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七十论卷下

  翻喜成就故者。翻九分喜及八种成就。翻此十七。名为智害。是十一根坏。及十七智害。是名二十八。云何喜九分。以偈释曰。

  依内有四喜  自性取时感

  依外喜有五  离尘故合九

  依内有四喜自性取时感者。依内者。依觉慢心生四种喜。一由自性喜。二由求取喜。三由时节喜。四由感得喜。为现四喜作如是譬。譬诸婆罗门舍俗出家。有人问言。汝何所解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知自性是三世间真实因。故我出家。是人唯知自性是因。不知常无常有智无智有德无德是遍非遍。但知有及因。故生欢喜。是人无解脱。是喜由自性生。次问第二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是人答言。我已识自性是世间因。我已知取是解脱因。虽有自性是实因。若无取者解脱不得成。故我摄持取。取者。一切出家行道具。具有四种。谓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吉祥有五。一灰囊。二天目珠。三三缕缨身。四诸咒术章句。五以一长草安顶髻上谓吉祥草。此五并是学道之具。能去不净。故曰吉祥。就前三种合八具也。从此得解脱。我由此出家。是故第二喜名取。因此喜故不得解脱。但知自性因。不能知余。复问第三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及四取。何所能作。我知不受便得解脱故求出家。此第三人无有解脱。何以故。不知二十五句义故。是第三喜者名时节喜。次问第四婆罗门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自性取时节何所能作。若离感得我已知由感得故。故得解脱。故我出家。是第四人亦无解脱。无有智故。是第四喜者名感得喜。此四喜依内得成。依外喜有五离尘故合九者。外喜有五种。远离五尘故。譬如一人见五婆罗门出家次第往问。初问第一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世间中有五尘。为得此尘诸事难作。或作田或养兽或事王或商估。离此四事或便作偷贼。是求尘事。决难可作。逼恼自他故。我见此事故求出家。是第五人无有解脱。无真实智故。又问第二人言。汝知何法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知五尘求觅可得。如前方便作田等。得诸尘已守护难作。何以故。五家具诤故。由护此尘应逼自他。我见守护苦故离尘出家。此第六人亦无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三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令未得求令得。已得守护令不失。此五尘由自受用故自然成失。若失时即生大苦。由见此失尘过失故求出家。是人亦不得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四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觅未得得已能护。失已亦能更觅。若尔何以出家。五根无厌足。展转求胜故。我见此根过故求出家。是第八人亦无解脱。无真实智故。次问第五人言。汝何所知而得出家。其人答言。我已能觅未得令得。得已守护令不失。用已更能觅。若求最胜我亦能得。若尔何故出家。由尘四事故应杀害他。若不害者是事不成。若作田者则应斩草伐树。若斗战时则应杀人。或劫他财则损减他。或说其口妄语乃至一切世间过失。并由尘起我知此失故求出家。是第九人亦无解脱。由外厌故不修实智。故说前四依内后五依外故合九喜。此九种喜。仙人立九名。能清净尘污故说九喜名为水。一润湿水。二深浅水。三流水。四湖水。五善入水。六善渡水。七善出水。八光明水。九胜清净水。翻此九喜名九无能。谓非润湿乃至非胜清净水。外曰。此三法与成相违。何法名为成。以偈答曰。

