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从容,智者淡定
从容淡定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无穷的勇气和智慧。静者成事,躁者败事。从容和淡定是经历了无尽的生活磨砺而修来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能气定神闲,这是一种精神的强度、硬度和韧度。
从容是一种修炼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
弘一法师把从容看作一种定慧,他在讲经说法时说:“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
定慧永远靠自身,它是靠修炼而来的。古时候的波斯,有一个贤明国王,笃信佛法,广施善缘,深得百姓爱戴。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善光,智慧过人,而且同样信奉佛法,因此皇宫上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国王处理完国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身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如此疼爱,她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人能够企及!”
于是国王对善光说道:“女儿啊!你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国王本以为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道:“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国王听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郑重地将刚才的话说了一遍。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这全是我的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
这下国王真的很生气,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不料善光还是坚持己见。
终于,怒不可遏的国王对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凭自己的修为,才有这样的福报?”
之后,国王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了一个年轻乞丐,将善光许配给他,并对善光说:“如果你是凭借修为得到的福报,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运!”
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您和因果争吵是没用的。”说完便带着乞丐离开了王宫。
出了王宫,善光问乞丐:“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吗?”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
不曾想,善光沿着早已破败的旧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现出宝藏来。之后,两人便用这些珍宝修建了宏伟的住宅,请了用不清的佣人。
有一天,国王突然有点想念善光,于是便让属下去打探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与王宫不相上下。”国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现状,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一种从容的定慧,则功到自然成。
心念不乱烦恼自断
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弘一法师点化善友:“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二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
有一个愚笨之人,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
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墙,在整理废墟时,他从墙里挖出了一罐金子,从此告别了贫苦的日子。生活境遇虽然改变了,可是他的愚笨却并没因此而得到改善,这使得他非常的苦闷,于是决定找当地的高僧帮忙。
愚笨之人来到寺院,问禅师:“我怎样做才能变得聪明呢?”
禅师回答道:“方法其实很简单,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就可以了。”
听了禅师的话后,愚笨之人来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个僧人从他身边经过,于是他叫住僧人说:“大师,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僧人答道:“当然可以,不过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一千两银子。”
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买到智慧,我愿意。”
于是僧人对他说:“其实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在遇到困难后,能够静下心来,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三次就可以了。”
愚笨之人用怀疑的口吻问:“智慧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僧人微笑着说:“施主还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觉得我的话不假时,再来找我付钱吧!”
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进门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个人睡在一起,于是怒从心生,到厨房拿起菜刀想将她们都杀死。
可是到了房间门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话,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了三次。他的走动惊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问:“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笨之人一听,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道:“若不是我白天听了僧人的话,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将银子给僧人送了去。
人在遇事时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做事不三思,听凭失衡、失去对情绪的操控,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让自信变得优雅
自信其实是建立在一定的才华和定力基础之上的。自信中也包含着一份做人的真诚。培植你的才华和真诚,让你的自信更优雅更长久。
弘一法师讲经云:“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要经受六道轮回。
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有。”
“马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依旧答道:“有。”
学僧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惟宽禅师答道:“众生皆有佛性,它们都是众生,当然会有佛性了。”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学僧问道。
“没有。”
“你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喽!”
“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什么’。”
“我有点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靠悟。”
之后,惟宽禅师反问学僧:“你觉得如果荒田没有水,脊土没有肥,能耕吗?”
学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们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种,你觉得能行吗?”
“恐怕还是不能吧!”
惟宽禅师接着又问:“你觉得香里有佛吗?油里有佛吗?”
“没有。”
“那么,买香油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
惟宽禅师最后说:“其实真正的佛,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们的虔诚,所以到底有没有佛,人们并不会去争执。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也应该如此,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活出真我。
勇者回头自省
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过一段时间,我们是需要回头看看的,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会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会从中发现很多我们一直求索的东西。人生之路,勇敢者应时刻记得回头自省。
弘一法师开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
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诚之处回头可见。一次,一位饥饿难耐的官员和一位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高僧一起用餐。当时桌子上有两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员为了表示谦让,将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
高僧毫不客气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员又将小碗的面递到高僧的面前,对他说:“大师如果没有吃饱,就将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话不说,端起那碗小碗的面吃起来。
看着高僧将两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员厉声斥责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看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你很饿,难道我不饿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
高僧缓缓地说:“一开始,你将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将小碗的面让给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辞。我的两次不推脱是出于真心,施主的两次谦让是出自你的真心吗?”
