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七十论卷中

  外曰。说大已竟。慢相云何。以偈答曰。

  我慢我所执  从此生二种

  一十一根生  二五唯五大

  我慢我所执者。我慢有何相。谓我声我触我色我味我香我福德可爱。如是我所执名为我慢。从此生二种者。从此我慢有二种变异生。何者二种。一十一根生。二五唯五大。十一根五唯。上已说其名。我慢相已说。我慢有三种。随一生何法。以偈答曰。

  十一萨埵种  变异我慢生

  大初生闇唯  炎炽生二种

  十一萨埵种变异我慢生者。若觉中喜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忧痴。此我慢是喜种。圣说名转变。是转变我慢。能生十一根。云何得知。此以乐喜多故。轻光清净故能执于自尘故。说此十一名为萨埵种。大初生闇唯者。若大中闇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喜忧。此我慢是痴种故。圣说名大初。此我慢生五唯故。五唯及五大。悉闇痴种类。炎炽生二种者。若大中苦增长。则生我慢。能伏通喜闇。此我慢是忧种故。圣立名名炎炽。此我慢生两种。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是萨埵种变异。我慢能生诸根。取炎炽我慢为伴侣。云何如此。炎炽有事故转变。萨埵种无事故转变。我慢若生十一根者。必取炎炽我慢以为伴侣。是大初我慢。若生五唯五大等。必取炎炽我慢以为伴侣。云何如此。闇痴我慢无有事。炎炽有事故。如是炎炽我慢。能生十一根。亦生五唯等。故说炎炽生二种。外曰。已说萨埵种生十一根。何者名十一根。以偈答曰。

  耳皮眼舌鼻  此五名知根

  舌手足人根  大遗五作根

  耳皮眼舌鼻此五名知根者。云何说名根。此五能取声色等故说名知根。舌手足人根大遗五作根者。云何名作根。语言等诸事。是五能作故。故昔圣立名名为五作根。外曰。此十根者云何为其事。耳根从声唯生。与空大同类。是故唯取声。皮根从触唯生。与风大同类。是故唯取触。眼根从色唯生。与火大同类。是故唯取色。舌根从味唯生。与水大同类。是故唯取味。鼻根从香唯生。与地大同类。是故唯取香。五作根有五事。是舌根与知根相应。能说名句味。手根与知根相应。能作工巧执捉等。足根与知根相应。能行平等高下路。人根与知根相应。能作戏乐及生儿子。大遗根与知根相应。能弃于粪秽。以是义故名为十根。外曰。心根云何。以偈答曰。

  能分别为心  根说有两种

  三德转异故  外别故各异

  能分别为心根说有两种者。心根有二种分别是其体。云何如此。此心根若与知根相应。即名知根。若与作根相应。即名作根。何以故。是心根能分别知根事。及分别作根事故。譬如一人。或名工巧。或为能说。心根亦如是。此心云何说为根。与十根相似。十根从转变我慢生。心根亦如是。与十根同事。十根所作事。心根亦同作。是故得根名。外曰。诸根事各异心根有别不。答曰。能分别者即是其事。譬如有人。闻某处有财食。即作心言。我当往彼应得美食及以利养。如此分别是心根别事。以其同生同事别分别故名之为根。是故诸根唯十一种。外曰。是十一根谁之能作。若言云何有此疑者。圣执不同故。有说。人我所作。有说。自在所作。有说。有之所作。如是等执各不同。以是事故故我生疑。是根尘中十一种决从有智生。云何知如此。是十一根能取十一境。自性大我慢无有知故不应有此能。如路歌夜多论说。此云世入。

  能生鹅白色  鹦鹉生绿色

  孔雀生杂色  我亦从此生

  是故我今疑十一从何生。答曰。此论中我非作者。自在亦非作者。无有别法名为有。是故汝所说不生十一根。外曰。若尔何法能生。答曰。三德转异故外别故各异。三德在我慢中。随我意故转作十一根。我意云何。是十一外尘各各不同。若生一根不能遍取。是故转生十一根。各各取诸尘。是故十一根差别各异。复次汝言无知不能生多者。是义不然。无知见有多能故。此论中当说。

