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

复次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我于尔时其心不生悔恼忧戚。何以故。观此过失。于我自身都不见故。又有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功德。现前赞劝于我。我于尔时心亦不生欢喜踊跃。何以故。观此功德。于我自身都不见故。彼诸沙门及婆罗门既退还已。我便独处空闲静室。生如是心筹量寻伺。我当云何了知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若我知者当舍其失当修其德。谁有沙门或婆罗门能了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亦能为我广开示者。既寻伺已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定当了知诸王所有真实过失真实功德。我今当往佛世尊所请问斯义。故我今者来至佛所请决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开示。世尊云何诸王真实过失。云何诸王真实功德。作是请已。尔时世尊。告出爱王曰。大王大王。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

云何名为王之过失。大王当知。王过失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然不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顺仪则。八不顾善法。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不高。谓有国王随一下类王家而生非宿尊贵。或虽于此王家而生。贱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辅相国师群官等子。如是名王种姓不高。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谓有国王为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所制。不随所欲作所应作锡赉群臣。于妙五欲亦不如意欢娱游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恶。谓有国王诸群臣类或余人等。随于一处现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对面摈黜发粗恶言。咆勃忿恚颦蹙而住。时生愤发设不对面。背彼向余而作于前摈辱等事。设不对面亦不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然唯内意愤恚郁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然不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复有内意愤恚郁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亦于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由如是相对面暴恶。背面暴恶。懊恚暴恶。暂时暴恶。长久暴恶。如是名王立性暴恶。大王当知。长久暴恶名获大罪。非是余者

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有小愆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或以重罚而刑罚之。如是名王猛利愤发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谓有国王。诸群臣等供奉侍卫。虽极清净善称其心。而以微劣软言慰喻。颁赐爵禄酬赏勋庸。不能圆满不顺常式。或损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后方与。如是名王恩惠奢薄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国王。诸群臣等实非聪睿有聪睿慢。贪浊偏一党一 不闲宪式。情怀谋叛不修善政。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谏议。由此因缘王务财宝名称善政并皆衰损。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思择。诸群臣辈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驱役者而不驱役。不堪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赉者而刑罚之。应刑罚者而赏赉之。又于群臣不善安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处大朝会。余论未终发言间绝。不敬不惮而兴谏诤。不如旨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云何名王不顾善法。谓有国王。不信他世亦不晓悟。由于他世不信不悟。便于当来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无有羞耻。随情造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不能时时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不顾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其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艺智慧差别。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于忠于所非忠信想。无伎艺所生伎艺想。有伎艺所无伎艺想。于恶慧所生善慧想。于善慧所生恶慧想。彼由如是心颠倒故。于非忠信无有伎艺恶慧臣所。敬重爱养。忠信伎艺善慧臣所。反生轻贱。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知其无势无力无勇。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赏。设被陵蔑舍而不问。如是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云何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一向沉没。耽着嬉戏爱乐受行。不能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若有国王。成就如是十种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大王当知。此十过失。初一是王种姓过失。余九是王自性过失

云何名为王之功德。大王当知。王功德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善顺仪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恩。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尊高。谓有国王。处在相似王家而生。宿世尊贵。是相似子。如是名王种姓尊高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谓有国王。自随所欲作所应作劳赉群臣。于妙五欲欢娱游戏。于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等所。凡出教命宣布无碍。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恶。谓有国王。诸群臣等随于何处。虽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现摈黜。不发粗言亦不咆勃。广说乃至不生愤发。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内意秘匿忿缠。亦不长夜蓄怨愤心相续不舍。不现暴恶不背暴恶。不匿暴恶不久暴恶。如是名王性不暴恶

云何名王愤发轻微。谓有国王。诸群臣等虽有大愆有大违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不以重罚而刑罚之。随过轻重而行黜罚。如是名王愤发轻微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正直现前供奉侍卫。其心清净其心调顺。于时时中以正圆满软言慰谕。具足颁锡爵禄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恨。易可供奉不难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谓有国王。诸群臣等实有聪睿无聪睿慢。无浊无偏善闲宪式。情无违叛乐修善法。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言议。由此因缘国务财宝名称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谓有国王。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诸群臣等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不委任。堪委任者而委任之。不堪役者而不驱役。堪驱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赉者而正赏赉。应刑罚者而正刑罚。凡有所为审思审择。然后方作而不卒暴。又于群臣能善安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虽处宴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要待言终恭敬畏惮而兴谏诤。如其旨教而善奉行。能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云何名王顾恋善法。谓有国王。信知他世。由信知故便于当来净不净业爱非爱果能善信解。由信解故具足惭耻。而不纵一情 作身语意三种恶行。时时思择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顾恋善法