听了高僧的话,官员茅塞顿开。
过于谦让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压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坦率真诚是做人的真谛,当你对别人谦让的时候,不要苛求对方回报。你只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境界滋养智慧
人的境界是一种修养,这修养让人清透。凡是有境界的人都有着理性的自控能力,这对人的智慧是一种滋养。
弘一法师面对众多出家之人曾发出感慨:“今见好心出家在家之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师痛切感慨之言,发人警醒。发心学佛者都是好人。佛门有句老话:“学佛一年,佛在跟前;学佛二年,佛在西天;学佛三年,佛化云烟。”
智者修行不是走的形式,而是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一天,希运禅师刚刚踏入禅堂,云游的僧众就围了过来,希望可以得到开示。
希运禅师问:“你们想得到什么啊?还是赶紧离开吧!”说着,他用手中的禅杖往外轰众人。
但是慕名而来的众僧却不肯离开。
希运禅师只好坐下来,说:“你们这些人根本就不配让人开示。表面上看来,你们在行脚修行,看到有千人的禅院就蜂拥而至,听说某人已经开悟就赶过去希望得到开示。但是这种行为只能被人讥笑,你们根本就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是参禅悟道。
当初我行脚时,如果在荒野里能够遇到人,也会跟他攀谈,看他是否有所领悟。你们如果真心向佛的话就要振作精神。”
看僧众们一脸茫然,禅师继续说道:“如果你们连自己的事情都没有搞明白,只知道一味学习别人的言语,然后将听到的东西大肆宣扬,说自己已经悟道。难道这是真的悟道了吗?”
你们不应该在我这里浪费时间,更不要轻率从事,空过了一生,要不然只会让人讥笑。如果你们明白我说的话,那就赶紧离开这里。”
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们能从外界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经验,而在于他们能够挖掘出自己的心智。
很多时候,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自己的努力,盲目地去崇拜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看清自己。盲目地追寻不会让你前进,只有肤浅的人才会如此。人要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才是诚信笃行。
淡定让你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就会心安,就不会有恐惧和担心。淡定能让你平静如水。不要太在意外界的东西,也不要在意外界的东西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内心的那份淡定能让你战胜一切,直面一切。
有听弘一法师讲佛的人问大师如何消除恐惧,大师回答:“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心跳恶梦,这些现象是过去恶业种子在梦中现行,不必介意。《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梦中相是虚妄的,跟前的森罗万象也不是真实的。
恐惧和不安总是由心而生,那是因为人们太在意了。人们太在意外在的东西就容易产生恐惧,就容易被某个不好的念头纠缠。
从前,有一位禅师门下有五百弟子,其中一个弟子的名字叫“恶者”。弟子觉得这个名字不好,于是每天缠着师父给他改名字。禅师被缠烦了,于是随口应道:“你自己去外面找名字吧,如果有中意的,回来告诉我。”
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后,高高兴兴地下山了。
小和尚走到第一个村落时,恰巧碰到了一对送葬的人,于是上前问道:“施主,能否告诉我死者的名字啊?”
一个送葬的人告诉他死者叫“有命”。小和尚听了后不住地摇头,自言自语道:“叫‘有命’却没了命,真是奇怪。”
送葬之人听到小和尚的话后,不禁笑着说:“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跟生死有何干系,你还是出家人呢,为何如此糊涂?”
小和尚边走边想送葬之人的话,不知不觉进了村庄。在经过一户富有人家时,他看到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一个女仆,于是上前去解劝。主人说女仆借他家的钱没还,所以该打,不用解劝。
小和尚看女仆可怜,于是俯身问道:“施主叫什么名字啊?”
女仆怯生生地回答:“宝玉。”
小和尚觉得莫名其妙,说:“你叫‘宝玉’却没有钱还债,在这里挨打。”
女仆哭着说:“名字只是父母给的符号,并不代表什么,跟我的财富更是没有关系。”
小和尚似有所悟,于是打算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迷路的老者,于是好心为对方指明了方向,在临别前,他问老者:“老施主,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人回答道:“指南。”
小和尚摸着头说道:“叫‘有命’的没了命,叫‘宝玉’的却没有钱,叫‘指南’的不认识路,难道名字真的只是一个符号?”