  为长养犊子  无知牛生乳

  为解脱人我  无知生根尔

  是故三德无知能生十一根。外曰。我今已知十一根从我慢生。此十一根安置各异。谁之所为。眼最居上能看远色。耳各一边能闻远声。鼻在一处能取至到香。舌在口中能取来到味。皮根在内外至触皆知。舌在口中能说名句味。手居左右而能执捉。足在下分能行脐下。二根居隐处。为离他恒见。能生除戏乐。意根无定所。能作分别事。安置此诸根为是谁所作。我作自在作。为有别因作。答曰。此论中说。我亦非因。自在亦非因。自性为正因。自性生三德及我慢。我慢随我意转。由是三德安置诸根。故说三德转异故外别故各异。根近远事有二意。一为避离。二为护身。为避离者。远见远闻逆舍离故。为护身者。八尘到根方乃得知。为欲料理自身使增益故。外曰。此十一根为作何事。以偈答曰。

  唯见色等尘  是五知根事

  言执步戏除  是五作根事

  唯见色等尘是五知根事者。眼唯见色。尘是眼事。唯见不能分别捉执。余根亦如是。各各自境中唯照是其事。知根能照境作根能执用。知根事已说。次说作根事。言说是舌根境。持是手境。行步为足境。戏乐及生子。为人根境。除弃是大遗境。作根事已说。次当说大我慢心境事。

  三自相为事  十三不共境

  诸根共同事  波那等五风

  大事计我为慢相。此相即慢事。分别为心相。是相即心事。十三不共境者。十根各各境及大慢心相各各所作故。故说不同事。诸根共同事波那等五风者。若说不共事义至知应有共事。不共事者。如人人各一妇。共事者。如众人共一婢。何者共事。若五种风。一者波那。二者阿波那。三者优陀那。四者婆那。五者婆摩那。是五风。一切根同一事。波那风者。口鼻是其路。取外尘是其事。谓我止我行。是其作事。外曰。是波那何根能作。答曰。是十三根共一事。譬如笼中鸟。鸟动故笼动。诸根亦尔。以波那风动故。十三根皆动。是故十三根同其事。阿波那风者。见可畏事即缩避之。是风若多。令人怯弱。优陀那风者。我欲上山。我胜他不如。我能作此。是风若多。令人自高。谓我胜我富等。是优陀那事。婆那风者。遍满于身。亦极离身。是风若多。令人离他不得安乐。是风若稍稍离。分分如死离尽便卒。婆摩那风者。住在心处。能摄持是其事。是风若多。令人悭惜觅财觅伴。是五风事。并十三根所作。是十三根不共及事已说。今当说一时俱起事及次第起。以偈说曰。

  觉慢心及根  或俱次第起

  已见未见境  三起先依根

  觉慢心及根或俱次第起者。若见色者一时大慢心眼根俱起取一境。如眼余根亦如是。一时四俱起。同共取一境。次第起者。如人行路。忽见高物即起疑心。为人为杌。若见鸟集。或见藤绕。或见鹿近。即觉是杌。若见摇衣。或见伸屈。便觉是人。如是觉慢心根次第而起。如眼所见。耳等诸根应知次第亦如是。已见未见境三起先依根者。已见法三种依根次第起已说。今当说未见法三种亦依根次第起。如偈所说。

