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六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六

舍利子,异生地法性空故。异生地法於异生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地法於种姓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法性空故。种姓地法於种姓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法於异生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地法於第八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法性空故,第八地法於第八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法於异生种姓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地法於具见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具见地法性空故。具见地法於具见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具见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地法於薄地法无所有不可得。薄地法性空故。薄地法於薄地法无所有不可得。薄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地法於离欲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离欲地法性空故。离欲地法於离欲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离欲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地法於已办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已办地法性空故。已办地法於已办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已办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地法於独觉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地法性空故。独觉地法於独觉地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地法於菩萨地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地法性空故。菩萨地法於菩萨地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地法於如来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如来地法性空故。如来地法於如来地法无所有不可得。如来地法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地法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诸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异生地性空故。异生地於异生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地於种姓地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性空故。种姓地於种姓地无所有不可得。种姓地於异生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地於第八地无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性空故,第八地於第八地无所有不可得,第八地於异生种姓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地於具见地无所有不可得。具见地性空故。具见地於具见地无所有不可得。具见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地於薄地无所有不可得。薄地性空故。薄地於薄地无所有不可得。薄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地於离欲地无所有不可得。离欲地性空故。离欲地於离欲地无所有不可得。离欲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地於已办地无所有不可得。已办地性空故。已办地於已办地无所有不可得。已办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地於独觉地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地性空故。独觉地於独觉地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地於菩萨地无所有不可得。菩萨地性空故。菩萨地於菩萨地无所有不可得。菩萨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地无所有不可得。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地於如来地无所有不可得。如来地性空故。如来地於如来地无所有不可得。如来地於异生种姓第八具见薄离欲已办独觉菩萨地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诸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舍利子,预流向法性空故。预流向法於预流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於预流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果法性空故。预流果法於预流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果法於预流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预流果法於一来向法无所有不可得。一来向法性空故。一来向法於一来向法无所有不可得。一来向法於预流向法预流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一来向法於一来果法无所有不可得。一来果法性空故。一来果法於一来果法无所有不可得。一来果法於预流向法乃至一来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一来果法於不还向法无所有不可得。不还向法性空故。不还向法於不还向法无所有不可得。不还向法於预流向法乃至一来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不还向法於不还果法无所有不可得。不还果法性空故。不还果法於不还果法无所有不可得。不还果法於预流向法乃至不还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不还果法於阿罗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向法性空故。阿罗汉向法於阿罗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向法於预流向法乃至不还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阿罗汉向法於阿罗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果法性空故。阿罗汉果法於阿罗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果法於预流向法乃至阿罗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阿罗汉果法於独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向法性空故。独觉向法於独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向法於预流向法乃至阿罗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独觉向法於独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果法性空故。独觉果法於独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独觉果法於预流向法乃至独觉向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独觉果法於菩萨摩诃萨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法性空故。菩萨摩诃萨法於菩萨摩诃萨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法於预流向法乃至独觉果法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法乃至菩萨摩诃萨法於三藐三佛陀法无所有不可得。三藐三佛陀法性空故。三藐三佛陀法於三藐三佛陀法无所有不可得。三藐三佛陀法於预流向法乃至菩萨摩诃萨法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诸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预流向性空故。预流向於预流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於预流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果自性空故。预流果於预流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果於预流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预流果於一来向无所有不可得。一来向性空故。一来向於一来向无所有不可得。一来向於预流向预流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一来向於一来果无所有不可得。一来果性空故。一来果。於一来果无所有不可得。一来果於预流向乃至一来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一来果於不还向无所有不可得。不还向性空故。不还向於不还向无所有不可得。不还向於预流向乃至一来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不还向於不还果无所有不可得。不还果性空故。不还果於不还果无所有不可得。不还果於预流向乃至不还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不还果於阿罗汉向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向性空故。阿罗汉向於阿罗汉向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向於预流向乃至不还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阿罗汉向於阿罗汉果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果性空故。阿罗汉果於阿罗汉果无所有不可得。阿罗汉果於预流向乃至阿罗汉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阿罗汉果於独觉向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向性空故。独觉向於独觉向无所有不可得。独觉向於预流向乃至阿罗汉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独觉向於独觉果无所有不可得。独觉果性空故。独觉果於独觉果无所有不可得。独觉果於预流向乃至独觉向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独觉果於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性空故。菩萨摩诃萨於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於预流向乃至独觉果无所有不可得。预流向乃至菩萨摩诃萨於三藐三佛陀无所有不可得。三藐三佛陀性空故。三藐三佛陀於三藐三佛陀无所有不可得。三藐三佛陀於预流向乃至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诸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性空故。菩萨摩诃萨於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於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性空故。般若波罗蜜多於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於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於教诫教授无所有不可得。教诫教授性空故。教诫教授於教诫教授无所有不可得。教诫教授於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不可得。舍利子,我於如是诸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不可得。何以故?自性空故。

