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普游品第十五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皆知。普由一切靡所不达。密如有知。云何知之。众生必救於真谛界。知众生界或在邪业矣。悉复分别此群生界。必定不定处於邪事报应之力。彼亦如是,其众生界必在决定。前世宿命报应之果致此功勋。明识精勤诸根通利应当被训。如来则为广说经典。此等之类。於贤圣说当为应器。如来则观宿本缘迹。寻为如应为演经道。众生之界在不决定。存因缘力为教授相。宜以戒度寻为训诲。如应禁戒不得解脱。不致济度。如来则为诱入无本。因缘报应病与药。若从如来听闻经典。奉顺道教便致德果。诸佛世尊由此等故兴出世间。众生没溺永在邪业未立德本。意劣弱颜不为应器。如来至真为讲经道。其不应器令得解脱如来睹此不应器者观察护之。以是之故菩萨大士被弘誓铠而救济之。又复如来则以三事了贪欲者,世尊,或以贪欲人故而兴出矣。又以贪欲而见系缚。欲令出家故兴出矣。或以宿命贪吝缘故。而为兴出。又知瞋恚复有三事。或以瞋恚而见系缚。思想之故。故兴出世。或有所愿不具足故。故兴出世。或有宿世阴盖所缠故。故兴出世知其愚戆当有三事。或有愚戆行无明事。或有贪见身故。或有沈吟之故。如来悉知。又如来知则以苦行了本神通。诸根明者因从苦行加痛致神通。懦劣根者,以安隐行速成神通。根通利者,以勤苦行成神通定。懦劣根者,亦因加痛而致神通。以舍因缘行於调和。了别神通。不信於道而不休息。当本加杖令成神通。佛悉知之。心性不和其行促暴。知疾可化令致神通。使无暗冥而欢喜悦。或有行者,因集道力使具足成。如来所知不复勤学。或有所行从修道力而具足成。不因集力。或有所行。不因集力不行道力。而具足成。或有所行从合集力。亦行道力而具足成。如来悉知。或有所行志性和雅其行不应。如来悉知。或有所行应机成就性不和雅。或有所行性不和雅所行不成。或有所行志性和雅所应成就。如来悉知。或有所行其身清净心口不净。或有所行口言清净身心不净。或有所行身口心净。或有所行其身口心俱不清净。如来悉知。如是之类所可行者,因缘报应所可依倚所从出生一切众生之所行者,如来悉知。慧无损耗普达悉见是为如来第六之业。佛於是颂曰:

其有因行者,如往悉知之。决定之种类,识别众生界。其不决定者,所行动虚伪。不应器如是,随邪见之业。

其贪欲行者,则有三因缘。瞋恚行复三,愚戆亦如是,斯尘欲之界,无量杂种类。世尊悉知之,所行因缘应。

所行勤苦事,谓意聪达者,其懦劣之根,亦复当如是,诸根通利者,因行安隐来。世吼悉护知,如是等无异。

而行调和者,而住寂清净。则以因此故,速得致清净。亦疾成其行,究竟道调和。亦复加疾使,寂然寻欢悦。

合集诸所行,积累其功德。或不以行道,而达於道慧。或有从行道,而获於成就。俱知其二事,从殊特行成。

或有修行者,志性而和调。或有应所行,而不顺应行。有大人之行,两事俱清净。佛普见一切,无所不晓了。

或有人作行,其身修清净。其所言心念,而不能清净。或复有修己,身口行清净。其心之所为,未曾行清净。

或有在世间,身口心清净。众生之所行,佛皆见普达。或有能成就,或不能究竟。

是为安住佛,第六所了业。

猜你喜欢
  评无乐器之音乐·太虚
  卷第一·道世
  散檀宁缘品第三十四·佚名
  卷第十·佚名
  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兜率龟镜集目录·弘赞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十二·念常
  卷一·野竹福慧
  药师经疏·温室经疏
  卷第八·箬庵通问
  卷四百二十四·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一下·智顗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七·澄观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七卷·湛然
  卷第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大有·唐圭璋

      在有字有大,号松壑,嵊人。宝祐间游太学,率诸生上书言贾似道奸状,不报退处林泉,与林昉、仇远、白珽等诗酒相娱。   点绛唇   送李琴泉   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

  • 高栻·隋树森

    高栻,一作高拭,燕山人。与张可久同时。生平不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以为其人字则诚,即作《琵琶记》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已辨其非。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

