生善其用至矣哉予师伯长寿香法师信奉准提诵持神咒有年矣一

  • 岳游纪行录·湛若水

    湛若水撰,游记。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初九日辰时,在西樵发舟,作发南岳初程诗云:朝出樵山云,暮登祝融峰。问之何神速?此在一念中。夫子示何远?精意有潜通。圣途虽万里,谁道末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