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佛印三昧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摩诃比丘僧万二千人皆阿罗汉。时诸菩萨有四百亿万人。皆贤者如弥勒辈也。及八方上下诸菩萨。稍增无央数不可复计。皆飞到佛所。前以头面著佛足。起绕佛七匝却坐。上下相次。百亿万重不可复胜数。文殊师利菩萨最高才第一。光明智慧与诸菩萨绝异。无能及者。时佛坐三昧。佛身神外衣中衣。佛坐光照悉不现。即八方上下无数佛国悉皆明。诸有佛国。皆自然供养诸佛菩萨及辟支佛罗汉诸比丘僧。八方上下无数诸佛。各遣诸菩萨。飞到佛所。坐处边坐。诸菩萨皆会。其数如恒水边流沙。一沙者为一菩萨。如是四十恒边沙。皆悉上下相次。一菩萨者。自然坐一大莲华上。佛都却化天地界。数千万里诸菩萨皆坐。满其中已。弥勒菩萨等及舍利弗。即前叉手。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仁者最高才。佛向者三昧。今皆不现不知所至。疑当有意。愿欲闻之。文殊师利谓弥勒言。仁者高才。且暮当作佛。舍利弗者卿是佛弟子得罗汉道最智慧才猛。何不各自一心坐禅推索佛身神知何如行乎。即诸菩萨及阿罗汉等。无央数皆坐一心推索八方上下无数诸佛国无穷无极。无有能知佛身神处者。弥勒菩萨等。舍利弗等。复长跪叉手。问文殊师利菩萨。我等一心推索佛身神。无能知处者。愿欲知其说。文殊师利言。皆悉安坐须臾顷。自当来还。闻佛还剧坐。座中皆见佛来还时皆欢喜。起为佛作礼。礼弥勒菩萨等。舍利弗等。前长跪叉手问佛。向者三昧时。佛身神外衣中衣皆悉不现。亦不知如行。我等共一心禅索佛身神。八方上下无穷无极。了不知佛处。愿从佛闻。佛言。所至到处者大深。非汝曹所知也。独诸佛自知之耳。佛言。三昧者甚难值也。与相值闻知者。甚快不可言也。所以者何。甚难闻也。佛言。诸菩萨求道奉行六波罗蜜不毁失。千亿万劫尚不能得。值佛三昧时。亦不能得闻知佛三昧名也。复行六波罗蜜精进不懈。三千亿万劫。闻佛三昧名与相值。尚复不信向之有也。复行六波罗蜜不毁失。七千亿万劫闻佛三昧者。尚复不信向之有也。复行六波罗蜜不毁失。八千亿万劫。闻佛三昧名者。乃信向值之耳。信向有者。一时之间若与相值者。心中欢喜踊跃。一日一夜。胜复行六波罗蜜却后三千亿万劫也。所以者何。闻知三昧者。其后求道得佛疾。佛三昧名者。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智慧印也。菩萨求道。得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智慧印者。大善不可得闻也。菩萨求道欲得作佛。要当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是八方上下诸佛大父母也。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乃得作佛耳。菩萨求道。要当积功累德满。乃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耳。菩萨求道。不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者。不得作佛也。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有佛三昧经名。对其跪拜慈心欢喜者。其人即得其福。后世亦复得其福。寿终尽生天上作天王。寿尽下生世间。复作遮迦越王。如是寿终生天上。天上寿终下生王侯家。展转天道人道中。终不复更泥犁禽兽薜荔鬼神龙。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其有闻三昧名。小有狐疑不信大如毛发者。其人寿终已入十八泥犁中。烧煮终无有出时。然后得出。求道者未央作佛也。所以者何。佛三昧经。是八方上下诸佛要决印明也。佛言。我所语如是。汝曹皆当信之无得疑也。谁当证明之者。独有四十恒水边流沙诸菩萨。是我小弟皆证明之耳。佛说经已。文殊师利菩萨等弥勒菩萨等。舍利弗阿罗汉等。及诸天人民。闻经皆大欢喜。起为佛作礼。

佛说佛印三昧经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佚名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下·佚名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朱棣
  释门自镜录卷上·怀信
  沙门日用卷下·弘赞
  佛说兴起行经序·佚名
  第二十九章 大塔建造之初·佚名
  僧那僧涅品第十八·佚名
  释劫运之由·印光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梵网合注卷第六·智旭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续法
   第十三則 巴陵銀碗裏盛雪·胡兰成
  赞·其白德富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五·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五    宋 陈起 编吴汝式云卧诗集 遣兴 弱龄性淡泊郑圃吾其师及兹拙生事穷窘常经时无方可纡急何以宣中怀柴门蔽残席咏书倦徘徊呼儿促觞至日翫天云飞山鸟送

  • 题词·佚名

    题词放眼南瀛第一洲,輶轩余兴逐旄头:蛮陬象贝荒经阙,瘴谷龙蛇禹鼎收。白傅才名惊远贾,杜陵诗史带边愁。含葩磨盾供多识,想见岩畺雨露流!奉题竟山贤弟「台阳杂咏诗合刻」,却寄闽中即正。橘阴主人补勤陈锦初稿

