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

隋天竺三藏达磨笈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众多比丘集坐住堂。作是议论。言诸命者等。世尊曾以无量诸门。说十二分缘生。于彼最初演说无明以为缘体。有何因缘。一切烦恼诸行缘中。惟说无明以为缘体。于此无明见何胜异。是诸比丘集坐住堂议论未竟。世尊昼日游于定行。以天耳清净过人。闻其议论。于日后分从定行起诣彼住堂。到已在比丘众前。于常所设座上坐。坐讫世尊。告诸比丘言。比丘。何故集坐住堂议论未竟。有何议论于此集坐。诸比丘言。大德。此众多比丘集坐在堂作是议论。言诸命者等。世尊曾以无量诸门。说十二分缘生。于彼最初演说无明以为缘体。有何因缘。一切烦恼诸行缘中。惟说无明以为缘体。于此无明见何胜异。大德。我等众多比丘集坐住堂议论未竟。有如是议于此集坐。如是语已。世尊告诸比丘。有法门名缘生初胜分。善听善思。当为汝说。何者缘生初胜分法门。诸比丘。有十一种。胜异中胜异故。安立无明为缘生初缘。何者十一。所谓攀缘胜异。种相胜异。由绪胜异。等起胜异。转生胜异。颠倒胜异。相胜异。业胜异。障碍胜异。顺缚胜异。对治胜异。

  尔时有异比丘。即从坐起整衣一髆。向世尊所合掌曲躬。白言大德。何者无明攀缘胜异。佛言比丘。因果俱过恶。一切染分因果。俱功德一切净分。并为无明之所攀缘。比丘。此是无明攀缘胜异。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种类胜异。佛言比丘。覆于真实显不真实。比丘。此是无明种类胜异。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由绪胜异。佛言比丘。于一切烦恼染业染生染。而作由绪根本住处故。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烦恼染。佛言比丘。略说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染。所谓无慧烦恼。疑慧烦恼。邪慧烦恼。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业染。佛言比丘。略说自相三种差别(谓身口意也)及障碍对治相。三种差别(障碍者非福也对治者福及不动也)总摄业染。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一切种生染。佛言比丘。略说三受依止。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故。所谓苦苦坏苦行苦。总摄生染。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此一切种烦恼染业染生染。皆以无明而作由绪根本住处。佛言比丘。于实谛中二种愚故。未生烦恼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渐大增多。未生业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复随积集。未生生染而令其生。若已生者不可移转。是故说言一切种烦恼染业染生染。皆以无明而作由绪根本住处。比丘。此是无明由绪胜异。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无明等起胜异。佛言。比丘。此无明于来世苦谛所摄更生之身。愚惑不了。于现在苦谛所摄已得之身。亦愚惑不了。由此愚惑故。摄聚缘生及转出缘生。和合摄聚和合转出。此二种缘生及来世现在二身愚惑。皆以无明为等起之缘。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摄聚缘生和合摄聚。佛言。比丘。初无明缘行。行缘识。如是名色六入触缘受。是名摄聚缘生和合摄聚。