  • 第四折·李文蔚

    (桓冲领卒子上,云)文安四海擎天柱,武定八方架海梁。小官乃大司马桓冲是也。因秦兵入寇,有谢安举保他侄谢玄为帅,领兵十万,过江迎敌,前至寿春八公山,将百万秦兵,一鼓而下。剿除秦寇,皆赖圣人洪福。今奉上命,在于帅府安排筵席,犒劳

  • 讽谕三新乐府凡二十首·白居易

    新乐府并序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九日【广德元年秋阆州冬梓州作鹤曰是年秋公自梓暂徃阆州冬复至梓州】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濵苦遭白髪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乆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

  • 卷四百八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三 谢复 题竹隐轩 主人好潇洒闲情寄修竹共此岁寒心深濳媚幽独日日倚阑千清风满林谷 水碓夜鸣 荆玉渺夷旷家家事生业中有济世人临流安野碓截

  •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陈寿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其先建武中,自陇西东迁。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毗,毗不得应命。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英雄记曰:谭、尚战于外门,谭军败奔北。郭图说谭曰:「今将军国小兵少,粮匮势弱,显甫之来

  • 志第二 礼下·萧子显

    建元四年,高帝山陵,昭皇后应迁祔。祠部疑有祖祭及遣启诸奠九饭之仪不。左仆射王俭议:“奠如大敛。贺循云'从墓之墓皆设奠,如将葬庙朝之礼'。范宁云'将窆而奠'。虽不称为祖,而不得无祭。”从之。有司又奏:“昭皇后神主在庙,今

  • 1916──中華民國五年丙辰·郭廷以

      1﹐1(一一,二六)   (1)袁世凱公布【洪憲元年】度預算。  (2)袁世凱改總統府為【新華宮】。   (3)袁世凱策令孔令貽仍襲封衍聖公,並加郡王銜。   (4)雲南都督唐繼堯誓師討袁。  1﹐2(一一,二七)   (1)策令外交次長曹汝霖儀同特任

  • 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九 宋纪五·纪昀

    宋纪 【五】仁宗 【二】 英宗○仁宗二庆厯元年春正月己未加嘉勒斯赉河西节度使是月元昊请和二月己亥寿国公昕薨是月元昊寇渭州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败 于好水川死之夏四月甲申以资政殿学士陈执中同陜西马步军都总管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三·郑樵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六十六北齐封隆之【子子绘 子绣 弟子孝琬孝琬弟孝琰 隆之族父述】李元忠【子掻掻从姊法行 元忠从祖弟浑 浑弟绘 绘弟纬】崔暹【子达拏】崔防【子赡防弟仲仲文弟子

  • ●卷五·文秉

    刘宗周以乞休允放矣。闻边警,即杜门私邸,俟解严后始出都,陛辞疏略曰:“自己巳以来,无日不绸缪未雨,而祸乱一至于此!往者,袁崇焕误国,其他不过为法受过耳。小人竞起而修门户之怨,举朝士之异己者,皆坐以焕党,次第置之重典,或削

  • 卷一百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七宗庙考【十一】奉先殿享奉先殿仪日献食月荐新朔望朝谒时节展拜出入启告恭遇列祖圣诞列祖列后忌辰及诸令节庆典则於後殿上香行礼恭遇皇太后万夀皇帝万夀元旦冬日至及国有大庆则恭奉

  • 卷一百十九·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十九   宋 卫湜 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氏曰案郑目録云名曰仲尼燕居善其不倦燕居言及於礼着其言事可法也退朝而处曰燕居此於别録属通论长乐陈氏曰燕居言仲尼闲居言孔子盖自其弟子所称则

  • 卷第一·道宣

      自大夏化行布流东渐。怀信开道代有浇淳。斯由情混三坚智昏四照。故使浇薄之党。轻举邪风。淳正之徒。时遭佞辩。所以教移震旦六百余年。独夫震虐三被残屏祸不旋踵。毕顾前良殃咎己形。取笑天下。且夫信为德母智寔

  • 山庵杂录序·无愠

    道由言而显。言以德而传。然则有德之言。匪徒取信一时。抑乃传之后世而无疑焉。恕中禅师谢事瑞岩。闲居太白山庵。以道自娱。萧然一室。不蓄余长。学屦日填户外。推之不去也。或得其一言之益。不啻千金之重。又如饮甘

  • 安阳集·韩琦

    诗文别集。北宋韩琦(1008—1075)撰。五十卷。琦字稚圭, 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进枢密直学士。曾一次劾罢宰相、参政四人。与范仲淹共事兵戎,名重一时,朝廷倚重,时称“韩范”。嘉祐间为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