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

──二十九年五月在云南昆明佛教会──

在一个空气静肃的暮色里,我们四人踏进一间简洁的客室;一种伟大人格的感化力,令我们从心坎中发出敬佩,不期然的来个五体投地──顶礼大师!

‘坐坐!请坐!你们有什么话要讲呢’?大师慈和的笑容和音调,减低了空气的严肃性,谈话也就这样开始了。

‘这回我们从香港到重庆去求法,途经昆明,适大师访问国际佛教回国,得以拜见,现在这难得的机缘中,想从僧青年的立场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师指示’!妙钦简要的说明了来意,接著就提出问题来:

‘从大师这回访问考察各佛教国的所得说来,一般曾受过新佛教洗礼的僧青年,今后应走的是什么路向’?

‘说到新佛教青年僧今后应走的路向,就要涉及中国佛教今后革兴的整个问题上来’。大师微展笑颜,从容不迫的答道:‘革兴今后中国佛教的方法,可有二点:第一、将中国原有的佛教来改善,新旧融和,而使旧的分子潜移默化,慢慢的改新,以达复兴目的。第二、原有旧的佛教不管他,自己来创立一种健全的新的佛教集团,将这新的集团扩充普遍起来,以代替旧的佛教。根据这两点,今后僧青年就有两种路向可走。譬如要从第一种办法去革兴佛教的,新佛教的僧青年就要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和愿力,透澈的认识和见解,吃苦耐劳的体魄和习惯,准备深入到丛林里、禅堂内和经忏群中去,潜移默化,把那旧的腐化的份子转移过来,佛教就可以渐渐的走上复兴之路。班超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要做这事业的僧青年,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出淤泥而不染,能转移环境而不被环境所转移的意志,不受任何外力的引诱同化或挫折屈服,向著不变的主义和目的迈进。这是今后僧青年应走的第一条路向。如果说要从第二种办法去革兴佛教的话,有志的僧青年就要著手做那组织新佛教集团的准备工作,因为这是一件艰巨的事业,必需有广多的信众和丰裕的财力做基础才成;假如这集团仍旧是贫乏的──无充裕之财力──、少数人的──无广多的信众──,发挥不出力量来,则成为佛教的一种畸形组织,对于复兴佛教毫无裨益,不如无之。著手做这新佛教集团组织的艰巨工作,是今后僧青年可走的第二条路向。在这两条路向中,第二条路向,不但工作非常艰巨,即使新佛教集团是组织成功了,但革兴的力量只能在新集团的范围内;对于原有的旧佛教,形成一种隔膜,则非感化革兴的力量所能及的了!其工作难而收效小,所以我还是希望新佛教的僧青年,今后应该向第一路线深入到丛林中、禅堂里去’!

说到这儿,达居起问道:‘大师所指示的这两点,简明扼要,确是我们僧青年的指针。但是、我们看见很多前进有为的僧青年,一走进旧佛教的圈围中,就妥协屈服,受其同化了!这就是缺乏了大师上来所说的“坚强的意志,透澈的认识’,没有一个主义来做他们的中心思想,所以精神涣散,不能贯彻的奋斗下去。但这坚强的意志和贯彻的思想,非经过一番严格的精神训练是不容易做到的;为要挽救过去的失败,是否须要设办这类的团体或学院来加以精神训练呢’?

‘关于精神训练,我从前在武院和闽院时,都曾向这方面努力过,可惜成就很微!再者、如办佛教刊物,原也是对僧青年精神训练的最好方法,但历年来从事佛教刊物的工作者,很少能向建设方面去努力,只是做些过激言论的破坏工作,所以给与僧青年的只是一种对现实佛教不满的心理,而不能达到对僧青年的主义思想训练和意志训练的目的。今后呢?我以为不须要明显标榜的组织什么精神训练班;唯有一方面希望佛教刊物能改变方针,向这上面努力;另一方面,希望你们有志的僧青年,能够集 合十个或二十个──不必太多或太少──志同道合的同志,互相切磋研讨,比由我们出来组织的被动式的训练之效力,是要大得多了。希望你们多多努力’!关于我们僧青年本身问题的谈话,似乎是告一段落了。于是达居就把谈话的范围扩大:‘新佛教运动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但还没有成功,是谁也不能否认的;这失败的症结是在那儿呢?记得我们在觉津寺时,大醒法师曾对我们说:“中国佛教,只要有十个有为的僧伽能真诚合作,就有办法”!这话的反面好像道出了新佛教运动工作者的不能真诚团结底毛病,致弄到中国的佛教没办法。这种说法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请教大师又有什么办法补救’?