云何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伎艺智慧差别。若诸群臣忠信伎艺及与智慧。若有若无并如实知。于其无者轻而远之。于其有者敬而爱之。而正摄受。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虽知无势无力无勇。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爵禄勋庸分赏无替。如是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云何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而不沉没耽着嬉戏爱乐受行。能于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大王当知。如是十种王之功德。初一名为种姓功德。余九名为自性功德。云何名为王衰损门。大王当知。王衰损门略有五种。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法行。如是五种皆悉名为王衰损门。云何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思择忠信伎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加以一宠一 爱。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为慰谕。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若遇怨敌恶友军阵彼先退败。恐惧破散为他所胜。迟留人后奔北无恋。矫行恶策动[虛*予]王政。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云何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谓有国王。虽于群臣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伎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而不一宠一 爱。不如其量具赐爵禄。最机密处亦不委任。不数软言现相慰谕。后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广说乃至大怖畏事命难现前。尔时于臣方行一宠一 爱。广说乃至数以软言而相慰谕。时群臣等共相谓曰。王于今者危迫因缘。方于我等暂行妙行非长久心。知此事已。虽有忠信伎艺智慧隐而不现。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而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一党一 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摄受强一党一 方便。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谓有国王。寡营事业拙营事业。不持事业不观事业。不禁王门不禁宫门不禁府库。或于俳优伎乐笑弄倡逸等所。或复耽乐博弈戏等。非量损费所有财宝。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能数往礼敬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设得闻已亦不勖励如说修行。不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衰损门。当知此王退失现法后法义利。谓前四门退现法利。最后一门退后法利

云何名为王方便门。大王当知。王方便门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善观察摄受群臣。二能以时行恩妙行。三无放逸专思机务。四无放逸善守府库。五无放逸专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伎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如是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谓有国王。于诸群臣善观察已。摄为亲侍。加以一宠一 爱。随其度量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相慰谕。彼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大怖畏事命难现前。即便罄竭显示忠信伎艺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能于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一党一 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能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摄受强一党一 方便。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谓有国王。广营事业巧营事业。善持事业善观事业。善禁王门善禁宫门善禁府库。又于俳优妓乐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费财宝。亦不耽乐博弈戏等。如是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而能数往礼敬。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既得闻已善能勖励如说修行。亦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门。当知此王不退现法后法义利。谓前四门不退现法所有义利。最后一门不退后法所有义利。云何名为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诸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何等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能引诸王可爱之法。何等为五。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受境界。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养世间。谓有国王。性本知足于财宝门。为性谨慎不邪贪着。如其所应积集财宝不广营求。又有国王。性无贪吝。成就无贪白净之法。以自所有库藏珍财。随力随能给施一切贫穷孤露。又有国王。柔和忍辱多以软言晓谕国界。于时时间随其所应分赏爵禄。终不以彼非所能业恶业重业役任群臣。诸有违犯可矜恕罪。即便矜恕。诸有违犯不可恕罪。以实以时如理治罚。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养世间。由王受行如是恩养世间法故。遂感世间之所敬爱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谓有国王。计策无惰武略圆满。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摄护之。广营事业如前乃至不甚耽乐博弈戏等。又善观察应与不应(与勤)于僚庶应刑罚者正刑罚之。应摄养者正摄养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善权方便。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如前乃至于应摄受大力朋一党一 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摄受强一党一 方便。如是名王善权方便。由王受行如是善权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敌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不奢不吝平等自处。清正受用众杂受用胜妙受用。随其时候所宜受用。与诸臣佐亲属受用。在于胜处而为受用。奏诸伎乐而为受用。无有愆失而为受用。无愆失者谓疾恼时。应食所宜避所不宜。于康豫时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应食。应共食者正现在前。不应独食一精一妙上味。诡摈余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谓有国王。具足净信戒闻舍慧。云何名王具足净信。谓有国王。信解他世。信解当来净不净业及爱非爱果与异熟。如是名王具足净信