老人听到他的自言自语后,说:“小师父说得对,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太在意。”
这一趟下山让小和尚放弃了自己对名字的执著,于是回到寺院后告诉师父不再改名字了。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对你的人生没有丝毫的意义。身边的人能不能够认可你,不在于这些毫无意义的外在,而在于你自身的能力和品质。多一份能力和品质,你就多一份淡定与从容。
长存一颗吃苦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存一颗吃苦心,体现了人的一种心理承受能力。一旦环境改变了,物是人非了,再多的抱怨也无法改变现实,还是要去适应环境。所以长存一颗吃苦心是生存的智慧。
劳苦总是给人以警醒,弘一法师曾教化那些迷醉于声色场上的人们:“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也不一定会顺畅一生。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
大师曾指点听佛的善友们,吃苦心是一种生存能力,是一种能够承担悲喜的淡定。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
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智慧巧生活
智慧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人只有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才能增加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生活得更从容、更简单。
弘一法师弘扬佛法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一如。佛法真实利益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增福慧,自己聪明伶俐,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很恰当,这是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必须把业障消掉,障碍排除才行。”
佛家修行讲究开示,明示只是表面的,只有人的内心开示了,领悟了,才是真的消除了业障,得到了智慧。
赵州禅师也不例外。有一天,几位僧人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大师,弟子刚刚遁入空门,请求大师训诲!”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今天吃粥了吗?”
学僧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吃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洗钵盂去!”
听了赵州禅师的话后,第一位学僧由此开悟。
第二位学僧也走上前来问道:“弟子也刚刚遁入空门,肯请大师不吝赐教!”
禅师不答反问道:“你来了多久了?”
第二位学僧回答道:“弟子今天刚刚到!”
赵州禅师再问道:“那你现在吃过茶了吗?”
第二位学僧回答:“吃过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那你就到客堂报到去!”
第二位学僧随即也开悟了。
有一位在禅师身边生活了十几年的学僧,一直无所获,于是也乘机上前问禅师:“弟子参学已经有十余年,但是没有得到老师的开示、指导,今天也想请禅师教诲!”
赵州禅师听后,装作大惊的样子说道:“你怎么可以这么冤枉我呢?自你来到这里,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我那里没有教导你呢?你怎么可以胡乱冤枉我呢!”
学僧听后,开始用心去领悟赵州禅师所说的话。
赵州禅师见状又说:“如果你刻意地去参悟佛理,那你的思维与真正的禅理会越来越远!”
学僧好像有所悟,问道:“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禅师指示道:“用一颗平常的心去感悟,如果你能谦虚修行,生活就是佛。”
学僧顿悟。
修禅是为了获得心灵的宁静、思想的开阔,但是如果参禅悟道脱离了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意义了。
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和参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不要脱离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只有这样,你所做的事情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内涵更淡定
成熟饱满的谷子总是低着头,越是真正有内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调、沉着、淡定从容。我们需要学会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淡定从容地生活,用知足淡定从容的心去面对一切得失。
在听弘一法师讲佛的时候,一位居士问如何能平复心中的怒气。大师寥寥数语点化得恰到好处:“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持身弓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大师的点化让居士深知,喜怒哀乐原来是由自己的心情而定的。快乐的门只为聪明的人打开,心中充满怒气和疑惑则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有一位小和尚总是愤愤不平,为什么师父总是喜欢、偏袒其他师兄弟,而将我放在一边不管呢?天长日久,小和尚开始过得不快乐,而且做什么事情总是失衡,不是说这个不是,就是埋怨那个不好,师父知道之后找到了他,给他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不平衡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丧失了平衡感,不仅走路不能平衡,而且心态也是失衡的,所以人与人相处时天平总是会倾斜,矛盾不断。
国王很苦恼,但是始终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得整天忙着去处理那些失衡的事件。
不平衡国的国王在选举时有一个传统,在大选之日,人们会在悬崖中间搭起钢索,只要能走过钢索的人都可以成为国王的候选人。每当赶上大选,国内的人都紧张得要命,因为按照规定每一个城市都要选出一个代表来参加大选。
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得到这个机会,有的人甚至害怕得要死,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平衡性很可能让他们落入悬崖。
规定的日期快到了,其他城镇都按时派出了代表,但是有一个城却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人们根本不愿意为了王位冒险,万般无奈之下,城市的头领找到了一个叫“臼隋亦”的人。臼隋亦是一个极易被别人说服的人,所以头领才会找他,并找了各种让他参加的理由,臼隋亦果然同意了。
当名单确认之后,国家开始派出专门的人帮他们训练,并设置了各种保护措施。但是,臼隋亦却没有参加任何的训练或练习,反而照常过他本来的生活。大选的日子终于到了,但是在参赛前,很多人不是负伤就是摔死了,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人,其中就包括臼隋亦。
在决赛时,他们抽了顺序,臼隋亦最后一个上场。除了臼隋亦,其他两个人看起来很紧张,并在脸上流露了出来。
第一个上场的人显然比第二个人要自信得多,因为在参赛之前他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他想这一次一定可以走过去。
但是第二个人却很担心,因为参赛前他曾无数次地从上面摔了下去,所以他深怕自己这次会送了命。而臼隋亦呢?
