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九十四(罗什译)

△善臂菩萨会第二十六之二

善臂。云何菩萨摩诃萨。具足行禅波罗蜜。菩萨。若眼见色不取其相。或时眼根为外缘所牵。应正行守护不令随缘。不留心於无明贪著世间。护持是戒。尔时具足得眼根戒。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亦如是,是菩萨若行住坐卧。若说法若默然。终不远离寂定之心。善护手足无有散乱。常怀惭愧善护口业。安详直视。心常寂静不喜戏笑。善御身口意业。令其寂静。若屏猥处及现露处。无有异心。於所须物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心常知足。易养易满易可使令。善行寂静远离愦闹。於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心无有异。不高不下。命及非命亦无异心。无瞋无爱。等视冤家犹如赤子。於忍不忍心常平等。圣声凡声寂声乱声。亦复如是,憎爱色中心不高下。离染瞋恚爱不爱者,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是菩萨观欲如骨巢。邪忆想故。发起此心。观欲如肉团多怨憎故。观欲如炬火。染著苦法远离乐故。观欲如树上果。多人爱著故。观欲如假借。不得自在故。观欲如梦。念念灭故。观欲如痈。於苦倒中生乐想故。观欲如钩。行诸恶法堕恶道故。观欲如灰河。增益欲染不知足故。是故菩萨如是观已,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初禅行。离觉观。内净信心在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二禅行。离喜行舍念。正智一心身行乐。诸圣人能行能舍。成三禅行。舍苦乐意。先灭忧喜。行舍念净。成四禅行。於一切众生思惟乐想。成就无量无边慈心。於众生中思惟苦想。成就无量无边悲心。於众生中思惟喜想。成就无量无边喜心。於众生中舍苦乐想。成就无量无边舍心。是菩萨不思惟色想。成就空处寂静行。不思惟空想。成就识处寂静行。不思惟识想。成就无所有处寂静行。不思惟无所有处想。成就非有想非无想处寂静行。是菩萨於入息出息。若随若祝长时知长。短时知短。成就入息出息寂静行。是菩萨思惟观身不净想。成就不净寂静行。是菩萨思惟无常想生老病过。成就无常想寂静行。思惟食中起无量过患想。成就食不净想寂净行。於诸世界城邑聚落种种严饰中。思惟分别必归坏败想。成就世间不可乐寂静行。是菩萨内有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鬼取其相貌。成就初胜处行。是菩萨内有色想。外观色多。若好若鬼取其相貌。成就二胜处行。是菩萨若死若烧风吹日曝。成为灰土。为水所漂。若碎灭磨灭。若断三有。是名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鬼取其相貌。成就第三胜处行。是菩萨内无色想外观色多。若好若鬼取其相貌。成就第四胜处行。是菩萨内无色相。外观色青无量无边。爱乐取相。成就第五胜处行。是菩萨内无色想。外观色赤无量无边。爱乐取相。成就第六胜处行。是菩萨内无色相。外观色黄无量无边。爱乐取相。成就第七胜处行。是菩萨内无色相。外观色白无量无边。爱乐取相。成就第八胜处行。是菩萨入是无量无边地一切处。不念异相。成就初一切处行。是菩萨入无量无边水火风青黄赤白虚空识一切处。不念异相。成就十一切入处行。是菩萨入苦法时。心缘一切善根。所谓大慈大悲。摄持正法。不断三宝。庄严佛身。清净梵音。本昔誓愿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坐菩提树。转妙法轮。除断一切众生结使。其心所缘境界如是,是菩萨入禅定时。离四识住处。不依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不依止今世後世。入如是定都无所依。是菩萨入禅其心爱乐。为欲入於无上解脱定故。是菩萨修行禅定。愿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若思惟若思惟已,愿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於此禅定若无力能学。是菩萨应如是思惟。我今应时时渐渐。勤加精进远离乱心。时时渐渐。勤加精进学一心。令此一心增广具足。乃至生有。终不懈怠不生愁忧。是菩萨发起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愿求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善根禅定。欲令一切世间在在处处所有众生。发起无漏禅定。发起无学禅定。生无漏禅定。生无学禅定。菩萨摩诃萨行是禅定。不以为难。以为喜乐。速疾具足禅波罗蜜。

