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

  隋祖智者说摩诃止观。约四种三昧。示诸经行法。读者虽众。修者无几。何为其然乎。以人根肤浅法味漓薄。从师劳于名相。事佛懈于资熏。故十观成乘五悔助道。仅存空言矣。予切于讲习之暇。务求课念之益。因发经藏。得如意轮咒凡四本。详其文实同出而异译也(一实叉难陀此云觉喜。唐天后久视元年译。八纸。二阿弥真那。此云宝思惟。中宗神龙二年译。七纸。三唐天后代。三藏法师义净译。三纸。四唐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志。此云觉爱译。十九纸)章句既简方轨且约。遮恶可以尽三障。持善可以具二严先天竺法师讳遵式。常观此经知利物之要。特爱义净所译咒辞易诵乃镂板模印诒厥四辈。然而净译颇略所说法式但云摄心口诵。至于事仪观想曾未点示。受持之际意或缺如今辄。采诸文为之补助。原始洎末总成七科。一法式。二观想。三礼赞。四持诵。五忏愿。六证验。七释疑。斯皆沿袭本经使源流之不别放。则先制贵箕裘之有在。知罪于我以俟来哲云。

  法式第一 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发心希求此生现报者。当一心受持此咒。欲受持时。不问日月星辰吉凶并别修斋戒。亦不假洗浴及以净衣。但止摄心口诵不懈。百千种事所愿皆成。更无明咒能得与此如意咒王。势力齐者。乃至日日诵一百八遍。即见观自在等。实叉所译其数亦同。乃至七日七夜相续而诵真那译云。应以后夜若平明时诵一千八遍。乃至每日后夜诵三千遍。流志译云。每常五更诵一千八十遍。又云六时时别一千八十遍相续不绝。一一字诵满三洛叉(梵语一洛叉。此云十万数)又云。若比丘比丘尼诵一百八遍若男子诵一百六遍。若女人诵一百三遍。若童男诵一百遍。若童女诵九十遍。此名课法。一切胜事皆获成就(国王后妃公主宰官。四姓所谓名有其数)今试议之。夫西梵之语。或五竺国传流有异中华所译。故三藏师宗本不同。此唯圣裁难以情测既而正用义净之本。请以一百八遍为准所以然者。为表破百八烦恼。为成就百八三昧也。又义净云。若通一遍。如上诸事悉皆遂意。又宝思惟译云。受持之时。不须辛苦但诵皆成。以此言之。设复不及一百八遍。随数减之亦应无咎。诸本所诵时节不同。盖从人根乐欲差别。今谓若依七日七夜诵者。必须六时时别一百八遍。如大悲经限三七日。请观音限七七日之类是也。若依每日五更平明时诵者。斯为常课。其数无在。苟曰不然。云何得满三洛叉。岂七日之中致兹大数。又若不及五更平明时者。亦自随意。良以后夜为诘。诘旦人心清爽故别言之。净译所以谅适时之宽也。按流志本。今于昼夜居静室中。面东趺坐想圣观自在。对在目前诵念不乱。烧沉水香运心供养恭敬礼拜。随心所办香华供养而不断绝。应知诵咒之前。须于静室摄心观想。次入道场作礼供养。所说形像正须西向。亦不作坛当敷床座。以为三级上级置于法宝即是所持陀罗尼。经左安释迦像右安弥陀像。中级唯安观自在像。左右或华或灯。下级唯列供具而已。傥不能如上敷置。但随常式道场。或唯存菩萨像随分供养虽曰不假洗浴净衣。若七日别修用之益善。故觉喜译云。若欲圣观自在现为愿者。清净澡浴抹香涂身著净衣服等。彼经广明供养。请召迎送。皆有印咒。余本并缺今亦不行焉。