还和平时一样悠闲自得,而且还在赛场轻松地喝着热茶。同城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纷纷问他:“你怎能这么悠闲?”
他说:“我知道得很清楚,我对走钢索一窍不通,即使努力练习也于事无补,肯定会死,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睡好一点?为什么不如往常一般地自在呢?”终于轮到他上场了,但是现场的人都看傻了眼,他走得非常好!没有人敢相信这是事实。臼隋亦走到对面后,自己也吓了一跳。就这样,臼隋亦成为了该国的新国王。事后,很多人向他讨教秘诀,他说:“其实随意就行了啊!当你向左边倾斜时就向右一点,向右倾斜时就向左,就是这么简单。”
小和尚听了故事之后顿悟。
其实生活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要流于极端。当我们痛苦时就想想往日的美好;当我们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就想想曾经自己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当我们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如果我们尝试着用这种方式来生活,很自然地,当我们走到某一扇门前,不用敲门,它自然就会自动打开。
留一份镇静在心中
真正的勇者,该前进时就决不退缩,该退后时也决不鲁莽;真正有胆有识的人,该出手时绝对不能退缩,不能有半点畏惧之心,他们总是那么镇静。
淡定和镇静不但为世人所追求,也是佛门修炼的一门心法,只是他们善用佛法表达。弘一法师就对世人说过:“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有一年的年景特别不好,有良知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救济穷苦之人,佛教界的人士也想做些善事,以感谢平日里乡亲们的相助,于是请了戏班,希望募捐一些钱。演出当日,他们还请了附近寺院里的僧人。
在这些僧众中,有一个学僧刚入道没有多久,他觉得僧人是不该看这些东西的,本不想去,但是住持要求所有人都得出席,他只能勉强跟着去了。在节目表演时,他紧闭着眼睛,正襟危坐,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根本不存在。
表演中途,佛教界的代表出来招呼观众募捐,这位学僧站出来反对说:“我进来后就一直闭着眼睛,根本不知道在演些什么,所以没有必要捐助。”
代表一听,乐呵呵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比别人多捐一倍才行。”
学僧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
代表解释说:“别以为你不看不闻就无事了,主要的是心动没有。你没有看表演,但是听到人们的嬉笑,你一定会猜测,所以你在心里看了、想了。”
能够骗人的不只是眼睛、耳朵、嘴巴,还有心,而且,眼睛、嘴巴、耳朵只能骗你一时,但是心却会骗你一辈子。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欺骗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内心的镇静才是真正的淡定,一件事情是否流于形式,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猜你喜欢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佚名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条·范立本 不要吹牛皮·孔子 提要·毛奇龄 古文尚书冤词卷四·毛奇龄 七、艺术家生活·林语堂 卷七十六·山井鼎 劝孝歌·王中书 卷三十九·盛世佐 卷十八·熊节 卷九·吕祖谦 难二·韩非 卷上·佚名 唯物的宗教观观不到佛教·太虚 慈悲道场忏法 第九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