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

△三法品第三之一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诸有情界。互相亲近。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在过去世诸有情界。已相亲爱。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已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已相亲近。参染承事。在未来世诸有情界。当相亲爱。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当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当相亲近。参染承事。在现在世诸有情界。现相亲爱。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现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现相亲近。参染承事。是故尊者解憍陈如。与其同类。有六十人。恒集同修阿练若行。摩诃迦叶。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杜多妙行。其舍利子,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大智慧行。大目乾连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大神通行。拘瑟祉罗。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无碍解行。其满慈子。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说正法行。迦多衍那。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辩释经行。尊者善现,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无诤住行。缬丽伐多。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诸静虑行。其优波离。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持律之行。物力士子。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为僧敷设卧具等行。尊者不灭。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同修集净天眼行。尊者阿难。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集乐多闻行。其罗怙罗。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乐持戒行。童子迦叶。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巧辩说行。其劫比。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教诫教授大刍行。尊者难陀。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教诫教授刍尼行。优波西那与其同类。有无量人。恒集同修具威仪行。妍美难陀。与其同类。有六十人。恒集同修端严之行。愚人天授。与其同类。有六十人。恒集同修勃逆恶行。是故当知。诸有情界。互相亲近。不相乖违。诸劣胜解种类有情。与劣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诸妙胜解种类有情。与妙胜解种类有情。更相亲近。参染承事。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如草木丛林,亦如风火等。物各以类聚,有情界亦然。愚者狎於愚,智者亲於智。体知朋侣别,应亲有智人。

如凭破浮囊,必沈於大海。亲近怠慢者,定失智光明。故应舍怠慢,乐栖止空闲。亲近有智人,速能殄众苦。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三因三缘。能感後有。云何为三。所谓无明未永断故。爱未弃故。业未息故。由是因缘。能感後有。所以者何。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祝欲有色有。无色有处。欲最为下。色为其中。无色为妙。若欲界业。感异熟果。不现在前。不可施设。此为欲有。由欲界业。感异熟果。正现在前。故可施设。此为欲有。当於尔时,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祝下欲有处。若色界业。感异熟果。不现在前。不可施设。此为色有。由色界业。感异熟果。正现在前。故可施设。此为色有。当於尔时,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祝中色有处。若无色业。感异熟果。不现在前。不可施设。为无色有。由无色业。感异熟果。正现在前。故可施设。为无色有。当於尔时,业为良田。识为种子。爱为溉灌。无明无智。无了无见之所覆蔽。识便安祝妙无色处。刍当知。由远离故。出离欲有。由无色故。出离色有。由永灭故。出离一切。有为有起。思虑缘生。汝等刍。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欲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色有及无色有。云何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欲有。谓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祝最初静虑。能以正慧如实随观。其中诸色受想行识。如是法性。皆是无常。皆是其苦。如病如痈。如中毒箭。有恼有害。有怖有猜。有怨有敌。迅速败坏。多诸疾疫。多诸灾横。虚伪不实。离散无我。不可保信。如是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欲有。云何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色有。谓正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复思惟种种异想。具足安祝无边虚空。空无边处。能以正慧如实随观。其中所有受想行识。如是法性。皆是无常。皆是其苦。如病如痈。如中毒箭。有恼有害。有怖有猜。有怨有敌。迅速败坏多诸疾疫。多诸灾横。虚伪不实。离散无我。不可保信。如是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离色有。云何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无色有。谓正了知。是为寂静。是为微妙。谓离憍慢。息诸渴爱。灭阿赖耶。断诸径路。空无所得。爱尽离欲。寂灭涅槃。如是汝等。应以正慧如实随观。出无色有。若能如是,以其正慧如实随观。出离三有。便於欲有色无色有。能深厌背。深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以正慧随观,三界出离相。能止息诸行,得最上涅槃。已解脱诸漏,善修习瑜伽。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三因三缘。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云何为三。一者贪欲为因为缘。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二者耽著为因为缘。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三者受用不见过患为因为缘。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汝等刍。不应起此三因三缘希求利养生多过患。有诸刍。具此所说三因三缘。往施主家。求胜利养。或时其家。忽遽无赖。见已慼然。默不敬问。不起承迎。不延就座。不共谈论。彼见此相。便起念言:此施主家。恒相敬待。谁所诡佞。顿使其然。由此因缘。便於彼所。不忍不悦。起恚害心。或发身语恶不善业。因斯坠堕诸恶趣中。受不爱果。刍当知。我观世间。诸有情类。或由利养。扰乱其心。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受不爱果。我观世间。诸有情类。或由衰损。扰乱其心。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受不爱果。我观世间。诸有情类。或由利养及以衰损。扰乱其心。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地狱中。受不爱果。所以者何。愚痴凡夫。被诸利养。先破其膜。既破膜已,复破其皮。既破皮已,复破其肉。既破肉已,复断筋脉。断筋脉已,复破其骨。既破骨已,复伤髓脑。然後方祝是故汝等。应如是学。我当云何。不被利养扰乱其心。我当云何不被衰损扰乱其心。我当云何不被利养及以衰损扰乱其心。独处空闲。勤修圣行。速证无上常乐涅槃。汝等刍。应如是学。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由三种因缘,希求诸利养。坏种种功德,及退失人天。诸有聪明人,遇利养衰损。其心善安定,不动如山王。