  比丘白佛。大德。何者转出缘生和合转出。佛言。比丘。第二无明缘中。受缘爱。爱缘取。如是有缘生。乃至生缘老死。是名转出缘生和合转出。

  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初无明。于彼摄聚缘生和合摄聚而作起缘。佛言。比丘。此一于更生身。愚惑不了求于更生。以此愚惑求更生故。于更生中见其好事。然于现在爱不爱境。由执著分别故。作非福行。所谓于众具生贫。于损恼生嗔相应故。则于好恶不持思量。便作放逸迷惑之行。他世恶事思念而不觉知。是故彼非福行。无明作缘。若复于更生中或见好事。或见出道。乃作福行及不动行。或因说法觉知。或自修习静念。彼觉念中虽有善心而非正思。彼以此故。则为更生迷惑之所牵引。所谓于更生中见其好事。不怯弱故。见其出道。不怯弱故。彼福非福不动行。恶对对治相等。六识身中共生共灭。则于现在报识生灭之中。安置彼等诸行熏习。后新出生。所有种子。摄取相应故。所有种子既皆摄取。后若出生则有次第。谓摄名色六入触等。渐当出生彼名色等于此现在报识之中。且生因相未是果相。是故说名摄聚缘生。比丘。此是第一无明于摄聚缘生和合摄聚而作起缘。比丘白佛。大德。云何后无明。于彼转出缘生和合转出而作起缘。佛言比丘。此一于现在身所起迷惑。以六入触。作缘生受。即得其味。以得味故当来还求此类之受。有所求时便起于取。于乐受中渴爱作缘则生欲取。言欲取者分别欲故。彼为先首方有欲界烦恼。若复新受为缘。则生无有渴爱。共厌离行。此与厌离相应未为道理。彼依渴爱。以非方便求无有时。则有出离邪见决定邪见及彼二依止邪见(依亦有二合为四种)。由彼令此渴爱缘取。若复彼取为依。未得离欲。如是死时。然此四见及欲界烦恼。以欲渴爱作缘生取。若复离欲离色。彼色界渴爱。无色界渴爱生得常有。若色界无色界中烦恼生时。色界无色界便起于取。彼色无色界烦恼及此诸见。或以色界渴爱。作缘生取。或以无色界渴爱。作缘生取。如是渴爱缘取故。已得诸行熏习报识共取而生。彼取摄已。先所集行所有所有渴爱未灭。彼处彼处则当现前。为令自身转出故。以是因缘。有于出生故。说彼行为有。彼取力故。行既为有。于此死已先所摄聚。当出生者作缘转出。是故说名有缘生。于转出中。出生时相坏异于昔。复至彼边则有死退寿命终尽。是故说名生缘老死。比丘。此是第二无明。于转出缘生和合转出而作起缘。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转出缘生中渴取二种。而不说为诸行缘也。佛言比丘。渴取自界。分齐断故。如欲渴及取。不应作色界无色界不动行。缘非境界故。如欲渴。于不动行中如是色渴。于无色界中无色渴。于欲界色界中色渴。于欲界中亦尔。

  比丘白佛。大德。何故欲渴及取。不与福非福行为缘。佛言比丘。于此现前所有境界。爱与不爱而为增上。以有欲渴起不善根。作非福行。由于共因果非福行中。不知其恶故。所谓心恶及所作恶。以不知故起非福行。而彼心及所作恶等。惟以无明为缘。非渴为缘。与不善根不共境界故。若以欲渴作于福行。依信乃作。谓信死必生生必藉缘。以信摄故所有渴取。我但施设为障覆无记。若法障覆无记则不能起行。由于共因果福行中不知出离故。求可爱生便作福行。是故虽云福行。亦以无明为缘。

  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色界渴取。不与色界不动行为缘。佛言。比丘。未离欲者。色渴未生未得住处。彼未有时未得住处故。不能为色界不动行缘令其得起。如色界渴于色界不动行中。如是无色界渴于无色界不动行中亦尔。由于色界身无色界身有过恶中见其好事。想而思惟。或因说法。或因教授法故。有此不正思惟。与彼行为缘。然此不正思惟。为无明所引。不正思惟果。共无明和合。与不动行为缘故。是故彼不动行。亦以无明为缘。应知比丘。又一无有渴为依故。作诸福行及不动行。由无有渴故。则见诸有过恶。何肯更求当有。然复于无有中不如实知。以不如实知。又未得对治道故。迷非对治为对治想。便作福行及不动行。比丘。以此因缘。应知惟以无明缘行。非渴取为缘。

  比丘白佛。大德。若行于六识身中。和合共生者。何故说言行缘于识。佛言。比丘。此六识身中福非福不动等行。和合共生共灭。即于果报识中安置诸行熏习。于后新异出生报识。作引方便。是故说言行缘于识。