  观想第二 夫众生无始唯以昏散障于明静。故尘劳外役道慧内盲。八苦之事逼恼而不停。二严之相穷悴而无取繇是飘流积劫孤露而不自省。唯心所招。圣人愍之。假隐密语诠微妙法。教令受持。先为其世间之乐。次复其如来之性。谆谆然若蜾羸之祝螟蛉也。其有口诵复加心观不亦速哉。流志译云。若真成就此陀罗尼最胜法者。于一切处若食不食若净不净。一心观想圣观自在相好圆满如日初出光明晃曜。诵斯陀罗尼无有妄念。常持不间一无过犯。则得菩萨现金色身。除诸障垢神力加被心所求愿皆悉满足。真那译云。诵念之时当忆念观世音菩萨求作依怙。然则心口相应念诵双运。受持之至矣但初心驰散摄之为难。故于静室趺坐先观圣相。经文既略今助显之。且菩萨本证妙觉号正法明。迹居补处名观自在本迹虽殊。莫不皆随真如之体起应化之用。其体如鉴其用如像。是故真不自应应之在机。亦犹鉴不自像像之在形耳。复次机有胜劣应有大小。应之大者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妒十六观经)应之小者于一切处身同众生。大应现于极乐。而小应游诸秽土。而经云。菩萨所居补怛罗山者。即示此土游止之处也。今创心修观。心想羸劣当观小应。其相何如准流志译。画观自在像。今画三十二叶开敷莲华于华台上。画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面西结加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敷华。当其台上画如意宝珠。右手作说法相。天妙衣服珠珰环钏。七宝璎珞种种庄严身放众光。修者依此圣相系念观察。当知此相从心想生。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相及心元是观音妙净明体。空华即假本无即空。妙体即中三谛圆融。非一非异不可得而思议也。非唯圣相如是抑亦说法皆然。良由众生性具诸法。故能随缘发生。菩萨修证诸法。故能普门示现。诸法虽异空中是同。若唯异非同则失感应之理若唯同非异则失感应之事失于理者。如冰炭之不可合也。失于事者如谷响之不能召也。事理既备感应乃成。又复须知三谛之法。即是明咒所诠之义。故义净译为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言无障碍者。即菩萨具三谛之智无三惑之碍也。观自在者用此之智观乎众生而得自在也。斯盖以能说之人命所说之咒耳。莲华者生而有实。譬法身德本来具足。如意者珠也。经云。雨妙珍宝犹如意树。如意宝珠。譬解脱德能生诸法。宝轮者有摧伏之力。譬般若德能破诸法。又莲华出水离染清净譬般若。其萼芳馨譬解脱珠体本圆。譬法身。其色莹洁喻般若。轮体是宝如法身。其用旋转如解脱。以此三种各有三义。取譬三德。举一具三言三即一。由诠此义。统摄诸法超胜一切故称为王。遮九界之恶持佛界之善。故名陀罗尼。又实又译为秘密藏神咒。荀非三德三谛之法。安受斯名乎。菩萨自行唯在空中。化他从假赴物。众生于假受化。化极亦唯空中。故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略辩如此。若欲委知行相。当寻玉泉止观。

  礼赞第三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观(礼已长跪执炉烧香)我今如法严持香华。供养十方无边法界诸佛世尊。十二部经三乘圣众(执炉捧华运想已散之复云)供养已一切恭敬(起礼一拜曲躬赞云)。

  如来藏中  有真法宝  随众生性

  感而遂通  大悲大士  圣观自在

  所说明咒  号如意轮  悉令灭除

  无量苦厄  亦能成就  一切所求

  是故释迦  殷勤赞扬  诸陀罗尼

  无为等者  (陈意)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顶礼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诸佛世尊。

  一心顶礼无障碍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十二部经。

  一心顶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圆满意愿明王诸大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十方法界三乘圣众。