常静虑安然,正观诸法义。修深细智见,证常乐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欲界胜生。略有三种。於彼虽成极大福聚。而受诸欲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所以者何。彼胜生处。是欲所行境界地故。云何为三。一欲住天欲界胜生。二乐化天欲界胜生。三他化天欲界胜生。如是三种欲界胜生。於彼虽成极大福聚。而受诸欲。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所以者何。彼胜生处。是欲所行境界地故。我圣弟子。於此三种欲界胜生。如实随观。有诸过患。故於欲界深生厌背。生厌背故。能正离欲。正离欲故能得解脱。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欲界三胜生,恒受诸欲乐。谓欲住乐化,他化自在天。生如是三处,虽成就大福。而生死轮回,不能生上地。

於此诸欲中,若能知过患。舍人天等趣,证无上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世有一类诸恶刍。成就三法。而似驴鸣。云何为三。谓有一类诸恶刍。无敬无承。无惭无愧。懈怠忘念。如是一类诸恶刍。具足成就如是三法。而似驴鸣。谓实无德而随僧众。唱如是言:具寿当知。我亦是真沙门释子。然此一类诸恶刍。无有增上戒定慧学。如馀清净真刍僧而随僧众。唱如是言:具寿当知。我亦是真沙门释子。如世有驴随牛群後。高声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顾待。然此驴身。头耳蹄喙毛色音声。皆与牛别而随牛後。高声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顾待。如是一类诸恶刍。实无其德而随僧众。唱如是言:具寿当知。我亦是真沙门释子。然此一类诸恶刍。依止村城聚落而祝日初分时。整理裳服。执持衣钵。往入村城聚落乞食。不能护持身语意业。不住正念。不守诸根。诣於净信诸施主家。为利养故身处下座。为居高座白衣说法。我说此类诸恶刍所有言说。皆似驴鸣。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剃发服染衣,手执持应器。实无戒定慧,而自号沙门。如世间有驴,与牛形相异。而逐牛群後,自号是真牛。

如是恶刍,成无敬等法。虽常厕清众,而不证菩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学有三种。若能於中。离诸放逸。昼夜精勤。绝诸缘务。独处空闲。无倒修学。未生诸漏令永不生。已生诸漏令永尽灭。云何为三。一者增上戒学。二者增上心学。三者增上慧学。何等名为增上戒学。谓诸刍。具净尸罗。安住守护别解脱戒。轨范所行无不圆满。於微小罪见大怖畏。具能受学所应学处。成就清净身语二业。成就净命。成就净见。如是名为增上戒学。何等名为增上心学。谓诸刍。能正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安祝最初静虑。广说乃至。具足安祝第四静虑。如是名为增上心学。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诸刍。如实了知。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及能趣苦灭道圣谛。如是名为增上慧学。如是三学。若能於中。离诸放逸。昼夜精勤。绝诸缘务。独处空闲。无倒修学。未生诸漏令永不生。已生诸漏令永尽灭。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戒心慧学三,智者应修学。勤精进常安,密禁守诸根。昼夜处空闲,绝世诸缘务。勤修戒心慧,如救自头燃。