善臂。云何菩萨摩诃萨。具足般若波罗蜜。善臂。若有聪明智慧之人。学已能持。闻已诵习。善学诸法甚深相义。亦能分别。如所闻法。闻已思义。有如是等者,菩萨尔时,则应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乃至刀杖不应远离。是菩萨因学问故。因了义故。因思义故。供养恭敬师和上故。乃至近死。终不避难诸苦恼事。所谓饥渴寒热。蚊虻毒螫。风吹日曝。诸恶触等。骂詈诽谤。是菩萨於正法中起宝聚想。於说法者起宝藏想。於听法者起难遭想。於问义者起慧命想。於多学者断除无明起智慧想。於分别诸法起百千生。生慧眼想。是菩萨闻是诸法。受持修学。广分别已,知阴界入。四圣谛。十二因缘。三世三乘。得如是知。云何知界。知二界。有为界无为界。是名二界。云何有为界。若法生住灭者,是名有为界。云何无为界。若法无生住灭。是名无为界。是名知有为无为界。复次知三界。善界不善界无记界。云何善界。若不贪共不贪。若不恚共不恚。若不痴共不痴。是名善界。云何不善界。若贪共贪。若瞋共瞋。若痴共痴。是名不善界云何无记界。除善不善。若有馀法。是名无记界。复次知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云何欲界。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於此中欲染贪著。瞋恚愚痴悕望。欲得心所作业。是名知欲界。云何色界梵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果实天。少果天。广果天。无量果天。无想天。无热天。无恼天。善见天。好善见天。阿迦腻吒天。若於此中。色染愚痴悕望。欲得心所作业。是名色界。云何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於此中。无色染污愚痴悕望。欲得心所作业是名无色界。是名三界。复次知四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为界。是名知四界。复次知六界。所谓欲界。恚界。害界。出界。不恚界。不害界。是名知六界。复次知六界。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是名六界。观地大。无常变坏无坚无牢相。若无常即是苦。若是苦即无我。水火风空识大。无常变坏无坚牢相。若无常即苦。若苦即无我。是名知六界。是菩萨闻如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五阴。所谓色阴。受想行识阴。色如水沫。即是生灭不得久祝受如水泡。即是生灭不得久祝想如野马。即是生灭不得久祝行如芭蕉。即是生灭不得久祝识如幻化。即是生灭不得久祝是名知五阴。是菩萨闻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内入。所谓眼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内六入。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无我无我所。炽然三毒。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能炽然诸苦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炽然三毒乃至诸苦。是名知内六入。复次知外六入。眼所见色。是名外六入。耳所闻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觉触。意所知法。是名外六入。眼所见色是外入。不坚牢性。无所依止。亦无势力。一切无常。如实非不如实如幻如化。耳所闻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觉触。意所知法。亦如是,是名知外六入。是菩萨闻如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四圣谛。所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是名四圣谛。云何苦圣谛。若五阴六界。内六入外六入。是名苦。此苦无常喻如怨贼。如痈如箭。如狱闭系。如器坏败。是不自在即是无我。得如是知已,是名知苦圣谛。云何集圣谛。所谓贪恚痴慢我慢专取於我。决定计我常住不坏。我即是色。我异於色。我即是想。我异於想。我是想非想。我异想非想。我即是阴。我异於阴。我中有阴。阴中有我。我即是界入。我异界入。我中有界入。界入中有我。我即是受。我异於受。我即是知。我异於知。我是无受。我异无受。我是色少。我异色少。我是色多。我异色多。我是常我是无常。我是常无常。我是非常非无常。我是有边。我是无边。我是有边无边我是非有边非无边。死後如去。死後不如去。死後亦如去亦不如去。死後非如去非不如去。命即是身。身即是命。此众生从何处来。去至何处。此诸众生。即是断灭非有相续。自作自受。他作他受。计有我者即有我所。有我所者即是有我。如是摄取我见身见。若结若使。若我我所。我受贪恚痴本。若总身口意业。若福业若罪业。若欲界业。若色无色界业。是名集圣谛。云何灭圣谛。若贪恚痴荆我我所荆受取有荆是名灭圣谛。云何道圣谛。若见苦集荆思惟一切有为过患。见涅槃寂静。所作已办。住如是法时。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道圣谛。如是知四圣谛。是菩萨分别思惟四圣谛时。见有为法。是苦是无常是空是无我。见无为法。能为覆护。是舍是依。虽作是观不证涅槃。如是知四圣谛。是菩萨闻如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龋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名十二因缘。若不知不见四圣谛十二因缘。是名无明。若有身口意业。若福业。若罪业。若欲界系。色无色界系。是名行。若有心意识。是名识。若有受想思触思惟。是名名。若有四大。四大所造色。从歌罗罗乃至化生。若作色非作色。是名色。名色合故名名色。若眼耳鼻舌身意。是名六入。若眼缘色生眼识。三法和合故生触。是名触。若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是名受。若有爱染。是名爱。若有爱见戒龋是名龋若有色受想行识。是名有。若此有发起。是名生。若此有衰变。是名老。若此有灭坏。是名死。菩萨如是,分别思惟十二因缘。见闻觉知。地非是我。不生爱著。我非地不生爱著。亦非悕望。水火风空识亦如是,见闻觉知。涅槃非我。不生爱著。