  持诵第四 经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有大陀罗尼明咒。所谓无障碍观自在。莲华如意宝轮王。第一希有能于一切所求之事。随心饶益皆得成就。世尊大慈听我说者。我当承佛威力施与众生。乃至世尊赞菩萨言。如是如是汝能悲愍诸有情类。我加护汝。菩萨既蒙佛许悲愿盈怀。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南无佛驮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 唵 斫羯罗伐底 震多末尼 莫诃钵蹬谜 噜噜噜噜 底瑟侘(丑家切)篅(市悦切)攞阿羯利沙也 吽 发沙诃(此名根本咒) 唵 钵蹋摩 震多末尼 篅攞吽(此名大心咒) 唵 跋喇陀 钵亶(多旱切)谜吽(此名随心咒)

  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是陀罗尼已。大地六种震动。天龙药叉犍闼婆等。诸有宫殿亦皆旋转迷惑。所依一切恶魔为障碍者。见自宫殿皆悉焰起无不惊怖。乃至于地狱中受苦众生。皆悉离苦得生天上。

  忏愿第五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 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至心忏悔。我比丘(某甲)归命十方常住三宝。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圣观自在具大悲者。愿起哀怜为作明证。我为法界一切众生。无始心性如摩尼宝。自体清净神用本然为诸如来同一秘藏。妄想流动幻有轮回。于生死中受诸热恼。所谓过现造积四重五逆十恶之业。当堕阿鼻地狱之苦。以恶业故现身所缠一切疾病种种灾厄。广如经说诸恶因缘。今奉大悲圣观自在教。我诵持如意宝轮。令得灭除如是罪障。百千种事所愿皆成。惟愿菩萨受我忏悔。从我所求施与摩尼。雨诸珍宝世及出世福慧资粮。皆使随心无不充足。乃至尽其形寿不入胞胎。莲华化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真实色身。闻妙法音证圆通性。然后普门示现饶益有情。尽出尘劳同成种智。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如意轮陀罗尼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圆满愿一切菩萨摩诃萨(或三称或七称)。

猜你喜欢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智旭
  破邪论卷上·法琳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全文·佚名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佚名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一·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八·佚名
  法华论疏卷下·吉藏
  附录·黄道周
  第二十章 正法三次遇敌复又恢复时期·多罗那他
  卷六十一·道世
  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心 理 革 命·太虚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下·佚名
  佛说未曾有经·佚名
  言语品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四集卷九十五·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五古今体九十七首【癸卯三】题文源阁文渊昨岁庆筵行文溯因巡亦促成【昨岁四库全书第一分完竣适春仲经筵礼成於文渊阁锡宴赏赉有差以落其成其二分书照式誊写易於蒇事因命馆臣上紧督办送至

  • 将去绮色佳留别叔永·胡适

    将去绮色佳,叔永以诗赠别。作此奉和。即以留别:横滨港外舟待发,徜徉我方坐斗室,柠檬杯空烟卷残,忽然人面过眼瞥。疑是同学巴县任,细看果然慰饥渴。扣舷短语难久留,惟有深情耿胸臆。明年义师起中原,遂为神州扫胡羯。遥闻同学诸

  • 卷四百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五十一 文洪 对菊 蓐收肃霜威草木咸凋瘁睠兹东篱丛孤芳可人意迎风散奇芬浥露含幽思吾生抱孤僻兹焉独云契醉诵离骚经闲咏柴桑句外慕苟不羁萧然有真味 三

  • 卷八·苏泂

    钦定四库全书泠然斋诗集卷八     宋 苏泂 撰七言絶句借屋借屋移来逐半年眼看花发便欣然主人官满吾当去却忆看花又可怜借居借得街南宅子居萧然几案食无鱼山人为办横斜供自洗禅龛净水盂感旧小箱留得旧裳衣母氏亲

  • 第二十三回 赚娇娥大姐定计 比根基万岁生嗔·蒲松龄

    话说万岁自从合王龙恼了,待了好几日不曾上门。忽然一日,王龙又着丫头来请。万岁不去。鸨儿自己又来,说道:"二姐夫,你真果怪他哩么?他输极了;什么正经!宰相肚里撑开船,你休合他一般见识。不过是那公子脾气,疼他那银子,就弄出那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 金石略四·纪昀