名学圣学处,至所学後边。脱所脱无遗,成清净妙智。得不动解脱,已永断诸漏。尽生死苦边,後有更无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学有三种。若有勤修。不空无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证涅槃。云何为三。一者增上戒学。二者增上心学。三者增上慧学。何等名为增上戒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不重等持定非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尸罗。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三结。证预流果。得无堕法。定趣菩提。极於七返人天往来。尽诸苦际。如是名为增上戒学。何等名为增上心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等持。能住所学。彼定能尽五下分结。证不还果。得不还法。当受化生。於彼世间。当般涅槃。如是名为增上心学。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尊重般若慧为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般若。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诸漏。得真无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於现法中。具足安祝自证通慧。能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名为增上慧学。若有於此所说三学勤修学者,我说必定不空无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证涅槃。如是名为学有三种。若有勤修不空无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得涅槃。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勤修增上戒,住戒住所学。能永尽三结,定证预流果。勤修增上心,住定住所学。能尽五下结,定证不还果。

勤修增上慧,住慧住所学。能尽一切结,定证无生果。三学不唐捐,必证第一义。故尊重三学,达法性无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学有三种。若少分修得少分果。若圆满修得圆满果。云何为三。一者增上戒学。二者增上心学。三者增上慧学。何等名为增上戒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不重等持定非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尸罗。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三结。证预流果。得无堕法。定趣菩提。极於七返人天往来。尽诸苦际。或复有能令其欲界贪恚微保证一来果。一来此间。尽诸苦际。如是名为增上戒学。何等名为增上心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刺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等持。能住所学。彼定能尽五下分结。证不还果。得不还法。当受化生。於彼世间。当般涅槃。如是名为增上心学。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尊重般若慧为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般若。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诸漏。得真无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於现法中。具足安祝自证通慧。能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名为增上慧学。如是名为学有三种。若少分修得少分果。若圆满修得圆满果。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多住尊重戒,名於少分修。常精进炽然,便得少分果。多住尊重定,名於少分修。常精进炽然,亦得少分果。

多住尊重慧,名於圆满修。常精进炽然,便得圆满果。少分圆满修,各得同类果。知如是胜劣,应舍分修圆。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学有三种。若正修习。令诸有情成下中上贤圣差别。云何为三。一者增上戒学。二者增上心学。三者增上慧学。何等名为增上戒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不重等持定非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尸罗。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三结。证预流果。得无堕法。定趣菩提。极於七返人天往来。或成家家。或一来果。或成一间。如是名为增上戒学。何等名为增上心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等持。能住所学。彼定能尽五下分结。证不还果。得不还法。当受化生。於彼世间。当般涅槃。或成中般。或成生般。或有行般。或无行般。或成上流。趣色究竟。或趣非想非非想处。而般涅槃。如是名为增上心学。何等名为增上慧学。谓诸刍。尊重尸罗戒为增上。尊重等持定为增上。尊重般若慧为增上。彼於少小所学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离。所以者何。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定能随顺清净梵行。定能成办。清净梵行。於诸学处。能住般若。能住所学。彼人定能永尽诸漏。得真无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於现法中。具足安祝自证通慧。能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如是名为增上慧学。如是名为学有三种。若正修习。令诸有情成下中上贤圣差别。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随学因势力,常精进炽然。下中上品修,随得果差别。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

既知三品修,所得果差别。故应舍中下,宜遵上品修。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诸刍。具调善戒。具调善法。具调善慧。彼於我法毗柰耶中。已具修行。名最上士。云何刍。具调善戒。谓诸刍。具净尸罗。安住守护别解脱戒。轨范所行无不圆满。於微小罪见大怖畏。具能受学。所应学处。成就清净身语二业。成就净命。成就净见。是名刍具调善戒。既具如是调善戒已,云何刍。具调善法。谓诸刍。勤修七种菩提分法。具足安祝是名刍具调善法。既具如是调善尸罗调善法已,云何刍具调善慧。谓诸刍。永尽诸漏。得真无漏。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於现法中。具足安祝自证通慧。能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是名刍具调善慧。如是名为若有刍具调善戒。具调善法。具调善慧。彼於我法毗柰耶中。已具修行。名最上士。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若身语意思,离诸恶不善。名具调善戒,有惭愧刍。若能善修行,七菩提分法。名具调善法,有妙定刍。