‘新佛教运动──即佛教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而大家不能精诚团结,确是占了主要的成分。一方面因为没有一个严密组织的团体来维系大家的精神,而最大的缘故还是大家都没有统一的主义思想,所以精神涣散,不能团结。说到补救的办法,唯有希望大家以后都向统一思想、集中意志的路上走’!大师颇有不胜感慨之意,对于这问题好像很不愿意多所发表,于是妙钦就把话题转到另一方面去:‘从大师这回访问考察的所得看来,各佛教国的佛教制度,有什么长处可为将来革兴中国佛教的借镜呢’?

‘整个的都搬到中国来的适宜的制度是没有的;有些部分足堪我们采取者,实在不少。尤其是锡兰佛教徒实行大乘行,办理社会、慈善、教育事业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效法。说到大乘和小乘,中国佛教徒向来高谈大乘道理,而实际的行为大都是小乘行;锡兰虽只谈小乘理,而所做所为的却是大乘行。佛教办的医院等等慈善机关姑且勿论,就是全国的学校,几乎都是佛教办的,僧人自充教员,全国人民受的都是佛教的教育,社会一般人士对于佛教的认识与信仰非常深固,僧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所以锡兰佛教的基础非常的稳定。以后我们中国的佛教,不应专在理论上空谈大乘,应该要效法于锡兰佛教,实地的去实践大乘的行愿。日本佛教,原也有办理社会事业大乘精神的表现,但佛从不能严持戒律,没有住持佛教的僧宝,所以日本佛教的前途未可乐观。至于暹罗和缅甸的佛教,现在因为人民教育已脱离了佛教寺院,即办理其他社会事业亦不如锡兰之盛,人民对佛教已渐淡其信仰;故暹、缅的佛教,假使不经一番适当的改进,则现在维有帝王或执政者的拥护,将来必趋衰败无疑’!‘以大师这回访问的观感说来,中国的佛教和政治应该合一或分离’?妙钦又问。

‘政教分合,原是没有一定的好坏。譬如锡兰、缅甸、暹罗、西藏等处,他们在没有佛教之前,都无原有的文化学术,故佛教就是他们的文化学术;同时人民的宗教信仰浓厚,所以他们主教者就是执政者,“政教合一”在他们的情形下说来是很好的。至于中国,文化学术很复杂,人民宗教信仰并不浓厚,而且在佛教输入之先已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术文化,并不需要佛教来参加政治,所以还是政教分开好。我一向就主张:裁减僧数,提高僧格。这少数有高深智学的僧人,站于超然的地位,专门做些弘扬佛法、办理社会公益的专业。既不障碍于行政,且可补助政治之所不及;政治方面则负保护佛教的责任。如是、政教不合一,亦不是截然无关系;这种不即不离、相互裨益的政教关系,是最切合于中国的环境和情形的’。

刚说到这儿,侍役进来报告:云南省佛会执监会议的开会时间已经到了。于是大师就作个最后的叮嘱:‘希望你们在研究教理之暇,多多互相作些思想认识上的切磋,以为将来为佛教牺牲奋斗的准备’!大师说是语已,我们皆大欢喜,作礼而退。回到了寝室,大家互相勉励的说著:‘今晚亲聆了大师法诲,我们应该要信受奉行’!二十九、六、六,整理于汉院自修室。(妙钦、达居、白慧、松慧记)(见觉音第十七期)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十二卷·宝亮
  [第八品]心双论·佚名
  卷第二十二(收字号)·朱时恩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二·胡珽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丹霞子淳
  中国之民间教化何在·太虚
  山庵杂录卷之下·无愠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佚名
  由人至成佛之路·太虚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灵变记·印光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五卷·马鸣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一·佚名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仁岳
  佛说摩邓女经·佚名
  三宜盂禪師語錄卷三·明盂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序·王十朋

    东坡诗集注序昔秦延君注尧典二字至十余万言而君子讥其繁丁子襄注周易一书才二三万言而君子恨其畧训注之学古今所难自非集衆人之长殆未易得其全体况东坡先生之英才絶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

  • 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赵尔巽

      兆惠 阿里衮子丰升额 布彦达赉 舒赫德子舒常   兆惠,字和甫,吴雅氏,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父佛标,官至都统。兆惠,以笔帖式直军机处。七迁至刑部侍郎、正黄旗满洲副都统、镶红旗护军统领。乾隆十三年,命兼领户