  最后由伽时  当有如是人

  依邪见邪行  诽谤佛法僧

  先邪化父母  朋友及眷属

  开四恶道路  将他入此中

  如未来过去亦如是。依耳根次第起三法。如是三法先依外根故而起。外曰。是十三作具是无知。若不与人及自在相依者。云何各各取自境。以偈答曰。

  十三不由他  能作自用事

  我意是因缘  无有别教作

  十三不由他能作自用事者。此论中自在及。我非作者前已说。是故十三作具如自境界自能作不由他。如一梵行婆罗门。问言某处有皮陀师能教弟子如意受学。我今决定当往彼学。此即是大作此觉知。是我慢得大意已作如是计。一切婆罗门所有校具。我悉将去。为欲往彼使心不散。是心得我慢意已。作是分别。我当先学何皮陀。为学娑摩皮陀。为学夜[隹/(至-土)]皮陀及力皮陀耶。外根知心分别已。眼能看路。耳闻他语。手持澡灌。足能蹈路。各各作事。譬如贼主作号令言。出入进止皆须听我。是贼群众悉已从令。如是诸根亦复如是。觉譬贼主。余根譬贼众。已知觉意故。各各作自事。外曰。此十三作具。各各捉前境。为是自为。为是为他。答曰。我意是因缘。无有别教作。是义前已说。我事者应作故。三德生诸根为我显了捉执诸尘。若汝说是诸根无知云何得作者。答曰。是诸根无别自在来依此中以教其作。唯有我与自性和合。起作如是意。汝应显现令我独存。因是我意。是故三德能生诸根。各各作事随我意故。离我意者。无别他教。外曰。二十四中有几名义。得为作具。以偈答曰。

  作具数十三  能作牵执照

  其事有十种  应引持照了

  作具数十三者。此论中处处说作具。决定唯十三。五知根五作根及觉慢心等。此十三作何事。能作牵执照。其事有十种。声等五尘语言等五事。此十是其事。是事有三种。一应牵二应照三应执。是中三有所牵。五知具所照。五作具执持。因此三事故立十三根。故说应引持照了。外曰几根取三世尘。几根取现在尘。以偈答曰。

  内作具有三  十外具三尘

  外具取现尘  内取三世尘

  内作具有三者。觉慢心三种。是名内作具。不取外尘故。是故立名内。能成就我意方便故。是故说名具。十外具三尘者。十外具者。五知五作根。能取外尘故。故名为外具。三尘者。是觉慢心根。十具为其尘。譬如其主使役下人。如是三根能使十具。亦复如是。外具取现尘者。是十种根现在尘为境。云何知取。耳根但取现世声。二世不闻故。如耳乃至鼻根亦如是。舌根者能说现在名句味语。未来过去则不能说。如舌根余四亦如是。内取三世尘者。觉慢心三种。能取三世尘。觉者能取现世瓶盆等。亦能取过去。如取往昔顶生王等。亦能取未来。如说当有破诸人慢亦如是。以三世尘计为我所。心根亦如是。分别三世尘。求未来忆过去故。说内取三世尘。外曰。几根取差别尘。几根取无差别尘。以偈答曰。

  十三中知根  取异无异尘

  舌唯声为尘  余四悉五尘

  十三中知根取异无异尘者。是十三具中有五知根。能取有差别无差别尘。差别者。具三德。无差别者。唯一德。如天上有五尘。谓声触色味香。是五尘无差别同乐为体故。是天五尘无有忧痴。人道中五尘有差别。具有乐苦痴相应所成故。诸天知根取无差别尘。人即知根能取有差别尘。谓乐苦痴等尘。是故知根能取异无异等尘。舌唯声为尘者。天舌及人舌。唯以声为尘。能说名句味。余四悉五尘者。是手根体具五尘。能捉五尘境。如手捉瓶。如手余根亦如是。如是四根五尘安立悉取五尘。复次根有别相。以偈说曰。

  觉与内具共  能取一切尘

  故具三有门  诸根悉是门

  觉与内具共能取一切尘者。觉与我慢及心根恒相应故。说觉与内具共。能取三世间尘及三世尘故。说能取一切尘。故三具有门者。是觉等三具。能为诸门主。若觉等三具相应在眼根。是眼根能显照色余根不能。是三随集一根能取三世间尘及以三世。故说此三为十作具。余根悉是门者。谓五知五作根开闭随三故。若三在眼眼门则开能取前境。余门则闭不能知尘。以随他故但门非实具。如是十根与三具相应。能取一切三世间尘。复次偈曰。

