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

出通法缘起 广辩离漏 广辩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罗譬 一诈亲譬 空聚落譬 六大贼譬 河譬 草栰譬

德王品之第四

善男子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至)是经难遇过优昙华

案。智秀曰。向明如来非天非人亦天亦人。今出其事。以证不虚

善男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至)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案。智秀曰。广出缘起。以证不虚。兼明所闻之偈。以验经力。又显求法之至者也

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至)如来甚深秘密之德

案。智秀曰。广叹经力。以显离恶之胜缘也

以是义故能受持者(至)况于如来是故非漏

案。宝亮曰。结离漏也。生死即虚妄。依如来藏有故。不假远避也

云何亲近漏一切凡夫(至)是故如来不名有漏

案。宝亮曰。若亲近衣食。生人贪染。断人慧命。若能远离。则善法增长

复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至)如来世尊非是有漏

案。僧亮曰。受漏者。因三受后起。若就治道。应名定漏也。苦受后生烦恼为嗔觉。乐受后起贪觉也

复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至)舍离众恶趣向善道

案。僧亮曰。第七念漏也。起三受时。未是烦恼。觉苦乐已。更生邪念。念苦乐方生烦恼。故念为漏因。圣人觉苦乐已。不生邪念。故不起生漏也。为心身造种种苦者。为邪身心相故无苦不更。明见身之过也。宝亮曰。下第七明念漏。由邪念因缘故起漏。名之念漏。若就治道。称为行漏。所以言身心苦恼。起种种恶者。夫苦恼之名。本是果报。而凡夫愚痴。不达宿业所招。便呼嗟非分。谓苦不可忍。既内狭颠倒。不以理自处。于轻苦之中。发缘更重。若当识因果性体。前世因作。如此安心。岂容生漏。正由物于此二途无解。又于生死之中。妄生乐想。保着为实。邪念横生。故起种种恶。若是圣人。以道居心。终日处苦。不觉为苦。处乐不以为乐。是故不生漏也。今菩萨觉过。故修假名法空。断于苦本。是以此下。就八事作五阶譬辨。若安心所从于圣言。必诸漏永息。涅槃可期。如其不尔。生死常续。八事者。从观四大去。讫登上大山。五阶者。第一得假名空。第二得实法空。第三明两空。成后八真无漏。断见谛烦恼尽。得须陀洹果。第四从得初果后。更进断三界思惟结尽。至罗汉果。第五从断三界外惑尽。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至)心生惶怖舍箧逃走

案。僧亮曰。第一譬。以假名无明烦恼之主譬王。经称四大。譬四蛇也。盛有漏身。以譬一箧。使其将护。譬瞻养也。消息失所身坏命终。譬戮之都市也。见老死之苦。譬恐怖。知无实我。譬逃走。宝亮曰。王譬佛也。四毒蛇者。喻四大也。盛一箧者。如说四大。以成一身也。令人养食者。令观此身作苦空无常。若就有中解者。欲依此四大身上。得行道进德。故须将养也。摩洗其身者。即教作空观。令识四大过。便善法续起。喻如摩洗也。若使不观四大是虚。爱着己身。必断慧命。义如戮之都市也。其人闻王切令者。菩萨即承佛教。观四大过也。舍箧逃走者。即谛观此身。唯见四大常虚假。无有一实。故得假名空。欲论四大五阴。及与六入。尽成众生。同得作假名空观。但随其初观。捉法而入空。同之内凡夫。而文不可并说。故阶级明之也

王时复遣五栴陀罗(至)见后五人遂疾舍去

案。僧亮曰。第二譬。得五阴空。实法空。见阴是实。能劫善则。譬栴陀罗。智以断惑譬刀。而害事交至。譬拔也。出空见有。譬回顾。已见假空。解实则易。譬疾去也。宝亮曰。譬观五阴。作实法空观也

是时五人以恶之方便(至)汝可来还其人不信

案。僧亮曰。第三譬。破二爱已。得假实二。诸结渐薄。唯实法爱难去。譬恶方便。入观见空。譬藏刀。出观起爱。譬诈亲。欲令起着。譬还来。观空断爱。譬不信也。宝亮曰。虽得假实二空解。然出有心中。还于五阴上起爱。故更捉五阴而观。未能即得。喻如藏所持刀也。起爱从情。如诈亲也