  思量闻读诵  离苦三友得

  因施成就八  前三成就钩

  思量闻读诵乃至因施成就八者。此八种能六行得成。如一婆罗门出家学道作是思惟。何事为胜何物真实何物最后究竟。何所作为智慧得成显。故作是思量已即得智慧。自性异觉异慢异五唯异十一根异五大异真我异。二十五真实义中起智慧。由此智慧起六种观。一观五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大。名思量位。二观十一根过失。见失生厌。即离十一根。此名持位。三用此智慧观五唯过失。见失生厌。即离五唯。名入如位。四观慢过失及八自在见失生厌。即离慢等。名为至位。五观觉过失。见失生厌。即得离觉名缩位。六观自性过失。见失生厌。即离自性。是位名独存。此婆罗门因是思量故得解脱。此成由思量得故名思量成。思量成已说。次说闻成义。如一婆罗门闻他读诵声。谓自性异觉异乃至真我异。闻此读诵声。已觉知二十五义。即入思量位离五大。入能位离十一根。入如位离五唯。入至位离慢等。入缩位离于觉。入独存位离自性。是名解脱。闻成义已说。次说读诵义。有八智慧分得成。如一婆罗门往至师家。一欲乐听闻。二专心谛听。三摄受。四忆持。五知句义。六思量。七简择。八如实令入。是名八智分。由此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得解脱离苦三成者。一离内苦。如一婆罗门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往诣医所得治病已。由此内苦起于欲知。为欲求知灭此苦因。往就师家生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内苦如身苦心苦亦如是。二离外苦。如一婆罗门为外苦所逼。谓人兽翅乃至木石等之所困苦而不能忍。生求欲知灭苦之因。往诣师家修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此成由外苦得。三依天苦。如一婆罗门为天苦所逼。谓寒热雨等。其不能忍。诣师求八智分。得二十五义入六行观故得解脱。七善友得者。不由八智分得。但从善友得智慧。至智慧究竟则得解脱。八因施成者。如一婆罗门人所憎恶。知他憎己是故出家。既出家已师及同友。亦生憎恶不与智慧。自知薄福往边村住。自谓此处无婆罗门可安居住。既往住已多得施食。其所余者还施亲友。乃至女人牧人。于是村人并皆爱念。安居欲竟。一切人众并皆嚫施三杖澡灌诸衣物等。近帝释会。时语诸人言。谁能与我还本大国看于此会。若欲去者人人赍物为我将往。往彼到师家已。选择胜物以供养师。余物次第分与同学。师友众人并生爱念。师即施其智慧。由此智至究竟智即得解脱。此由施得成。此八成者。昔日仙人又立别名。一自度成。二善度成。三全度成。四喜度成。五重喜度成。六满喜度成。七爱成。八遍爱成。若翻此八成。则名八无能。谓非度无能乃。至非遍爱无能。如是十一根堕无能。及十七智害无能。为二十八无能。是疑无能喜成转为五十义已说。前三成就钩者。譬如醉象以钩制伏不得随意自在。是五疑二十八无能。九喜所制伏。世间不得真实智。若离实智则无八成故。说前三是成就钩故。次舍疑无能喜勤修八种成。外曰。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前已说。体相有二种。一微细体相。在初生。二父母生身及十一根。共相应八有所熏习故轮转生死。此中有疑。何者先生。体相为先。诸有为先。以偈答曰。

  离有无别相  离细相无有

  相名及有名  故生有二种

  离有无别相者。若离诸有体相不成。譬如离热火不得成。离细相无有者。若离细相诸有不成。譬如离火热不得成。是两法相依如火与热。此法俱起如牛两角。相名及有名故生有二种者。自性变异有二名。一生相名。二生有名。初生生死即具二种。外曰。此生唯有二种。更有别名。答曰。昔仙立别名者一自度者。此人最利自思惟得波若成解脱。不由他教故云自度成也。自思惟得不由他故自度。即波若。波若能免此至彼。故称为度至之时。则名解脱。解脱即名成。因名为度果名为成。此度成由自思得故云自度成也。后七度成义无异也。但别名不同耳。二善度成者。由自由他故得波若成解脱也。此人神根小劣薄由他教。自义多而能得度脱。故称善度成也。三全度成者。一向由他教得。故称为全。神根复劣也。四喜度成者。此人为内苦所逼。谓头痛等。诣师求治。得暂脱内苦。此为一喜。思惟此脱非是永脱。知独存时乃是永脱。故诣僧佉师学波若求成解脱得复欢喜。从此两喜为名。名喜度成也。五重喜度成者。此人为内外两苦所逼。诣师请治二苦。二苦既暂息。即是两喜。知此非永脱。故求师学度成。得故欢喜受重喜名。六满喜者。此人具为三苦所逼。一内苦。头痛等。二外苦。刀杖等。三天苦。风雨寒热等。诣师请治。治之既差。称为遍喜。知非永脱。就师修学故得度成。从此为名。名遍喜度成也。七爱度成者。为师怜爱教彼度成。从师受此名也。八遍爱成者。此人为一切所憎。而得财布施。遂为一切所爱。一切并欲使其得脱。故云遍爱度成也。是根坏无能有十一。智害无能有十七。合二十八无能。就五疑九喜八成合五十已说竟也。前三成就钩者。五疑二十八无能及九喜。是后八喜成就家之钩也。八种应得成解脱而由三故不得。如醉象应自在由钩故不得自在随意。八成亦如是。必由真实智故得八成。为三所钩故不得实智。必须舍前三勤修后八种。外曰。下次问先牒前义。后问先后。诸有所熏习体相故轮转生死者。上来已说也。诸有即是八有。谓四法四非法。四法者。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翻此四法即四非法也。八名为有。前四法所熏习。能令得天道。后四非法所熏习。能令得人兽二道也。所熏是体相。体相有二种。自性觉慢五唯名微细体相。从五唯所生与十一根相应起者名粗体相。是八种有及所熏习二体相谁为先生。八有在先二体在先耶。答二解释明八有与体相无有先后。必相应俱生。如火与热不得相离。如牛两角必也俱起。八有与体相亦尔。有自性觉慢五唯细体相时必有八。有中四种。若非四法即有四。法非法决不得相离。是父母所生。粗身亦如是。体相亦如是。与八有决不得相离也。四有第三生名含识生。如偈所说。