我非涅槃不生爱著。亦非悕望。是菩萨见诸法从因缘起。知三解脱门。广修学见诸法空无相无作。是菩萨见诸法从因缘起。知寂灭乐。精勤修学广分别已,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菩萨。虽观十二因缘起灭。而不证於灭。菩萨如是知十二因缘。是菩萨闻是法已,一心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是菩萨念过去世诸不善根。轻毁可恶背舍离之。未来不善根当受不善果报。不喜不爱不可適意。现在不善根。当令不起。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无有中间。於过去善根。是菩萨菩提心。专念菩提。悕望菩提。欲得菩提。以深重爱。乐愿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未来世现在世亦如是,常不离是心。终不懈怠失念放逸。若过去世阴界入等。即是灭荆不实不在。无我无我所。若未来世阴界入等。是未生未起。无我无我所。若现在阴界入。是念念不祝何以故?世法无有一念住者,若有一念。是一念中亦有生住灭。是生住灭亦复不祝如生住灭中有内外阴界入。是内外阴界入亦有生住灭。若如是不住者,即是非我非我所。若过去世灭荆不实不在。非我非我所。若未来世未生未起。非我非我所。若现在念念不祝是非我非我所。若见三世。非我非我所。是名实智慧者,不见我我所。是我我所。是即於诸有行。无我无我所行。离欲想行。断想行灭想。虽作是行不证涅槃。是名知三世。是菩萨闻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三乘。所谓天乘梵乘圣乘。云何天乘。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名天乘。云何梵乘。慈悲喜舍是名梵乘。云何圣乘。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圣乘。是菩萨时时修集天乘梵乘圣乘。教化众生令住三乘。是时自身不证解脱。是名知三乘。复次知三乘。所谓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云何声闻乘软根解脱。於一念中离三有窟宅。乐欲出世欲得涅槃。见寂灭处。勤加精进如救头然。若其未解四圣谛者,欲以智箭射四谛的。欲证欲解以深欲精进。是名声闻乘。云何辟支佛乘中根解脱。欲得寂静独在一处。而自利益入寂静定。方便分别十二因缘。欲得缘觉道。欲证缘觉。是名缘觉乘。云何大乘上根解脱。欲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六波罗蜜。欲利益一切世界。欲断一切众生苦恼。於一切世界五欲乐中。心尚轻贱。何况世间无量诸苦。欲令众生持无上戒。欲得闻见大乘经典。受持修学思惟分别。读诵令利。勤加精进。若有菩萨。修四摄法应往亲近。欲令众生摄真智慧。安住四摄。常欲得闻诸深法要。受持分别。欲令一切入於禅定。自舍己乐利益众生。欲以自力随他所乐。令住三乘。虽作是化。常自安住无上道中。不坏不动心如金刚。常愿欲得无上菩提。愿求菩提是名大乘。是名知三乘。是菩萨闻是法已,受持修学广分别已,即知方便。於佛法僧五体投地。以此为业。於其所作愿无上道。如是归依发菩提心。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饮食洗裕於此事中更无馀心。但愿无上菩提。常作如是广博修学。是菩萨若始入定。若入定已,常愿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欲於世界中尊。欲调伏一切众生。欲於一切众生中无能胜者,欲得最胜。欲教诫一切众生。欲令一切众生得寂灭。欲於一切法得成正觉。具学。是菩萨若一切所作善根。愿一切众生。无有恐怖。出三恶道灭无量苦。断诸烦恼。令现在未来欲得缘觉乘者,愿令具足。现在未来欲得大乘者,愿令具足。愿请一切世间所有现在未来诸佛世尊,住世一劫说法。令圣人众随佛在世而得和合。是菩萨如是思惟。若在在处处。所有众生所修善根。若欲生人中天上。若住声闻乘。若住辟支佛乘。若爱语布施利益同事。愿令具足。是菩萨以是法故於三时中。读诵通利思惟此法。所谓我今归依一切世间在在处处。所有诸佛佛法僧菩萨。头面礼敬。诸佛威德无能胜者,其相甚妙。菩萨常应作如是念。诸佛法僧。愿令世间在在处处无有空处。所在方面常有诸佛。令我劝请。留住一劫。说微妙法。呵责诸恶。若已作若今作我今已得离一切恶。乃至一念中间。当愿以一切善根。令诸众生寿命无量。住於一切诸善法中。如诸菩萨。速转法轮。令诸圣人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愿令佛法常住於世。利益众生。生五道者悉得善根乃至敬礼诸佛。常住是愿。是诸菩萨所有善愿。令他众生及其己身。得妙威德善妙威德。若未来现在。一切世间佛法僧宝。令住一劫无诸留难。及诸菩萨宝。速令具足六波罗蜜。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留难。欲令一切众生断除苦恼怖畏。行於喜乐。断一切不善根。成就一切善根。随如所愿成就三乘。速疾成就诸波罗蜜。寿命无量而得解脱。成无上道。乃至敬礼诸佛。常作是愿。是菩萨欲令一切众生断诸苦恼。若一切世间在在处处。所有诸佛乃至法身。愿我以身奉施彼佛。欲令一切众生得度成无上道。在所生处信敬三宝。以天香花。奉养恒河沙等诸佛世尊,亦供养法僧及诸菩萨。令所奉宝如须弥山。一切世间在在处处所有众生。若有所须。七宝房舍。衣服饮食。医药卧具。悉当给与令无所乏。若有乐於忍辱精进持戒者,我当随其所乐而为解说使成就胜法。令三宝具足修六波罗蜜疾成佛道。离诸恶法善行实义。身口意业。不退菩提乐於菩提。在在处处。见佛菩萨常学善根。安止众生於善法中。是菩萨自知及他所有善根。趣向智慧。思惟智慧愿欲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萨趣向思惟已,愿令一切众生得度得解脱故。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是菩萨如是智慧。若无力能学。应如是思惟。我今当勤加精进。时时渐渐断於无明。我今复当倍加精进。时时渐渐学此智慧。令此智慧增广具足。乃至生有。终不懈怠生於忧愁。如是菩萨。发菩提心。念菩提心。修菩提心。悕望菩提心。是菩萨无量无边善智慧。何以故?此慧於馀善慧中。最胜第一。令一切世间众生。发起无量智慧。发起无学智慧。生无漏智慧。生无学智慧。善臂。如是菩萨。行此智慧不以为难。以为喜乐。速疾具足般若波罗蜜。佛说是经已,善臂菩萨。欢喜赞言:善哉善哉!信受奉行。