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我於一切法。以一切种一切处一切时。求菩萨摩诃萨都无所见竟不可得。云何令我以般若波罗蜜多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

尔时具寿善现复答舍利子言:如尊者所云:何缘故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者,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故。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菩萨摩诃萨名唯客所摄。善现答言:如一切法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一切法中无名。名中无一切法。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一切法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一切法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

舍利子,如色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色中无名。名中无色。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色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受想行识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受想行识中无名。名中无受想行识。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受想行识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受想行识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

舍利子,如眼处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眼处中无名。名中无眼处。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眼处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眼处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耳鼻舌身意处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耳鼻舌身意处中无名。名中无耳鼻舌身意处。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耳鼻舌身意处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耳鼻舌身意处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色处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色处中无名。名中无色处。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色处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处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声香味触法处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声香味触法处中无名。名中无声香味触法处。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声香味触法处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声香味触法处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眼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眼界中无名。名中无眼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眼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眼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耳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耳界中无名。名中无耳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耳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耳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鼻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鼻界中无名。名中无鼻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鼻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鼻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舌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舌界中无名。名中无舌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舌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舌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身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身界中无名。名中无身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身界与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意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意界中无名。名中无意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意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意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中无名。名中无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

舍利子,如地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地界中无名。名中无地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地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地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水火风空识界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水火风空识界中无名。名中无水火风空识界。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水火风空识界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水火风空识界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苦圣谛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苦圣谛中无名。名中无苦圣谛。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苦圣谛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苦圣谛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集灭道圣谛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集灭道圣谛中无名。名中无集灭道圣谛。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集灭道圣谛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集灭道圣谛。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无明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无明中无名。名中无无明。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无明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无明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中无名。名中无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

舍利子,如四静虑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四静虑中无名。名中无四静虑。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四静虑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四静虑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四无量四无色定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四无量四无色定中无名。名中无四无量四无色定。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四无量四无色定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四无量四无色定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八解脱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八解脱中无名。名中无八解脱。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八解脱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八解脱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中无名。名中无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舍利子,如四念住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四念住中无名。名中无四念祝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四念住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四念住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如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名。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中无名。名中无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名亦复如是。唯客所摄。於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祝菩萨摩诃萨中无名。名中无菩萨摩诃萨。非合非离但假施设。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自性空中。若菩萨摩诃萨若名俱无所有不可得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

猜你喜欢
  言语品第八·佚名
  卷第十(弥沙塞)·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灌顶
  妙法莲华经后序·佚名
  卷第六十七·佚名
  十种力品第六·佚名
  吹万禅师语录卷十七·吹万广真
  第二十六卷·佚名
  菩萨戒本一卷(出地持戒品中)·佚名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跋·道宣
  智积菩萨品第二十六·佚名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幕·老舍

    (五幕话剧)人物介绍栗晚成——男,二十五到二十九岁,“党员”、“英雄”、“干部”。荆友忠——男,十九到二十三岁,青年干部。程二立——男,十四到十八岁,农民。平亦奇——男,二十七到三十一岁,西北农林学院的干部。杨柱国——男