  天道有八分  兽道有五分

  人道唯一生  略名含识生

  天道有八分者。一梵王生。二世主生。三天帝生。四乾闼婆生。五阿修罗生。六夜叉生。七罗刹生。八沙神生。兽道有五分者。一由足生。二飞行生。三胸行生。四傍形生。五不行生。人道唯一生者。人道唯一类故。说含识有三种。谓天兽人三及相有为三。外曰。三世间中何物得何处增多。以偈答曰。

  向上喜乐多  根生多痴闇

  中生多忧苦  梵初柱为后

  向上喜乐多者。梵生处等喜乐最为多。此亦有忧闇。为喜乐伏逼故。梵等诸天多受欢乐。根生多痴暗者。谓兽翅乃至柱等不行生。此中暗痴为多。此亦有忧乐。为暗痴伏逼故。兽等多暗痴。根生者三生。其最下故说根。中生多忧苦者。人生中忧苦为多。亦有喜暗痴。以忧多故。伏逼喜闇故。人中多忧苦。人道名中者。三道居中故。最后生者。云何说名柱。谓草木山石等。三世间由此荷持故说名柱。如是相生有生及含识生已具说此三生是自。性所作故。自性事已满。谓生世间及得解脱。外曰。三世间中人天及狩谁受苦乐。为自性受。为觉慢五唯乃至十一根等受。为是人我受。以偈答曰。

  此中老死苦  唯智人能受

  体相未离时  故略说是苦

  此中老死苦唯智人能受者。三世间中有苦。是老所作。皮皱发白脱落气[口  束]扶杖亲友所轻。如是等苦并由老故。死苦者。有人得八自在。或得五微尘。或得粗尘。是人临死。为阎罗所录。此中受苦名为死苦。复有中间时三苦。智人能受此三苦。自性及粗身。无智故不能受。故说人苦非自性等苦。外曰。几时人受此苦。答曰。体相未离时。故略说是苦。大等相及细身苦未相离。是粗身于世间中轮转未相离。如是时中人我受苦。若细粗相离时。人我即解脱。若解脱时如是等苦毕竟不受。若未离细粗相。则不得解脱苦。故略说细相粗相名为苦。外曰。自性事唯此为更有耶。以偈答曰。

  自性事如此  觉等及五大

  为脱三处人  为他如自事

  自性事如此觉等及五大者。此偈说何义。谓七十偈义。其相已成满。云何如此。自性两种事已显现故。一者次第起生死。令我与三世间尘相应。得次第起。初起觉从觉起慢从慢起五唯。从五唯起十一根及五大。此二十三事。身觉为初。以五大为后。二者为脱三处人为他如自事者。为解脱天道中人我及人兽道中人我。次第作八成。今见自性我中间。此两但为他不为自。譬如有人作朋友事不作自事。如是自性但作他事无自为事。外曰。汝说自性作人我事已则得离我。此自性无知。唯人我有知。云何作意令他与尘相应。轮转三世间。后令得解脱。若有是意非谓无知。答曰。已见无知如物有合有离。如偈说言。