  诸具犹如灯  随德更互异

  照三世间尘  为我还付觉

  诸具犹如灯者。谓五知五作我慢及心根。如灯在一处。平等照诸物。如是诸具能照三世间尘故。说犹如灯。随德更互异者。更互不相似。耳者取声不取色。眼则取色不取声。乃至鼻但取香不取味。如是五知根。根定对尘异故。说更互异。作根亦如是。舌但说言语。不能作余事。乃至觉但作决知。慢唯作执着。心唯作分别。故说更互异。此异义云何。随三德故生三德。生我慢不同故我慢生五唯及诸根悉不同。照三世间尘为我还付觉者。是十二根照世间尘。悉还付觉者。譬如国土一切吏民取国财物悉付国主。如是诸尘。由十二根将还付觉故觉令我见。故说为我还付觉。外曰。何故诸根不自照尘令我得见。以偈答曰。

  我一切用事  以觉能成就

  复令后时见  自性我细异

  我一切用事以觉能成就者。我事用一切处不同。或人道或天道或兽道中。十尘用乃至八种自在用。知根作根。十外具照此尘付嘱于觉。觉收以付人。令人得受用。因此次第觉。能令我如意受。用得自在乐。乃至智慧未生时。复令后时见自性我细异者后时者。谓智慧生时。我与自性有别异。此别异者。未修圣行人不能见故。故说为细微。此别异中门者。于十三中唯觉令我见。见者何相。谓见我与自性异三德异觉异我慢异十一根异五唯异五大异身异。如是等异觉令我知故。故我得解脱。如前说。若知二十五随处随道住。编发髻剃头平等得解脱。是故唯一觉。是我真作具。外曰。已说前偈诸根能取有差别无差别尘。何者差别无差别。以偈答曰。

  五唯无差别  从此生五大

  大尘有差别  谓寂静畏痴

  五唯无差别者。汝说何者差别无差别者。今当答。从我慢生五唯细微寂静。以喜乐为相。此即诸天尘。无有差别。天无忧痴故。从此生五大大尘有差别者。从声唯生空。乃至从香唯生地。是五大有差别。是差别有何相。一者寂静。二者令怖。三者闇痴。此五大是人尘。空大三相何必如大富人入内密室受五欲乐。或上高楼远观空大。由空受乐故空寂静。或在高楼空中冷风所触空则生苦。或复有人行在旷路。唯见有空不见聚落。无所止泊则生闇痴。余大亦如是。如是诸天以五唯为尘。一向寂静故无差别。人取大为尘大有三德是故有差别。外曰。是差别已如别说。但有是事复有差别耶。答曰。复有别差别。如偈所说。

  微细父母生  大异三差别

  三中细常住  余别有退生

  微细父母生大异三差别者。一切三世间。初生微细身。但有五唯。此微细身生入胎中。赤白和合增益细身。是母六种饮食味浸润资养增益粗身。是母子饮食路二处相应故得资益。犹如树根有容水路故浸润增长。如是饮食味随其行路浸益粗身亦复如是。如细身形量。粗身亦如是。细身名为内。粗身名为外。此细身中手足头面腹背形量人相具足。四皮陀中有诸仙人说如是言。粗身有六依。血肉筋三种从母生。白毛骨三种从父生。是六依身。以外粗身益内细身。是内细身粗身所资益。将出胎时及至已出。以外五大为其住处。譬如王子他为起舍种种殿堂。是处应住是处应食是处应眠。自性亦如是。为细身及粗身作依止处能生五大。一生空大。为无碍处。二生地大。为时着处。三生水大。为清净处。四生火大。为销食处。五生风大。能令动散。如是三种差别。一微细。二父母生。三共和合。谓寂静可畏闇痴等。是三名别差别。外曰。是三差别几常几无常耶。答曰。三中细常住。余别有退生。此三中五唯所现。微细差别能生初身是常住。若粗身退没时。细身若与非法相应。则受四生。一四足。二有翅。三胸行。四傍形。若与法相应。则受四生。一梵二天三世主四人道。如是细身则为定常。乃至智厌未生轮转八处。智厌若起便离此身者解脱故说微细差别常。余粗差别退生不名常。临死细身弃舍粗身。此粗身父母所生。或鸟啖食或复烂坏或火所烧。痴者细身轮转生死。外曰。汝说父母身退没。后何身能轮转生死。以偈答曰。