投一聚落欲自隐匿(至)求物不得即便坐地

案。僧亮曰。第四譬。既成初果。缘假起慢。不勤修道。知内入假实。譬空聚。染着假名。不以患。藏隐不见真我。譬无人。不见实阴。譬无物。不复进修。譬坐地也。宝亮曰。既得六入空。入无相行。断见谛惑。证须陀洹果。是一止息处也

闻空中声咄哉男子(至)汝当云何而得免之

案。僧亮曰。第五譬。断二界思惟结。垂其先解为因。进求上果。譬闻空声。说其先解。譬无居民。染着假名。譬今夜。因有内惑外尘得入。譬六贼。能生众结。譬命不全。断慢成果。譬舍去也。宝亮曰。得须陀洹果后。出观心中。起思惟门惑受生。既乘本见谛。无漏解见。思惟门中受生。惑为过欲。更观六尘空。进断所余结故。义言如闻空中声也

尔时其人恐怖渐遂增复舍而去

案。僧亮曰。复得六尘空解。无漏转深。断思惟门惑。三界结尽。证罗汉果也

路值一河河水漂急(至)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案。僧亮曰。第六譬也。断无色界思惟及习。彼烦恼难断。譬河漂急也。定多慧少。譬无船栰。必假以道。譬取草木也。上地苦轻。有深定乐。而行者乐故。譬更思惟。知是苦已。譬推栰入河。定道难用。必须众善相助。譬身手皆动也。宝亮曰。断无明住地惑。得于佛果。乃通三界内外。皆是河义。而今取无明住地惑难断者。为河也。即取草木为栰者。于三界外。既未有有治道。欲修行万善。以趣极果也。从我设住此下。说蛇贼所害者。若指断三界结尽。而终未免于蛇贼。既与已相邻。云何相免。宁当任无明住地。或牵于生死。终不为彼蛇贼所害也。即推草栰者。思惟既定。便修万行。运实智方便智。即达涅槃岸。登上高山也。从观身如箧下。还次第合向八事五阶也

菩萨摩诃萨得闻受持(至)背之驰趣修八圣道

案。僧亮曰。观四大。合第一譬。四种毒者。见譬眠也。解譬身也。气从口出。譬声香也。味从口入。譬啮也

五旃陀罗者即是五阴(至)涉路而去无所顾留

案。僧亮曰。观五阴。合第二譬也

诈亲善者名为贪爱(至)及一诈亲涉路不回

案。僧亮曰。观爱贪。合第三譬也。见不见闻不闻。至后还不见者。入观则了。出观则生惑。二乘亦尔。本为向初果。为譬因说爱之难除耳

空聚落者即内六入(至)及六大贼怖着正路

案。僧亮曰。观六入。合第四譬也。凡夫不生空想者。于圣理悬远也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至)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案。僧亮曰。患从外来。劫内功德。譬之贼也。合第五譬也

路值一河者即是烦恼(至)及一阐提悉皆不定

案。僧亮曰。依譬次第。应观断无色思惟烦恼及习为河也。合第六譬也

猜你喜欢
  第十九章 正法中间遇敌复又兴复时代·多罗那他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一卷·佚名
  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僧肇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九[宋铭]·惟白
  重姓缘品第二十一·佚名
  法华灵验传卷下·佚名
  卷六十六(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六·佚名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智顗
  卷第八十·德清
  止观义例纂要卷第六·从义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十卷·护法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断指求法·佚名
  中观论卷第二·龙树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五 寶元二年(己卯,1039)·李焘

      起仁宗寶元二年十一月盡是年閏十二月   十一月戊子朔,出內庫真珠估緡錢三十萬,賜三司。上諭輔臣曰:「此無用之物,既不欲捐棄,不若散之民間,收其直助糴邊儲,亦可少紓吾民之斂也。」   刑部郎中、直集賢院王皞上唐餘錄

  • 卷七 乾德四年(丙寅,966)·李焘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丁卯朔,御文明殿受朝。   乙亥,遣中使葬樞密直學士趙逢妻朱氏。時逢權知閬州,上聞其妻病死京師,故令官給葬事。逢性慘酷,其在閬州,會賊窎起,攻逼州城,逢捍禦有功,及事平,誅滅者