猜你喜欢
  怎样去作军官·太虚
  卷第十·佚名
  檀腻羁缘品第三十九·佚名
  佛学与医学·太虚
  小乘佛学概略之科目·太虚
  药师法会愿文衍义叙·太虚
  卷二百九十九·佚名
  锡类法檀序·元来
  卷六·佚名
  复周继武居士书·太虚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佚名
  卷四·佚名
  致满智书(四通)·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念常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三首穷冬月末两三日半百年过六七时龙尾趂朝无气力牛头参道有心期荣华外物终须悟老病傍人岂得知犹被妻儿教渐退莫求致仕且分司唯生一女才

  •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剡王侗,太祖子,初名青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太尉,赐名侗。显德四年追封。巳王信,太祖子,初名意哥,汉末遇害。太祖即位,诏赠司空,赐名信。显德四年追封。 案:太祖诸子蚤岁遇害,本无事迹。原本过于简略,疑有删节,今据《欧阳史·

  • 列传十·薛居正

    皇甫遇,常山人也。父武,流寓太原,尝为遮塞军使。遇少好勇,及壮,虬髯,善骑射。唐明宗在籓时,隶于麾下,累从战有功。明宗即位,迁龙武都指挥使,遥领严州刺史,出讨东川,为行营左军都指挥使。应顺、清泰中,累历团练防御使,寻迁邓州节度使

  • 大事记续编卷七十·王祎

    唐昭宗皇帝龙纪元年春正月癸巳改元【以新旧纪修】兵部侍郎刘崇望同平章事【通鉴】壬子宣武军将郭璠杀申丛自称奉国畱后【以新纪通鉴修】二月戊辰朱全忠俘秦宗权以献己丑宗权伏诛【新纪】解题曰按旧五代史全忠【本文作