  前生身无著  大慢及五唯

  轮转无执尘  有薰习细相

  前生身无著者。昔时自性者。回转生世间。细身最初生。从自性生觉。从觉生我慢。从我慢生五唯。此七名细身。细身相何如。如梵天形容能受诸尘。后时是身得解脱故。无著者如圣传。此细身若在兽人天道中。山石壁等所不能碍。以微细故又不变易。乃至智慧未起恒不相离。是名为常。大慢及五唯者。此身因几物得成。因七种细物。乃至十六种粗物。是身何所作。轮转无执尘。此细身与十一根相应。或在于四生。轮转三世间。无执尘者。若与十一根不相应。若离父母所生粗身无能执尘力。有薰习细相者。是细身有三种。有之所薰习。是三有后当说。三种有者。一善成有。二性得有。三变异有。此三有薰习细身。细相者非圣不见故。此细身能轮转生死。外曰。是十三根足轮转生死何假细微身。以偈答曰。

  如画不离壁  离杌等无影

  若离五唯身  十三无依住

  如画不离壁离杌等无影者。是世间中能依所依二法相应已见不相离。如画色依壁。离壁无别住。是故离细身十三不得住。复次离杌影无依处。离火则无光。离水则无冷。离风则无触。离空威仪处不得成。如是离细身。是粗相无依止不得住。故说若离五唯身十三无依住。外曰。是细身与十三轮转生死何所为。以偈答曰。

  我意用为因  由因依因故

  随自性遍能  如伎转异相

  我意用为因者。我意用应作故自性变异。意用有二种。一者受用声等尘为初。二者见三德人中间为最后。梵天处等人我与声等尘应。令相应后时应令解脱故。自性变异作细身。此细身何因得轮转。由因依因故。因者谓清等八种后当说。即说偈言。

  因善法向上  因非法向下

  因智厌解脱  翻此则系缚

  此因依因复何因成。自性遍能故。譬如国王于自国中随意能作。自性亦如是。能作天人兽等生故。说如伎转异相。譬如伎儿或现天相或现王相或现龙鬼等相。种种不同。细身亦如是。与十三相应。或入象马等胎。转为象马等身。或入人天等胎。转为人天身。故说随自性遍能如伎转异相。外曰。是三有所薰。十三根轮转生死前已说。何等为三有。以偈答曰。

  因善自性成  变异得三有

  已见依内具  依细迦罗等

  因善自性成变异得三有者。众物名诸物有三种。一因善成就。二由自性成就。三从变异得。因善成就者。如迦毗罗仙人初生共四德生。一法二智三离欲四自在。是四种德因善得成就。故此四德依善成就有。何者自性成就。自性成就者。如皮陀传说。昔时梵王生有四子。一名娑那歌。二名娑难陀那。三名娑那多那。四名娑难鸠摩罗。此四子已具足具事有身。十六岁时四有自然成。谓法智离欲自在。譬如见物藏自然而得。此四物不由因得故。故说自性成。变异得有者。师身名变异。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是弟子四德从师身得故说变异得。此四德薰习大等内具能轮转生死。是四德与对治。凡八种。是八法依何处住。答曰。已见依内具。依细歌罗等。内具者。谓大等。此大有八物。依大四住。已如前说。

