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复李管卿先生书

去年底谈话半途中止,不单你底意思未尽宣扬,即我也觉得尚多讨论的地方,故今日接读你的来信,把去年研究未了的问题提出来继续研究,我是极欢迎的!承你的过分夸奖,我可是不敢当,今亦聊贡所知以凭审裁而已,还望你再进而赐教为幸!据说:你对于佛教在情意上已是非常信的了,但在理智上犹有通不过处。今细考你于理智通不过底地方,不过是唯物论或心物并行论对于唯心论的冲突罢了。佛学与西洋的唯心论、唯物论、心物并行论,都没有多大关系,因佛学中底“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不同西洋底唯心论的。且唯识论在佛学中说明缘起底方面虽稍关重要,在第一义谛上仍不成立的,故曰‘若执唯识为真实有,亦同法执’。盖佛法实是一法不立的,凡所说都不过解除心惑底工具,心惑本空,工具何寄?

西洋底哲学,无论唯心论、唯物论、或心物并行论,都是先认定现前底人世是实有底东西,乃从而推究此现前实有底人世,在未有以前原本是一件什么东西?于是或说元唯是心,元唯是物,元唯是心物并行!乃再从而说明原本虽然是一件什么东西,向后由如何若何乃变成现前的人世。此在发足点先迷了错了,故无论如何横推竖究,终无一是。佛说全不如此,因为现前的人世现前就是空的,就是没有的;现前的人世就都没有,又何论现前的人世以前原本是什么呢!譬如且没有兔角,又何论兔角原本是什么!现前的人世全同迷梦一般,迷著了迷梦去做,虽似形形类类都实有的,若悟知是迷梦时,这形形类类又何尝有一丝毫呢!必先于此有些体会,于佛法方能领解。迷著了梦事为实有便宛然实有,这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底注脚了。心识者何?曰迷梦是。三界万法者何?曰梦事是。迷梦梦事皆毕竟无实,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亦毕竟无实。必先悟实无心识可唯,乃可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识是无定体的,故依心识所现底时间、空间亦无定量的,无定量则无始终、无内外、无边际、无穷尽,不得局定一地球或一太阳系言,近则即无一念,一尘不当相自如,远则虽十方、十世亦无可觅。

今假说有“真如”为万有实性,除却真如皆幻相,幻用毫无实体。但真如乃非心非物一切俱非的,绝无形相可取,作用可得的,没有一时一处单有真如而没有心或心物的,亦没有一念心一尘物非真如的。万有虽皆依真如为实性所变成,然真如但永永为万有的实性,从不变成万有,故不可说从真如以发生万有,真如可比为科学上的真空。真如遍含“灵动不居底觉力”──比如真空中遍满以太,合真如与灵动,假说为本心。本心的自体相是通明净妙的,假说为“如来藏”或“佛性”至成佛时即为佛的法身──。然以本心灵动不居故虚扰昏动,郁成迷执──譬如见劳成疾──,假说为第七识,幻万有含藏于本心,复本心隐藏于万有 , 假说为第八识──譬如劳见空翳──。于是有情众生、无情世界、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万有森罗变化,不可以究诘,皆认识于意识之分别。然意识、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展转为因为缘以相生起,都无有始;而真如常为真如,未尝或变,佛性常为佛性,亦未尝或变。

若意识了悟所分别底森罗万有,皆由心动变成,实体唯是真如,真如绝无心动变成底森罗万有。复知心动底不已,由昏动底迷执;迷执底不解,由认识底分别;分别底不止,由不了宇宙物我底森罗万有本空。乃观绝无物我,但是真如以止认识底分别;由止认识底分别以逆解昏动底迷执,迷执解则众生世界空,藏识万有融,隐藏的佛性显,常乐我净底佛果成。佛已有解脱迷执底经验力,故永不复生迷执;又以曾经历迷执底境界,故遍知迷执中底事,这便是唯识底概观。

由上底结论:一、天地人物虽在迷执分别中亦即是空无的。二、天地人物但从幽深底迷执与显著的分别所幻现的。三、山河大地实唯真如,真如实无山河大地。迷执若除必不得仍有山河大地存在。譬如见病所见的华翳,实唯虚空,虚空实无见病所见的华翳,见病若愈,必不得仍有华翳存在。今我们虽知但是真如,绝无物我,仍不消灭者,以幽深的迷执未除故,亦如见病未愈,虽知空无华翳,华翳仍不消灭。佛二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太虚。(见海刊三卷五期)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七·性音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一·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一·念常
  第十八卷·佚名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三·成寻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第十二卷·圆照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五·道忞
  观无量寿经义疏(末)·慧远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智圆
  卷六十六·佚名
  卷第七·佚名
  去了依赖性·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宝亮
  问等学品第六十四·佚名
  论中国应努力产生世界新文化·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八·徐世昌