  为增长犊子  无知转为乳

  为解脱人我  无知性亦尔

  为增长犊子无知转为乳者。如世间中无知水草牛所啖食。应长养犊子。如作如此计于。一年内能转作乳。犊子既长。能啖草已。牛复食水草。则不变为乳。为解脱人我无知性亦尔者。如是无知自性为我作事令得解脱。或合或离。离竟不更合。复次偈言。

  为离不安定  如世间作事

  为令我解脱  不了事亦尔

  为离不安定如世间作事者。如世间人心不安定。往还彼此为离不安定故。为令我解脱不了事亦尔者。自性由我故如有不安定。为我应作事。一取声等尘二取三德。我中间除不安定已。最后得相离。不了者是自性别名。已过根故。故亦称为冥。云何知。有如前说有五因缘知自性是有。如前偈说。别类有量故。同性能生故。因果差别故。遍相无别故。以如此道理。故知自性是有。复次偈言。

  如伎出舞堂  现他还更隐

  令我显自身  自性离亦尔

  如伎出舞堂现他还更隐者。如一伎儿作歌舞等乐现身示观者。彼人见我已。我事已究竟还隐于障中。自性亦如是。或约觉现身。或约慢现身。或约五唯五根五作五大等现身。或约喜忧闇痴三德及三世间等现身。现身已然后则远离不复受三热故。说令我显自身自性离亦尔。外曰自性显自性身有几种方便。以偈答曰。

  以种种方便  作恩于无恩

  有德于无德  为他事无用

  以种种方便作恩于无恩者。声触色味香等尘。能显现于我。义说显是事。我汝更互异。我受性恩已。无一恩酬性。有德于无德为他事无用者。自性有三德。谓喜忧暗痴。我则无此德。犹如有人利亲益友不望彼恩。如是自性。从初为我作随意事乃至解脱。我无一时报彼恩事。故说为他事无用。外曰。我正遍见自性已。然后得解脱。为仿佛见耶。以偈答曰。

  太极濡自性  我计更无物

  我今已被见  因此藏不现

  太极濡自性我计更无物者。如世间中见一人有女大胜德。复次见第二女其德最胜。即作计言。是女最胜无更及者。自性亦如是。二十四义中无有一物如其柔软。云何知如此。不能忍受他见故。外曰。是义不然。人我独存。不由见自性故如执自在因师说。

  我痴无自性  自安乐苦中

  自在天使去  天上及地狱

  因此执故若我见自性。自性不得离。故自性柔软不得成。复次执自然因师说。见自性得解脱。是义不然。解脱自然得故。如前偈说。

  能令鹅白色  作鹦鹉青色

  是因能生我  造孔雀斑色

  如是一切世间。自然为因。是故自然解脱不由自性。复有师说。若见自性得解脱。是事不然由人我解脱故。如偈中说。

  四皮陀歌赞  已有当有人

  死活等自在  行遍不重行

  是故解脱不由见自性。答曰。汝言自在天为因。是义不然。云何如此。以无德故。自在天无有三德。世间有三德。因果不相似。是故自在不为因。唯有自性有三德。世间有三德故。知自性能为因。是故人我亦不为因。无有三德故。自然为世间因是义不然。非证比量境界故。证量者。见先作因。然后得果。以知者由此证见比度去来亦知如此若。汝说由圣言故是故得知。是义不然。颠倒说故。是故不成圣。外曰。又有诸说。谓时节为因。如偈所言。

  时节熟众生  及灭减众生

  世眠时节觉  谁能欺时节

  一切诸事皆由时节。是故不关见自性得解脱。答曰。时节因不然。三摄中无故。自性变异我摄诸法皆尽离三无别法。此中时节不被摄故知时节无。此变异体说名时节。过去变异名过去时。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故知时节者。是变异别名。以是义故自性为正因。若人得如此正智。是时即得正遍见自性。自性即隐离。以自性离故。故我得解脱。故说太极软自性我计更无物。外曰。自性若被见。云何得离。答曰。我今已被见。因此藏不现。譬如贵家女其性最为善。有人卒来见。是女即羞隐。自性亦如是。若我正遍见。即离便藏隐。唯我独自存。外曰。世间及聪明同说此言。人缚人解人轮转生死。此言实不实。答曰。此言不实。云何知。如偈所说。