  • ●卷五十九·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十四。   起靖康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丙辰,尽二十九日辛酉。   二十四日丙辰粘罕(改作尼堪)陷平阳府知府经略使林积仁都统制刘锐弃城走。   宣和录曰:先是义胜军四千人屯平阳其将刘嗣初领其众闻粘罕(改作

  • 第四十三回 抚贼寨首领遭擒 整朝纲权相伏法·蔡东藩

      却说勒保驰驿入川,川中教徒,势甚猖獗,勒保率兵进剿王三槐,擒杀几个无名小卒,便虚张功绩,连章奏捷。嘉庆帝下旨嘉奖,说他入川第一功,专令搜捕王三槐。这时候湖北教徒,因齐姚已死,谋与川北教徒联络,悉众南趋,李全高均德一股,由

  • 二百五十七 江宁织造曹(兆页)贺摺·佚名

    雍正二年四月初四日 江宁织造奴才曹(兆页)跪奏:为边疆凯旋,普天同庆,恭贺圣功事。 窃奴才接阁邸报,伏知大将军年羹尧钦遵万岁圣训,指授方略,乘机进剿,半月之间,遂将罗卜藏丹金逆众羽党,歼灭殆尽,生擒其母女子弟及从逆之贝勒、台吉

  • 四 中越馆三·周作人

    东竹町在顺天堂病院的右侧,中越馆又在路右,讲起方向来,大概是坐北朝南吧。鲁迅住的房子是在楼下,大小两间,大的十席吧,朝西有一个纸窗,小的六席,纸门都南向,人家住房照例有板廊,外边又有曲尺形的一个天井,有些树木,所以那西向的窗

  • 如天之為第八十·苏舆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

  • 第八章 17·辜鸿铭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辜讲孔子说:“在教育中,学习总是针对似乎自己还没有达到目标的东西,以及担心好像忘记了的东西。”

  • 卷第三 勉学·颜之推

    勉学第八〔一〕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二〕,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三〕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四〕,少者不失诗、论〔五〕。及至冠婚,体性〔六〕稍定;因此天机

  • 卷一·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象头山中。与大刍众七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诸有所作悉已成办。释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妙心俱得解脱。诸心自在到胜彼岸。善入法界建立

  •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六界差别品第二十六之二   佛言天王。譬如有人于睡梦中。闻妙乐声心生适悦。是人觉已忆念梦中美妙音乐。是实有不。王曰不也。佛言大王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一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清净品第八之二论曰。复次应知说悔过行。如金光明经偈云十方住世  两足之尊  以悲慜心当证知我  若我先造  

  •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五分律卷第十(弥沙塞)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第一分之六悔过法佛在舍卫城。尔时和伽罗母优婆夷。信乐佛法常供养沙门。为人长雅。其后以信出家。少欲知足多致供养。乞食持归。见一比丘问言。何故行此。答言。乞

  • 卷之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撄宁静禅师语录撄宁禅师住黎川罗汉禅寺语录卷之二门人德因 编侍者德玹记录师受苏州府吴江县黎里镇缙绅工部金同太史张刑部韦鸿胪朱文学毛秦沈周吴众檀信并法侣剖初元超等请入院。师指山门云玄珠斫象拈

  • 刍荛集·周是修

    六卷。明周是修(1354—1402)撰。周是修,名德,以字行。江西泰和人。洪武末,举明经,为霍丘训导,擢周府奉祀正。逾年,从王北征至黑山,还迁纪善。建文元年(1399),改衡王纪善。因王未之藩,他也留在京师,参与翰林纂修,好荐士和陈说国家

  • 孀妹殊遇·毛祥麟

    明末虞山刘氏,世业儒,家虽落,名楣也。兄弟守田庐。伯曰赓虞,邑诸生,品行修饬;仲曰肇周,则狡黠嗜利,不务恒业;有妹曰三秀,慧而艳。生时,母梦紫气绕室,醒有异香。六岁母死,父教之读,过目辄了了,捉笔作楷,秀逸独绝。时里有黄亮功者,居任阳

  • 困知记·罗钦顺

    中国明代哲学专著。罗钦顺著。包括前记2卷,156章,续记2卷,153章,附录1卷。为与人论学之书。所以以“困知”命篇,谓其治学“始则不得其门,中则疑决,晚岁用功愈坚,自知愈审,兢兢业业,惟恐其入于他歧而不出耳”(《原序》

  • 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佚名

    一卷,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十二佛名神咒较量功德除障灭罪经》同。而文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