若能正了知,自永尽诸漏。名具调善慧,真无漏刍。若具三调善,威德世难思。若已具修行,最上聪明士。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诸有刍。成就三分。应知是人於净尸罗。已得圆满。於究竟位已得圆满。於修梵行已得圆满。已能穷至梵行後边。云何为三。谓有刍。成就无学戒定慧蕴。是名刍成就三分。应知是人於净尸罗已得圆满。於究竟位已得圆满。於修梵行已得圆满。已能穷至梵行後边。若诸刍。於净尸罗。已得圆满。於究竟位已得圆满。於修梵行已得圆满。已能穷至梵行後边。应知是人。必不乐居村城聚落房舍卧具。亦不乐与诸刍众。刍尼众。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勤策男等。同一园林。喧杂而祝应知是人成就第一寂静心法。独守空闲。依四依祝离诸垢秽。内守真实。弃舍所求。无染分别。不为世法之所涂染。譬如世间嗢钵罗花。拘牟陀花。钵特摩花。奔陀利花。依水而生。依水而长。虽从水出。而不为水之所染著。是人亦尔。依世间生。依世间长。虽现世间而不为诸世法所染。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无学三分成,尸罗究竟位。修梵行圆满,至梵行後边。如是刍众,得最上瑜伽。永尽诸苦边,证无上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希求三种乐事。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於净尸罗。应起上品。欲勤精进。终无懈废。云何为三。一者希求名誉乐事。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於净尸罗。应起上品。欲勤精进。终无懈废。二者希求利养乐事。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於净尸罗。应起上品。欲勤精进。终无懈废。三者希求生天乐事。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於净尸罗。应起上品。欲勤精进。终无懈废。是名希求三种乐事。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於净尸罗。应起上品。欲勤精进终无懈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为求三种乐,智者护尸罗。谓世尚名誉,利养生天乐。观如是胜乐,智者护尸罗。当远恶亲知,如避崄恶道。

虽不造众恶,而亲近恶人。如以吉祥茅,裹臭烂鱼肉。亲所不应亲,狎所不应狎。如持鲜净物,投粪秽深坑。

世间乐净人,常惧秽涂染。有智者亦尔,深怖恶亲知。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有三种香。唯顺风熏。不能逆风。云何为三。一者根香。二者茎香。三者花香。如是三种。唯顺风熏。不能逆风。汝等刍。勿作是念。更无馀香。或顺风熏。或逆风熏。或复顺逆。皆悉能熏。所以者何。我佛法中。有一妙香。能顺风熏。能逆风熏。能顺逆熏。天上人中。皆闻芬馥。世间贤圣。无不珍爱何等名为我佛法中。有一妙香。能顺风熏。能逆风熏。能顺逆熏。天上人中。皆闻芬馥。世间贤圣。无不珍爱。所谓戒香。由此戒香。能顺风熏。能逆风熏。能顺逆熏。天上人中。皆闻芬馥。世间贤圣。无不珍爱。如是名为我佛法中。有一妙香。能顺风熏。能逆风熏。能顺逆熏。天上人中。皆闻芬馥。世间贤圣。无不珍爱。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

世间诸所有,根茎花等香。皆不逆风熏,以势力微故。唯我佛法中,有一妙香类。顺风逆风等,无不普皆熏。

天上及人中,诸世间贤圣。一切皆珍爱,所谓净戒香。若能於此香,无放逸而祝生无倒定慧,永尽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拖南曰:同界感後有,求利及欲生。

恶说似驴鸣,四学与四戒。

猜你喜欢
  修行方便道安般念住分第三·佚名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一·隐元
  答 某 师 书·太虚
  选刻角虎集小序·佚名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一卷·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一百九十八·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九卷·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三·净挺
  第九十章 奇奢那耶婆夫人以下八王·佚名
  佛说大净法门经·佚名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文偃
  成唯識論後序·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一块晦色的路碑·徐志摩

    脚步轻些,过路人!休惊动那最可爱的灵魂,如今安眠在这地下,有绛色的野草花掩护她的余烬。你且站定,在这无名的土阜边,任晚风吹弄你的衣襟,倘如这片刻的静定感动了你的悲悯,让你的泪珠圆圆的滴下——为这长眠着的美丽

  • 卷五十四 后秦録二·崔鸿

    姚襄 姚襄字景国弋仲之第五子也年十七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能明察善抚纳士民敬爱之咸请为嗣弋仲以襄非长子不许请者日以数千乃授之兵石祗僣号署襄为使持节骠骑将军领护乌桓校尉豫州