  人无缚无脱  无轮转生死

  轮转及系缚  解脱唯自性

  人无缚无脱者。人我不被缚。云何如此。无三德故以。遍满故无变异故。无有事故。系缚者。由有三德。人我无三德。故无自性缚。以遍满者。缚义有彼此。在此不出彼。是故名为缚。人我无彼此。是故无有缚。无变异者。从觉乃至大。此变异属自性不属我。是故人我无变异缚。无有事者。我非作者故。故不能作事。施等诸事。皆属自性故。我非施缚。若非被缚。是故非被脱义得自然脱。无轮转生死者。遍满一切处。云何得轮转。行所未曾至。是乃名轮转。我无处不遍故无轮转义。若人不知此实义。得说我被缚及轮转。外曰。若尔谁被缚及轮转。答曰。轮转及系缚。解脱唯自性。自性由自性。变异及施等能自缚身。是五唯细身与十三具相应。为三缚所系。轮转三世间生。若得正遍智生能解三缚舍离轮转则便解脱。故说三世间依性能造作事。若汝说人被缚世间解脱生死。是义不然。复次偈言。

  如是真实义  数习无余故

  无我及我所  无倒净独智

  如是真实义者。如前已说二十五义。数习无余故者。于六行中数数修习故。无余者。修习究竟故。智慧得生。因此智慧无执我执我所执。此三执及五疑。并得灭尽。一切事及身。皆自性所作。非无非我非我所。悉属自性故。因此修智慧得生清净独存。因此智我得解脱。外曰。我由此智何所作。以偈答曰。

  由智不更生  我意竟舍事

  人我见自性  如静住观舞

  由智不更生者。由此实智故自性不更生觉慢五唯等。如偈所言。

  如谷有水土  无糠不生芽

  智力制伏故  性不生亦尔

  我意竟舍事者。为我作二种事已究竟。一者受用尘。二见自性。我中间故自性离一切事。如我见自性如静住观舞者。如观伎人安坐直住。我亦如是。种种事中观此自性。我终不动。如作是计。是其二缚一切人。后时亦能解脱一切人。外曰。智于自性我中何所作。以偈答曰。

  我见已舍住  我被见离藏

  自性我虽合  无用故不生

  我见已舍住者。如世间人见诸伎女种种歌舞。作是计云我已见足直舍心住。伎女念云。我事已被见即隐离是处人我亦如是。见自性已直舍而住。自性亦如是。既被见已即舍离住。外曰。人我者遍满。自性亦遍满。是二相合恒有不可离。从此和合云何不更生身。答曰。自性我虽合无用故不生。汝说我与自性遍满故恒合义实如是。若如此云何不更生。生用无有故。生用有二种。初令我与尘相应。后令我见自性差别。此两用见究竟故不复更生。外曰。若如此是用则不定和合为因故。答曰。正遍知力故。由此智我见自性。熟厌离已见虽复和合亦不得生。譬如出债主与负债人。先为债相应。既还债已虽复和合不更相关。我与自性亦如是。外曰。若由智故得解脱。汝亦有智我亦有智。云何二人不俱解脱。以偈答曰。

  由正遍知故  法等不成因

  轮转已直住  如轮身被成

  由正遍知故法等不成因者。正者如实知二十五义。遍知者二十五义不多不少。由此智力。一法二非法三非智四离欲五非离欲六自在七不自在。此七被烧坏故不能作因。譬如种子。既被火烧不复生芽。如是七种为智慧得故不成[囗@方]。如是之人去来轮转故。昔时由此法等宿世因得轮转七处。今为智慧故。此因不能生依因。譬如伞无影亦随无。如是宿因无故是身亦无。如是智人宿世速行因息故直住如轮被制。外曰。若人得智慧。何时得解脱。以偈答曰。

  舍身时事显  自性远离时

  决定及毕竟  二独存得成

  舍身时者。先所作法非法灭时。正舍此身时。内身有地大。还外地相应。乃至内空亦还空大。五根还五唯。乃至心根亦还五唯。事显自性远离时者。一切起生死事及解脱事。已满足故。是故自性远离我。是时中决定及毕竟二独存得成。决定独存者。由实知故。离医方及诸道异执。毕竟者离四皮陀果。及不由智离欲果是。独存者决定无二。毕竟者无复边际。此二独存二时中独存。外曰。此正遍知何用。以偈答曰。