  比丘白佛。大德。名色六入触受诸分。于识中同时摄聚种子。何故说时随次第说。佛言比丘。未来次第生转故。比丘白佛。大德。何故说名色六入触受等为禅磨。义翻为生谓一报未死已前总名。非初受生。佛言比丘。共因受用依止。及共因受用故。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名生无色。当有何过。佛言比丘。若名不住色中者。禅磨续转则不相应。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色生无名。当有何过。佛言比丘。色若不与名合。不被摄持。则当坏失不得增长。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识缘六入。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于其始时未满六入。惟有身根及以意根。其所转生未可得有。此两根体。其惟名色在于初时。以为次第。与彼六入满足为缘。是故说言名色缘六入。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六入满足则是禅磨究竟。何故复说触及受也。佛言比丘。此六入禅磨究竟者。是受用依止究竟而未受用。必受用究竟者。乃是共因领受。是故受用依止究竟。及受用究竟。得名禅磨究竟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此以无明缘渴。亦说受缘。若惟无明缘渴不以受缘。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三种渴三种有。一时转生。故然以受缘渴故。相待为力则不转生。是故不惟无明缘渴。比丘白佛。大德。若惟受缘于渴。当有何过。佛言比丘。一切诸渴皆以受为缘。然复有受非是渴缘。乃与诸渴而作灭缘。是故不惟受缘于渴。

  比丘白佛。大德。若惟渴缘于有。不以取缘。当有何过。佛言比丘。渴名为求。于彼恶趣必无求者。然作非福之行。虽求善趣恒与相违。果转生时非渴为缘。自以取缘令其转生。比丘所云。无有渴者。名无有求。此无有求。虽是相违。然作福不动行果亦转生。比丘。以此因缘不惟渴缘于有。

  比丘白佛。大德。若取缘有有缘生者。何故不说彼取及有以为集谛。佛言比丘。以渴能作四种业故。一者于自身境界受中。作贪美缚业。二者于渴取中作等起业。三者于行有中作牵引业。四者于死已后作相续缚业。是故惟说渴为集谛。

  比丘白佛。大德。有生有老有死。何故名色六入触受等禅磨之相。乃皆显为老死之名。佛言比丘。彼所有出生相者。以三苦顺缚示现故。

  比丘白佛。大德。生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行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老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坏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死以何苦示现。佛言比丘。苦苦示现。

  比丘白佛。大德。所有四种出生之相。与生老死有何差别。佛言比丘。彼四种出生之相。随次第生。若生随相似生。彼出生中生相如是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出生之相次第而生。当何所似。佛言比丘。彼初下种即当有生。彼次第增长生。彼次第出胎生。彼次第增长生。彼增长已能得受用世俗生。此次第生复谁所生。众界入生而无有我。何以故。五众等增长迁流。以无常故。及命根力限量时住。亦为无常所生故。比丘。彼四种出生之相。时分破坏即作五种衰恶。说名为老。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五种衰恶。佛言比丘。一者发衰恶。发坏离色故。二者依衰恶(依谓身也)。肉处色力衰恶故。三者业衰恶。语时上气喘息故。住时曲如牛脊曲故。坐时向前重身故。行时按杖故。意智系缚及念弱少故。四者受用衰恶。于现在众具中受用下劣故。于诸游戏所可喜中。皆不受用故。于色根自境界中。不速疾行及不行故。五者命根衰恶。寿尽死近。及少缘死不堪忍故。比丘。于彼四种出生相中。亦有六种死差别。应知一者尽竟死。二者不尽竟死。三者自相死。四者不尽竟死分。五者尽竟死分。六者非时时死。比丘。于中自相死者。识于身中移出别分。及色根灭没。如是应知。比丘。名色等出生之相与生老死有此差别。