    金石略 【四 今无】 (臣)等谨案金石之文大半在深山邃谷之中梵宇幽宫之侧旁风上雨最易销沈砺角磨沙颇难护惜是以厯年既久亡佚遂多或名 存地志而搜剔则久废榛芜或文在著录而毡搨则末由踪迹使概从芟削既不足昭往迹之可珍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六 器服略五·纪昀

    器服略 【五】卤簿 【旌旗附】○卤簿二元崇天卤簿中道顿递队象六饰以金装莲座香宝鞍韂秋辔罽勒牦牛尾拂跋麈铰具导者六人驭者南越军六人次驼鼓九饰驼以镀 金铰具辔饰罽笼旗鼓缨枪驭者九人次舍人二人次青衣二人次清道

  • 汪伯彦传·脱脱

    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人。考中进士,积累官职到虞部郎官。靖康元年(1126),被召见,他献上河北边防十条策略,被任命为直龙图阁、相州知州。当年冬,金人攻陷真定,皇上下诏迁真定帅府于相州,由汪伯彦统领。高宗以康王的身份出使金

  • 唐纪四十五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四建中四年(癸亥、783)·司马光

    唐纪四十五唐德宗建中四年(癸亥,公元783年) [1]十一月,乙亥,以陇州为奉义军,擢皋为节度使。又使中使刘海广许皋凤翔节度使;皋斩之。 [1]十一月,乙亥(初二),朝廷将陇州改名为奉义军,提升韦皋为节度使。朱又指使中使刘海广许诺韦皋

  • 九变第四十四·管仲

    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曰:大者,亲戚坟墓之所在也;田宅富厚足居也。不然,则州县乡党与宗族足怀乐也。不然,则上之教训习俗慈爱之于民也厚,无所往而得之。不然,则山林泽谷之利足生也。不然,则地形险阻,易守

  • 卷一百七 朱子四·黎靖德

      ◎内任丙辰后杂记言行。   △孝宗朝   六月四日,周揆令人谕意云:"上问:'朱某到已数日,何不请对?'"遂诣閤门,通进榜子。有旨:"初七日后殿班引。"及对,上慰劳甚渥。自陈昨日浙东提举日,荷圣恩保全。上曰:"浙东救荒,煞究心

  • 提要·陈傅良

    【臣】等谨按春秋後传十二卷宋陈傅良撰傅良字君举【案傅良或作傅良诸本误有异同然其字曰君举则为傅说举於版祝之义故今定为传字】号止斋温州瑞安人乾道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諡文节事蹟具宋史本传是编有其门

  • 卷三十七·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七礼一仪礼总论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过有些小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却有天子

  • 译文 卷十四 圣贤·朱熹

    近思录选译 卷十四 圣贤14&middot;01 明道先生曰:尧、舜更无优劣,及至汤、武便别。孟子言&ldquo;一性一之&rdquo;、&ldquo;反之&rdquo;,自古无人如此说,只孟子分别出来,便知得尧、舜是生而知之,汤、武是学而能之。文王之德

  • 卷四百七十六·佚名

    △第二分道土品第八十尔时具寿善现作是念言:何谓菩萨摩诃萨道。诸菩萨摩诃萨安住此道。能被种种胜功德铠。如实饶益一切有情。世尊知彼心之所念。便告之言:善现当知。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是诸菩萨摩诃萨道。四

  • 卷第二十三·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三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撰历代传教表第九北齐悟一心三智之旨。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授智者。智者始以五时八教开张一化。而归宗于法华本迹之妙。既发其解必立之行。于是说己心中所行。以示一心三智

  • 五峰集·胡宏

    宋代诗文别集。5卷。胡宏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载此集5卷,又称有“别本不分卷”。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1种5卷本。卷1为诗106首,卷2为书78篇,卷3为记、序、行状、墓表、墓志铭、哀词、题跋、札子、祭文、上梁文

  • 广大发愿颂·龙树

    一卷,龙树菩萨造。宋施护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