  决智名为大  法智慧离欲

  自在萨埵相  翻此是多摩

  是八种依内具得成。是八法得天眼圣人所见故。故说名已见。依细歌罗等者。谓八种物。一名歌罗啰。二名阿浮陀。三名闭尸。四名伽那。五名婴孩。六名童子。七名少壮。八名衰老。是八种由四食味故得增长。一者因母六味增长四身。二者因乳味故增婴孩身。三者因乳哺故长童子身。四者因饮食味增后二身。是八种身。依细身成。是十六物薰习内具及微细身轮转生死。外曰。前已说由因依因故如伎转异相。何者为由因。何者名依因。答曰。因善法向上。因非法向下。因智厌解脱。翻此则系缚。世间中若人能作夜摩尼夜摩等法。因此法临受生微细身向上生八处。一梵。二世主。三天。四乾闼婆。五夜叉。六罗刹。七阎摩罗。八鬼神。是八处由法故得生。若翻此十法而作非法者。临受生时向下五处生。一四足。二飞行。三胸行。四傍形。五不行。是五处非法所生因智厌解脱者。因细身得智慧因。智慧得厌离。因厌离舍弃细身。真我独存故名解脱。翻此则系缚者。翻智者名无智。如人执言。我可怜我可爱。我可爱者。由慢故计我。是名无知。此无知系缚自身令在人天兽等中。系缚有三种。一者自性缚。二者变异缚。三者布施缚。此三后当说。故说由因及依因。善法名为因。向上为依因。非法名为因。向下为依因。智厌名为因。解脱为依因。无智厌为因。系缚为依因。四因四依因已说。复有四因四依因。今当说。

  离欲故没性  忧欲故生死

  由自在无碍  翻此故有碍

  离欲故没性者。有一婆罗门出家学道。能制十一根。远离十一尘。护持夜摩尼。夜摩等十法。即得厌离。有厌故离欲。无有二十五实智。是故无解脱。是人死时但没八性。八性者。谓自性觉我慢及五唯。在八性中未得解脱计为解脱。后轮转时于三世间更受粗身。故说厌离故没自性中。是名自性缚。忧欲故生死者。忧欲者如有人计。我今行大施作大祠天事。今饮须摩味。于后世间我应受乐因。此忧欲受生生死。谓梵处等乃至兽生是名布施缚。由自在无阂者。自在者喜乐种类有八分微细轻光等。由此自在故。故在梵王等处所有八种无碍。此八种自在与觉相应故。故名变异系缚。翻此故有阂者。翻自在者即不自在。由不自在故一切处所皆有障碍。此障碍亦变异系缚。是闇痴法故故。此偈说四种因依因。离欲者为因。没性为依因。忧欲名为因。生死为依因。自在名为因。无碍为依因。非自在为因。障碍为依因。如是八因八依因。是十六生已说竟。外曰。是十六因依因生。何者为其体。以偈答曰。

  生因觉为体  疑无能喜成

  思量德不平  觉生五十分

  生因觉为体者。生者或十六或八种依因。若十六种八因八依因。以觉通为体。或八种者。八依因名为生。八因为其体。故说十六生名。因觉为体。已如前偈说。决知名为大法。智慧离欲自在萨埵相。翻此名多摩。疑无能喜成者。此十六生分为四分。一疑。二无能。三欢喜。四成就。如一婆罗门与四弟子从大国王还其本处。在于行路日未出时。其一弟子即白师言。大师。我见道中有一种物。不知是杌为是凶人。是弟子于杌生疑。师语第二弟子。汝往谛看。为人为杌。是人因师言。己即便遥看。不敢近彼。即白师言。大师。我不能近彼。是第二人有无能。次语第三弟子言。汝可好看。定是何物。看已白师。大师。何用看此。是日已出有大宗侣可相随去。是第三人虽未辩人杌已生喜心。次语第四弟子。汝当往看。是人眼根净故。见藤缠绕上有鸟集。往彼脚触。还白师言。大师。此物是杌。此第四人乃得成就。故十六生分为四分。思量德不平者。德有三种。谓喜乐忧苦闇痴。此三互相违。若喜乐增长。则能伏忧痴。譬如日光能伏星火等。忧痴增长亦复如是。若思量三德不平等觉生五十分。五十分者今当说。