  • 第四十七回 山寇乌合劫城池 泼妇鸩毒弑夫主·萧晶玉

    却说郁海棠被伏生买来,明是身入牢笼,人所共知,却不知祸中隐福,凶里藏吉,竟躲过了兵荒离乱之灾。此时若在仁和县,也难免苦处。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玉石俱焚,亦未可定。只因那谈知县十分贪赃,又遇着六房人等一群狗徒,官吏合心,搭

  • 乐府雅词巻下·曾慥

    (宋)曾慥 编点绛唇陈去非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琐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朶法驾导引【世传顷年都下市肆中有道人携乌衣椎髻女子买■〈豆斗〉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

  • 卷十四·沈德潜

    ☆周字青士,浙江秀水人。著有《采山堂诗》。○青士隐于市,然能穿穴古今,尤工韵语。朱竹太史极推许之,尝纪其轶事。有郡丞行署,与周为邻。周吟诵彻夜,丞闻其声,亦达旦不寐,恚甚,遣史勾捉,将扑扌失,有士夫救援,得不辱。至今秀水

  • 列传第五十七 凉武昭王(子士业)·房玄龄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

  •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八 元纪二·纪昀

    元纪 【二】世祖 【一】○世祖一世祖皇帝讳呼必赉宪宗同母弟也帝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当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 治道宪宗以帝最长而贤故尽属以军国庶事命南驻扎固图之地初太宗立军

  • 张俭传·脱脱

    张俭,宛平人,生性正直诚谨,不喜虚夸矫饰。统和十四年(996),举进士第一,调任云州幕官。按旧例,皇上经过之处,当地长官应该有所贡献。圣宗到云中游猎,节度使奏称:“臣辖区内没有什么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为一代之宝物,希望能将他献上

  • 易经·说卦传·第六章·佚名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姤遤乎火; 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卷五·程端学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五     元 程端学 撰文公元年或问曰我君僖公先儒谓凡崩薨卒人道始终之大变不以得礼为常事而不书其或失礼而害于王法之甚者圣人则有削而不存以示义然乎曰其曰崩薨卒不以得礼为常事

  • 提要·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平义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平义十二卷国朝俞汝言撰汝言字右吉秀水人是书成于康熙丙辰书中多引旧文其自立论无几然自宋孙复以来説春秋者务以攻击三传相高求驾乎

  •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戴圣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原文】礼者,殊事合敬者也(2)。乐者,异文合爱者也(3)。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4),名与功偕(5)。故钟、鼓、管、磬、羽、蘥、干、戚(6),乐之器也;屈、伸、俯、仰、

  • 成子高寝疾(1)·戴圣

    ——生死都要对人有益【原文】成子高寝疾(2)。庆遗入请曰③:“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4)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矣:生有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5)!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

  • 晋献文之成室(1)·戴圣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原文】 晋献文之成室(2),晋大夫发焉(3)。张老曰(4):“美哉!轮焉(5)!美哉!奂焉(6)!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7)。”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8)!”北面再拜稽

  • 卷九·僧祐

    华严经记第一出经后记十住经含注序第二释僧卫作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第三未详作者菩萨善戒菩萨地持二经记第四释僧佑撰大集虚空藏无尽意三经记第五释僧佑撰如来大哀经记第六未详作者长阿含经序第七僧肇法师中阿含经序

  • 阿速达经正文·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皆听我所言致难。父母生子养育哺乳。长大欲令见日月光。父母以天下万物示子。欲令知善恶。诸比丘,如是子以一肩负父。复以一肩负母。至寿竟乃止。复以天珍宝明月珠玉璧

  • 聊斋志异·蒲松龄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 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

  • 花间四友东坡梦·吴昌龄

    元杂剧剧本。简名《东坡梦》。吴昌龄撰。末本。宋苏轼,号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王安石谪为黄州团练。路过浔阳,得歌妓白牡丹。苏有好友谢瑞卿,15年前在庐山东林寺出家为僧,法号佛印。苏欲使此人还俗,共登仕路,对付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