  •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佚名

    弘治五年十二月丁酉朔 上视牲于南郊○命福建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张福都指挥佥事王皞闲住以巡按御史吴一贯言福等年老旷职也○戊戌实授南京都察院理刑进士王中为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己亥命瑞安侯王源禄米岁支本色一千石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隆庆三年十二月己亥朔 上谕辅臣曰近来灾异频仍多因部院政事不调假公营私听信力风滥受词讼诬害平人致伤和气令厂卫密访来奏于是刑部尚书毛恺等具引咎 上曰卿等宜率属慎刑以副 朝廷恤民弭灾之意已而吏部尚书杨博户部尚

  • 卷之一千四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范晔

    (第五伦、钟离意、宋均、寒朗)◆第五伦传,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姓,后来姓田的迁到园陵的很多,所以用次第作为姓氏。第五伦年少时为人很耿直,有德行。王莽末年,盗贼蜂起,同宗族、同乡里的人争相趋附他。

  • 穆宗本纪·脱脱

    (上)穆宗孝安敬正皇帝,名王景,乳名述律。太宗皇帝长子,母为靖安皇后萧氏。会同二年(939),封为寿安王。天禄五年(951)秋九月初四,世宗遇害。逆臣察割等人伏诛。初八,即皇帝位,群臣上尊号为天顺皇帝,改元应历。初九,到南京。同月

  • 纥石烈志宁传·脱脱

    纥石烈志宁本名纥石烈撒曷辇,上京胡塔安人。从第五代祖先太尉韩赤以来,他家族世代为国舅。其父纥石烈撒八,海陵王时被赐名纥石烈怀忠,为泰州路颜河世袭谋克,转为猛安,曾经任东平尹、开远军节度使。纥石烈志宁沉稳坚毅有雄才

  • 一二四、尹文考·钱穆

    《汉志?尹文子》一篇,在名家。班固云:&ldquo;说齐宣王,先公孙龙。&rdquo;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ldquo;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隋志》亦云:&ldquo;尹文子周之处士,游齐稷下。&rdquo;与高

  • 晋纪三十六 安皇帝己义熙元年(乙巳、405)·司马光

    晋纪三十六 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公元405年) [1]春,正月,南阳太守扶风鲁宗之起兵袭襄阳,桓蔚走江陵。已丑,刘毅等诸军至马头。桓振挟帝出屯江津,遣使求割江、荆二州,奉送天子;毅等不许。辛卯,宗之击破振将温楷于柞溪,进屯纪南。振

  •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司马迁

    高祖,【集解】:汉书音义曰:“讳邦。”张晏曰:“礼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集解】:李斐曰:“沛,小沛也。刘氏随魏徙大梁,移在丰,居中阳里。”孟康曰:“後沛为郡,丰为县。”【

  • 卷一百五十八·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五十六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

  • 万法归心录序·佚名

    余非释氏。而辄喜释氏之书。非喜释氏也。喜释氏而同乎孔氏也。孔氏之书。平近切实。智愚共遵。释氏之书。微妙玄深。难以户说。若於微妙玄深中。仍能平近切实。虽谓释氏同孔氏之书可也。万法归心录者。小杨山祖源禅师

  •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二十·海明

    當陽玉泉嗣法門人印正等編雜著臨濟三十四世語錄序(白山布公集成請序)三十四箇老古錐,被忤逆兒孫一串穿卻鼻孔,拽向十字街頭,要人著價,白山布公痛以龜毛繩、兔角杖恨命捆打一頓,然後不作貴、不作賤,且諸人作麼生著價?出來道道

  • 語錄卷中·铁壁慧机

    慶忠鐵壁機禪師語錄卷中嗣法門人燈來編普說東西兩序告香請普說師良久云分明記得想不起來便歸方丈。普說超生脫死一著無多只要當頭截斷不被人瞞不被己瞞不被理瞞不被事瞞不被凡瞞不被聖瞞不被佛瞞不被眾生瞞不被古往今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法藏

    凡六卷或三卷。唐贤首大师法藏撰。又称梵网戒本疏、梵网戒疏、梵网法藏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册。详解梵网经卷下菩萨戒本,总立教起所因、诸藏所摄、摄教分齐、显所为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教起本末、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