  是智为我用  秘密大仙说

  世间生住灭  此中得思量

  是智为我用者。是智者二十五义正遍知。为我用者独存解脱。秘密大仙说者秘密者。诸邪说义之所隐覆。不能得显。离正师不可得故。秘密应施五德婆罗门不施余人故名秘密。五德者。一生地好。二姓族好。三行好。四有能。五欲得。具此智慧乃堪施法。余则不与。故称秘密。大仙说者。迦毗罗仙人如次第所说。外曰。此智中何所思量。答曰。世间生住灭。此中得思量。世间初梵及后住。此中生住灭。生者从自性生觉。乃至生五大。住者由细身诸有所薰习轮转三世间中。灭者由八成永得独存。此三义智中显现故。离三无余义故。故究竟智。外曰。此智从何而得。以偈答曰。

  是智胜吉祥  牟尼依悲说

  先为阿修利  次与般尸诃

  是智胜吉祥者。此智昔四皮陀未出时初得成就。由此智四皮陀及诸道。后得成故。故说一切最胜。三种苦及二十四本苦并三缚。由此智故我得远离独存解脱。故说此智最吉祥。牟尼依悲说者。谁初得此智。谓迦毗罗大仙人。如前说。迦毗罗仙人初出有四德。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得此智已依大悲说。护持此智为欲度他。由慈悲故先为阿修利说。是阿修利仙人。次为般尸诃说。是般尸诃广说此论。有六十千偈。迦毗罗仙人为阿修利略说如此。最初唯闇生此暗中有智田。智田即是人有人未有智故称为田。次回转变异。此第一转生。乃至解脱。阿修利仙人为般尸诃略说亦如是。是般尸诃广说此智有六十千偈。次第乃至婆罗门姓拘式名自在黑。抄集出七十偈。故说偈言。

  弟子次第来  传受大师智

  自在黑略说  已知实义本

  弟子次第来传受大师智者。是智者从迦毗罗来至阿修利。阿修利传与般尸诃。般尸诃传与褐伽。褐伽传与优楼佉。优楼佉与跋婆利。跋婆利自在黑。如是次第自在黑得此智。见大论难可受持。故略抄七十偈。如前说。三苦所逼故欲知灭苦因等。故说自在黑略说已知实义本。此中有聪明人。说偈言。

  此七十偈论  摄六万义尽

  此中说缘生  乃至五十义

  彼义者不出此义。如前偈说。

  生因觉为体  疑无能成喜

  思量德不平  觉生五十分

  复有十义。如偈所说。

  有一意用义  五义已独存

  会离人我多  身住是十义

  有义者。因中有果义。一义者。自性一随多人用回转。意用者。令我与诸尘相应后令见中间。五义者。有五道理立自性。有五道理立人我。如前说。独存者由正遍知定极独存。和合及离者。遍满故和合。事显故相离。人我多者。生死不同故。此义如前说。身住者。由细身乃至未生智。此十义与五十义合。是六万偈所说。是故七十论与六万义等。外曰。大论与七十有何异。答曰。昔时圣传及破他执彼有此无。是异义如是。论义已究竟。

猜你喜欢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七卷·无著
  卷第二·费隐通容
  卷之十三·铁壁慧机
  卷第四十八·志磐
  别行大般若经第七分第十六分序·太虚
  阿毗昙心论卷第三·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卷七·野竹福慧
  卷第九十二·霁仑超永
  大乘义章 第十卷·慧远
  卷第八·佚名
  沙门日用序·弘赞
  恶行品第十七·佚名
  卷八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黄大舆·唐圭璋

      大舆字载万,自号岷山耦耕,蜀人。有词集号乐府广变风,今不传。   更漏子   怜宋玉、许王昌。东西邻短墙。   虞美人   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霸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

  • 卷九十一·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十一兵部主事陈焯编杨维桢【字亷夫会稽人泰定丁卯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塲盐司狷直寡谐十年不调後迁江西儒学提举未上值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屡招不往又忤达实丞相自苏徙松江主盟词坛东南