云何名王具足净戒。谓有国王。远离杀生及不与取一婬一欲邪行妄语饮酒诸放逸处。如是名王具足净戒

云何名王具足净闻。谓有国王。于现法义于后法义。及于现法后法等义。众妙法门善听善受一习一 诵通利。专意研究善见善达。如是名王具足净闻

云何名王具足净舍。谓有国王。虽在悭垢所缠众中。心恒清净远离悭垢。而处居家常行弃舍舒手乐施。好兴祠福惠舍圆满。于布施时常乐平等。如是名王具足净舍云何名王具足净慧。谓有国王。如实了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修与不与胜劣黑白。于广分别诸缘生法亦如实知。纵令失念生恶贪欲嗔恚忿恨。覆恼悭嫉幻诳谄曲。无惭无愧恶欲恶见。而心觉悟并不坚住。如是名王具足净慧。如是名王勤修法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种能引发王可爱之法。能引诸王现法后法所有利益。谓初四种能引发王现法利益。最后一种能引发王后法利益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是故大王应当修学。王之过失宜当远离。王之功德宜当修一习一 。王衰损门宜当远离。王方便门宜当修学。王可爱法宜当希慕。能引发王可爱之法宜当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学。当获一切利益安乐

复次如说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云何生苦。当知此苦由五种相。谓众苦所随故。粗重所随故。众苦所依故。烦恼所依故。不随所欲离别法故。云何众苦所随故苦。谓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饿鬼趣中。若于胎生卵生生时。种种忧苦之所随逐故。名众苦所随故苦。云何粗重所随故苦。谓三界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性不调柔不自在转。由此随逐三界有情诸行生起。故名粗重所随故苦

云何众苦所依故苦。谓衰老等众苦差别之所依故

云何烦恼所依故苦。谓受生已。于爱境爱于嗔境嗔。于痴境痴。由是因缘住不寂静惛荡身心不安隐苦。故名烦恼所依故苦

云何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谓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殒没。所有寿命死为边际死为终极。如是等事非其所爱。由此因缘唯受众苦。是以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说生为苦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不与彼会生愁恼故。由此因缘生愁叹故。由此因缘身扰恼故。念彼众德思恋因缘意热恼故。应受用等有所阙故。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

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复有四种补特伽罗。或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或有行恶亦复乐恶。或非行恶亦非乐恶。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恶友故。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非乐恶。若先世来串一习一 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

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种补特伽罗。一以非事为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诸国王有三圆满。谓果报圆满。士用圆满。功德圆满。若诸国王生富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叶。成就俱生聪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为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名为大王。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惠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士用圆满者。受用现法可爱之果。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具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圆满无不具足。名为上士

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无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伎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又有四语。一非爱似爱。二爱似非爱。三非爱似非爱。四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是名初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是第四语。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是下士。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是中士。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是上士

复有三种受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此三种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有三人。一者有人贪染而食。爱着饕餐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二者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餐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三者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施物说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施田说有三人。一者有人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有差别。施于所爱名为下士。施于有恩名为中士。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又依施心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现。是名上士。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为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仪。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仪。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无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修一习一 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次有十种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何等十法。一寿。二色。三财。四友。五戒。六闻。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何等名为有情十众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闻为命者。七入证者。八寻思者。九勤苦者。十弃身者

复次听闻正法者。略有六种烦恼过失。谓憍慢过失。不欲过失。不信过失。身心损恼过失。散乱过失。迷惑过失。由如是等诸过失故。不能恭敬殷重听法。广说如经。散乱烦恼过失复有二种。谓说时散乱。说已散乱。迷惑者。谓颠倒

复次烦恼发业略有三种。一相应发。二亲生发。三增上发。引余烦恼而发起故

复次非所爱法略有六种。一怨敌。二疾病。三不可爱境。四生等诸苦。五苦辛良药。六非串一习一 善。前四应远离。后二应修一习一 复次受用诸欲略有五种。一领纳受用。二摄喜受用。三寻思受用。四贪彼受用。五摄自受用

复次诸欲过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苦多过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缘相。三杂染受用胜因缘相。四堕诸恶趣苦因缘相。五寻思扰乱苦因缘相。六受用磨灭胜因缘相。七丧身磨灭胜因缘相。八能障善法胜因缘相

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复次当知诸欲由五种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众多相似法故。二由杂秽相似法故。三由养育众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窜相似法故。五由险难相似法故。

