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之民间教化何在

陈东原君云:“吾人常说中国为文明最古的国家,但一看现在社会污秽、浪漫、虚伪、自私、不讲礼貌、无同情心,每使人怀疑“是不是礼教之邦”!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如此怀疑的实在很多”。

梁漱溟君则云:“俗常以为孔子的教化实支配了二三千年的中国人生,其实孔子的教化久已不得而见,现在所留的不过是孔子的语言道理,其影响人生的势力是很勉强的。必将全部生活事实安排妥当而美化,如儒家礼乐者,才得直接影响到整个生命,而澈底换一新人生。真正中国人生之开辟,其必前乎孔子,而周公当为其有力的成功者。周公并没有道理给人,而给人以整个人生,自非礼乐,谁能以道理代替宗教?自非礼乐,谁能以道理扭转过那古代野蛮的人生?孔子祗是对于周公及其以前的制作大有所悟之人,于是这一分遗产就由他承受了。而礼之崩、乐之亡,便已于此时渐渐开始”!

陈、梁二君的话,同明周公的礼乐,并没留存到现在的中国社会;梁君更明留存的仅孔子的语言道理。但周公的礼是否本惟语言道理,并未成为整个人生,仍是问题。纵会实施,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施礼乐亦祗行于大夫以上的贵族,并未成为整个庶民教化。纵曾由贵族身教已感化及士庶的全社会,亦祗及周、畿、鲁邦而已,未足云中国整个人生!孔子时周已东迁,早礼崩乐坏矣!鲁存遗风,故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道、或即孔子常梦见的周公礼乐。然则一二千年来中国之民间教化何在?

如不是仅为孔子语言道理封蔽的所谓儒者,而是能深察中国民间实况的中国人,则知中国数千年来的社会,大抵可分为士大夫以上的少数上层,与商、工、农的多数下层,商、工、农尤以农民占多数。多数“老百姓们,遇事声言凭良心,遇问题吃茶讲理,尊老恤苦,济生哀死,虽法律有所不周,教育多有未及,灾祸时感侵逼,生活水准低劣,而仍能忍耐著繁衍著勤勤恳恳乐天安命”,其根本盖在农业社会之家法宗族。在此家法法、宗族法上周孔遗化为之节文者,则敬祖、孝亲、尊长老、重妇节、尚友义而已。其能亹亹不倦,耐苦为善,则多藉佛教前因后果、善恶报应的劝诫,道教奉天事神、积功受封的诱化之力。

设能深入农、工、商民间而谛察之,则知其有扶生助葬,养老济病,拯天灾人祸之难,救鳏寡孤独之苦,加以修桥补路、义渡侠行等社会慈善公益,都出于庙会善堂。此等庙堂,大抵崇奉观音、玉皇、关帝等,策动以因果报应、观音灵感之佛化,助成以内外功行、受天封神之道教,此民间教化主重于释、道,而儒则惟在支持家族宗法。士大夫以上读书人,更加臣属于君上之忠节,乃侧重儒教。然僧、道及一分读书士女,仍专崇释、道。其十之七八,又儒、释、道混合化,纯儒在士夫中什一耳,为数亦不过数百万人。今有四百万天主教徒,数百万基督教徒,二千数百万回教徒,而蒙、藏及内地僧尼及在家男女之佛教徒至少五千万,其余三万数千则大概为儒、释、道混合化中之汉人。而今日之新生活运动,则以西洋近代工业社会新生活为本质,纳入管子、道、法、儒合化礼义廉耻之四维,张为国民活动新型式,然要须分析提炼出中国整个民间教化──儒、释、道和合化──的精神,去其渣滓以充实于新生活运动,乃可成为普遍的新颖的民间教化,有中国的整个新人生出现,使已堕落为污秽、浪漫、虚伪、自私、没有礼貌、无同情心的国民,变成整洁、朴实、热诚、服勤、尚公、健美之新国民。

此非仅执孔子的语言道理,梦想周公礼乐,欲以替换宗教扭转近代堕落的人生者所能为力;尤非一笔抹煞民间教化为迷信的人能办得通。要须深察民间教化而分析提炼以出之,方能实现出中国整个的新人生!(见海刊二十四卷五期)


猜你喜欢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费隐通容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佚名
  空品第十八·佚名
  普游品第十五·佚名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佚名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佛说佛印三昧经·佚名
  卷第二十五·佚名
  卷五百五十三·佚名
  卷九十四(罗什译)·佚名
  入就瑞白禪師語錄卷之二·明雪
  第四 弥多求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成实论 第四卷·佚名
  卷第六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七·彭定求

        卷837_1 【山居诗二十四首】贯休   休话喧哗事事难,山翁只合住深山。数声清磬是非外,   一个闲人天地间。绿圃空阶云冉冉,异禽灵草水潺潺。   无人与向群儒说,岩桂枝高亦好扳。   难是言休即便休,清吟孤

