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疏钞云】佛言。若有人言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即不解佛意也。何故。只如众生妙性。还有来去坐卧否。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住寂灭。若有动者。即云不解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钞云】如来者。来而无来。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动非静。上合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号如来。

  【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来。皆谓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真佛无相。故不可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则是有相。故此人不晓解我所说义也。何以故者。佛又自问何故不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谓真佛也。真佛既无形相。又遍虚空世界。岂有去来哉。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言故名如来者。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凡其所现。乃随众生业缘而来现。其实则遍虚空世界而未尝有去来。此所以名之曰如来而已。而其言如来者。亦强为之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详见第二分与此后分。

  【陈雄曰】如来现千百亿化身。演真空无相法。如镜中像。无生灭义。故人不知其何所从来。亦不知其何所从去。华严经云。上觉无来处。去亦无所从。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三昧经云。亦无来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议。六祖云。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无住云。身心常灭。是如来卧处。然则来去坐卧。又孰得而轻议哉。今有人焉。辄言如来具四威仪。所见谬甚。夫何了得如来所说真空义趣。圆觉经著真空之说曰。云驶(音史疾也。)月运。舟行岸移。盖谓月未尝运。岸未尝移。真如性体。未尝作止任灭。皆人谬见耳。

  【颜丙曰】行住坐卧。谓之四威仪。见性能行持人。所谓行住坐卧。常若虚空。若人言如来尚属来去坐卧。是人不解会所说义理。何故。如来者。如如本性也。本无动静。所以无去无来。故假名如来。昔哲宗皇帝诏国一禅师入内道场。师见帝起身。帝曰。禅师何必见寡人起身。曰。檀越何得以四威仪中见贫道。如此步步行持。谓之寂静。

  【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李文会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来去皆如。其谁来去。又云。无所从来者。不生。亦无所去者。不灭。不生者。谓烦恼不生。不灭者。谓觉悟不灭也。又云。知色声起时。即知从何而来。知色声灭时。即知从何而去。故色声香味触法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来去生灭相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不清净也。

  【川禅师云】山门头合掌。佛殿里烧香。颂曰。衲卷秋云去复来。几回南岳与天台。寒山拾得相逢笑。且道笑个什么。笑道同行步不抬。

猜你喜欢
  卷第三·如卺
  杂譬喻经(失译)·佚名
  维摩诘经纪闻叙·太虚
  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三·湛然
  述千品第十六·佚名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智顗
  卷九十·佚名
  得道梯橙锡杖经全文·佚名
  卷一·佚名
  宗教律诸家演派·佚名
  大毗卢舍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卷上·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四·王日休
  济宗颂语(附)·法藏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九·明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佚名

    (外郎同张千上)自家宋了人的便是。如今新官下马,有许多文书不曾攒的,如今日在此攒这文书。张千,有一应闲杂人等,休放过来,若有人来打搅我,我不道的饶了你哩。(李德义上,云)自家李二的便是。闻说包待制大人下马,这文书不曾完备

  • 志第十七 灵征八上·魏收

    帝王者,配德天地,协契阴阳,发号施令,动关幽显。是以克躬修政,畏天敬神,虽休勿休,而不敢怠也。化之所感,其征必至,善恶之来,报应如响。斯盖神祇眷顾,告示祸福,人主所以仰瞻俯察,戒德慎行,弭谴咎,致休祯,圆首之类,咸纳于仁寿。然则治世之

  • 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三十七·脱脱

        马全义 雷德骧 王超   马全义,幽州蓟人。十余岁学击剑,善骑射。十五,隶魏帅范延光帐下。延光叛,晋祖征之,以城降,悉籍所部来上。全义在籍中,因补禁军。以不得志,遂遁去。汉乾祐中,李守贞镇河中,召置帐下。及守