  • 列传十三·薛居正

    刘鄩,密州安丘县人也。祖绶,密州户掾,累赠左散骑常侍。父融,安丘令,累赠工部尚书。鄩幼有大志,好兵略,涉猎史传。唐中和中,事青州节度使王敬武为小校。敬武卒,三军推其子师范为留后,朝廷命崔安潜镇青州,州人拒命。棣州刺史张蟾将

  • 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脱脱

        苗授王君万张守约 王文郁 周永清 刘绍能 王光祖李浩 和斌刘仲武 曲珍 刘阒 郭成 贾岩 张整 张蕴 王恩杨应询 赵隆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

  • 第九十八回 革命军云兴应义举 摄政王庙誓布信条·蔡东藩

      却说清廷闻武昌兵变,即派陆军两镇,令陆军大臣荫昌督率前往,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归节制调遣。一闻鄂耗,即派陆军大臣前往,势成孤注,可见清政府之卤莽。又令海军部加派兵轮,饬萨镇冰督驶战地,并饬程允和率长江水师,即

  •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三·佚名

    卷四十三   康熙十八年正月乙巳,调总漕帅颜保等标兵赴南雄。将军觉罗舒恕奏:南雄府为两广咽喉、三省接壤,见在满汉官兵无多,南安诸处又安插新附之人;一有不测,全省皆属可虞。上谕:漕运总督帅颜保、总兵官哲勒肯各选标兵一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佚名

    正统八年六月甲申朔敕云南大理府知府刘烈曰国家惠养斯民慎选郡守无问遐迩况大理为云南钜郡尤在得人今以尔廉平公正命长郡治尔宜体朝廷简拔之意益励乃操益勤乃事表率官属宣布德泽爱恤吾民审度人情因俗为治利所当兴弊所

  • ◎“挥金如土”“一钱如命”·恽逸群

    蒋介石的“精神感召”,已够得上说是“挥金如土”了,但在蒋介石二十年来所搜刮所挥霍的数字中仅为“沧海之一粟”。如民国十九年蒋冯之战,蒋的嫡系精锐第三师(师长为张治中)、第四师(师长为徐庭瑶)几乎全军覆灭,蒋介石用陈诚所

  • 三九九 军机大臣奏查明总裁程景伊等错误次数请交部察议片·佚名

    三九九 军机大臣奏查明总裁程景伊等错误次数请交部察议片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初四日*臣等前经奉旨,将四库全书处进过书籍,所有指出错误记过之处,每三月查核一次,其总裁错至三次,分抆、覆校错至两次者,均着交部察议。其余未及

  • 卷一百三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三十二人物志十二宗室王公传十【追封多罗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 襄敏固山贝子务达海原封镇国公汉岱 追封多罗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 多罗安平贝勒杜度】追封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穆尔哈

  • 論衡校釋卷第十九·黄晖

      宣漢篇   詩淇澳釋文引韓詩曰:「宣,顯也。」恢國篇曰:「宣漢之篇,高漢於周,擬漢過周。」須頌篇曰:「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   儒者稱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漢興已來,未有太平。彼謂五帝、三王致太平,漢未有

  • 卷六·赵汸

    <经部,春秋类,春秋属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属辞卷六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六七十一内特相盟内为志书及外为志书防隠元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桓元年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文十七年六月癸未

  •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王守仁

    黄省曾&middot;录黄省曾,字勉之,号五岳,苏州人、著有《会稽问道录》十卷,此篇可能录自《问录》。王阳明在浙江讲学时(1522&mdash;&mdash;1527年),黄曾求学于门下。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五。【原文】黄勉之问:&ldquo;&lsquo;无

  • 卷四百四十·佚名

    △第二分东北方品第四十三之三舍利子,如是大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闻我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得广大妙法喜乐。亦能安立无量众生於胜善法。令趣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今於我前发弘誓愿。我当安立无

  • 论净土之要义·太虚

    ──十四年十一月在日本龙谷大学讲──日本佛教,要以净土真宗为最发达,而贵校为净土真宗之中坚。在中国现代佛教最发达者,亦惟净土宗,是净土宗为东亚佛教之重心无疑。然而净土宗之贵,在信之笃、愿之切与行之恒,故谈净土宗,必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序·佚名

    最初。威音王以前。早有个无孔铁锤。大悲通身八万四千姥陀罗臂。摸索不着。洞山之后。有无手人。上天童山顶。抛向九霄云外。下长芦岸边。沈在千寻海底。是可忍也。於是百般拈弄。遂成百则。百年之后。湛然居士。断送

  • 警富新书·安和先生

    又名《七尸八命》。长篇小说。清安和先生撰。四十回。安和先生广东人,字里不详。书叙广东番禺梁、凌两家斗争故事。凌梁两家都是商人,但凌家依仗官府势力,逼得梁天来家破人亡。主旨虽在劝人安分守己,宣扬功名富贵,听命于天

  • 枣林杂俎·谈迁

    笔记。明人谈迁撰。六卷。迁有《北游录》已著录。是书为作者避兵祸,隐居枣林期间,辑时人杂谈而成。以智、仁、圣、义、中、和六字名卷。分十六类。凡一千三百条,约二十万字。内容包括朝廷逸典、科举试规、文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