  疑倒有五分  无能二十八

  由具不具故  喜九成八分

  疑倒有五分者。疑倒前已说。今当说五分。一闇。二痴。三大痴。四重闇。五盲闇。今未说无能。先明五疑分。

  说闇有八分  痴八大痴十

  重闇有十八  盲闇亦如是

  说闇有八分者。若人不因知离欲没八性中。谓自性觉慢及五唯。此人未得解脱作已得相。由不见此八种系缚故。故说不见八种名之为闇。闇者无明别名。痴八者。自在有八种。前已说。此中诸天等生执着缚不得解脱。由着自在轮转生死故说痴八分。前八名自性缚。后八名变异缚。大痴十者。有五唯喜乐为相。是诸天尘。是五尘与五大相应。三德为相。此十尘中梵及人兽等。生执着缚。谓离此外无别胜尘。因此执着不平等智及解脱法。皆执着尘不求解脱。故名大痴。重闇有十八者。八种自在及十种尘。已退生时。是时贫人作是计言。我今贫穷。自在诸尘并皆失尽。分别此事。起十八苦。此苦名重闇。盲闇亦十八者。如前说。自在有八。尘有十种。有人具此十八。临退死时作如是计。我今舍八自在及以十尘。狱卒缚我就阎王所。因此计生苦。不及得听僧佉义。故名盲闇。如是闇者分别五分有六十二。今说无能分者。

  十一根损坏  智害名无能

  智害有十七  翻喜成就故

  十一根损坏者。谓聋盲瓮爽癞癫狂哑戾跛石女黄门秘上。是十一根损坏云何说无能。不能听闻故。乃至不能得解脱。譬如聋人能加一病。语善友言我困苦当何所作。善友语言当受僧佉智慧。至苦尽苦边即得解脱。答言。我今不能受持僧佉智慧。不闻师语。既不闻说。慧何从生。如聋盲等亦如是。为根坏故无学慧能。及不能得解脱。智害名无能。智害有十七者后当说。

猜你喜欢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玄奘
  传法正宗定祖图卷第一(并序十作卷)·契嵩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宝亮
  佛地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一百十五·李通玄
  佛 法 大 意·太虚
  卷第八·德清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下·佚名
  释鉴稽古略续集(二)·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三卷·佚名
  题普庵祖师书金刚经·太虚
  卷第二十五·居顶
  黔南会灯录卷第三·善一如纯
  宗镜录卷第二十三·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哑女·唐圭璋

      哑女,与周锷同时。锷,元丰二年进士。   醉落魄   赠周锷应举   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备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   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 卷四十一·阮阅

      ●卷四十一·歌咏门  熙宁间,奉诏定蜀楚秦民(氏)三家所献书,得一弊纸,所书花蕊夫人诗〔共〕三十二首,乃夫人亲笔,而辞甚奇,与王建《宫词》无异。自唐至今,诵者不绝口,而此独遗弃不见取。前受诏定三家书者,又斥去之,甚

  • 四集卷三·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三古今体一百四十五首【壬辰三】春仲经筵撰良广殿御光春记语易文衍绎频欲拟渐摩先率性以言辅相辄忧民【是日进讲中庸修道之谓教易经辅相天地之宜】惜阴强勉功不息隔岁亲行日又新【庚寅御经筵

  • 李益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

  • 天顺日录·李贤

    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及景泰淫荡无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及石亨、张軏辈窃弄威权,人又失望。有御史杨瑄自河间来者,言石亨家人

  • ◎新舞台重整旗鼓·李定夷

    上海九亩地开辟商场,经开明公司广营房屋,建造戏园,各项商业,渐趋发达。自甲寅新年,新舞台遭劫之后,复经该公司经理姚君招集新旧股本十余万元,重建舞台,暨门面市房等数十幢,计洋四万余元,又舞台一切行头、布景、装修、聘角约近八