  • 卷第一百一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七〔起屠维作噩(己酉),尽上章阉茂(庚戌

  • 班马异同卷三十五·倪思

    日者列第六十七史记一百二十七自古受命而王王者之兴何尝不以卜筮决于天命哉其于周尤甚及秦可见代王之入任于卜者太卜之起由汉兴而有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从论议诵易先王

  • 卷之六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九·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九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 学 士司马贞索隐唐诸王侍读率府长 史张守节正义 吕后本纪第九 【索隐吕太后本以女主临

  • 二、上学之始·包天笑

      我五岁就上学,可算是太早了,但近代在五岁时,入幼稚园的,也不是没有。况且我是在旧历二月初二生的,也可以算得足四十八个月了。在未上学之先,祖母教我识几个笔画简单的字,我都认识。又以我的父亲,在幼年时,适逢太平天国之战

  • 礼四一·徐松

    亲临宗戚大臣丧【宋会要】亲临宗戚大臣丧,例诏太常寺择日驾幸临奠,皆以其家辞避不行:参知政事郑闻,淳熙元年拾月薨。皇叔祖少师、嗣濮王士輵,柒年拾月薨。皇兄少傅、永阳郡王居广,捌年柒月薨。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谢廓

  • 卷八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八十八歌颂二十八【词臣二十】万寿诗【七言律十首】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汪 倬旭日曈曨映紫宸瑶枢绕电太和辰圣人有道文明治造化无私浩荡春宝籙弘开千载盛鸿钧长展万年新【小臣】

  • 纲鉴易知录卷四三·吴楚材

    唐纪太宗文武皇帝纲 戊子,二年,春正月,长孙无忌罢。纲 三月,诏自今大辟,并令两省、四品及尚书议之。目 大理进每月囚帐;上命自今大辟,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议之,庶无冤滥。既而引囚至岐州刺史郑善果,上曰:&ldquo;善

  • 陆元昌·周诒春

    陆元昌 字沅卿。年二十七岁。生于江苏武进。叔稼轩。业医。本籍通信处。江苏常州鹤园弄陆宅。已婚。子一。初学于苏州铁路学堂。英文专修馆。及上海南洋公学。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土木工程。民国

  • 救济类上·史洁珵

    范仲淹,字希文。少孤甚贫,日食虀粥一角,勤苦读书,便以天下为己任。每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尝谒相士问云:「能作宰相否?」相士云:「不也。」再问:「能作否医否?」相士讶之曰:「何前问之高,而今问之卑也?」

  • 第二篇 道的教训 第十二章 感官·林语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语译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致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致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

  • 王制第九·荀况

    [题解]本篇阐述了奉行王道从而成就帝王大业的圣王的制度,论及王者的政治纲领、策略措施、用人方针、听政方法、管理制度、官吏职事等等,同时还论述了王制以外那些导致强大称霸、仅能安存、危殆、灭亡等后

  • 省庵法师四念处颂(并叙)·周梦颜

      佛垂涅槃,嘱诸比丘,依四念处住,如佛无异。今时丁末法,正念者少,顾此法门,何人修学?岂惟不思其义,抑亦未识其名,可胜叹耶!余山居无事,读《涅槃&middot;遗教品》,因取其意,以入声律。俾歌咏者,正念增长,妄心息灭。置诸座隅,日以自警

  • 二十二、迦叶刹竿·慧开

      迦叶因阿难问云:“世尊传金袈裟外,别传何物?”   叶唤云:“阿难。”   难应:“诺!”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无门曰:若向者里下得一转语亲切,便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或未然,□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五·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二二)第三分种德经第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人间。止宿瞻婆城伽伽池侧。时。有婆罗门。名曰种德。住瞻婆城。其城人民众多。炽盛丰乐。波斯匿王即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卷下·佚名

      后学性一阅生生道人梓第五十一则文殊出定举佛前有一女子入定。(家富儿娇)佛勅文殊出定。(便与推倒)殊乃运神力托上梵天。出定不得。(何不填坑)佛乃云。下方罔明大士。能出此定。(家菜不甜野菜甜)须臾。罔明至。(