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王达五问(三则)
问一:因果法则与忏悔,是不是矛盾的?染业可以忏悔吗,那就是有因不一定有果;不能忏悔吗,那忏悔又有何益?
答一:忏悔有两面的意义:一面是消灭往昔的旧业,一面是止息以后的新业。引句成语,就是“毕故不造新”。往昔的诸业大多是可以忏悔的,但业因甚强而已成熟者,是不可转的定业。然悔的本身,也是一种因果,新的恶业不生,新的善业即生长;而往昔的恶业也因善业的生长,由慢慢的减退以至消灭。善犹水也,恶犹火也,以水制火,火焉得不灭?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一定的因果法则。但是瓜、豆种下之后,如果又加以催毁,维有播种的因,却不能生出以后的果。这就是因果法则与忏悔并不矛盾的明证。至已经成熟而强有力的业何以不能忏悔的道理,就是缓不济急;这与弦上之箭一经射出无法收回是一样的。以上是说的事忏悔,除此还有一种理忏悔,六祖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为理忏的说明。惟本来无一物是空寂而清净的诸法实相,非登地菩萨不能体证,在初学尚未证得的凡夫,只可把住念头时时觉照。禅宗用功大抵如是,理忏即使未能实证,也可以使定业重报轻受。问二:小乘发心但求自了,也能果证罗汉解脱生死,那学佛何必以大乘是尚?再反转来说,大乘利人即是自他俱利,而其证果还可超出罗汉以上,但求自了的小乘人,又何必不发大乘心?
答:小乘罗汉还有法执所知障,他的解脱只解脱了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没有解脱菩萨的变易生死,不能称为究竟,所以学佛的人都应该发大乘菩萨心,修大乘菩萨行。但求自了是不合算的,所以本唯大乘。可是、这是大乘菩萨的看法,在小乘人因为根器的关系,他是不能觉得的。佛应小乘人的根机,使先得自了,所以便又有了小乘。
问三:净土仗他力可以带业往生,不再退转,皆习净土者所常道;不知净土所谓一心不乱,何尝不仗自力?业未灭尽,又何能往生就不退转?往生既不退转,是学佛了生死之目的已达,那么见佛闻法还求甚么?
答:第三问题,净土的确不能离自力,因为必须自心了解净土法门,深信切愿,又加以若多若少持念佛名,习行众善的心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感应,才能临命终时仗佛力接引带业往生。佛说十方虚空有无量世界,净秽不一,所以西方净土也的确是有的,并非诳说。往生以后,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相处的伴侣又都是不退转的菩萨,更加见佛闻法,那有新染能生?那有旧染不灭?怎么会退转呢?所谓仗他力,明白的说,未往生以前及正当往生时,要仗自力感他力,往生以后依仗他力增自力。不退转的意思,是说带去的业在佛土净缘增上力中,定可以消灭至尽,故可不退。见佛闻法,正是增上净缘,怎么能说往生以后再无闻法的必要?(王达五记)(见海刊二十七卷九期)
(附注) 原题“敦请虚公本师开示的几个问题”。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二·元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二·佚名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八·王日休 说法品第二·佚名 卷三十八·佚名 第一 因缘相应·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十卷·佚名 六离合辞例释义·太虚 卷第七十·佚名 南岳大乘止观序·慧思 奉法品第三·佚名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法藏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