  • ◎郑光圆自打耳光·宣南吏隐

    前陆军第十二师师长江西督军郑光圆,确为的亲直派,惜乎人太昏庸猥鄙,舍聚敛之外,无长足述。督赣数年,由措大变成富翁,家资己逾二千万元,当时与李王号称长江三督。其实李之应声虫耳,自李自杀之后,郑初拟自建,惜无此手腕,故仍蛰踞一

  • 第十二章 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林语堂

    自然的节奏之中有一条规律,就是由童年,青年,老年,衰颓,以至死亡,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在安然轻松的进入老年之时,也有一种美。我常引用的话之中,有一句我常说的,就是"秋季之歌"。我曾经写过在安然轻松之下进入老境的情调儿。

  • 耶律曷鲁传·脱脱

    耶律曷鲁,字控温,又字洪隐,迭剌部人。祖父匣马葛,简宪皇帝之兄。父偶思,在遥辇时任本部夷离堇,曷鲁乃是他的长子。曷鲁生性朴实厚道。幼年时,与太祖交游,伯父释鲁觉得他们奇异不凡,说:“光大我们家族的,必定是这两个孩子。”太祖

  • 卷首十五·严虞惇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首十五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经文考异 国风 关雎君子好逑 礼记缁衣引诗作君子好仇释文逑本亦作仇郑笺怨耦曰仇 葛覃服之无斁 礼记缁衣作服之无射 螽斯诜诜兮 释文诜说文作 桃夭 释文夭

  • 卷七·车垓

    钦定四库全书内外服制通释卷七    宋 车垓 撰缌麻三月正服为族曽祖父族曽祖姑族曽祖父高祖  曽祖  父  已身族曽祖姑释曰族曽祖父族曽祖姑者曽祖之亲兄弟姊妹也已为曽祖服齐衰五月矣则宜为曽祖之兄弟姊妹

  • 引·季本

    诗说解頥总论引予辑诗说解頥有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比诸家旧説为详然一以经文为主而于旧说多所破之览者或未防悉逹故述总论二卷以冠其端知总论然后知作诗之本义而考见得失由是而读全经则条理分眀可以得其指意之所在而凡

  •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七·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如幻三昧经二卷 慧琳撰  善住意天子经三卷 慧琳撰  太子刷护经一卷 慧琳撰  太子和休经一卷 慧琳撰  大乘显识经二卷 慧琳撰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 玄应撰  大

  • 书太虚大师遗墨后·太虚

    大师俗姓吕,浙江崇德人。相传为晚村后裔,出家后讳言其身世。顾大师以建立现代僧伽自命,言行颇异乎其他长老大德,如与他教举办宗教联谊会,牵涉科学谈佛法,要求参政权之类,时为舆论所讥。惟大师天资颖异,文学根底甚厚。在蜀时,常

  • 俱舍论记 第七卷·普光

    俱舍论记 第七卷沙门释光述分别根品第二之五广说因已缘复云何者。此下大文第二辨缘。就中。一总明四缘义。二别解等无间。就初门中。一明四缘体。二明缘作用。三明法缘生。此下明四缘体。结前问起颂曰至增上即

  • 第十四章 婆罗门罗睺罗时代·多罗那他

    此后,旃檀波罗王出世,护持阿波兰多迦国境,据说此王享寿一百五十岁,在位大约也有一百二十年。对于佛殿与僧伽大行供养,此外,对于佛教所做诸如此类事业的传说就没有了。此际国王的朋友婆罗门因陀罗度卢婆修持帝释法获得成就,请

  • 众护法孝廉文学请启·如玺

    众护法孝廉文学请启伏以一灯发焰灯灯相续无穷万法同宗法法皆归实际模范流芳于今日师资直接于当时恭惟方翁大师皎月临渊清风拂水得少室不传之旨分曹溪无尽之流瞬目扬眉己事全彰世外拈椎竖拂大机迥露当阳丁群情欲撼之

  • 桐山老农集·鲁贞

    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