  比丘白佛。大德。三种渴爱。皆说缘生与生作因。何故惟说欲界生。佛言比丘。以欲界生粗故。不可赞叹亦不可教知。以回还非解脱法体故。比丘白佛。大德。若此摄聚缘生及以转出。说十二分。于中几是能摄聚分。几是所摄聚分。几是能转出分。几是所转出分。佛言比丘。无明与行及一分识。是能摄聚分。彼一分识及名色六入触受。是所摄聚分。比丘。彼一分受及渴爱取有。是能转出分。生老死是所转出分。及彼一分名色六入触受。亦是所转出分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此能摄聚分及此能转出分。为一时生可见。为当次第。佛言比丘。一时生次第说。

  比丘白佛。大德。能摄聚分。能转出分。既一时生。何故初说能摄聚分。后说能转出分。佛言。比丘。由所摄聚有更转出。是故无不由所摄聚。

  比丘白佛。大德。无明缘不正思。何故说与无明作缘。佛言。比丘。以其无明由不正思牵已与行作缘。从无明生触。受及与渴爱作缘。

  比丘白佛。大德。几相略说缘生可知。佛言。比丘。略说三相缘生可知。一者不动缘生相(泥梨贺翻为不动而是空义以空故无所动作)。二者无常缘生相。三者堪能缘生相。

  比丘白佛。大德。有四种缘。世尊所说。谓因缘。无间缘(旧名次第缘)。攀缘。增上缘(亦名生缘)。大德。于中以何等缘。无明与行作缘。乃至以何等缘。生与老死作缘。佛言。比丘。诸行转生同相故。我说四种缘。于此义中惟增上缘。我意说为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彼增上缘。复有不相著及相著。比丘白佛。大德。何者是不相著增上缘。何者是相著增上缘。佛言。比丘。未生不正思中无明顺眠。与诸行不相著而作缘。若生已即相著。比丘。其不正思与行和合。于六识身和合共生。生而未灭。与识不相著而作缘。若生灭已即相著。比丘。所有未到死时之识。与名色不相著而作缘(识与名色相著作缘梵本亦无此句)。如识于名色如是。摄聚名色。于转出名色亦如是。如名色于名色。如是六入于六入触于触。受于受亦如是。如无明于行。如是无明于渴爱。渴爱于取。取于有。亦如是。如识于名色。名色等于名色等。如是有于生亦如是。又比丘。生中胎藏童子少年时。与老死不相著而作缘。若到根熟寿尽时。中相著作缘应知。

  比丘白佛。大德。若世尊曾于共因共缘共由法门之中。因渴爱故说业。于中是何密意。佛言。比丘。有之所摄业者。因渴爱故说。此是密意。

  比丘白佛。大德。因以何义可见缘以何义可见。由以何义可见。佛言。比丘。安置后生处种子故。因义可见。决定住持彼生转出故。缘义可见。死已出向生处与生故。由义可见。

  比丘白佛。大德。缘生者。是何句义。佛言。比丘。各自有缘同聚相续故此诸分生。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

猜你喜欢
  华严隆禅师·惠洪
  卷七·普济
  卷第四·佚名
  第五 迦叶相应·佚名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智俨
  佛说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佚名
  卷第十六·费隐通容
  指月录卷之十一·瞿汝稷
  卷第二十·佚名
  贤护分不共功德品第十四·佚名
  卷第二十·李遵勖
  七曜星辰别行法(自翼计者氐星不当房星当也)·一行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智圆
  卷二·佚名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神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九·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七言古体姑苏台金椎夜筑西山圡催作髙台贮●舞文身泽国构王基却

  • 西伯利亚·徐志摩

    西伯利亚:——我早年时想象你不是受上天恩情的地域:荒凉,严肃,不可比况的冷酷。在冻雾里,在无边的雪地里,有局促的生灵们,半象鬼,枯瘐,黑面目,佝偻,默无声的工作。在他们,这地面是寒冰的地狱,天空不留一丝霞采的希冀,更不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五·徐乾学