  • 卷五百九十四·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九十四储嗣宗储嗣宗大中十三年登进士第诗一卷登芜城昔人登此地丘垄巳前悲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沧浪峡【一作储光羲诗】沧浪临古道道上石成尘自有沧浪峡谁为无事

  • 卷一百九十二·毕沅

      ◎元纪十 ∷起旃蒙协洽正月,尽强圉作噩六月,凡二年有奇。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特穆尔,世祖之孙,裕宗戩珍第三子也,母曰徽仁裕圣皇后鸿吉哩氏,至元二年九月庚子生。二十四年,诸王纳颜反,世祖自将讨平之。其后哈

  • ●卷二百二十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五。   起绍兴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丁亥,尽其日。   绍兴三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丁亥夜雪有雷侍御史汪澈上疏(旧校云:按前卷编至二十九年止此卷接以三十一年所载正月丁亥夜风雷雨雪云云与正史同岂三十

  • 读礼通考卷一百十·徐乾学

    丧制三复古干学案自孝文更制仕者从之然亦有请从古制者请之而不许而后有夺服之名与夫金革无避之説本不相蒙也迨至宣帝地节诏书始令百姓有丧者吏勿繇使哀帝绥和始诏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安帝元初诏始听二千石刺史行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一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甲申朔○左军都督府左都督郑国泰言 福王之国定在明春 皇上明示天下以无可疑天下亦咸服 皇上之英断矣祗因田额取盈日期未定催请屡廑 睿览其望俞旨不啻饥渴为 皇上计予之以广地孰若予之以令名既

  •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佚名

     天启五年三月己酉朔清明节遣侯陈良弼徐锡胤李承祚陈光裕顾迹伯施壮猷卫时春孙廷勋吴遵周李守锜陈世恩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遣侯薛濂祭 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遣都

  • 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钱穆

    《世家》:&ldquo;孔子适卫。居项之,或谮孔子,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过匡。匡人拘孔子。孔子去匡,即过蒲。月馀,反乎卫。&rdquo;又曰:&ldquo;孔子去陈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斗甚疾。蒲

  • 第九章 2·辜鸿铭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辜讲某地有一个人说:“孔子当然是个伟人,他知识特别渊博,但是他在任何事情上都不会凸显自己,所以他得到了名声。”当孔子听到

  • 卷三十二·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三十二宋 魏了翁 撰丧服经传五为适妇大功降于长子加于庶妇适妇注适妇适子之妻 释曰疏于孙故次之其妇从夫而服其舅姑期其舅姑从子而服其妇大功降一等者也此传问者以其适庶之子其妻等是妇而为

  • 理惑论·章太炎

    《说文》录秦汉小篆九千馀文,而古文大篆未备。后人抗志慕古,或趋怪妄。馀以为求古文者,宜取《说文》独体,观其会通,摄以音训,九千之数,统之无虑三四百名,此则苍颉所始造也。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今既不获远求遂古,《周礼》故

  • 入楞伽经卷第五·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心品第四  尔时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今为汝说意生身修行差别。大慧。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

  • 菩提资粮论卷第五·龙树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大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答。  诸论及工巧  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  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矿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

  • 卷第二·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二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二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  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  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即不乱心及

  • 仲夏之死·三岛由纪夫

    《仲夏之死》是作者创作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11个短篇小说。《仲夏之死》创作于1952年,是作者以在伊豆金井滨听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构思而成,描写有情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场面,催人泪下。《香烟》

  • 葆光录·陈纂

    小说。五代陈纂撰。纂,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自号袭明子。分为三卷,卷一、二各三十条,卷三二十七条,共八十七条,计一万余字。 《文献通考》、 《宋志》均入子部小说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曰: “陈纂撰。自号袭明子,所

  • 宋上皇御断金凤钗·郑廷玉

    简名《金凤钗》。杂剧剧本。元郑廷玉作。四折一楔子,末本。剧写穷秀才赵鹗与妻子李氏及儿子福童困居旅店,欠下房钱。赵鹗应举,得中头名状元,又因早朝时失仪落简被贬为庶民百姓。为维持生计,他到桥头卖诗,得二百钱。恰巧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