  • 卷111 ·佚名

    韩维 同胡江范郡裴二宋司马饮会灵水轩即席赋以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为 华轩压春波,樽酒四座密。 柔软柳间风,舒迟花后日。 晚色帘卷静,欢兴觞行疾。 一陪诸英游,黾勉惭落笔。 韩维 同化光陪宁极之

  • 卷三·冯琦

    <集部,总集类,海岱会集> 钦定四库全书 海岱会集卷三 五言古诗 黄金台          冯 裕 燕山高嵳峩燕士多悲歌昭王黄金台矫矫青云阿屈身思致士礼意为网罗乐毅与剧辛千里皆相过意气成风云谈笑开山河一朝失英

  • 卷八十二·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十二目録兰竹类题东坡竹石【宋黄庭坚二首】赠赵太虚画竹石【宋白玉蟾】陈德元竹石【元元好问二首】子昂为闲闲画竹石作别【元程钜夫】画竹石【元

  • 御选元诗卷二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一五言古诗九贡师泰拟古二首东南有佳人逺在水一方绮疏粲飞楼曲防围洞房意态闲且靓气若兰蕙芳纤阿扬姣服杂佩悬明珰流风回皓雪明月舒其光白面谁家子锦鞍青丝缰翩然一见之下马立中堂可望不可

  • 列传二十四·薛居正

    张承业,字继元,本姓康,同州人。咸通中,内常侍张泰畜为假子。光启中,主郃阳军事,赐紫,入为内供奉。武皇之讨王行瑜,承业累奉使渭北,因留监武皇军事,贼平,改酒坊使。三年,昭宗将幸太原,以承业与武皇善,用除为河东监军,密令迎驾。既而昭

  • 卷之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中兴小纪卷三·熊克

    宋 熊克 撰建炎二年【嵗在戊申】春正月丁亥复诏【此事前已降诏】河东河北郡县失职之吏失次之军失业之民渡河而南仰陜西京西帅臣监司悉心措置于沿河州县分布收纳官员即赴行在公人补充职役兵士就填逐处阙额百姓给以官

  •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范晔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出自景帝所生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刘钦生光武。光武九岁丧父,为叔父刘良抚养。身高七尺三寸,美

  • 提要·程端学

      【臣】等谨按春秋三传辨疑二十卷元程端学撰是书以攻驳三传为主凡端学以为可疑者皆摘録经文文而疏辨于下大抵先存一必欲废之心而百计以求其瑕纇求之不得则以不可信一语防之葢不信三传之説创于啖助赵匡【按韩愈

  • 孟子精义卷十·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孟子精义卷十 宋 朱子 撰 万章章句下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伊川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此皆时也未尝不合乎中故曰君子而时中又曰夷惠之行未必如此且如孔子言不念旧恶怨是用

  •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五·魏了翁

    祭统一祭非自外至心怵而奉之以礼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注云怵感念亲之貌也正义曰自犹从也言孝子祭亲非假他物从外至于身使巳为之但从孝子身中出生于孝子之心也二请玉

  • 第六·佚名

    △三法品第三之一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诸有情界。互相亲近。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在过去世诸有情界

  • 四分律卷第二(初分之二)·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波罗夷法之二◎尔时世尊游毗舍离猕猴江边讲堂中,以无数方便与诸比丘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诸比丘作是念:“今世尊为我等说不净行、叹不净行、叹思惟不净行。”时诸比丘即

  • 江汉渔歌·田汉

    京剧剧本,44场,田汉著。1938年10月作于武汉,原名《渔父报国》,10月10日首演于汉口大舞台;1939年6月于桂林改编为大型作品,更名《江汉渔歌》,7月,由平剧宣传队首演于桂林金城大戏院。1939年12月、1940年1月连载于重庆《抗战文

  • 仪礼逸经传·吴澄

    元吴澄勾沈《仪礼》逸文、逸注的著作。2卷。其中逸经8篇,逸传10篇。汉兴,高堂生得《仪礼》17篇,后鲁恭王从孔子宅壁得古文《礼经》56篇,其中17篇与高传《仪礼》同,余39篇藏于秘府,谓之逸礼。唐初犹存此书,其后遂亡。

  • 禅要经·佚名

    全一卷。译于东汉时代,译者佚名。又称禅要经诃欲品、禅要诃欲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示行者于修定时,应作不净观,以期离欲,得空清净智观;亦即观众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观不

  • 华严略疏·佚名

    佛典章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前者首残尾存,尾题:《华严略疏卷第一》,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卷中有朱笔校改字。后者首尾俱全,首题:《华严略疏卷第三》;尾题:《略疏卷第三》。有题记:“渊许”。两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