    元纪三【起旃防作噩正月尽彊圉大渊献三月凡二年有竒】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戊寅发五卫军及新附军濬防村漕渠 庚辰毁宋郊天台僧格言嘉木扬喇勒智云防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唐有龙华寺宋

  • ●卷十·陈康祺

    ◎刘蓉力辞曾文正荐章湘乡刘抚部蓉,与同县曾文正为布衣昆季之交,两家集中,举理学、经济互相箴勖之书牍文诗,蚤隐然以第一流自待。兵事起,抚部久客文正幕中,每削荐章,文正欲列其名,辄持不可。文正谓:“此古人之常,且幕客皆

  • 涌幢小品卷之十四·朱国祯

    保全功臣韩信以告反被执。赦为侯。居咸阳。声望赫人。至令樊哙称臣。汉祖又用兵燕、代。留信于腹心之地。安得不死。且假王之请。自有以胎之。彭越原非汉臣。事定封王。隐然敌国。势不并立。方追项羽。约与韩信会兵而

  • ◎黎元洪与法统问题·刘以芬

    自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废弃约法,而颁布所谓新约法,法统问题已启先声。至六年段祺瑞改选国会以后,更演成南北相持之局。惜当时言法者,或以急于成功而不力求贯彻,或以便于私图而非诚意拥护,以致黎元洪地位几与法统问题,成为

  • 金佗稡编卷十八·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十八宋 岳珂 编家集九公牍中措置襄汉乞兵申省状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後军统制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岳飞状申恭奉圣旨恢复襄汉仰遵庙谟今已克平五郡惟信阳未下已调发

  • 唐纪三十七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上乾元二年(己亥、759)·司马光

    唐纪三十七 唐肃宗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 [1]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以周挚为行军司马。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进,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锐掩吾不备也。请与朔方军同逼魏城,求与之战,彼惩嘉山

  • 说民第五·商鞅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 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征则用,过有母则生 ,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彊。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 亡;国无八者,

  • 卷一百三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三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朝礼蕙田案周制天子三朝惟路门外之朝曰治朝王日眡朝于此即后世所谓常朝也古者三公坐而论道王眡朝则冡宰赞听治大仆正位百官各从

  • 商书·盘庚下·佚名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

  • 缁衣集传卷二·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徳壹章第八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徳一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衣服者徳之符也徳以仪民竒淫生于中则放僻着于外矣旂常车膺各有其等綖纮履带各有其式章

  • 卷四·辅广

    钦定四库全书卷 童子问卷四       宋 辅广 撰小雅二【定正小雅为燕飨之乐歌正大雅为会朝之乐歌比之大序政有小大之说更为明切其所谓欢欣和说以尽羣下之情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者尤足以发明二雅之意至於其变

  • 卷第七·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七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僧残戒之余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时尊者陀骠摩罗子众僧拜典知九事。如上说。乃至六群比丘。受得下房粗食。心常愁苦。乃至念言。是长老陀骠摩罗子久在梵行者。我等

  • 本草新编·陈士铎

    成书于1687年。清代陈士铎撰,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1刻本,卷2、卷3、卷4、卷5均抄本)。该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讨论药物的临床应用,配伍等。主要是著者的心得,体会及个人见解,回答问题详尽而透彻。

  • 忠孝勇烈木兰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又题《忠孝勇烈奇女传》、《木兰奇女全传》、 《木兰奇传》,三十二回。托奎斗马祖所演,第一回署“奎斗马祖演著”,“古燕都青阳山人易南子校阅”,“中一老人监定”,书末有道光七年(1827)淦

  • 持心梵天所问经·佚名

    亦称《持心居士八城人经》、《庄严佛法诸义经》、《等御诸法经》、《庄严佛法经》等,简称《持心梵天经》、《持心经》。佛教经典。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的异译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佚名

    凡十卷。唐玄奘译。全称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译于唐永徽二年(651),共八品。内容系赞叹地藏菩萨之功德,并叙述如来依地藏菩萨之问,而由本愿力成就十种佛轮,能破除末世之十恶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