  • 第三十九回 谏远色王茂得娇娃 窃大宝萧衍行弑逆·蔡东藩

      却说萧衍入屯阅武堂,即称奉宣德太后命令,晓示官民。  大略说是:  皇室受终,祖宗齐圣,太祖高皇帝肇基骏命,膺箓受图;世祖武皇帝系明下武,高宗明皇帝重隆景业,咸降年不永,宫车早晏。皇祚之重,允属储元,而禀质凶愚,发于稚齿

  • 卷五·陈燕翼

    敕都督同知施福提兵出关,以壮声势。时金衢道臣疏陈:『衢郡士民惊窜,库藏空虚。藩宗乌合之兵,盘踞于内;淳、遂鸱张之寇,蹂躏于外。如此艰危,速宜救援』云。归化县复征崇祯十七年银粮,以备王师。时已行蠲免,诏禁止之。青流县因主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二·徐乾学

    宋纪十二【起柔兆阉茂正月尽彊圉大渊献十二月凡二年】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徳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雍熙三年春正月辛未右武卫大将军长寜侯徳隆卒以其弟徳彛嗣侯判沂州时年十九属飞蝗入境吏民请坎瘗火焚之徳彛曰上天降灾守土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七·杨士奇

    宣德二年夏四月己未朔飨太庙○遣官祭司灶之神○行在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彰卒彰字文昭河南郑州人初为太学生奉命往山东籴粮益兵储同行者受贿慢事彰数让之不从竟坐贿败彰遂以廉勤知名擢为吏科源士踰年革源士改给事中升都给

  •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四十五·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五传第二十九喀尔喀土谢图汗部总传土谢图汗部称喀尔喀後路至京师二千八百余里东界肯特山西界翁吉河南界瀚海北界楚

  • 静帝纪·令狐德棻

    静皇帝名衍,后改为阐,是宣帝的长子。母亲是朱皇后。建德二年(573)六月,出生在东宫。大象元年(579)正月十一日,封为鲁王。十六日,立为皇太子。二月十九日,宣帝在邺宫将帝位传给他,住正阳宫。大象二年(580)夏五月十一日,宣帝病

  • 褚遂良传·刘昫

    褚遂良,是散骑常侍褚亮的儿子。大业末年,跟随他的父亲在陇右,薛举称帝时,安排褚遂良为通事舍人。薛举失败后,他投奔朝廷,被任命为秦州都督府兵曹参军。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任起居郎。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

  • 吕思诚传·宋濂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名吕宗礼,是金时的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也是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于国事。钊生德成,德成生允,任平定知州,辞官退隐后逝世,吕允就是思诚的父亲。思诚出世后,目有神光,凡见到他

  • 译文 卷四 存养·朱熹

    卷四 存养4&middot;01 或问&ldquo;圣可学乎?&rdquo;濂溪先生曰:&ldquo;可。&rdquo;曰:&ldquo;有要乎?&rdquo;曰:&ldquo;有。&rdquo;&ldquo;请问焉。&rdquo;曰:&ldquo;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欧阳竟无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三   師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諸法有二種因一者正因二者緣因.以是二因應無縛   解.是五陰者念念生滅.如其生滅誰有縛解.世尊因此五陰生後五陰.此陰自滅不

  • 卷第四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十一如前所说果有五种。何等业有几果。颂曰。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余无漏无记  三除

  • 卷第二十七(成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二十七(成字号) 甲子(齐武帝永明二年起)甲戌(明帝建武元年)辛巳(中兴元年)壬午(梁武帝天监元年)庚子(改普通)丁未(改大通)己酉(改中大通)乙卯(改大同)癸亥(梁武帝大同九年止) 梁。萧姓。四主。共五十六

  • 光绪新竹县志·郑鹏云

    台湾地方志。清郑鹏云、陈朝龙、曾逢辰修纂。六卷。鹏云字毓臣,福建永春人。光绪廪生,官淡水厅训导。朝龙有《新竹县采访册》已著录。光绪十八年始修县志,十九年(1893)成书。后因书稿散失,二十三年郑、曾二氏重新厘订,因《

  • 续红楼梦新编·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续红楼梦》,又名《增补红楼梦》、《增红楼梦》、《红楼重梦》。四十回。题“海圃主人手制”,其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嘉庆十年(1805)刊本;清嘉庆十年(

  •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说五字文殊之修法。咒曰,阿啰跛者娜,具有坛法,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