    英廉英廉,姓冯氏,字计六,号梦堂,汉军旗人。雍正壬子举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谥文肃。有《梦堂诗稿》拟谢公少嗜壮弥笃,神洽迹益放。偃蹇丘壑间,畴能乖所尚。凌晨诣绝境,初阳丽遥嶂。微踪溯险夷,层峤

  • ●不伏老·沈泰

    (北海冯氏编栩庵居士评西湖玉汝丁必成、仕元冯士鳌阅) 正目王从善自负青春小,刘贤良开尊延旧好。 贾希德下第送长亭,梁状元一世不伏老。 △第一折 (〔末扮梁颢上〕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

  • 卷一三五 齊紀一·司马光

      起屠維協洽(己未),盡昭陽大淵獻(癸亥),凡五年。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四七九年)   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蕭嶷為都督荊 湘等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尚書左僕射王延之為江州刺史,安南長史蕭子良為督會稽等五郡諸

  • 第六十九回 开外衅失律丧师 缔和约偿款割地·蔡东藩

      却说清廷拟简放江督,廷臣多推胡林翼,独肃顺奏称林翼未可轻动,不如任用曾国藩。肃顺以骄恣闻,推重楚贤,是其特识。咸丰帝从肃顺言,遂命国藩任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国藩奉旨,即具奏道:  目下安庆一军,已薄城下,为克复金

  • 卷之一百九十四·佚名

    成化十五年九月甲寅朔户部奏江西府县卫所地方累岁水旱灾伤人民饥窘盗贼窃发宜为之计 上曰江西地方连年荒旱民穷盗起难保其无思患预防经国大计镇守巡视等官其加意区画赈济毋令失所○乙卯夜木星犯井宿东扇北第二星○太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五·佚名

    万历三十七年二月癸丑朔命御史金明时巡视居庸等关○辽东巡按熊廷弼劾奏防海副总兵吴有孚镇江游击吴宗道役纵水兵兴贩海上每装载货物撒放中江勒□民取直甚至改换丽服潜入属国压取貂参其资本出有孚而宗道为之窝顿地主乞

  • 靖海志卷一·彭孙贻

    海盐彭孙贻羿仁氏著丁卯(明熹宗天启七年)六月,海寇郑芝龙等犯闽山、铜山、中左等处。芝龙,泉州南安县石井巡司人也;或曰,漳州府之漳镇人。芝龙父绍祖为泉州库吏,蔡善继为泉州知府。府治后衙与库隔一街相望。芝龙时十岁,戏投石

  • 李仁矩传·欧阳修

    李仁矩,不知他的家世。年少时在明宗部下当客将,明宗即帝位,任命他当客省使、左卫大将军。明宗南郊祀天,东、西川应当进助礼钱,派仁矩去催促。仁矩依仗皇帝的势力骄傲放纵,见藩臣没有礼貌。东川节度使董璋设宴招待仁矩,仁矩推

  • 成侯邹忌为齐相·佚名

    【提要】 人与人之间互相陷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者,互相排挤,使用阴谋诡计,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原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孔子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

  • 卷十一·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十一治道类一总论治道程子上书曰天下之势所甚急者在安危治乱之机若夫指一政之阙失陈一事之利病徒为小补不足以救当世之弊也安危治乱之机所尤先者有三焉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三者之中复

  • (十四)朱子之天理人欲论·钱穆

    上两章,一略述朱子论心之仁,一略述论朱子论心之诚。仁之与诚,乃天之所赋予人而为心,亦可谓是心之本体。然而心多有不仁不诚之时,甚至有不仁不诚之人,此则必有害其仁与诚者。继此当略述朱子之天理人欲论。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

  •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毗梨耶波羅蜜義之餘   問曰.云何名精進相。答曰.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彊心無疲倦.所作究竟.如是   等名精進相。復次如佛所說精進相者身心不息故。譬

  • 汉藏教理院训条·太虚

    训教务处:本院学风,须实现于整齐严肃之各规则中,务须督同教员、学监随时训导学众切实遵照而行。其最能遵行者,按月记功,加入成绩。其误犯者,记过训改。故犯屡犯者,罚革不贷,以重公宜。训事务处:本院之买办、巡山、佃工,亦须每日

  • 十住经卷第一·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欢喜地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殿上。与大菩萨众俱。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从他方界。俱来集会。此诸菩萨。一切菩萨。智慧行处。悉得自在。诸如来智

  •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答曰。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 第五十則 雲門塵塵三昧·胡兰成

    第五十則雲門塵塵三昧舉:僧問雲門禪師:如何是塵塵三昧?門云:缽裏飯,桶裏水。三昧是一種修行,要修行到我心與大自然相親冥。於一微塵中成就一切微塵世界。這樣的修行如何做起?雲門禪師答:從食菽飲水做起。小時跟哥哥到過杭州西

  • 补续高僧传·佚名

    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