  • 第二十九回 诛奸慝怀宁嗣位 耽酒色嬖幸盈朝·蔡东藩

      却说阿忽台正欲抵敌,猛见一赳赳武夫,才知不是对手。这人为谁?就是诸王秃剌。秃剌指挥卫士,来擒阿忽台。阿忽台只怕秃剌,不怕卫卒,卫卒上前,被他推翻数人,即欲乘间脱逃。秃剌便亲自动手,把他截住。阿忽台至此,虽明知不敌,也

  • 皇明纪略·皇甫录

    《后湖志》:国初,天下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至弘治十五年,则户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口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国初田土计八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顷六千

  • 卷之一千二百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五八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佚名

    六五八 军机大臣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拟赏四库全书处人员菓单总裁四员。除臣等及在懋勤殿行走者,已蒙恩特赏外,余总裁四员,酌拟各赏苹菓四个、圆菓三个、石榴五个。英廉、程景伊、嵇璜、金简

  • 一〇 园门口·周作人

    后园门口的两间是庆叔的世界,也是小孩们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好玩呢?第一,门外面是那么大的一个园,跑出去玩固然好,就是坐在门槛上望着那一片绿的草木叶,黄白的菜花,也比在房间或明堂里有趣得多。第二,那里是永远的活动的

  • 革除逸史·朱睦㮮

    序夫载籍之兴,可以劝善,可以惩慝,可以奖成,可以惧败,斯有国之常训也。《革除间史》臣远嫌不纪建文之事,以致四年政令阙而不传。自仁宣以后,山林之士稍稍出逸文谈往事,于是有撰《靖难录》者,有撰《革除录》者。余尝观二录,其辞或

  • 张存敬传·薛居正

    张存敬,谯郡人。性情刚直,有胆识勇气,临危无所畏惧。唐中和年间,跟从太祖奔赴汴州,因他能屈己效忠,颇与太祖亲昵,首任右骑都将。跟从太祖征讨黄巢和蔡州贼寇,共经百战,多于危急之间,显现奇略,因此频立大功。光启年间,李罕之会合晋

  • 王伦传·脱脱

    王伦字正道,莘县人,文正公王旦弟王勖的玄孙。家境贫寒没有品行,放任游荡,往来京城洛阳之间,多次犯法,侥幸逃脱。汴京失守时,钦宗来到宣德门,城中民众喧嚣呼叫不断,王伦乘机径直来到钦宗跟前说“:我能弹压他们。”钦宗解下自身佩

  • 地理志二·佚名

    珍山郡◎珍山郡:知郡事一人,本百濟珍同縣,新羅爲黃山郡領縣,高麗爲進禮縣任內。恭讓王二年庚午,〈大明高皇帝洪武二十三年。〉以高山監務兼差。本朝太祖二年癸酉,以安太祖胎室,陞知珍州事。太宗十三年癸巳,例改珍山郡,別號玉溪

  • 卷二十·佚名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十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於意云何。即内空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即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五·宗喀巴

    庚三正释于学处修学之次第分二,辛初总于大乘修学法,辛二别于金刚乘修学法。 初又分三,壬初于菩萨学处求学,壬二学已受菩萨戒,壬三受已修学之法如何。今初虽调伏律与密宗戒二者,于未受各各律仪之前,不可听其诸学处,然此菩萨学

  • 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昙八揵度论卷第十七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中有教无教跋渠第四有教及无教  诸行彼果实或有漏学者  思惟戒在后若成就身教彼成就无教耶。设成就无教彼成就教耶。若成就善不善隐没。无

  • 卷第三十四·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四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威仪法之一(上坐法)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作布萨。比丘尽集。时难陀为僧上座不来。有檀越持物来。待僧和合已欲布施。问僧集未。答言未集。复问谁不来。答

  • 第六 增一法·佚名

    [一法]一应知生罪法(六种犯罪等起法),应知生无罪法(七种灭法),应知有罪,应知无罪,应知轻罪,应知重罪,……知有残罪……知无残罪(波罗夷)……知粗罪(波罗夷、僧残)……知非粗罪&helli

  • 御定全唐诗·佚名

    九百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定。此集为唐代诗歌总集。又称《全唐诗》。系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鋐、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在曹寅组织下奉敕,以季振宜《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