我已略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其中处处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三卷·宝亮
  第四品 王品·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四卷·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卷第十六·李通玄
  第五 比丘尼相应·佚名
  因明正理門論本·欧阳竟无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八·欧阳竟无
  南普陀访太虚上人记·太虚
  覆巴黎佛学会书·太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智旭
  答王达五问(三则)·太虚
  法句譬喻经忿怒品第二十五·佚名
  评花草有灵·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四 茕斋歌诗六十二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二十四茕斋歌诗六十二首 闺 情 ○ 寄远 十二首 三鸟别王母,衔书来见过。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写水山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青楼何所

  • 名山藏卷之七十四·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臣林记(嘉靖臣三)◆臣林记(嘉靖臣三)林俊孙交彭泽乔宇席书胡世宁李承勋吴廷举何孟春林俊孙交彭泽乔宇○林俊林俊字待用莆田人唐林蕴之后岳正为太守俊成童见知成化十四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

  • 卷之四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雍正实录卷之三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一九五清单(第一九三号之粘付)一一四○六—五·佚名

    竹南三、四保粮差进出各款(余春开呈)谨将竹南三、四保粮差,年额进出各款,开列呈电。今开:进款项下:一、年额收各业户应贴辛劳,共银贰百壹拾元。出款项下:一、年应贴首保备差备办迎春、开征费用银五元。又

  • 二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许寿裳

    一九三二——一九三六)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万恶的日本军陷沈阳,攻下吉林,又破黑龙江,关东三省皆陷。翌年一月,又以海军陆战队窥上海,二十八日夕敌突犯闸北,我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所部迎击,神圣的

  • 卷之五十四  謇齋瑣綴錄二(明)尹直 撰·邓士龙

    (謇齋瑣綴錄,八卷,明尹直撰。尹直,字正言,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明史卷一六八有傳。) 謇齋瑣綴錄二 翰林諸學士,凡賜宴皆侍坐殿中四品官上,而講讀并經筵官皆坐於中左門上,前班舊制也。正統間,李古廉

  • 九、孔子五十学易辨·钱穆

    《论语》“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此条解者,从来不一。《易乾凿度》云:“孔子占《易》,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作《十翼》。”田艺蘅《留青日札》云:“此言五十,即《乾凿度

  • 十九年·佚名

    (癸亥)十九年清乾隆八年春正月1月1日○朔丙辰,上具冕服,御仁政殿階上,率宗親、文武百官,陳賀于大王大妃殿。禮畢,登殿,受百官賀。前一日,掖庭署設版位當中北向,軒懸、儀仗如常儀。鼓三嚴,上就版位四拜訖,捧致詞官北向跪告曰:『國王

  •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孔子

    【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读解】 这里的“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从积极追求的角度说,是指凡事都靠自己的意思,那也就是《易经》所说:“天行健,君子以

  • 勇者从容,智者淡定·李叔同

    从容淡定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无穷的勇气和智慧。静者成事,躁者败事。从容和淡定是经历了无尽的生活磨砺而修来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能气定神闲,这是一种精神的强度、硬度和韧度。从容是一种修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

  •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釋慧遠一釋慧持二釋慧永三釋僧濟四釋法安五釋曇邕六釋道祖七釋僧[(丰*力)/石]八釋道融九釋曇影十釋僧叡十一釋道恒十二釋僧肇十三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書珪璋秀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朱棣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疏钞云】佛言。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众生妙性。还有来去坐卧否。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

  • 青年修养与佛教·太虚

    ──二十八年十二月在仰光华侨联合欢迎会讲──今天承华侨联合会约来作亲切的叙谈,得与我国青年侨胞有接近的机会,很为愉快!现在到了贵会,与到其他的团体,觉得有不同的感想。我这次在仰光对缅甸人、印度人谈话,总要翻译,这不

  • 二无我论·太虚

      补特伽罗无我,达摩无我,曰二无我。  补特伽罗,译数取趣,是“数数取天人畜鬼等趣业报身者”之义。变言之,即流转三界二十五有之精神个体或灵魂或业识也。凡已舍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趣之现报,未定转取何趣之时,先

  • 卷第十·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十卷四十八南岳下第十八世 天童杰禅师法嗣  破庵祖先禅师 灵隐松源崇岳禅师  荐福曹源道生禅师 天童枯禅自镜禅师  净慈潜庵慧光禅师 隐静万庵致柔禅师  灵隐笑庵了悟禅师 蒋山一翁庆如

  • 明臣谥考·鲍应鳌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

  • 佛说阿弥陀经·佚名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